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11月5日晚,在组长李爱香李老师的带领下,由我们小组对教学切片如何切这个问题展开了讨论,对于今晚的研讨让我感受非常的深刻!</h3> <h3>——如何制作切片如下:</h3><h3>环节一:</h3><h3>现场选取切点。这一环节主要目的在于寻找一节课值得分析的教学活动片断,也即教学活动中的典型片断。这一步骤类似于传统的听评、课,不同的是,研究者需要在听、评课过程中,记录值得分析的典型教学设计片断并作简要描述(包括切片发生的时间、时长、典型之处等),为后续切片分析做准备。</h3><h3>典型片断分为两类:</h3><h3>1.优秀的典型片段。优秀的典型片段也就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活动,它代表了一线教师长期的实践经验,经过分析、归纳与提升,就可成为实践性较强的论。这类理论具有特</h3><h3>殊性,它是以经验为主,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与实践性。这些优秀经验经过总结、强化后,对于优秀教师本人而言是一个强化,可使他的无教师而言,这些优秀经验由个人知识转化为公共知识,将对更多的人产生借鉴价值。</h3><h3>2.不足的典型片段。不足的典型片段代表了某一类典型的教学设计呈现出的“问题”,它同样具有普遍性与代表性,分析这类典型片段,对于提高上课教师的教学设计素质,实现教学的有效性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h3><h3>环节二:切片分析,这一环节是对寻找的典型片断进行分析,并归纳出教学切片中所体现出的典型教学经验。共分为四步骤:</h3><h3>1.定性。也即判断该典型教学设计活动属于何教学设计。</h3><h3>这一步骤是克服传统评课“就课说课”最为关键的一步,是由个案上升到一般意义的教学设计层面,有的教学活动很易定性,有的就不易定性,定性也有三个层次:</h3><h3>(1)把典型片断归结为某节课的某教学设计;</h3><h3>(2)把典型片断归结为某学科的某类教学设计;</h3><h3>(3)把典型片断归结为去学科化一般意义的教学设计。</h3><h3>把典型片断归结为某节课的教学设计,这一定性属于就案例说案例,总结出的教学规律不具有普遍意义;把典型片断归结为某学科的某类教学设计,总结出的教学规律也即是某学科某类教学设计的规律;归结为去学科化的某类教学设计,总结出的规律就是该学科该类教学设计的基本规律。显然,后两者的论断结论最个有价值,教学切片诊断的定性属于后两者。</h3><h3>2.找标准。针对要分析的教学活动片断属于何教学设计,评价者要根据自身的经验,同时结合相关文献,总结、归纳出该教学设计活动操作性的评价标准。这一过程是让中小学教师主动学习的过程,是教师专业化的有效途径,具有重要的校本研究意义。</h3><h3>3.对照标准分析切片。依据标准,从两个视角分析典型教学活动:</h3><h3>一是教学功能或效果。也即该优秀的教学设计具有何教学效果?或该不足的教学设计有何不足的效果。</h3><h3>二是教学操作。教学操作是教师教学经验的体现,是具有操作性的实践性知识与理论。</h3><h3>在对照标准分析的过程中,会出现三种情况:</h3><h3>教师的实践操作完全符合预设的诊断标准,这是印证规律的过程;</h3><h3>教师的实践操作违背了预设的诊断标准;</h3><h3>教师的操作超越了预设的诊断标准,这是丰富了该预设的教学设计规律。</h3><h3>4.总结,某教学设计的理想教学功能及操作要求,生成某设计的教学设计规律。</h3><h3>切片诊断的思路是从个案到一般,是通过典型的教学片断,也就是案例,分析出某一教学设计的基本规律。</h3> <h3>下面是李爱香老师收集的几份优秀板书。</h3> <h3>通过今晚的研讨也让我对切片有了大致的了解,在下面我也要结合这段时间所学到的知识自己尝试着去做一篇自己的切片报告。</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