<h3> 说题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教学研究方式,并逐渐成为数学交流的重要形式之一,是继说课后考量教师基本功的又一种方式。为提高和静县小学数学教师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促进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推动全县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由和静县教科局教研室主办、和静县小学数学教学能手培养工作室承办的“和静县首届小学数学说题大赛”活动,于2019年11月5日在和静县第二小学远航楼二楼会议室举行,全县小学数学教师200余人参加本次活动。本次活动通过16位参赛教师说题比赛、评课议课、教科局教研室教研员谭显红老师精评三个环节进行的。本次说题大赛对于老师们可谓是“及时雨”,解决了老师们对部分题型产生的困惑。</h3> <h3> 首先,16位教师分别从说题目、说思想、说学情分析、说解题策略、说变式拓展、说反思感悟六个方面逐一进行阐释。</h3> <h3> 和静县第一小学江飞飞老师说的是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分数除法解决问题中《工程问题》的一道练习题。江老师在本题中渗透了建模、优化、假设、变中之不变的数学思想,江老师用两种方法对本题进行阐释,最后进行归纳总结,工程问题并不表现为两个工程队在“修路建桥、开挖河渠”,甚至会表现为“行程问题”、“经济价格问题”等,工程问题不仅指一种题型,更是一种解题方法。</h3> <h3> 和静县第二小学张鑫斌老师说的是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圆的认识中运用所学圆的相关知识设计美丽的图案。在解题策略这一环节中,张老师精心准备,在画图过程中进行动态展示,在座的老师直观的看到美丽图案的作图过程,给人一种视觉美,体现了数学中美的价值。在变式拓展过程中,他设计让学生根据图形进行涂色,培养学生学会欣赏美、发现美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h3> <h3> 和静县第二小学于蜀荣老师说的是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0-5的认识中《几和第几》的相关知识点。听于老师说题,让在座的老师们感受到了年轻人的朝气和活力,于老师的说题生动活泼,符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于老师不仅对本题有自己的见解,还通过这道题对今后的教学进行思考,最后把本题结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进行阐释,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h3> <h3> 和静县第九小学刘国峰老师所说的是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能力培养与测试》中“能力升级”的一道题。本题针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有一定的难度,刘老师通过自己所想,把复杂的数学问题简单化,带着在座的老师逐一分析题中的条件,挖掘出题目中隐含的数学信息,借助线段图把这道解决问题进行详细的阐释,解题思路清晰明了,解决策略多样化。在变式拓展中,刘老师设计多样的练习,让我们感受到了“做一题,通一类,会一片”。</h3> <h3> 和静县第三中学小学部于虎林老师说的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能力培养与测试》中角的度量中的一道习题。于老师精心的设计,在说题这一环节中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分别出示数学书、单元章节、能力培养与测试、习题,环环相扣,让在座的老师一下就了解的他说题的意图。于老师的变式拓展抛出两个问题:(一)为什么一定要把量角器的中心与角的顶点重合?不重合能否量出角的度数?(一定重合)(二)量角时角的一边一定要与量角器的0刻度线重合?不重合能否量出角的度数?(不一定重合)于老师进行详细的阐述,并举例说明,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h3> <h3> 其次,下午4时许,由和静县教科局教研员谭显红老师主持本次“说题”评课的活动。教科局教研室宋正均主任在活动中提出在说题“学情分析”这一环节,应结合自己所教班级进行分析,这是学生在做题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老师应多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h3> <h3> 教研室教研员谭显红老师在评课议课环节先提问:“什么是说题?说题由哪几部分构成?说题的意义是什么?”使老师们进一步明确该从哪些方面去评,如何去评?谭老师指出:说题是一种新的教研活动,我们平时也可以在校内教研组业务学习中举行说题活动。</h3> <h3> 然后谭老师以点评的形式与老师们一起探讨,从优缺点的角度出发对16位选手的说题一一进行了详细的点评。点评中,老师们各抒己见,分别从选题、题目分析、思想渗透、学情分析、解题策略、拓展变式、反思感悟,数学新课程标准的贯彻等方面进行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研讨。</h3> <h3> 最后,数学工作室主持人方莉老师再次强调:希望老师们在以后的数学教研活动中,再接再励,以更高的要求,更好的质量,达到更好的教研效果。通过此次“说题”评课活动,使老师们对“说题”这一新的数学教研形式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应用,有效促进老师们对教材例题、习题和小升初试题的研究,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更能深入的提升小学数学教师专业水平。</h3> <h3> 谭显红老师最后用王国维谈治学的三境界作为本次活动的结束语:“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谭显红老师把三句古诗词对应到学生解题的过程:第一重境界学生绞尽脑汁,百思不得其解;第二重境界能做对一道题,但却条块分割,不能找到规律融会贯通;第三重境界学生发现了同类题型的相通之处,学会举一反三,把本次活动推向了高潮。</h3> <h3>审核人:谭显红
</h3><h3>撰稿人:黄艳芳
</h3><h3>电 话:15276180618</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