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尔干拾零(上)

欧余山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 半年前就开始策划巴尔干自由行,在综合了几条旅游路线后,设计了一条即合理,旅游景点又丰富的线路。于是,开始选择出行时间和沿路旅馆、挖掘景点、定机票、租车,甚至在网上寻找当地的美食。由于</font>做足了功课,对所要游览的城市、路线和景点的了解已烂熟于胸。<br></h3> <h3><font color="#010101">巴尔干之旅从匈牙利起止,游览了奥地利、斯洛伐克、斯诺文尼亚、克罗地亚、波黑、黑山、塞尔维亚等八个国家,总行程6000多公里,例行20天,一路风光景色让人赏心悦目。</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一路下来,经历了很多预想不到的事情,可谓开了眼界,长了见识。写一篇旅游见闻留作纪念。</font></h3> <p><font color="#ed2308">处处都有热心人</font><br>自驾游最大的不便是要亲自找到景点、旅馆甚至饭馆,还要不断琢磨、适应当地的规矩(定)、民俗。在这举目无亲的陌生地方,除了利用高科技(如手机)外,就要靠嘴去问了。当然,这也是考验和锻炼你能力的好机会。值得庆幸的是世上还是好人多。当你表示困惑的时候,会有人主动上前打招呼,问你需要帮助吗?有时候她(他)会带你穿过两、三条街到达指定地点,尽管她还要赶去上班。</p><p><br></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记下这些热情善良的人们,尽管我们只是陌路相逢。</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一次,我们在布达佩斯的英雄山上照完全市夜景后,天已漆黑。下山时碰到一位土耳其的德国籍小伙,他热心地带我们一路寻找公交车。在车站过来一位女士,俩人在认真地讨论着什么。开始,我们以为两个人是一路的,交谈了二十分钟以后,女士转过头来问我们还有什么要问的吗?之后无声地消失在夜幕中。我们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女士只是一位普通的过路者,为了把回城的路线给我们解释清楚,她不惜花费很长时间。如果我们碰到一个问路者会有这么耐心吗?</font></h3> <h3><font color="#ed2308">美景与美食是一对孪生兄弟。</font></h3><h3>特别是在国外旅游,如果还是到处寻找中餐,出国的意义会少了一半。行万里路,吃百家饭应是旅行的乐趣。</h3><h3>每到一地,有机会就光顾当地有名的大众化餐馆,当然菜肴必须具备“北京烤鸭”那样便宜、实惠的价格。出发之前在网上扒了一些特色餐厅,如萨拉热窝有一个专门做传统波黑菜肴餐馆,叫做“恚恨之家”。经过一番苦苦寻找终于在萨拉热窝河畔找到了它。这是一座有故事的建筑,室内布置了不少漆器铜器和旧兵器装饰。它的知名菜肴是牛肉,我们要了不同款式的牛排,要说味道就是一个字“咸”。</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恚恨之家</font></h3> 在卢布尔雅那,问旅馆服务员当地有什么特色美食?服务员给我们写下她们经常关顾的餐馆地址。在城里游玩后,很容易就找到了那家餐馆。点了三份当地美食pork sausage外,又让伙计给推荐了几样菜。菜上齐后满满的一桌,味道也符合中国人的口味。 <br><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餐馆门前</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走进布达佩斯的餐馆,要了一份古拉斯和烤鹅肝。去年在东欧品尝过“古拉斯”,觉得不错。但是此古拉斯非彼古拉斯。再看菜单叫古拉斯soup(汤),多一个字可真不是一个味道呀。但鹅肝烹饪手法非同一般,外焦里嫩。&nbsp;</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更多的是光顾路边小镇的餐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小摊上的土耳其卷饼也很香。</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有时间就在公寓中自己做饭。大家自觉分担采购、炒菜还有刷盘子洗碗等工作,干起活来其乐融融。几十年后,又过上了插队落户的集体生活。</font></h3> <font color="#167efb">早餐也很丰富呦。</font> <font color="#010101">黑心警察</font><br>由于巴尔干山多路险,我们的车碰碎了一块玻璃,这可带来了麻烦。