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图文/《高存信将军》、百度百科、六六美篇作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编辑制作/小军</span></p> <p><b>宣化炮兵学院</b>即<b>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学院</b></p><p> </p><p>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学院是由八路军延安炮兵学校转变而来的。宣化炮院坐落在素有 " 京都屏障 " 之称的古城宣化,曾被叶剑英元帅誉为 " 塞上炮兵城 " 。她东邻北京,西接张家口,背靠万里长城,占地面积 300 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 74 %,是全国、全军绿化先进单位。</p><p><br></p><p>炮院内的炮兵博物馆,记载了我军炮兵发展史的足迹,留下创建炮校初期先辈们的校史印记,“温故知新”对了解我军炮兵的发展、建设,发扬人民军队优良传统有着深远现实意义。</p><p><br></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 1, 1);">一九五一年四月,应陈锡联约稿,毛主席为军委炮校题词。</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毛主席1951年4月为军委炮校题字手稿(影印件)。</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炮兵博物馆内,毛主席题词:人民的炮兵万岁(毛泽东主席在1949年元旦献辞中指出:“自从人民解放军形成了超过国民党的炮兵和工兵以后,国民党的防御体系,连同他们的飞机和坦克就显得渺小了。”为此,在建国前夕,他曾由衷地为东北军区朱瑞炮兵学校(原延安炮兵学校)写下“人民的炮兵万岁”。)。</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炮兵学院内的炮兵博物馆部分陈列</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宣化炮兵学院开学典礼</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左图:1957年7月9日国防部发电宣告炮兵学院正式成立。</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右图:炮兵学院副院长高存信宣读国防部命令。</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1957年8月3日,国防部授于学院兵团级军旗,</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1957年10月8日国防部任命军委炮兵司令员陈锡联兼任炮兵学院院长(博物馆展览文件影印件图片,57级炮孩儿高存信女儿高劲松大姐提供)。</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1958年高存信副院长在整风中讲话(展览馆内展示,劲松大姐提供)。</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宣化炮兵学院大门</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宣化炮院办公大楼</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办公大楼前影壁墙,毛泽东题词:“为建设强大的人民炮兵而奋斗”。</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炮兵学院运动场</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炮院小学(原子弟小学,后为宣化解放路小学),在小学原址,小学大门由当年的坐北朝南改为现在的坐东朝西,原校园西操场被现代住宅取代。</span></p> <p><br></p><p><b><span class="ql-cursor"></span>【1】概况说明</b></p><p>学院地处河北省张家口市,占地面积 1695 亩,建设面积 22 . 8 万平方米,学院教学设施齐全,有各类模拟训练教室、专业教室、实验室、计算机房,有枪代炮射击场、汽车驾驶训练场、炮兵和防空兵综合训练场,器械(装备)配套,施训便利。图书馆藏书 30 余万册,期刊 500 多种。</p><p><br></p><p>学院培养层次为中专、大专、硕士研究生。学院紧密结合教学,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多项成果获国家和军队科技进步奖,其中《空炸子弹》获全国科技大会奖。</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叶剑英元帅将炮兵学院誉为:“塞上炮兵城”。</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上图:高存信(左3)副院长陪同元帅们视察炮兵学院。