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r></h3><h3>《我们天天走着一条小路》是现代诗人冯至创作的一首现代诗。</h3> <h3> 《我们天天走着一条小路》</h3><h3> 作者:冯至</h3><h3><br></h3><h3>我们天天走着一条熟路</h3><h3>回到我们居住的地方;</h3><h3>但是在这林里面还隐藏</h3><h3><br></h3><h3>许多小路,又深邃,又生疏。</h3><h3>走一条生的,便有些心慌,</h3><h3>怕越走越远,走入迷途,</h3><h3>但不知不觉从村疏处</h3><h3><br></h3><h3>忽然望见我们住的地方</h3><h3>像座新的岛屿呈在天边。</h3><h3>我们的身边有多少事物</h3><h3>向我们要求新的发现:</h3><h3>不要觉得一切都已熟悉,</h3><h3>到死时抚摸自己的发肤</h3><h3>生了疑问:这是谁的身体?</h3> <h3>作品赏析</h3><h3>《我们天天走着一条小路》是诗人一首抒写了对生活的独特发现。每天最为熟悉的事物有时候突然向我们展示出新的角度,使我们感到陌生,进而产生恐惧和不安,“走一条生的,便有些心慌,怕越走越远,走入迷途”,这种感受和体验相信大多数人都有过。在风格上它与弗罗斯特的作品很接近,描写了树林中的小路,借此表达了这样一种观念: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精微的哲理,是诗人的一种重要的能力,生活中有多少熟悉的事物等待我们去发现!</h3><h3><br></h3><h3>全诗三节:<br></h3><h3>第一小节</h3><h3>“我们天天走着一条熟路/ 回到我们居住的地方; /但是在这林里面还隐藏/ 许多小路,又深邃,又生疏”。交待了我们天天走着一条小路,除此以外林里还臧——有许多小路,“深邃,又生疏”,需要我们去体验。</h3><h3><br></h3><h3>第二小节</h3><h3>“走一条生的,便有些心慌, / 怕越走越远,走入迷途, / 但不知不觉从树疏处/ 忽然望见我们住的地方”。诗人表述,每天最为熟悉的事物有时候突然向我们展示新的角度,使我们感到陌生,进而产生恐惧和不安。</h3><h3><br></h3><h3>第三小节</h3><h3>“象座新的岛屿呈在天边。 / 我们的身边有多少事物 / 向我们要求新的发现: / 不要觉得一切都巳熟悉, / 到死时抚摸自己的发肤 / 生了疑问: 这是谁的身体?” 在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一条熟悉的路,白天走和晚上走感觉不一样,晴天和阴天走时又不一样,这就是人对于生活的最微妙的反应。所以诗人说:“我们的身边有多少事物 / 向我们要求新的发现: / 不要觉得一切都巳熟悉, / 到死时抚摸自己的发肤 / 生了疑问: 这是谁的身体?”有了一颗丰富的,善于发现的心,生命的体验也会因此而精彩多样。</h3> <h3>我们天天走着一条小路,小路未变,然我们在变。每一天的经历不同,每一天思考的方式不同,昨天较之于今天,今天较之于明天,都是不同。</h3> <h3>作者简介</h3><h3>冯至(1905—1993年),原名冯承植,河北涿县人。1921年考入北京大学,1923年后受到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开始发表新诗。1927年4月出版第一部诗集《昨日之歌》,1929年8月出版第二部诗集《北游及其他》,记录他大学毕业后的哈尔滨教书生活。1930年赴德国留学,其间受到德语诗人里尔克的影响。五年后获得哲学博士学位,返回战时偏安的昆明,任西南联大外语系教授。1941年他创作了一组后来结集为《十四行集》的诗作,影响很大。冯至的小说与散文也十分出色,小说的代表作有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蝉与晚秋》、《仲尼之将丧》,散文则有1943年编的《山水》集等。</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