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2019年11月4日,通化师范学院历史与地理学院邀请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马卫东教授莅临学院做:“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深度解析”学术报告。遵照我区教育局领导和进修学校张萍校长的安排部署,我与二十七中张志艳老师、十七中刘彦男老师一同前往通化师范学院参加此次学术交流会。</h3> <h3> 下午2点,怀着期许与求知的心情到达学院,虽然是十一月份,可是阳光依然明媚温暖,本是松青雪白的校园,现在确是枫红叶黄的秋天景色。进入学院大门之后,踩着落叶铺满的林间小道,别有一番之味在心头,因为这是我的母校,阔别多年,回到这里依然感到温馨满目、依然是学子匆匆,不同的是多了许多别具风格、错落有致的教学楼,映衬在午后阳光的辐照中。步入历史与地理学院二楼会场,按照学院的安排坐到指定的位置,前来参加此次学术交流会的有通化市、白山市、长白县、柳河县、抚松县、靖宇县的有关领导与历史学科教师,白山市教育学院李海院长带领几位老师莅临此会。</h3> <h3> 下午3点,学术交流会正式开始,历史与地理学院戚庭跃老师主持会议,先向参会者介绍马卫东教授是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985特聘教授、教师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国家教委(五四学制)初中历史教科书主编、历史影像研究中心主任成员、初中历史教师远程培训首席专家,并召集参会老师和马教授合影留念;历史与地理学院院长王洪杰致辞,诚挚欢迎各位领导、老师莅临会场、指出本次学术交流是为了充分发挥通化师范学院基础教育发展研究院工作职能,进一步加强与基础教育深度融合,协同共进提升历史教师教育的专业化和标准化水平,期待与各教育界携手共赢,共同促进地方基础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同时希望参会各位有所收获。</h3> <h3> 下午3点15分,银发飘飘的马教授一句“我不是来给大家做讲授的,我就是和大家聊聊,聊聊教育”,以如此谦卑亲切的话语拉开了讲座的序幕。随之向大家抛出了一串有关教育的问题:中国教育改革二十年来,到底做了什么?教育了什么?中国的教育到底是什么?</h3><h3> 马教授以史为证,以事为例,中外结合进行了深度剖析并指出,中国的教育最缺少的就是批判,中国的教育最大的缺失就是:“开发”,到哪满篇都是培养,所以中国教育就“累”,目前我们最应该做的是“对教育的研究”。马教授这些鲜明的教育观点让我耳目一新,心灵震颤,如沐春风,若临秋水,这是之前没有接触到甚至没有听说过,更映衬出自己学识的浅显,也有了些许的顿悟:把心静下来,做一个深度的思考,教育领域没有上帝,要做自己,并且要做研究。</h3> <h3> 马教授赞同“素质大于素养”这个观点,由此切入本次学术交流会的主题“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深度解析”,主要围绕两大问题进行深度解析:</h3><h3>一、关于历史核心素养的基本思考</h3><h3> (一)什么是素养</h3><h3> (二)中国古代的“史家四长”</h3><h3> (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h3><h3>二、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解析(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h3><h3> (一)什么是唯物史观</h3><h3> (二)如何理解历史的时空观念</h3><h3> (三)怎样做好史料实证</h3><h3> (四)探究历史解释</h3><h3> (五)家国情怀的认知</h3><h3> 马教授强调历史五大核心素养最重要的是找好他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并且他们是一个整体,不能分割;强调在历史教育教学过程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最起码起到一个作用:“研究”;强调做一个好的老师,不是必须得教,一定要有独特的教学风格、独特的视角、一定要做到研究。</h3><h3> 短短的2个小时,在马教授诙谐幽默、充满智慧与学问中匆匆而过,下午5点会议结束,整个讲座深刻体现了大师风范,诠释了前瞻的教育史观,所解析内容深刻独到,发人深省,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有了全新的认识,为我们树立新的教科研意识、成长为科研型的教师指明了方向。</h3> <h3> 戴月而归,不虚此行;滋兰树慧,期待着有更多如此的学术交流会,让我们去充实自己,惠及教育。</h3><h3>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