贺龙(左1)、陈毅(左2)、徐向前(左4)。</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下图:1958年12月25日高存信副院长在毕业典礼上为毕业学员发证书。</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位于炮院北门外的北山炮兵靶场</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炮兵训练场</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参加建国三十五周年阅兵的炮兵学院方队</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改称炮兵指挥学院时期的炮院大门</span></p> <p><br></p><p><b>【2】历史沿革</b></p><p>学院是全军炮兵高等学府,创建于 1944 年秋,她的前身是我军第一所炮兵学校--延安炮兵学校。半个世纪以来,学院一直受到党中央、中央军委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陈云、李富春、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先后来院视察。朱德总司令亲自为院刊题写《炮学杂志》刊名,徐向前元帅为学院题写了院名和 " 延安精神育英才 " 的题词,总参谋长迟浩田题写了“坚定、勤奋、严格、创新”的八字院训。</p><p><br></p><p>50 多年来,学院为全军炮兵部队培养了 4 万余名军政指挥员及参谋人员,其中有数百人成长为将军,教授、副教授 200 余名,培养外国军事留学生 200 多名,涌现出以" 献身国防现代化的模范干部 " 苏宁为代表的全军著名英雄人物。</p><p><br></p><p>1955年5月,中共炮兵党委根据中央军委关于组建军兵种学院的指示,成立了炮兵学院筹备委员会。</p><p>1956年6月9日,军委5号文件批复,确定以南京军事学院炮兵系为基础分建炮兵学院。除军事学院炮兵系外,还抽调了原军委炮校、高级炮兵学校(沈阳东大营)的部分教员骨干和炮兵学院筹备组一起,组成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学院。</p><p><br></p><p>1957年7月9日国防部向全军发出电令,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学院正式成立。隶属军委炮兵领导,院址设在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镇。8月,授予兵团级军旗一面。</p><p>1969年2月19日,根据中央军委办事组《军队院校调整方案》中关于“指挥院校一律撤销”的规定,军委炮兵于1969年12月17日撤销了炮兵学院。</p><p><br></p><p>1970年1月,炮兵学院成立留守处。</p><p><br></p><p>1974年4月,中央军委决定在原炮兵学院旧址恢复筹建炮兵军政干部学校。同年6月15日,军委炮兵颁发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军政干部学校成立。并授予军级军旗一面。</p><p>1977年11月28日,炮兵军政干部学校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学院。院址不变(宣化)。</p><p><br></p><p>1986年6月9日,根据中央军委(1986)七号文件精神,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学院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指挥学院。 根据中央军委1992年年九号文件“全军院校编制体系调整改革方案”,将炮兵指挥学院由中级指挥院校调整为初级院校,改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宣化炮兵学院。授予师级军旗一面。</p><p>1993年6月,总参谋部颁发命令,将宣化炮兵学院恢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指挥学院。授予军级军旗一面。</p><p><br></p><p>2011年11月7日,经中央军委批准,原解放军炮兵指挥学院与原解放军炮兵学院南京分院合并,组建成立新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炮兵学院。校址定在南京市江宁区汤山镇,级别为副军级。</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炮兵学院大礼堂,57年7月建成沿用至今</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延安炮校: 创建于1944年秋。第一任校长为郭化若,1945年3月15日在南泥湾陶宝峪开课。1945年8月朱瑞任校长。