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近代手枪故事的开始是一个名叫约翰-勃朗宁的人,</h1> <h1>和一本介绍他优秀作品的书:<i><b>FN BROWNING PISTOL - Side Arms that Shaped World History....</b></i></h1> <h1><b><i><font color="#ed2308">No. 1. FN 勃朗宁 M1900型手枪</font></i></b></h1> <h1><br></h1><h1>FN M1900是著名枪械设计大师约翰·勃朗宁于1896年设计,并由FN(Fabrique Nationale Herstal 赫斯塔尔国家兵工厂)公司独家生产,以火药燃气为动力、自由枪机式结构的半自动手枪,也是世界上第一支有套筒的自动手枪,算是开现代半自动手枪先河的经典之作,也是勃朗宁第一款获得商业成功的自动手枪(1900-1914总共生产了72万支,每支79法郎)</h1> <h1><br></h1><h1>单从外貌来看它并不美观,甚至有点其貌不扬,但该手枪对于现代手枪的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名副其实的经典,任何认真的近代手枪收藏者都不能缺少的一款</h1> <h1><br></h1><h1>年轻时也是帅哥一枚,作为美国轻武器设计大师,约翰·勃朗宁绝对是现代轻武器发展史上的重要人物,他拥有128项枪支专利,一生中成功设计的手枪、步枪、轻/重机枪达37种,但是他与FN公司相互成就的故事却鲜为人知</h1> <h1><p><br></p></h1><h1>比利时FN(Fabrique Nationale d'Armes de Guerre国家战争武器制造厂)位于小镇赫斯塔尔Herstal的大型工厂,建立之初主要为了1889年比利时政府15万支毛瑟步枪的大订单,之后更有外国政府的枪支和弹药订单源源不断,这让德国毛瑟公司深感不爽,并于1894年起诉FN侵犯了其西班牙版毛瑟步枪的版权,最终FN败诉,不能再生产毛瑟步枪。为了养活规模庞大的工厂车间和技术工人,FN只能另寻出路,迫不得已开始生产汽车配件、摩托车、甚至自行车。</h1><h1><br>FN于1898年推出“FN无链式”自行车,并派美国出生的销售总监(Director of External Affairs)哈特·O·伯格(Hart O. Berg)去美国考察自行车的生产流水线。当年自行车还是稀罕物,数量很少,价格昂贵。伯格的家乡正是著名枪商柯尔特Colt工厂所在地康乃狄格州的Hartford,而他又刚好遇到常来这里的勃朗宁,并给告诉他FN产能过剩、急需新产品设计。</h1><h1><br>勃朗宁当时境况并不如意,他早前卖给温彻斯特的步枪设计专利都是一次性买断,而不是以版税(Royolty)的方式,使他的收入大打折扣;而卖给柯尔特(Colt)的新手枪专利虽然是版税方式,但柯尔特购买勃朗宁手枪在美洲生产销售专利的目的,是为了将其冷藏,以免竞争对手购得后影响自己产品的销路,而不是想立即投入生产,毕竟当时美国的手枪市场仍然是左轮手枪的天下,这从多如牛毛的牛仔电影中就能看出来;另外美国两大手枪巨头史密斯韦森和柯尔特,都是左轮手枪的生产大户,很难接受自动手枪的概念。<br>所以伯格描绘的FN,给勃朗宁的新手枪设计打开了欧洲生产销售的大门,两人一拍即合。就像勃朗宁后来自己描述的那样 “Think of it – a new gun factory with nothing to make! I'll give them something that will set their wheels in motion.” </h1> <h1><br></h1><h1>这是勃朗宁早在1897年4月20日为该枪注册的专利。它与后来正式定型的M1900手枪相比,略显粗大,但二者的基本结构几乎一样。</h1><h1><br></h1><h1>第一,它不使用导气式、枪管短后坐式等自动原理,而是利用枪弹发射的后坐力直接推动枪机后退。