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用镜头浓缩了时代精华

杨民武

<h3>  (图为我的父亲杨立衡) </h3><h3> 编前话:他的图片之所以拍的好,是因为他热爱和熟悉脚下的那片土地。几十年间,他足迹踏遍固原地区100多个乡镇,用镜头一次又一次把读者带到新闻的现场,把新闻事件发生的瞬间变成凝固历史的画面,用执着和奉献,诠释了一个摄影记者的使命与职责。他为了改变家乡落后面貌,坚守着这块阵地,把忠诚和年华献给了这片热土,为开创贫困地区的摄影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摘自《守望新闻的岁月》)。</h3><h3><br></h3><h3>7月初的一天,父亲正忙着找照片,他接到固原市老干部局为七十周年国庆将要举办一次摄影展览征集作品的通知后,认真挑选参展作品。父亲是一位年近九十岁的老摄影家,离休前是固原日报社副总编辑;是宁夏第一代摄影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员、宁夏摄影家协会理事、宁夏新闻摄影学会理事,固原地区摄影家协会首任主席。</h3> <h3>  固原老百姓送他一个美名叫“杨闪光”。他个头不高,待人和蔼可亲,看上去面容比实际年龄要年轻,说起摄影,他精神气十足。</h3> <h3>(图为《国家最早的红色政权一红河党支部》1982年父亲拍于彭阳县红河村)</h3><h3> 他家里客厅的墙面上挂满了放大的照片,有人文情怀,有山川美景、诗情画意。还有个书柜,里面装着满满当当的摄影相册,相册里全是他从事五十多年来的摄影作品,作品里沉淀了他的摄影人生。他的摄影作品记住了乡愁,抓住了生活的美好瞬间,传承了人间真情;镜头里装满了诗情画意;浓缩了时代精华;每一幅作品都凝结着他对摄影事业孜孜追求的心血、汗水和动人故事。</h3> <h3>上世纪七十年代拍摄六盘山</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图为上世纪八十年代父亲登上六盘山拍照) </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走上摄影人生路</h3><h3> 父亲是六盘山脚下和尚铺村人,1949年参加革命,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来他被先后调到固原县委宣传部、固原地委宣传部工作,与此同时,与摄影事业接上了缘,从事新闻摄影报道工作四十多年。</h3><h3><br></h3> <h3>  (图为上世纪八十年代父亲在黄山创作采风)</h3><h3> 1958年,组织上派父亲到内蒙古自治区党校学习摄影。他说,当时是由新华社著名摄影记者郑景康先生主讲。他从理论上系统地学习了摄影基础知识以及新闻摄影、摄影艺术的理论和实践等。</h3> <h3>(图为上世纪八十年代父亲和同行在海原县采访农业水利建设)</h3><h3> 父亲十分热爱摄影事业,五十多年来,他身背相机深入生活,他的足迹踏遍了西海固的山山水水、沟沟岔岔,用镜头记录和展现出了西海固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艰苦奋斗,改造山河,脱贫致富,建设两个文明的伟大业绩,拍摄的作品数以万计。</h3> <h3> 父亲先后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经济日报》、《农民日报》、《中国记者》、《宁夏日报》等几十家报刊杂志上发表摄影作品千余幅,其中有60多幅作品参加过区内外摄影展览,20多幅作品在区内外展赛中获奖。1989年,父亲荣获中国摄影家协会颁发的从事摄影艺术30年荣誉证章、证书。个人业绩入册《中国专家大辞典》、《中国当代文学艺术摄影人才传集》。201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给父亲颁发了荣誉纪念章;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给父亲颁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荣誉纪念章。