</span></p> <p><br></p><p><b><span class="ql-cursor"></span>【3】炮兵早期创建者及炮院第一、二任院长</b></p> <p>朱瑞(1905~1948)是从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走出来的杰出英雄。1905年,他出生于宿城区龙河镇朱大兴庄。早年在苏联炮兵军官学校学习,1930年回国后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立下了汗马功劳。1946年10月起先后任东北民主联军和东北军区炮兵司令员,兼炮兵学校校长。1948年10月1日,在辽沈战役攻克义县战斗中不幸壮烈牺牲,时年43岁。毛泽东同志亲笔写到:“朱瑞同志的牺牲实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中之巨大损失”。2009年9月,他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朱瑞事迹被载入大型党史人物记录片《永远的丰碑(党史人物)》。</p> <p>贾陶 (1909.5.28~1976.10.22)辽宁开原县人,开国少将。早年毕业于东北讲武堂炮兵科,是东北军军官中较早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先锋战士之一。</p><p>1945年9月,任东北民主联军炮兵旅旅长,1946年10月后,贾陶任东北军区炮兵司令部副司令员兼军区炮兵学校副校长、校长。当时,炮兵在东北战场上急需拉炮的军马,朱瑞与贾陶根据东北民主联军(四野前身)炮司”四号命令“筹建我军第一个军马场--牡丹江军马场。此后又成立了扎兰屯军马场等,大批的军马在解放战争和朝鲜战争中发挥了作用,并载入解放军炮兵发展军战史。</p><p>从解放战争到新中国成立直至逝世,他一直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及高等军事院校、炮兵研究院的领导职务,为我军炮兵创建和发展贡献了全部力量。</p><p><br></p> <p>陈锡联(1915.1.4~1999.6.10),原名陈锡廉,字廉甫,湖北省红安县人。开国上将。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中,任八路军第一二九师旅长、军分区司令员;解放战争中,历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纵队司令员、第二野战军兵团司令员;新中国成立后,历任重庆市委第一书记、军委炮兵司令员、沈阳军区司令员、北京军区司令员、中央军委常委,一度主持过中央军委日常工作。</p><p>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共七大代表,第八届候补中央委员、中央委员,第九、十、十一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十二、十三届中顾委常委。炮兵学院第一任院长。</p> <p>高存信(1915~1996)辽宁开原市人。开国少将。1933年考入黄埔军校,1936年东北军排长。1938年陕北抗日军政大学任军事教员,当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抗大行政干部政治队队长、冀中军区司令部作战科科长、晋察冀军区炮兵干部训练队队长等职。解放战争时期,他先后任团长、旅长、华北军区特种兵部队司令员等职,参加了绥远、大同、易满、保南、清风店、新保安以及解放张家口、太原、平津等战役。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华北军区炮兵司令员,军委炮兵副参谋长兼华北军区炮兵司令员,中国人民志愿军炮兵司令员,南京军事学院炮兵系主任,炮兵学院副院长、院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副司令等职。</p> <p><br></p><p><b><span class="ql-cursor"></span>【4】炮院57年至69年时期的部分院领导</b></p> <p>刘春 (1918~2007.8)河北盐山县人,开国少将。1938年参加八路军。解放军七兵团22军政治部主任,志愿军炮兵政委,宣化炮兵学院副政委,解放军炮兵政治部主任,驻外大使及外交学院院长。</p> <p>谢良 (1915~1991.11)江西兴国县人,开国少将,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30年参加红军,长征中曾三过草地。曾担任西路军三纵队23师政治委员,冀鲁豫军区政治部主任,石家庄步兵校政委,宣化炮兵学院第二任政委,解放军炮兵副政委。</p> <p>刘友光(1917.2~1988.10)江西余都县人,1964年被授予少将军军衔。1932年参加红军历任红军通信科长、四野41军154师政治部主任,宣化炮兵学院副政委付院长、宣化炮兵学院第三任政治委员,第二炮兵52基地政委、第二炮兵副政委。</p> <p>文击 (1918~)河北霸县人,1964年授予少将军街。1937年参加八路军,1944年4月任延安八路军总部炮兵团三营政委,同年11月任延安炮校一大队政委,1945年延安炮校到东北后任四野特种炮兵一师师长并参加抗美援朝。1957年任宣化炮兵学院训练部部长、副院长。济南军区炮兵司令,军委炮兵副司令兼参谋长,炮兵部部长。</p> <p>王星(1914~2009.10)四川古蔺县人,开国大校。