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理想课堂,让深度学习发生———大荔县小学语文教师参加全国名师教学风格与教学特色展示现场会

L

<p>&nbsp;&nbsp;&nbsp;&nbsp;世界上最远的距离</p><p>&nbsp;&nbsp;&nbsp;&nbsp;是教与学的距离</p><p>&nbsp;&nbsp;&nbsp;&nbsp;一个在说,一个却早已睡去</p><p>&nbsp;&nbsp;&nbsp;&nbsp;聚焦学科素养,构建深度学习</p><p>&nbsp;&nbsp;&nbsp;&nbsp;迫在眉睫</p><p><br></p><p><br></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2019年2日—7日,大荔县小学语文教研员、教学主管、骨干教师团队远赴“天府之都”成都,参加了全国名师教学风格与教学特色展示现场会。围绕“聚焦核心素养,构建深度学习”的主线,组委会为大家送上了语文学习盛宴,专家报告建构理论框架,优质课展示再现实际课堂,名师示范➕学科深度学习研究报告让老师们在对比和反思中豁然开朗。</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11月3日上午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郑葳老师以“面向未来要培养怎样的人”引出深度学习的话题,从中国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和教学存在问题入手,反思十年课改现状,指出深度学习的意义。她依据心理学原理给出了教学的策略:尊重学生个性差异,采用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创造一个安全的、有效的、创造的学习环境,多使用表扬、鼓励;吃好早餐再上课;课前联系旧知和经验把握学情,课中要给学习者提供机会去发现,激发其学习动机。《走向深度学习的教学设计》报告从目标、内容、活动、评价四方面进行了深入剖析和细化指导。深度学习的内容要关注学科核心,深在系统之中,深在结构之中;深度学习的目标要指向学生思维习惯养成和实际应用能力的提升;深度学习的活动要契合学习目标,让学生参与挑战性任务,考虑学生多种学习倾向,通过关键问题导入——指导式研究——综合式展示的系统学习活动,让学习更深入;最后是深入评价,关注过程中的持续性评价,公开评价标准。教师开始深度学习时,学生的深度学习将得以发生。</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11月3日下午北京教育学院李晶教授做的一场题为《关于教师PCK的讨论》的精彩报告。李晶教授站在PCK理论的制高点上来审视我国当前的中小学教育和教师专业发展,帮助我们厘清学科教学的脉络,寻找专业成长的支点,革新课堂教学的思维,令人耳目一新,听后有豁然开朗之感。尽管报告与实践还有一定距离,虽然改良课堂教学实现专业成长还颇费时间,但心中猛然间产生了明镜般的方向感。</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李晶教授以学科、社会、学生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来为我们阐释学科教学知识(PCK)和课堂教学内容的设计,注重精尖人才培养就注重学科概念体系的教学,注重走向社会的实践能力提高则在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则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注重课堂教学的生成性。在我看来,在三个顶点上培养出来的学生分别是高分数、高实用、高创新。反思我们目前的教学,似乎正在努力调节三者的关系,试图兼顾学科、社会、学生。对此,李晶教授坦言,这是难以做到的,必须把学生分类,施以不同侧重点的教育,才会有利于学生成长。</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就教导我们要因材施教,看来分层教学是落实因材施教的最好做法。然而,家长望子成龙心切,不可能过早地把自己的孩子划为走向社会的一类,而是期望自己的孩子成为精英人才,这就为分层教学增加了困难。其实,根据学生的能力素质决定教育方式恰是对学生的尊重。</p> <p>&nbsp;&nbsp;&nbsp;&nbsp;&nbsp;11月4日我们来到了美丽的成都双水小学,听取了三节优质课。曾中春老师执教了一节整本书阅读导读课《向着亮光奔跑》,从上课伊始的情境导入到封面、插图、作者、情节内容的引入,老师注重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通过激趣、质疑,让学生产生持续性的学习动机,在阅读实践中掌握自主阅读的方法,在联系中学会思辨和审视,深度阅读已然发生。