</h3> <h3>  (图为上世纪父亲用海鸥照像机拍摄了固原地区山山水水巨大变化) </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父亲和他的摄影作品</h3><h3> 父亲喜欢摄影,更热爱摄影事业,他是一个新闻工作者,更是一个摄影人。他将娴熟的摄影技能与党的新闻事业紧密的结合起来,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宣传我国改革开放政策、脱贫致富政策、扶贫攻坚战略政策。为报道西海固建设成就,先进人物,感人事迹,几十年来用双腿跑遍了全地区100多个乡镇,用的胶卷不计其数,真实的记录了西海固各族人民生活巨大变化历史进程。</h3> <h3>(图为《学毛选》1969年父亲拍摄于固原县灯塔大队,见报后引起很大反响)</h3><h3> 固原县在农村实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政策后,农民种田的积极性特别高,责任性特别强,粮食产量逐年上升,农民的生活质量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他将这些历史性的变化都融入在镜头里,展现在媒体上,激励广大农民沿着正确方向前行。</h3> <h3>  (图为《乐在麦田》父亲1982年拍于固原县东岳山下)</h3><h3> 1982年夏收季节的一天,在炎炎烈日下,父亲身背摄影包,骑上自行车,来到固原县西郊乡城郊大队东岳山下的田间地头,看到很多农民正在麦田里抢收小麦。他与农民认真交谈、了解小麦的生长、产量与成熟等情况。他还不停地拿起相机拍摄农民正在收割小麦的场景,也抓拍一些田间休息的瞬间。《乐在麦田》就是当时拍摄的一幅非常生动,生活气息很浓的照片。他拿着照片介绍说:照片里是一对正在收割小麦的年轻夫妻,他们带着两个孩子,在自己家麦田里坐在割下来的小麦上休息,妻子给小的孩子喂奶,丈夫利用休息时间磨镰刃子,夫妻谈笑风生,其乐融融,真实感人。当时,父亲眼见手快,摁下快门,将那生动的瞬间定格在这张照片上,成为永恒的记忆。这幅照片给我们传递出了很多正能量,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政策,激发了农民种田的积极性,粮食产量逐年上升;同时,也能直观的看出这对夫妻互助友爱,家庭和睦幸福,小麦又是一个丰收年;从夫妻自然而甜蜜的笑容里释放出内在的心情,苦也乐,累也乐,乐在麦田,乐在心间!</h3> <h3>八十年代固原县北川农民抢收小麦</h3> <h3>  父亲爱岗敬业,不断学习新闻知识,练就出了敏锐的新闻触角。他说有价值新闻报道一定要抓住“新”字,还要快,以最快的速度在媒体上与读者见面,才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1983年固原军分区的战士在军分区院内菜园子里种菜时,突然挖出了一大缸白银元宝12000两。父亲得知消息后,立马背起照相机,直径奔跑到挖出白银的现场,拍摄到了出土的白银元宝。紧接着跑回冲洗照片的暗房,冲洗胶卷、放大照片,发送照片投稿。这幅照片当时在新华社发了通稿,《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宁夏日报》等30多家报纸刊登这幅《万两白银献国家》的新闻照片,轰动了全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h3> <h3>  (图为薛程的家属们将其骨灰撒向清水河)</h3><h3> 父亲的摄影作品有丰富的内涵,饱含着深深的思想感情和浓浓的人文情怀。父亲介绍他的照片时,从摄影集里翻出了两张非常感动人心的照片说:这张《情系六盘山父老乡亲》,是西海固回族自治区第一任书记薛程同志遗嘱死后要将自己的骨灰撒向清水河。</h3> <h3>还有一张是《老红军胡德清同志的骨灰撒在六盘山上》,是胡德清的家属按照曾任固原军分区政委的老红军胡德清“把自己的骨灰撒在六盘山上”的遗愿敬洒骨灰的情景。</h3><h3> 父亲拍下了他们的亲人在清水河、六盘山上撒骨灰的情深而动人场面。