1935年参加工农红军,历任四野48军430团团长,志愿军高炮62师、64师师长,南京军事学院炮兵系副主任,炮兵学院高炮系主任、副院长,第七工业机械部部长(正部级)。</p> <p>张英(1916~2015.9)辽宁盖县人,1964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36年参加革命,37年9月在延安入伍,历任延安八路军炮兵团营政委,延安炮兵学校二大队政委。随延安炮校到东北后任炮二团政委,炮一师政委,高射炮学校政委,高级炮校政委,炮兵学院第四任政治委员。</p> <p><br></p><p><b>【5】56年至66年炮院成立前后筹备建设与教学回顾</b></p><p>炮兵学院是由延安炮校转变而来是追根溯源、不忘初心,“吃水不忘挖井人”的精神传承与比喻。实则是以南京军事学院炮兵系为基础于一九五五年开始筹备,一九五七年七月下旬建设完毕投入运转的全军第一个学院制炮兵院校(此前在各地的均为炮兵学校)。</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南京军事学院炮兵系</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在南京军事学院建院五周年前夕,毛主席亲临学院与在职干部合影。第二排左起第四为高存信(源自《高存信画册》)。</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1957年7月下旬,南京军事学院炮兵系北迁河北宣化完毕。在宣化站的学院领导们(源自《高存信画册》)。</span></p> <p><br></p><p><b>据高劲松大姐回忆:</b></p><p>1954年我父亲从朝鲜回到祖国,就到了南京军事学院的炮兵系任主任。1955年军委就决定以南京军事学院的海军、空军、炮兵、装甲兵、通信兵等各军、兵种系为基础扩建各军、兵种学院,所以从这时才开始考虑建设炮兵学院的问题。关于筹建工作从选定地址做起,到确定学院的规划、规模、等级,教学管理、教学人员、教学大纲、基础建设、后勤保障、职工队伍、教职工生活,家属的安置、孩子的上学、幼儿园等等,我父亲与刘春政委下了很大功夫与精力。在全体筹备人员的共同努力之下,用了不到两年时间建成招生了。延安炮校是其前身,是从建设炮兵发展炮兵的革命精神上说的,而且延安精神也是炮兵发展的精神,八路军、解放军都是在党的统一下的有革命传统的军队。</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上图:1959年11月20日,高存信(右1)陪同中央军委副主席贺龙元帅(右3)、陈毅元帅(右2)、徐向前元帅(右4)、总参谋长罗瑞卿大将(右5)等在炮兵学院参观。</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下图:中央军委领导与学院领导及师生合影。右二起为高存信、谭政、陆定一、陈毅、康生、贺龙、徐向前、罗瑞卿、邱创成、肖华(源自《高存信画册》)。</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1957年12月31日,高存信(中)与刘春(右)副政委在苏联专家家中。</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上图:1960年,学院领导合影。前排右起为刘友光、谢良、高存信、王星。</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下图: 1960年,高存信(二排左5)等院领导与苏联专家及夫人合影(源自《高存信画册》)。</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1965年,学院领导与身边工作人员留影。前排右一:王星,中排右起刘友光、高存信、谢良、?后排右起文击、宋乃耕、赵再生、程远(劲松大姐提供)。</span></p> <p><br></p><p><b>据《高存信将军3往事回忆》第十八 工作在炮兵教育战线记载:</b></p><p>1954年9月14日,我从朝鲜前线回到北京军区炮兵司令部。</p><p><br></p><p><b>1在南京军事学院炮兵系</b></p><p>1954年10月,军委调我到南京军事学院任炮兵系主任。</p><p>南京军事学院炮兵系,组建于1952年12月。建院时,在系学员虽然只有500余人,却分一、二、三、四期和高速班,教员队伍教学领导组织机构已基本健全。我到任后,原系主任张书祥调基本系,副主任是黄登保和张百令,分别管教学和政治工作,后又有几位副主任相继调来,一个是杨国治从炮十四师调来,分管行政和后勤工作;一个是王星从高炮六十四师调来,也分管教学工作。1956年9月,刘春兼任政委,主要分管炮兵学院筹建工作,任筹建处主任。系设办公室、教务处和地射、侦察、通信、兵器、牵引车、高战、高射等教授会,以及四期干部学员队。当时的教学条件,包括教学文件、规章制度经过几年的施训,在教学组织领导、制定教学大纲和训练计划、组织施训(包括讲课、作业、演习)等方面,我们都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为创建炮兵学院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炮兵系有苏联专家,这对于我们借鉴苏军炮兵学院的经验来办学,起了很大作用。