</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杨秋月老师执教了四年级语文《梅兰芳蓄须》一课。老师精心的装扮使得时代的代入感极强,再场的听众们深深地被杨老师优雅的气质所吸引。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中感受着人物形象。可是遗憾的是从深度学习的层面上看,本节课已然上成了历史课、思政课,语文学科的核心概念被弱化。这大概也是教育联盟巧妙的安排,理论的学习,实际的观课,理性的思考之后达到教师深度学习。</p><p>&nbsp;&nbsp;&nbsp;&nbsp;&nbsp;来自安徽的束夏梅老师执教了二年级识字课。学生们在自主质疑解惑的过程中认识了“停、鸣、闻”,并了解了造字的方法,掌握了理解字义的方法。在联系生活、模仿练习、说话训练等一系列的语言实践中达成识字目标。</p> <p><br></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11月5日有幸观摩全国名师工作室联盟副理事长郭昶老师的《父爱之舟》一课,并聆听了《固守与突围——统编教材阅读教学设计“例”谈》报告。郭昶老师用完整的两课时为我们展示了深度学习发生的过程。第一课时采用情境激趣导入,在初读整体感知和品读感受形象学习活动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读的实践学会阅读,速读、浏览、默读、朗读指令明确,方法得当,学生在不断的读中学会了通过想象和联系策略体会场景细节描写的作用。第二课时紧承第一课时,在读的进一步实践结束后,通过让学生对比发现,聚焦表达,学习叙事文构篇的一种方式——用时间或地点采用回忆法把许多事写在一起。接着两个语言实践任务各有侧重,仿写诗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升华情感,提供文本中的两个情境让孩子们二选一进行细节描写练习,直接输出。学生们在环环相扣的教学实践中达到了深度学习目标。</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郭昶老师在结课后迅即进行报告交流,他提出“例”要精选。持一种平衡看读写,抓一个特点定目标,要在删繁—聚焦—归结过程中科学定位目标。语文课要有板块意识,任何技能都是训练出来的。认知板块从学情出发,实践板块重互动生成,迁移板块提升目标。</p><p>&nbsp;&nbsp;&nbsp;&nbsp;&nbsp;“例”要实践,读写的方法不是理论的灌输而是在实践中自然的习得,教师要有沉浸式阅读的教学意识,即沉浸在儿童的学习流里,发布激发动机的任务。沉浸在文本的情境流里,品读不能抛开情节。读,随文读,读中体验;写,同境写,在写中体验;讲,扩展讲,在讲中体验;演,编词演,在演中体验。</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例”有文体,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阅读方法,要有文体意识,识体而教。</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最后在“例”的突围中,郭老师强调“例”要入理,“例”要渐进,教学活动的步子要小,“例”需支持,通过材料补充形成支架深化阅读,发展思维。</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11月6日全国名师工作室联盟理事会常务副理事长芦苇老师做了《走向深度学习的课堂教学》的报告。报告从人工智能谈起引出理想课堂建构的内容,深入诠释了深度学习的内涵:学习动机(有目标,重建构);学习过程(有过程,重发展);学习状态(有融合,重自主);学习效果(有输出,重生成)。报告深入浅出地为老师分享了深入学习的策略:捕捉探究式契机,创设生成性问题情境,增加推理性思考容量,留足体验性学习空间,预置诱惑性反思环节,强化哲理性思辨意识,呈现自主性学习过程,培养应用性迁移能力。</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学习的时光总是过的飞快,短暂的学习是充电的过程,也是审视和反思的过程。教学行为与价值判断,课堂变革与深度学习,以生为本,先学后教,高效课堂。教师只有深度思考深度学习,学生的深度学习才能得以发生。落实立德树人,聚焦核心素养,构建深度学习,打造理想课堂,是每一位教育人的责任。任重而道远,千里之行始于足下!</p> <p><br></p>

学习

深度

学生

教学

老师

实践

学科

课堂教学

教师

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