当父亲讲起这两张照片里的故事时就抑制不住内心的感情,激动地说,这两位革命前辈的家都不在固原,生前在固原工作,为固原地区人民生产建设、安全保卫,改善人民生产、生活条件,辛勤付出,勤奋工作。并与六盘山区这块具有革命传统意义的热土,与这里纯朴的人民群众建立了深厚的无私的感情。去世后,又回归到这块深爱的热土上。这两位前辈的精神一直鼓舞着六盘山区、西海固各族人民在改革开放,经济建设的道路上永远前行。</h3> <h3>《固原报》创刊号。上世纪八十年代,父亲摄于固原。</h3> <h3>(图为《舞》父亲1978年拍于隆德县)</h3><h3> 父亲在谈及摄影体会时说,摄影要有技术,要有思想,有时还要讲究艺术表现手法。他拍摄照片时在特定的环境下,为了拍摄出优美的照片,从构图、用光、拍摄角度、前景、后景的灵活应用上开动脑筋拍摄出了不少非常独特的优秀作品。1978年,庆祝自治区成立20周年,中央民族歌舞团来到隆德县慰问演出时,他将镜头从舞台的后侧向舞台上的演员主体,同时将观众正面装进镜头,还巧妙用了逆光抓拍,使照片产生了主题突出,层次分明,有静有动,动静结合,十分美妙的舞台艺术照片《舞》。这幅照片在《宁夏日报》上刊登后,受到宁夏日报老摄影人李笑老师的很高评价,倡导更多摄影人学习他的艺术表现手法。还有《攀高峰》、《驮水》等多幅照片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五十周年《今日长征路摄影艺术联合展览》中入选参展,《彩虹映古城》荣获一等奖。对摄影艺术的追求是父亲摄影人生的亮点。凭着灵活的思维方式,巧妙的表现手法,独到的眼光,拍摄了很多艺术性较强的照片。</h3><h3> </h3> <h3>《宁夏日报》刊登的评论《舞》照片的文章。</h3> <h3>巜彩虹映古城》是1984年父亲拍摄于固原县城</h3> <h3>(图为摄影作品《攀高峰》)</h3><h3> 父亲的摄影作品《政策落实鲜蛋多》、《监视风云》1980年在自治区摄影比赛中获三等奖,《花灯之夜》在1980年自治区摄影比赛中获铜奖,《龙潭飞瀑》《攀高峰》获优秀奖;《总理访能人》获《中国记者》摄影比赛三等奖,《阿訇学法律》1987年获《宁夏法制报》一等奖。</h3> <h3>《龙潭飞瀑》父亲1987年拍摄</h3> <h3>《花灯会之夜》父亲1983年拍摄于固原县城</h3> <h3>(图为上世纪八十年代父亲与同行在野外认真取景拍摄)</h3> <h3>上世纪七十年代,父亲在六盘山上拍摄照片。</h3> <h3>一份的收获,十分的付出。父亲拿着沉典典的一本本摄影集深有感触地说,摄影是一门艺术,要有丰富的想象力,更要有吃苦耐劳精神,还要有超人的坚忍不拔的耐心。父亲的摄影生涯真正践行了这种理念,他拍摄照片时,有一种冬不怕严寒,夏不怕酷暑的拼命三郎精神,拍出了让人久久不能忘怀的优秀照片。他生在六盘山下,工作在六盘山区,六盘山又是红军长征经过的最后一座大山。为六盘山创作一幅好照片是他的心愿。1985年9月,他准备在六盘山顶拍日出、拍云海的壮观景象,他预先和六盘山气象站联系好,就去隆德住下,次日临晨4点起床到山顶上去,等待心中的壮观美景出现,直到10点多了,想要的美景也没有出现。第二天又等,也没有出现,一直等了一个星期还是没有出现,只好回固原。刚回到固原,六盘山气象站又来电话说,可能第二天会出现早霞或云海壮观景象。他又返回隆德住下,六盘山顶海拔2800多米高,气候寒冷,就是6月份也要穿棉衣,何况已是9月份了,他在天亮之前赶到山顶。天那个冻呀,手伸出来一会儿就冻得发麻,按快门都变得很迟钝,父亲边说边用手在胸前比划着,鼻涕都流到这里了。最终还是拍到了《六盘晨曲》这张比较理想的照片,多次在区内外摄影展活动中展出并获奖。</h3> <h3>《六盘晨曲》父亲1989年拍摄于六盘山顶</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图为父亲在照像彩扩部为青年员工传授摄影技术)</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离休后创建了新的摄影平台</h3><h3> 父亲老当益壮,离休志不褪。1992年从固原日报社副总编辑岗位离休后,他并没有休息下来,而是调整了思路,创办了“利亨照相彩扩部”,为他摄影事业又搭建了新的平台,发挥其更广泛的作用。