</p> <p><br></p><p><b>2筹建炮兵学院</b></p><p>(一)成立筹建处</p><p>炮兵学院是以南京军事学院炮兵系为基础创建的。1955年10月军委炮兵成立筹建处,刘春任筹建处主任。1956年9月他又兼任炮兵系政委,我任筹建处副主任。在我的革命经历中,这一段是我遇到问题和困难最多的时期,是难以忘怀的一段日子。创建炮兵学院的一开始,工作就十分繁重而紧张,要在筹备、营建、教学准备等三条战线上作战,全面铺开,昼夜奋斗。从炮兵学院开始筹建到“文化大革命”这一段时间,我一直在这里工作。这其中花费的心血、付出的辛劳,是不言而喻的。</p><p><br></p><p>(二)勘察和决定院址</p><p>确定院址,当时考虑要有四个条件:一是要有一个理想的、能实施战术实弹射击的靶场;二是要有适于炮兵训练的场地和良好的训练地形;三是要靠近首都,便于接受领导和信息;四是一旦发生战爭,学院要有安全保证。经过筹建处对几个位置的勘察,认为宣化的地形、地理位置比较合适。因为当时和苏蒙关系很好,认为西北是可靠的大后方。除此之外,离宣化不远的洋河南黄洋滩有大片土地可作为靶场。最后选定了宣化城的西北角,西北借原城墙,东南筑新墙,长宽各一公里,占地1平方公里。靶场位于宣化县洋河南,占地80平方公里。另有弹药库在西八里。</p><p><br></p><p>(三)学院规模和总体设计</p><p>(1)学院的编制实质就体现了学院规模和任务。</p><p><br></p><p>(2)根据学院编制草案,拟定营建计划一一办公楼、宿舍楼、教学楼、附属设备、服务保障和设备规划,并拟出营建总面积。</p><p><br></p><p>(3)营建的总体设计与营房的具体配置。炮兵学院自西向东为教练团区、教学区和生活区。教学区自南向北又分办公楼区、教室区(含礼堂)和学员区;生活区有各级干部宿舍、门珍部、服务社和子弟小学等。北部还有生产区,有好几百亩地和葡萄园。出北城墙门约一里地有一座北山,山上有射击场。全院经纬分明,互相协调,互不干扰。就是现在看,炮兵学院的规划设计还是相当科学的,现被称为炮兵城。</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炮院部分家属区、办公区楼房分布示意草图,蒋萌绘制。</span></p> <p>(四)实施营建</p><p>(五)教学准备</p><p><br></p><p>(六)炮兵学院正式成立</p><p>1957年7月9日,国防部发电通告全军,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学院正式成立。7月下旬学院由南京北迁宣化完毕。8月8日,炮兵学院借用一九三师礼堂举行授旗仪式,国防部副部长肖克授予炮兵学院兵团级“八一”军旗,由我上前接旗,学院就此正式宣布成立。</p><p><br></p><p>中央军委批准炮兵学院的编制序列:在学院首长下辖三个部、三个系、一个练习团:即训练部,辖四个处、八个军事教研室,附属教材资料室,印刷模型厂;政治部,辖四个部,一个政治教研室,附属俱乐部,代管《炮学报》;物保部(后更名为院务部),辖五个处,附属门珍部、军人服务社、专家招待所和农场;高炮系,辖三个学员班;地炮系,辖四个学员班;速成系,辖三个学员班。还有外生班。练习团即第38团。</p><p><br></p><p>建院初期,实际上都由我和刘春副政委负责。1959年9月,谢良从高级步校调来任政委,1965年调炮兵任副政委。1960年陈司令不再兼院长,由我担任院长,一直到十年动乱。1960年刘春调炮兵政治部,刘有光被任命为副政委。1965年底张英调来任政委。</p><p>炮兵学院的正式建立,表明我军炮兵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p> <p><br></p><p><b>3以教学为中心</b></p><p>自学院组建后,在军委各总部、军委炮兵关怀和领导下,在苏联专家组的帮助下,不断发展和成长。1960年以前是打基础的阶段,在教学上还有很多地方不够完善,一方面需要不断改进,充实和提高,另一方面又需要随着形势、任务和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加以改革和发展。1963年以后是大发展的时期。</p><p><br></p><p>(一) 明确树立“以教学为中心”的指导思想</p><p>学校是培养和造就人才的基地,教学工作是学校整个工作的基点,没有教学即不成为学校。明确树立“以教学为中心”的指导思想,是学校的使命所决定的,能否培养出合格干部,是衡量学校工作好坏的最基本的标志,因为学校最中心的工作就是通过教学完成培养干部的任务。这一点应使所有办校人员都必须明确,紧紧抓住教学这个中心。但是在整个办院过程中也经常受到干扰。</p><p><br></p><p>炮兵学院“以教学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应该说从建院一开始,在领导和群众中,都是明确的。但是,由于建院一开始,就遇上了全国、全军性的整风和反教条主义两大运动,且持续时间达一年之久。而我们领导忙于运动,无暇顾及,致使中心得不到保证。如有的教员备课时间严重不足,讲课与备课时间之比竟少到1:0.3,因此,教学矛盾特别突出。</p><p>……</p><p>1960年7月25日,刘春在院党委扩大会议的报告中讲过“以教学为中心”的问题,我在29日的总结发言中也再次强调了“以教学为中心”的问题。