到修理厂去修,回答是要等三个工作日调来玻璃。而我们行程已定,要不停地赶路。无奈,只能用一块大纸壳将窗户挡上凑合着开。但是,一路上不断地遇到警察询问。从波黑出境时,警察甚至把我们拦了下来不让过境。<br> <h3>波黑边境检查站</h3> <h3><font color="#010101">不管怎么解释并且拿出出事时警察的事故记录也不管用,并把我们带到检查站的屋子里。警察以了解事故来由为话题,话里话外离不开钱字,最后干脆挑明给50欧元就放行。天下乌鸦一般黑呀!那里都有利用公权力中饱私囊的败类。</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提起萨拉热窝,有一种特殊的情节。在那个文化枯竭和全面被封锁的年代,</font>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为我们打开了了解世界的窗口。它在中国人心中的知名度与欧洲巴黎、伦敦齐名。同时,萨拉热窝又和“战争”两个字紧紧相连,100年来战争的阴云始终徘徊在萨拉热窝的上空。纷飞战火带来的伤疤,无处不在。</h3> <font color="#ed2308">拉丁桥</font><br>城里一条小河上架着一座小桥,它叫拉丁桥。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在这座桥遇害。这也是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br> <font color="#167efb">建筑的橱窗里展示着大公遇刺的图片</font> <font color="#ed2308">它就是瓦尔特</font><br>现在,我站在萨拉热窝山上的“黄色堡垒”上遥望萨市全貌。记得在“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的电影中也有这样一个场景。德国党卫军上校与瓦尔特斗智斗勇失败后,带着他的续任者登上了黄色堡垒,有人问谁是瓦尔特?上校遥望萨拉热窝,不无感慨地说:看这座城市,它就是瓦尔特。<br> <font color="#ed2308">战争遗存</font><br>萨拉热窝是1992到1995波黑战争的主战场,塞尔维亚、克罗地亚和穆斯林三个民族在这里大打出手,互相残杀。后来北约也掺乎进来跟着一起打。造成了几十万人死亡,几百万难民。至今战争遗存随处可见。 在萨拉热窝的每一条小巷口的墙上都贴着一堆铜牌,那是这个街区在战争中死亡者的姓名。<br> <h3><font color="#010101">在繁华的市中心步行街上,也会看到脚下一簇簇“血色玫瑰”,那是用红色油漆泼洒出的花朵,提醒人们这里曾经发生过什么。</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墙上保留的弹痕是萨拉热窝的一种印记,叙说着阳光灿烂下的战争与和平,用不堪回首的悲怆警示着未来。</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战争的硝烟弥漫在整个巴尔干地区,在塞尔维亚的诺维萨德市中心的河流上树立着几个残破的桥墩,问一旁玩耍的小女孩才知道那是北约轰炸的杰作。</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连中国人也被不能在他们的战争中幸免,几条活生生的生命变成了路边这座冰冷的石碑。</font></h3> <h3><font color="#ed2308">母子俩</font></h3><h3><font color="#010101">在萨拉热窝,我们住的家庭旅馆位置很好,步行几分钟就可到达老城,而且有自家的车库,省去了停车的烦恼。家里只有母子俩人,对我们非常热情,人还没到已为我们煮好了咖啡,而且每天早上也是用咖啡款待我们。</font></h3><h3><br></h3> <h3><font color="#010101">交谈中,小伙子详细向我们讲解了萨拉热窝游览的景点和路线。得知我们的车出了毛病,便主动联系车行,提出建议。老太太让出了自家厨房供我们使用。当了解到母子俩都是穆斯林后,出于国内的民族习俗我们还是尽可能少在人家做饭。</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虽然只住了短短的两天,但我们相处的像自家人一样。这个家庭旅馆的名称:Guest House Džemo 地址:Dzinina 9,71000 萨拉热窝,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电话:+387 62139 019。去萨市的人可以联系这家,即干净又便宜。</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