父亲创办了彩扩部后,要比在离休前更忙,忙到中午不能睡午觉,晚饭常常到八九点才能吃上,但是,他的心情非常快乐,精神气更足了。离休后使摄影特长得到了更加充分的发挥,摄影专业在社会上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他是一个非常热心的人,待人总是面带微笑,平易近人,有前来冲洗照片的客户常常会提出一些有关摄影方面问题请教,他就非常热情的针对具体照片存在的问题做以解答,并指出改进的方法,受到客户的点赞。一些单位搞发展史展览或请他拍照或找老照片资料,他都乐呵呵地,毫不推辞,忙个脚不停手不闲,让客户高兴而来,满意而去,赢得了社会广泛的赞誉。彩扩照相部还先后安排了一批下岗职工和待业青年就业,教他们学习摄影、学习彩扩技术。后来,有部分学员成为固原摄影行业的骨干技术人员,还有部分学员自己办起了影楼。谈及照相彩扩部的收获时,他的笑着说:心情快乐,身体健康。</h3> <h3>2002年5月,在固原撤地设市之际,父亲和我联手选出150幅优秀作品,举办了一期“庆贺固原撤地设市摄影艺术展览”,为这一历史时刻增添了一份喜庆色彩,为家乡人民奉献了一份精神食粮。</h3> <h3>2004年6月父亲的摄影作品专集《情系西海固》(中国当代摄影家丛书·宁夏卷)正式出版。他的摄影经历、创作事迹以及摄影作品,先后在《宁夏日报》《新消息报》《宁夏法制报》《固原日报》《朔方》等报刊杂志上都做了专题报道。他的摄影人生路得到多家媒体的宣传和支持,也受到了广大摄影人的赞同。</h3> <h3>(图为自治区常委丶固原市委书记到家慰问父母)</h3><h3> 时任固原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海军对父亲的摄影人生这样评价:杨立衡为了改变家乡的落后面貌,他坚守着这块阵地,顽强拼博数十年,把青春和热血献给了这片热土,为开创贫困山区的摄影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他用美光照射时代风貌,他用瞬间扑捉社会经纬,他用热情定格历史画面,他用灵感浓缩生活精华┄┄ “杨闪光”是他摄影事业的闪光,也是他人生的闪光。他常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这里的水土养育了我们,就不能忘记他的养育之恩。虽然,眼前我们的生活还不富裕,但是,为了不让子孙后代再过穷日子,我们必须笑对人生,用我们的力量改变家乡的落后面貌。这是他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的一生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名利、地位、挫折、困难都改变不了他朴实无华、一心一意为改变家乡落后面貌的信心和决心。人们看到的他总是和蔼可亲、充满乐观的笑脸和努力向上的精神。</h3> <h3>2017年,被固原市评为先进离(退)休干部表彰。</h3> <h3>  父亲在摄影事业上受党和组织的亲切关怀,参加了区内外不少有关摄影艺术的学习和摄影创作活动,留下了他摄影人生永恒的足迹。图为1972年7月,父亲在延安参加了全国摄影艺术展览活动时留影。</h3><h3> </h3> <h3>1974年9月,父亲等在山西和英雄刘胡兰的父母亲合影留念。</h3> <h3>上世纪八十年代,父亲和固原地委宣传部领导同事在沙洲坝留影。</h3> <h3>上世纪八十年代,父亲在贵州参加采风创作活动时留影。</h3> <h3>1986年,《今日长征路摄影艺术联合展览》在延安开幕,其中有父亲的多幅摄影作品入选参展。《彩虹映古城》获一等奖。这是父亲和固原参会人员合影留念。</h3> <h3>1986年,父亲等在延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旧址前留影。</h3> <h3>1984年,父亲在贵州参加了全国摄影创作会议。</h3> <h3>1986年,老红军江华重登六盘山。父亲等和江华合影留念。</h3> <h3>上世纪八十年代,父亲在固原西湖花园里留影。</h3> <h3>上世纪八十年代,父亲在贵州参加创作活动时留影。</h3> <h3>上世纪九十年代,父亲手持照相机在采访群众活动。