具体指出了体现教学为中心的六个方面:一是各级党委首长抓教学,定期讨论教学情况,并亲自参加教学工作;二是保证教员有必要的备课时间,一般规定1:3到1:5的原则,教学活动和科学研究的时间应给予必要的保障;三是院、系机关要抓教学;四是抓教学保障工作,要求做到既保障教学,又厉行节约;五是抓教员的充实培养工作;六是抓教学工作的经验总结与及时推广。</p><p><br></p><p>1960年11月28日,谢良在院党委扩大会议的报告中强调指出:“炮兵学院经常的根本任务是教学。培养又红又专的中级炮兵指挥员是学院经常的中心任务。”并且再一次提出:“根据我们的经验,学院经常任务的提法应该是‘政治是统帅,教学是中心,群众是靠山’。”经过大张旗鼓的宣传教育,且在实际工作中加以积极体现,以“教学为中心”的指导累想和“为学员服务”的问题,即在全院教职员工中明确地树立起来,因而炮兵学院的教学工作也就开始向深度和广度方面进军了。</p> <p><br></p><p>(二)培养强有力的教员队伍</p><p>学院初建之时,教员队伍的业务水平不能完全适应学院的训练任务。真正较全面而又能拿得出来的教员是少数,多数则是“章节”教员,即只能讲本专业的一节或一章,且新手多,知识面窄。这就难免形成教与学之间的矛盾,而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问题。教员在教学中起着主导的作用,他们是传播知识的桥梁,没有高水平的“尖子”教员,便不可能训练出好的炮兵指挥干部,所以,不断培养提高和充实教员就成了一个关健,引起了我们的重视。学院党委在认识一致的基础上,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把培养、提高教员的问题列入了自己经常的议事日程。</p><p><br></p><p>我们培养和提高教员的方法有:一是提高文化水平,加强专业集训;二是开展学术研究,交流教学经验;三是提高教员知识面,即有重点学习,又博学相关之学术知识;四是加强备课试教,组织教学观摩;五是深入炮兵部队,实行调查研究;六是走访兄弟院校,吸取有益经验。</p><p><br></p><p>经过几年的努力,确实受益匪浅。1963年一年之中,院组织了以教员为主要对象的合同战斗条令集训共六期,每期集训时间为10一14个训练日,有237名教员参加了学习,占应集训教员人数的74.1%。通过集训,教员一致反映收获很大。全年组织了93次共153人到兄弟院校学习,开扩了眼界,丰富了知识,提高了学术水平,充实了教学内容。全院有63名教员担任了过去没有讲过的新课题。在大胆使用新教员时,我们注意教学质量,如兵牵教研室为了帮助某汽车教员讲好兵器课,专门指定了两名教员对他进行帮助,在讲课之前,教研室组织了验收,认为合乎要求之后,才允许正式登台讲课。地射教研室的教员,多数过去只能担任某节某章的授课,经过几年的培养和提高,到1963年已基本上能包一个学员组的教学任务了。侦察教研室,也有些战术教员能上技术课,有些技术教员也能教战术课了。</p><p><br></p><p>(三)实事求是地进行教学改革</p><p>(1)适时修改教学大纲</p><p>(2)编写适合我军的教材</p><p>炮兵学院从开始筹建的那一天起,到搞“文化大革命”止,从来没有停止过对教材的编写、修改和改革。明确提出了编写教材的方针是:以毛主席军事思想为指针,以保卫祖国的战略方针为依据,以总结我军经验为主,参考苏军和其他兄弟国家的先进经验,认真研究敌人的作战规律,从我军现实情况出发,照顾到未来发展,以编写出适合学院训练的各种教材。</p><p><br></p><p>(3)积极改进教学方法</p><p>(4)训练高标准、严要求</p><p><br></p><p>(四)作好各项保障工作</p><p>(五)苏联专家组的帮助</p> <p><br></p><p><b>4全军军以上干部集训班</b></p><p>1960年6月至8月,军委在宣化炮兵学院举办了全军军以上干部训练班。共办五期,每期学20天,11天半学习炮兵技术知识,8天半学习通信兵技术知识。这是一项艰巨而光荣的任务,全军军以上干部来宣化集训,我们必须把这个任务完成好。</p><p><br></p><p>我根据合成军队高级指挥员的特点,12个课题从内容选定到制定计划,从挑选教员到编写教案,从反复试教到正式授课,我都亲自率领着学院各级领导和教员、参谋、干事们深入到各教研室、教室、操场、练习团,听试教,看野外演习操作,逐课验收,确保授课质量。此期间我们选定了徐永牟讲牵引车,只给予他半小时的时间,他认真负责地备课,抓住牵引车与汽车不同这个重点,他试讲的不错,我组织了教研组,召开了观摩会,推动了各教研组的教学。由于作了充分准备,徐永牟正式授课时,抓住重点,语言简练,通俗易懂,获得好评和李志民、李聚奎的热烈鼓掌,称赞他讲得好。国防大学宋时伦带来了一大批研究员也听了这堂课,他们也都向我齐声称赞。徐永牟还表演了在圆纲轨上开汽车,技术是过硬的,表演是成功的。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年轻的好教员在“文化大革命”中竟被处理复员回家(注:高存信将军平反恢复工作后,徐永牟等教员也被召回恢复炮兵院校工作,徐被安置在合肥炮兵学院任教)。</p><p><br></p><p><b>编外语:关于优秀教员,高存信将军多次例举除永牟,如在反教条主义、不迷信苏联专家、在“大比武”中都曾提起。除此外,优秀教员还有后来成为地射教研室主任、南京炮兵学院院长段彬礼,也几次以地射教研室教学改进而提及。