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两个胖子”打一地名。小时候我从这个谜语知道了合肥。如今楚王好细腰盛行,合肥一词确实油腻让人没有好感。很多人以为是解放后改掉庐州、庐阳的。其实非也,认真读历史你就知道,合肥一词,汉武帝时期就开始使用,三国沿用至今,古韵古香。</h3><h3><br></h3><h3>合肥有“中原之喉”的美誉。</h3> <h3>这里上演了一出出三国故事,如今痕迹浅浅依稀尚在,供人回味。</h3><h3>这里出没了一个个历史名人,如今遗存静静地留在这里,给人吊唁。</h3> <h3>他们少数人变成了文字和戏剧唱段流传下来,而更多的人如同你我,随着时间一撮黄土,融化在这片土地里,成就了今天的“合肥”。<br></h3> <h1><b>逍遥津公园</b></h1><h3>斯人逝矣,谁与尽言?</h3><h3>鼓角临风悲壮,烽火连空明灭,往事忆曹孙。</h3> <h3>逍遥津是三国时代淝水边上的一个津渡,战船縻集于此方可发起对合肥城的集团式攻略。</h3><h1></h1><h3><br></h3> <h3></h3><h3><b>《三国演义》第六十七回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br>“ 曹操平定汉中地 张辽威震逍遥津”</b></h3><h1></h1><h3></h3><h3>1700年前的某一天,孙权上岸来到逍遥津巡视,被张辽突袭,仓皇逃窜,逍遥津栈桥已被拆断一丈多,孙权策马来到桥头,惊慌失措,是手下将军谷利在孙权的坐骑后猛抽一鞭,坐骑本能地纵身一跃,飞桥而过,救了孙权一命。<br></h3> <h3>孙权落荒而逃成就了张辽的英名,也成就了逍遥津名扬古今。</h3> <h3></h3><h3>“魏故都亭侯张辽之墓”</h3> <h3>逍遥津因为张辽的出奇制胜而成了一个吉祥之地,一个福地。随处可见国宝级文物。😍<br></h3> <h3>“古逍遥津”四个鎏金大字是清代状元、宣统皇帝的老师陆润庠书写。<br></h3> <h3>如今的逍遥津公园,硝烟早已散尽,刀枪剑戟早已在历史的典籍中生锈,只有记忆新鲜如初。</h3> <h3>所以这里的水、树、桥、亭、阁被赋予了历史的神奇和生命的荣耀,看着就不一样了。</h3> <h1><b>三国新城遗址公园</b></h1><h3>素有“三国故地”之称的合肥,故地是,遗存真的不多。幸好有“三国新城遗址公园”的窑址和兵营遗址;有征东将军满宠和新城守城将军张颖抵御孙吴保卫合肥新城的英勇故事附会。</h3> <h3>碑上刻着“守望淮扬”。</h3> <h3>当年的城墙夯土层遗址。</h3> <h3>军营遗址。</h3> <h3>古代战车模型</h3> <h3>练兵广场</h3> <h3>对三国文化热爱的可以来参观,没有名胜,只有情怀。我沿着古道跑跑……</h3> <h1><b>包公祠</b></h1><h3>那个曾经出没在历史和京剧知名唱段的包公。那个一生廉洁,铁面无私,白简凝霜的包公,如今也静静的留在这里,静静地观看来往的游客。</h3><h3><br></h3> <h3><b>李鸿章故居</b></h3><h3>当年李府的深宅大院,号称“李府半条街”,今天规模仍旧不小。</h3> <h3>“李府”典型的晚清江淮地区民居建筑。可以近距离触摸清朝温度,感受徽文化气息。</h3> <h3>李鸿章,大清朝的总督兼北洋大臣,他还是外国和我天朝的沟通中介。</h3><h3>在清朝,官位是靠学识得来的,李鸿章是清朝最显赫的学者之一。</h3><h3>他的故事连同中国近代史,我们太熟悉。不赘述了。</h3> <h3>我喜爱的女作家,他的重外孙女。</h3> <h3>回首观望合肥历史,那些曾经受这些英雄豪杰们庇护的子民们,如今繁衍生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就像那些大街上大爷大妈幼童,不由自主的感慨,他们一生奉献给了谁?</h3> <h3></h3><h3> 时间淘尽了英雄,是非已成空。当他们成为历史,成为我们记忆的时候,青山依旧在,让我们一壶浊酒喜相逢,带着英雄的生命遗传基因,文化基因传承下去……世世代代……</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