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生活在新疆北部的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哈萨克牧民,由于受地理环境、季节、气候、草场条件的限制和高山峻岭的阻隔,放牧中依然依靠传统的转场形式维持牲畜的温饱。每年的绝大部分时间,穿行在天山以北,阿尔泰山以南的广袤原野上,构成一幅幅壮观的迁徒转场画卷。</h3> <h3> 转场放牧是几百年来哈萨克牧民的传统,他们生活的绝大部分时间是在放牧转场中度过的。每次距离远的100多公里,近的几十公里;时间长的一星期,短的一两天,经常是走走停停。<br></h3> <h3> 转场的时间,主要视气候和草场条件而定。气候和草场条件好,转场的时间可能要推迟一些;气候和草场条件差,能转的时间可能要提前一些。<br></h3> <h3> 转场前,牧民要做许多准备工作。首先要寻找牧群,当地放牧,都无人看管。转场前,要全部找回,并清点数目,防止转场中丢失。其次是给羊药浴,防止在转场途中生病。<br></h3> <h3> 再要准备的就是转场的牲畜和驮具,牲畜主要是骆驼和马匹,绝大多数牧民饲养的骆驼和马都可满足自家使用,驮具也是相配套的。主要用于驮带转场途中的生活必需品,如蒙古包、被褥、餐具和柴火等。<br></h3> <h3> 转场的时间是由乡里统一规定的,不准提前和推后。在规定的时间(5—7天)内分期分批地进行,先后顺序相互轮换。<br></h3> <h3> 每天的转场从早晨就开始了,先拆卸毡房,收拾日常生活用品和什物,并将所有物品按驮运要求打成捆,然后开始装驼……整个拆装工作一直持续到中午。<br></h3> <h3> 一般牧民家里的女主人负责牵引驮着生活用品的牲畜,走在转场途中自家牧群的最前方。</h3> <h3> 牧民家里年龄特别小的孩子也要围坐在马背上,跟随父母行进在转场放牧的路上......</h3> <h3> 骆驼驮运的物品都经过专门的包装处理,质地硬的物品(包括木器、铁器等)外面大都罩上特制的毡套,防止把骆驼表皮磨伤。<br></h3> <h3> 在骆驼身上装物品时也格外小心,前后左右的重量、大小不但要搭配均衡,还要根据不同骆驼的体力、能力合理配载。<br></h3> <h3> 牧羊犬在转场途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一旦牲畜偏离了行进中的队伍,牧羊犬就会把它们追赶回来,可以避免牲畜的走失。</h3> <h3> 马在哈萨克人心目中的地位可以说是至高无上的,牧民自己的坐骑一般都不外借,如果谁用马鞭打马或说些不吉利的话都被认为是对主人的一种不敬。<br></h3> <h3> 长途跋涉的艰辛,牲畜有时也会感到辛苦和劳累,时不时也会发发牛脾气。</h3> <h3> 制服牛脾气,牧民们有时也会束手无策。</h3> <h3> 在转场的路途中,山路的沟沟坎坎会使牲畜卡在里面,掉在里面而不能自拔。</h3> <h3> 这时候就需要牧民用工具挖出沟坎,使牲畜能够活动,把它们强拉出来。</h3> <h3> 转场途中出生的小牛犊,通过途中的艰辛跋涉和历练,成长成为健壮的牛宝,跟随父母一起返回它陌生的家园。</h3> <h3> 哈萨克人在转场中对骆驼和马十分爱护,每到一地,第一件事就是搬去骆驼身上的物品、卸下马鞍,并将骆驼和马赶到附近水草最好的地方去放牧,若吃不饱,还要喂些精饲料。<br></h3> <h3> 每到黄昏时分,牧民会把牲畜集中到山洼、沟坎等一些能避风沙的地方,让牲畜安全休息过夜。</h3> <h3> 牧民在傍晚卸下生活用品,搭起临时“家”,度过晚上的时光,消除一天的疲劳。</h3> <h3> 清晨,万物复苏,各种生机也逐渐开始享用霞光和雨露。</h3> <h3> 牧民们也会重新整理家当和牲畜,开始新一天的迁徙,赶赴下一个牧场。</h3> <h3> 转场中最艰苦、劳动强度最大的一项工作就是赶牲畜,尤其是赶羊群,是青壮年男人的活,女人则主要负责搬家。<br></h3> <h3> 我目睹过他们赶羊群通过山口时的场面。这里地形极为险峻,两侧是高山,中间是深谷,山的外表非常奇特,怪石嶙峋,寸草不生,好像人工雕刻的一样。<br></h3> <h3> 路面高低不平,到处都是大小不等的半埋半露的石块。这里是转场路线及进出山的唯一通道。<br></h3> <h3> 每年转场通行都特别困难,若赶上雨雪天,牲畜被挤死摔死等意外事故经常发生,在牧民眼里,山口就是鬼门关。<br></h3> <h3> 转场不仅孕育了哈萨克民族,还培养了哈萨克人独特的民族精神和顽强性格。</h3> <h3>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转场也会发生变化,甚至会最终消失,但是哈萨克人这种独特的性格和民族精神永远不会消失,永远不会改变,还将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延续 、流传……</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