</b></p><p><br></p><p><b>5渡过三年困难时期(略)</b></p><p><br></p><p><b>6炮院十年工作成就</b></p><p>炮兵学院从1957年到1960年,经过三年的奋战,学院已发展到了一个相当的规模,原计划三年打基础的目标基本实现,可以说是一个组织完整、训练系统成龙配套,全院干部、教职员工、学员、部队朝气勃勃的盛期,当时形势是很可观的。1960年到1966年,虽然有三年困难时期的干扰,但炮兵学院的发展与成长仍然是继续向上的,其建设规模相当喜人。有完整的教学体系和服务单位,有相当的营房营具维修能力,有自己的农副业生产的基地等。总之,学院经过几年的建设,已经打下了较为良好的基础,基本上可独立地完成学院的各项任务了。</p><p><br></p><p>(一)制定“炮兵学院训练工作组织细则”</p><p>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和问题,结合着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炮兵学院训练工作组织细则”。这个“细则”共7章319条,内容比较完整,规定比较具体,要求比较明确,成了我们领导教学、组织教学、整顿教学秩序的基本法规,对提高教学质量,完成教学任务,起了重要作用。</p><p><br></p><p>(二)编出了一套完整、系统的培训炮兵指挥员的教材。</p><p><br></p><p>(三)造就了一批有真才实学的优秀教员</p><p>经过几年的实际工作,学院培养出了一批军政素质较好,既有教学工作能力,又有部队实际工作经验的教员队伍。1964年,全院有8个军事教研室,共有教员337名;一个政治教研室,有教员40名。在这377名教员中,绝大多数热爱党的教育事业,有较强教学能力和实际工作经验,为完成学院培训干部的任务,做出了重要的贡献。</p><p><br></p><p>(四)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炮兵干部</p><p>从1957年开学起,到1966年“文革”时止,全院共培训和训练了干部6764名,还有宣化集训班五期,培训军以上干部1051名;有越南班六期,学员75人;有老挝班一期,学员12人。据我平时了解,这些干部绝大多数在部队和院校工作中,是比较称职的。他们合成思想树立得牢靠,有好的炮兵战术和技术素养,能够组织和领导部队的训练,基本上成了炮兵部队的骨干。有些干部经过实战考验,完成任务也较出色,是炮兵建设的骨干。例如,1979年在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中,处在广西同登、谅山方向上的我军五十五军及其担任主攻的一六三师,负责指挥炮兵作战的军、师指挥员,都是炮兵学院毕业的。他们运用了在炮兵学院学到的知识,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成功地组织了这次战役战斗的炮兵行动,出色地完成了支援步兵、坦克的战斗任务,一举攻克了同登、谅山,炮兵受到了很高的评价。</p><p><br></p><p>(此节摘选自《高存信将军》第3集《往事回忆》十八、工作在炮兵教育战线)</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1991年8月,摄于炮兵指挥学院,左起张学箴、高存信、白竟凡、陈东华(源自《高存信画报》)。</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位于沈阳东大营的军委高级炮兵学校、沈阳高级炮兵学校、第二地面炮兵学校以及现在的沈阳士官学校均在此。</span></p> <p>1960年沈阳高级炮校在原址(东大营)变更为炮兵研究院,部分教职工分流至各大炮兵院校,其中一部分到宣化炮兵学院(这也是宣化炮院是由延安转变而来的一种说法)。</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沈阳高级炮兵学校战术教研室全体同志留影1960年11月13日(66级炮小孩门明华提供)</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沈阳炮兵学校营团干部 毛主席军事著作集训留影纪念1960年8月19日(同上)</span></p> <p><br></p><p><b>【6】一九五七年至一九八六年炮院各系、各届部分毕业留影照片</b></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58年冬与炮院高炮射击教研室部分教员(六六《炮孩与父辈系列相册5》)。</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炮兵学院高炮系第一期毕业全体留影1959年9月(六六《炮小孩与父辈系列相册2》)。</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炮兵侦察教范审修委员会闭幕全体同志合影60.3(高劲松大姐提供)。</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炮兵学院地炮三期七组毕业照1960年8月31日留念(60级炮孩李秋月大姐提供,前排左二为其父李振昌)。</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炮兵学院地炮速成系三期二组毕业留念1963年9月(源自公众号秋天红了:向父母致敬——炮二师人物故事.