</h3> <h3>上世纪九十年代,父亲在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亭拍摄。</h3> <h3>上世纪九十年代,父亲在自己的家乡六盘山下和尚铺村红军长征纪念碑前留影。</h3> <h3>父亲与时任自治区党委书记李学智切磋摄影技术。</h3> <h3>上世纪九十年代,父亲在黄山参加创作活动时留影。</h3> <h3>上世纪九十年代,父亲和老摄影家石观达在固原县文化馆楼顶拍照片。</h3> <h3>父亲在泾源县采访领导调研活动。</h3> <h3>上世纪七十年代,父亲在北京钓鱼台留影。</h3> <h3>2006年,父亲在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馆前留影。</h3> <h3>1971年冬季,大哥要参军了,父母将六个孩子都带回和尚铺老家团聚。一人参军,全家光荣,看着儿女欢天喜地,父亲拿出照像机,用那个时代最崇高,最圣神,最荣耀的姿态给全家每人拍了读毛主席语录的纪念照。 </h3><h3> 虽然那个时代紧衣缩食,拥挤在狭小的土坯房,但那个时代是有信仰的,有无数童年打闹逗趣美好记忆的。谁知老父亲按下快门那瞬间,却留下一段刻骨铭心的历史记忆。</h3> <h3>那个时代是红宝书时代,父亲给我们每人购买一本《毛主席语录》,教我们读语录,那时背下的终生难忘,并成为我们大半辈子左右铭。当工作遇到困难时,“下定决心,不怕牺牲……”就在耳边想起,一切困难都能克服。</h3> <h3>《上山下乡知青和农民在一起》1975年,父亲拍摄于固原县十字路公社灯塔大队。</h3> <h3>下乡知青和当地农民积极分子一线入党</h3> <h3>五十多年来,父亲新闻作品、田园风光作品以及创作的艺术作品不计其数,他的作品记住了乡愁,记录了社会发展的变化,表现出了民俗风情,时代风貌,人文情怀等等,这里选一部分作品,以展示他老人的创作情怀。</h3> <h3>《“高台”社火庆新春》1993年,父亲拍摄于固原。</h3> <h3>《回汉团结谱新篇》1984年,父亲拍摄于泾源县黄花乡。</h3> <h3>《科技示范园》1997年,父亲拍摄于固原县杨郎乡。</h3> <h3>《牛市》1981年,父亲拍摄于西吉县。</h3> <h3>《农贸市场》1981年,父亲拍摄于泾源县。</h3> <h3>《网箱养鱼》1987年,父亲拍摄于西吉县马建乡。</h3> <h3>《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家伏兆娥》1981年,父亲拍摄于海原县。</h3> <h3>《戏里人生看不尽》1982年,父亲拍摄于固原东岳山。</h3> <h3>《瓜娃》上世纪八十年代父亲拍摄。</h3> <h3>《开眼界》上世纪八十年代,父亲拍摄于固原县叠叠沟。</h3> <h3>《驮水》1987年,父亲拍摄于固原县岩水村。</h3> <h3>《延年益寿曲》上世纪八十年代,父亲摄于固原。</h3> <h3>《雏燕》上世纪七十年代,父亲摄于北京。</h3> <h3>《耍公公》上世纪八十年代,父亲摄于固原。</h3> <h3>《蝶恋花丛》上世纪八十年代,父亲摄于固原。</h3> <h3>《左公柳》上世纪七十年代,父亲摄于隆德。</h3> <h3>《固原出土北周时期李贤墓内的波斯鎏金银瓶》。父亲拍摄于1983年。</h3> <h3>《固原古城墙一角》:父亲1980年拍摄。</h3> <h3>《秦长城》。父亲摄于上世纪八十年代。</h3> <h3>《须弥山大佛》父亲1981年拍摄。</h3> <h3>固原博物馆落成开馆。</h3> <h3>《铁龙出洞》1998年,父亲拍摄于固原县蒿店乡。</h3> <h3>六盘山镇和尚铺村新貌。2005年秋摄。</h3> <h3>《黄果树瀑布》父亲1980年拍摄。</h3> <h3>2002年的父亲。</h3> <h3>《漓江轻舟》父亲拍摄于上世纪八十年代。</h3> <h3>上世纪八十年代,父亲在桂林创作时在象鼻山留影。</h3> <h3>《中国戏曲秦腔四大名旦梅花奖获得者一一柳萍》父亲拍摄于上世纪九十年代。</h3> <h3>《军民鱼水情》驻固某部解放军战士为南郊乡南关村孤寡老人贴春联。1980年父亲摄。</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