枪弹发射后,枪机部分因为自身的质量,加上弹簧的压力和机件之间的摩擦力并不会立即后坐,直到弹头飞出枪口,膛压降低到安全值时,枪机才开始后坐。枪机和枪管之间没有刚性闭锁机构,仅利用惯性、弹簧压力和摩擦力来达到“闭而不锁”的作用,这便是今天的自由枪机式原理。这种自动方式的结构异常简单,但不能用在使用大威力枪弹的武器上,不过作为一支自卫手枪来说,这种自动方式完全可以胜任。</h1><h1><br></h1> <h1>第二,它创造性地使用了套筒的设计。在这之前,自动手枪的枪管、枪机、击发机构都是独立设置的,互相之间不叠加,武器的总体积就减不下来。而勃朗宁将枪机组件设计在了一个有一定质量的套筒内,套筒的后方起枪机的作用,前部空间则套在枪管上,这样一来枪管的长度容纳在了套筒内,全枪长度就能大幅度缩减,而且套筒和枪机一起后坐,增大了枪机部分的质量,保证了枪机部分有足够的惯性使膛压降低到安全值再开始后坐。套筒结构几乎影响了之后所有自动手枪的设计,在这之后,套筒结构成为了自动手枪的标志性结构。因此套筒结构可以说是勃朗宁一个划时代的创造。</h1> <h1><br></h1><h1>1899年3月21日,新改良的样枪又获得专利,与最后定型的M1900除了弹匣卡笋位置、扳机弧圈形状不同,以及没有待发制式杆外,已经没有什么区别。</h1><p><br></p> <p><br></p><h1>1897年6月,伯格带着勃朗宁新设计的样枪(即后来的M1899)回到比利时。FN随即对其进行了500发测试,竟然无一故障,这在当时绝无仅有,而且该枪结构简单、造价低廉、极适合量产。</h1><h1><br></h1><h1>于是FN于1897年7月17日与勃朗宁签署条件优厚的合同,买断了勃朗宁自动手枪在欧洲的生产销售权,不仅一次性付给$2000美元专利费(1900年美国工人每周工作59小时的薪水只有$12.98美元),而且答应支付每只手枪2法郎的版税(最初零售价30法郎的7%,后来涨到79法郎),并要求与其长期合作,勃朗宁也由此成为该公司的首席枪械设计师。</h1><p><br></p> <h1><b><i><font color="#ed2308">No. 2. FN 勃朗宁 M1899型手枪</font></i></b></h1> <p><br></p><h1>随即FN把此枪投入生产,FN内部定名为"Modèle de Pré-Série" (pre- series model) 。事实证明,这是FN公司历史上最正确的一次投资。图中就是M1899,因数量少且年代久,故用大红底色以显其珍贵。</h1> <p><br></p><h1>销售时冠名为<i> le Pistolete Browning</i> 的新型勃朗宁M1988手枪,1899-1900期间共生产10900支。</h1> <p><br></p><h1>1900年,根据比利时陆军的要求,FN对M1899(图上)作了相应改动,成为改进型M1900 (图下) ,第一年生产的M1900全部交付给了比利时陆军2万支的大订单。原来FN打算M1899作为民用型,M1900作为军用型来生产,后来决定停产M1899,把M1900也投放到民用市场。</h1><p><br></p> <p><br></p><h1>M1900比M1899在尺寸是稍小,跟便于携带。在1900-1914期间生产了724550支,"勃朗宁"的名字在欧洲成了手枪代名词,直到被性能更先进的勃朗宁M1910取代。</h1><p><br></p> <p><br></p><h1>M1900还有一个手动保险,位置在套筒座的后方握把上方,当保险处于下方位置时,其上方露出法语“FEU”(Fire) 字样,表示解除保险,可以扣动扳机发射;当保险被拨向上方位置时,其下方露出“SUF”(On) 字样,表示手枪处于保险状态,不能拉动套筒也扣不动扳机。标识FEU和SUF就是比利时陆军让FN对M1899作出的改动,另外还有加大枪体的强化钢板、握柄底部加枪綱环、加子弹上镗指示......</h1><p><br></p> <p></p><h1>一般来说,元祖的东西技术上肯定不成熟,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很快被新产品淘汰。