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的飲食習俗

小李飞刀

<h3>  唐杜甫【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清嘉录》中古人雲【冬至大如年】因此有著【亞歲】的別稱。冬至又稱冬節,這天太陽正好直射在地球南迴歸線上,因此會是北半球國家日照最短的一天。因為白天最短、夜晚最長,所以古人將這視為「陰極之日」。《後漢書》曾記載:「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事,擇吉辰而後省事。」漢代官員「冬節」通通放假一天。唐宋時代帝王也會在這天舉行盛大的祭天祭祖儀式。數百年來冬至看重程度得以想象。而在華夏大地上,更是流傳下來豐富多彩的冬至飲食習俗。</h3> <h3>  今期的《食緣隨筆》與讀者細說冬至飲食習俗。因地域,習俗,文化的不同,南北慶祝冬至的飲食都有差異。有【南方湯圓北方餃子】的諺語。</h3> <h3>  北方冬至吃饺子,相传在東漢末年,醫聖張仲景見很多窮苦百姓忍飢受寒,耳朵都凍爛了,於是發明了祛寒嬌耳湯,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藥材在鍋裏煮熬,煮好後再把這些東西撈出來切碎,用麪皮包成耳朵狀的嬌耳,下鍋煮熟後分給病人,每人兩隻嬌耳,一碗湯。人們吃下祛寒湯後渾身發熱,血液通暢,兩耳變暖,一段時間病人的爛耳朵就好了。為庆祝烂耳康复,就仿娇耳的样子做成食物,并称之为饺耳、饺子。祛寒娇耳汤的故事一直在北方民间广为流传。坊間還流傳冬至吃餃子一個冬季不凍耳的說法。</h3> <h3>  由於蘇州二千五百年前是吳國的都城,而吳國始祖是周太王后裔,曾承襲周代曆法把冬至作爲一年之初,所以至今古城蘇州仍有冬至大如年的遺俗。在冬至,蘇州人有吃餛飩憶西施的習俗。相傳,吃膩了山珍海味的吳王沒胃口,美女西施就進御廚房包出一種點心獻給吳王。吳王一口氣吃了一大碗,連聲問:此爲何種點心,如此鮮美?西施想:這昏君渾渾噩噩混沌不開,便隨口應道:混沌。後來蘇州人便把餛飩定爲冬至節的食物。</h3> <h3>  南方的上海,廣州,潮州多地冬至家家吃湯圓。【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在冬至這一天習慣吃湯圓,來慶祝冬至的到來。用糯米粉做成麪糰,裏面包上各種餡料,做好的湯圓用來祭祖以贈親朋。 </h3><h3> 冬至為何要吃湯圓,由來其實眾說紛紜。其中一個通俗的傳聞,是曾有一對貧窮夫妻帶著小女兒,妻子死後,丈夫為了籌安葬費而決定賣掉女兒。女兒一聽難過得昏了過去,她的爸爸便緊張得要了一碗米湯和幾個糯米圓灌醒她。</h3><h3> 他們互相推讓,誰也不忍心把糯米圓吃光,深怕一吃,就是永遠的分離了。多年後,賣給有錢人家做丫頭的女兒長大了,做了一鍋又大又圓的糯米圓子,期盼爸爸能來和她相認一家團圓。一年又一年,雖然不知道她有沒有找到爸爸,吃糯米圓的習俗卻在南方地區越來越興盛。後來,吃湯圓成了中國民間廣泛流傳的習俗。也由於冬至陰陽交替,許多人深信吃了就會快快長大,「吃了就會多一歲」的說法就是這樣來的。南宋文人陸游作品中更曾提到:「吃盡冬至飯便添一歲」。</h3><h3> 湯圓也被寓意為「團圓」、「圓滿」,正好迎了中國人熱愛好兆頭的心意,至今於中華文化中已是不可動搖的老習俗。</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