父辈篇(作者李小六,图中前排左三为父亲李觉先,曾为炮二师第九任政委)。</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李觉先政委就读宣化炮兵学院的毕业证书</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一九七九年十二月炮兵学院参教系通信参谋十二班全体学员毕业留念。(照片提供者:陈定江,入学前为武汉军区炮二师正连级参谋)。</span></p> <p>炮兵学院三系第十三队地面炮兵射击理论班结业留影1981年11月。照片提供者王克海,入学前为第二地面炮兵学校(即现在的沈阳士官学校)射击教研室教员。</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地炮系第一班(战斗骨干班)1981年6月学员全部来自对越自卫反击战的炮兵战斗骨干。</span></p> <p>战时,我是广州军区炮兵第1师第209团第2营第4连连长兼营先遣侦察组组长,入校后我被分配到宣化炮兵学院地炮系第一班(战斗骨干班)第二大组第六小组。我们班共90名学员,分3个大组、9个小组。系主任(正师职)林忠、政委(正师职)钱洪福;一班班主任(正团职)房久友、政委(正团职)余国正、副主任(副团职)许子槐、副政委(副团职)陈四平;一班二大组大组长是来自昆明军区、祖籍四川威远的詹光贵,副大组长是来自成都军区、祖籍湖南永兴的曹重跃,小组长是来自武汉军区、祖籍湖北鄂城的牛忠凡,小组副组长是来自成都军区、祖籍河北清苑的李启明。小组成员还有,来自广州军区的刘学贞、魏丕强,昆明军区的王甸富、黄世术,武汉军区的唐满正,福州军区的邱广富,成都军区的张群英、谭月贵。</p><p><br></p><p>第一大组组长是来自广州军区、祖籍湖南新邵的蔡方甫,副大组长是来自广州军区、祖籍河南南阳的邓盛恩;第三大组组长是来自福州军区、祖籍福建仙游的颜文强,副大组长是来自昆明军区、祖籍湖南永兴的李兵田。</p><p><br></p><p>我们90名学员百分之百的参加过1979年2月17日至3月16日的对越作战,百分之百的中国共产党党员,百分之百的通过全军文化考试入取。记得刚入学时宣化区政府得悉宣化炮兵学院有一批战斗骨干学员在校,经常邀请我们座谈。每逢节假日同学们按照校规,3人以上结伴出行时,宣化市民一旦得悉我们是参战学员,他们就毫不吝啬地向我们递送葵花籽等当地土特产。我们始终感动着,我们始终把宣化作为我们的第二故乡。(摘自宣化在线《在宣化炮兵学院就学那几年.作者魏丕强》)</p><p><br></p> <p><b>【7】当年在特殊场景和有特殊像征意义的部分炮小孩们的留影。</b></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文革时期,炮院小伙伴们在大门口拍照留影。有当年的你吗?上图是1973年炮训大队王永昌叔叔拍摄(63级炮孩儿门强华回忆)。</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与炮院成立同年入学的57级炮孩六三届毕业生(六六《炮小孩与父辈系列相册2》)。</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与炮院成立同年出生的64级炮小孩于69年11月留影(同上)</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炮院门珍部,我们上学和放学的必经之处(63级炮孩刘淑云摄于2017年7月)。</span></p> <p><b>后记</b></p><p>如果说六六的《炮小孩与父辈的炮兵情怀》记录了炮小孩与父辈、与炮院的六十年来的真挚情怀。而本篇则收集记载了炮兵学院的历史发展与沿革。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炮兵的发展与壮大。炮兵由冷兵器军马炮兵、机械化炮兵发展至今天的高科技战略导弹火箭军,离不开一代又一代炮兵教研工作者的辛勤耕耘。随着国防科技壮大与发展,宣化炮兵学院已完成其使命。在人民解放军炮兵发展史上,宣化炮兵学院将永载史册。</p><p>今年7月9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学院建院63周年,在纪念日到来前夕,为了纪念和缅怀我们的父辈,了解当年他们在各个时期,为炮兵建设事业教书育人所做出的奉献,特收集整理编辑此文。文中涉及的历史人物、事件、图片参阅百度中的:《延安炮兵学校》、《宣化炮兵学院》、《沈阳炮兵学院》及《高存信将军》、《高存信画册》。</p><p>感谢在编辑过程中炮院发小同学们各尽所能地帮助与关注,尤其得到高长平大哥和高劲松大姐的关注,提供了高存信将军与白竟凡阿姨俩位革命伉俪、前辈生前对炮兵教育事倾注了毕生心血而撰写编辑的《高存信将军》1至4卷。为了解宣化炮兵学院与炮兵建设的发展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科。</p><p>因本人经历所限,难免在理解上有偏差而摘录整理不祥。敬请有兴趣的前辈们、朋友们赐教斧正。</p><p><br></p><p><br></p><p> 六三级赵雅玲于2020年5月12日(庚子年四月二十日)初稿。6月27日(庚子年五月初七)更新。</p> <p><br></p><p> </p><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