但令人惊叹的是,勃朗宁M1900这个半自动手枪的开山鼻祖,居然是一款相当完美的武器,没有任何技术上的大缺陷,甚至连小缺陷都相当的少,使得这款手枪从1900年诞生起一直在各国服役,到1970年前后才大体退出现役。</h1> <h1><p><br></p></h1><h1>继M1899/M1900成功之后,FN又用勃朗宁专利,成功生产了FN 1903型军用手枪、FN 1905/06袖珍手枪、FN 1910/1922手枪(这个十分著名)、FN 1935大威力手枪.....其中袖珍手枪首次创造手枪单型100万支销量的记录。<br>各类勃朗宁专利枪械的生产,不仅让FN走出困境,也给勃朗宁带来了巨大的财富,更让他成了Herstal小镇的拯救者,受到人们的尊敬和爱戴,在那里他被尊称“Le Maître”法语The Master大师的意思。</h1><p><br></p><h1>勃朗宁与FN的合作,曾因一次大战德军占领比利时而一度中断,战后勃朗宁又回到FN继续为其工作,直到1926年11月26日在他的FN办公室里心脏病发作,他对身边的儿子说“Son, I wouldn't be surprised if I am dying.”几分钟后去世,结束了一代传奇。勃朗宁往返FN共61次,在当时的航海交通条件下算是奔波劳碌的一生。</h1> <p><br></p><h1>图中两支分别是FN在1907年之前和1907年之后生产的两款改进后的M1900型手枪</h1> <p><br></p><h1>两款的区别在于枪体左侧的文字不同,1907之后款突出了BROWNING'S PETENT勃朗宁专利字样,是因为FN在1907年获得了独家使用"勃朗宁专利"字样的版权,并在此后与瑞典军械公司Husqavarna的纠纷中,迫使其去掉产品上"勃朗宁专利"字样</h1> <h1>1907年之前版,枪身上的文字是"BREVETE S.G.D.G",套筒上的文字是"FABRIQUE-NATIONAL-HERSTAL-LIEGE.(BROWNING'S-PATENT)"</h1> <h1>1907年之后版,枪身上的文字是"BROWNING-PATENT BREVETE S.G.D.G",套筒上的文字是"FABRIQUE-NATIONAL-DARMES de GUERRE.HERSTAL-BELGIQUE"</h1> <h1>M1900主要部件的序号都标在枪体右侧</h1> <h1>原配的弹匣也会有FN的标记</h1> <p><br></p><h1>因为二次大战中FN工厂的很多纸质记录被烧毁,准确判断FN手枪生产年代比较困难,但是根据各个年份的产量和枪的序号,大致可以判断出手枪生产的年份。</h1> <p><br></p><h1>上图是该枪当年的说明书。M1900枪体设计紧凑,外形小巧,重量小厚度薄,且性能可靠,成为当时欧洲自卫用枪的首选,很受当时人们的亲睐,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和日俄战争期间的日本陆军上将乃木希典,都有使用此枪。</h1><p><br></p> <p><br></p><h1>勃朗宁1900方便携带且隐蔽性好,可以直接别在腰间,衣服一遮,平平坦坦,根本看不出来。或者干脆放在衣袋里面,成为衣袋手枪,特别适合需要隐藏武器的人使用,这个特点也使他成为刺客们的首选。</h1><h1><br></h1><h1><br></h1> <h1><br></h1><h1>1909年10月26日,日本政府特使、前首相、首任朝鲜统监伊藤博文乘坐专列抵达哈尔滨火车站,准备与沙俄政府秘密会谈,商议瓜分中国东北,并争取沙俄对日本吞并朝鲜的谅解与支持。9时许专列进站,伊藤博文下车后在沙俄代表陪同下首先检阅仪仗队,接着与欢迎者握手,这时一位名叫安重根的朝鲜青年从列队的沙俄士兵身后冲出,掏出小巧的M1900手枪在极近距离朝伊藤博文连开7枪,后者身中4,十几分钟后毙命。</h1> <h1><br></h1><h1>安重根出生于一个世代官宦的富裕家庭,早年从事教育救国和国债报偿运动,日本吞并朝鲜半岛后,安重根在中国东北和俄罗斯远东地区从事武装抗日运动,并担任义兵参谋中将。被捕之后,日本关东都督府地方法院按照日本政府内强硬派指令,以普通谋杀罪将安重根处死。</h1> <h1><p><br></p><p>安重根击毙伊藤博文在东亚影响甚大。孙中山、章太炎、周恩来等中国政要名流都曾讴歌他的爱国之举,中国在哈尔滨建设安重根义士纪念馆曾引发日本政府抗议,遭中国外交部拒绝。1947年韩国光复后,曾在首尔举行了第一次安重根殉国36周年追悼会,1962年韩国政府追授安重根建国勋章。</p><p><br></p><p>照片中是韩国首尔南山安重根义士纪念馆雕像,上面勃朗宁1900手枪的枪管位置出现了明显错误。</p></h1> <h1><br></h1><h1>该枪一个特别之处,就是复进簧在上、枪管在下,而不是像纪念馆雕像以及很多现代手枪那样,枪管在复进簧上方。</h1> 1918年8月30日夜晚,列宁在米赫尔松工厂作完演讲后,径直向院子里的汽车走去,被手持勃朗宁1900手枪的芬妮·卡普兰射伤,之后健康状况逐步恶化,在6年之后去世 <h1><br></h1><h1>1904年6月16日芬兰民族主义者欧根·舒曼在赫尔辛基,刺杀了沙俄芬兰总督尼古拉·伊万诺维奇·波别列科夫。舒曼用勃朗宁M1900对总督开了三枪,其中两枪打在他的勋章上没起作用,但是第三枪射入腹部,总督当晚死在赫尔辛基外科医院,舒曼射杀总督后,对自己胸部连开两枪当场毙命</h1> <h1><p><br></p><p>战争时期的贺龙、刘志丹等人使用的勃朗宁M1900,现在仍然在博物馆里展出,长征期间任弼时佩戴的也是一支M1900。</p><p><br></p><p>幸运篇:东北军将领、西安事变中捉蒋具体执行人、抗日英雄白凤翔将军,曾带兵追击长征红军,在吴起镇被红军战士包围,就靠着一手一支M1900连续射击,支撑10多分钟后侥幸被部下救走。<br></p><p><br></p><p>倒霉篇:而同是东北军师长却没那么幸运的牛元峰,在著名的直罗镇战役中用自杀,用的也是M1900。红军打垮东北军牛元峰后,回头迎击陕西王井岳秀,井岳秀见红军势大,下令部队暂时北撤。在返回榆林的路上,因为身躯过于肥胖,他的M1900手枪突然从枪套掉落,跌落在坚固的青石上,经过两次磕碰,突然击发,当时井岳秀正好弯腰拣枪,这发子弹准确击中他的动脉,人当场就不行了,几分钟后死去,可见只有一层保险的M1900安全性不高。这次手枪走火,对红军立足陕北起了重要作用。</p></h1> <h1><br></h1><h1>勃朗宁M1900也是最早进入中国的半自动手枪之一。由于当时中国人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分不清手上的具体型号,所以给外国进口的手枪取了生动形象又切合实际的名字:“撸子”。</h1> <h1><br></h1><h1>因为大多数人不认识英文,也记不住什么M1900或者FN这种洋名字,M1900因为枪身和握把处有手枪图案的商标,所以就被称为"枪牌撸子"。民国时期一直都流传着”一枪二马三花口“的顺口溜。由此看出"枪牌撸子"在中国人民心目中的地位还是很高的。</h1> <p><br></p><h1>电影《小兵张嘎》中,嘎子用西瓜砸倒鬼子的翻译官,用木头枪缴了缴获了一把枪牌撸子,高兴得手舞足蹈、向小朋友们大肆炫耀说:“这叫撸子,真正的枪牌撸子,最棒的,一枪二马...",不幸的是最终被老支书把枪收走,小英雄还气的哭了鼻子。后来,张嘎又缴获了敌人一枝手枪,他就偷偷把枪藏进老鸹窝里,没有上缴。</h1><h1><br>枪牌撸子号称天下第一枪,并不是说它的性能是最好的,而是它在中国最早出现、在中国仿造最多、使用时间最长的撸子枪,可谓撸子枪的开山鼻祖,其知名度仅次于毛瑟军用手枪(也称盒子炮或驳壳枪),就像桑塔纳一样,由于最初最早投入中国,性能又极为优秀,瞬间就征服了整个国家。</h1><p><br></p> <h1>2001年由克里斯·纳昂执导、李连杰主演的法美合作动作片《龙之吻》(Kiss of the Dragon)中,中国特工李健(李连杰)就用了一把中国仿制的FN 1900。</h1> <h1><b><i><font color="#ed2308">No. 3. 中国仿制的FN勃朗宁 M1900 型手枪</font></i></b></h1> <h1><br></h1><h1><span style="color: inherit;">清末</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开始,中国人从欧洲购买了大量的勃朗宁 M1900,对于半自动武器极少的中国来说,这款划时代的手枪是非常优秀的武器。因其</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结构简单 (</span>仅39个零件),易于制造,价格低廉等特点,中国军械厂纷纷开始仿制,图中算各类仿造中做工比较精致的一款。</h1><h1><br></h1> <p></p><h1>中国仿制枪牌撸子的兵工厂有数百家之多,其中以金陵兵工厂和上海兵工厂最为有名。两厂毫不费力的量仿制了该款手枪,性能与原产品相差不大,甚至还做了中国化的改良,产量也相当惊人。</h1><h1><br></h1><h1>以上海兵工厂(江南制造局)为例,在1919年工厂年生产该枪高达6万多支,不但装备了北洋陆军部队,也大量投放民间市场,狠赚了一笔。<br></h1><h1><br></h1> <p><br></p><h1><span style="color: inherit;">据称当时</span>上海兵工厂仿造的一把枪牌撸子要卖到30块钱到42块大洋,当时的1块银圆在上海可买7斤猪肉,一个熟练工人月薪不过8块到10块大洋。而同期进口的德国原厂毛瑟盒子炮,连同全套附件和500发枪弹不过70块大洋左右,就是这样,昂贵的枪牌撸子仍然供不应求。</h1> <h1>据估计当时仅中国仿制的M1900就多达20万支。作为第一种引进中国的“撸子”,M1900虽然不是性能最好的撸子,但绝对是名气最大的。</h1> <p><br></p><h1>在当年,如果能搞到一把枪牌撸子,哪怕是国产的,也是一件非常有面子的事情,很值得夸耀。所以枪牌撸子主要装备三种人:高级军官,特殊人员,有钱人和他们的保镖。</h1><p><br></p> <p><br></p><h1>旧中国大到正规的兵工厂、小到枪支作坊甚至造枪的个体工匠,都曾制造过“山寨版”M1900手枪,产品式样纷繁各异,枪身上的铭文也各式各样,有的原样照抄原装枪的铭文,连序列号也照抄不误(本人在拍卖场上至少见到过三支和上图中一样,序号为Z6063的仿品),有的则胡乱刻上一段,不知所云,更有甚者将毛瑟的商标刻在了仿制的M1900手枪上(见上图),让人哭笑不得。抗战当中,这些形制各异的“山寨枪牌撸子”有的被日军缴获,后日本战败,又被美军缴获流落到了美国,因此在美国的枪械市场上偶尔就能看到它们的身影。</h1><p><br></p> <h1><p><br></p></h1><h1>图中从左到右,分别是柯尔特1911使用的 .45ACP,北约标准制式鲁格9mm,及勃朗宁M1900使用的 .32ACP(7.65mm)子弹<br>M1900使用的7.65mm子弹的精度好,后坐力小,但威力较弱。最好的例子就是列宁遇刺,有3发子弹击中列M1900使用早期的7.65mm子弹。这种子弹的精度好,后坐力小,但威力较弱。最好的例子就是列宁遇刺,有3发子弹击中列宁,其中一发紧靠着颈部动脉,但列宁仍然没有死,只是受伤,6年之后才死去。</h1><div><br></div><h1>而安重根在准备刺杀时,知道弹药威力不够,特意将弹头尖端搓掉,制作成了达姆弹,伊藤博文身中4弹后,血流如注,医官赶到即实施急救,虽非击中致命部位,但达姆弹射入人体后,弹头会因阻力急剧增加而变形,造成人体组织严重撕裂,形成小眼进大洞出的贯穿性伤害,内脏受创极重,十几分钟后即宣告不治。</h1><div><br></div> <h1><p></p></h1><h1>体型较小的勃朗宁1900很<span style="color: inherit;">适合作为自卫手枪和警用手枪,作为军用手枪就欠缺一些。下一篇介绍<勃朗宁系列之2 - 勃朗宁第一款军用手枪FN 1903></span></h1><p><br></p><p><br></p><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