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西南里的“王中精神”

常怀感动

<h3>  去年4月份因工作需要小编又抽调回王村口镇,在浙西南干部培训中心工作,在工作之余经常走进原王村口中学,每当看见教学楼,寝室,这罗汉松我总要驻足拍上几张照片。“王中”很多精神财富保留在革命老区的孩子们身上,保存在老师骨子里,我今天感觉必须把“他”写出来。</h3> <h3>  在王村口中学,我从教了18年,一个人有几个18年?一幅幅真实感人教育教学的画面时常再现脑海:这只有千吧平米的操场,是我和孩子们共同嬉戏的乐园。这一对500多年恩爱的罗汉松下,是我和同事休息畅谈的场所。在那一片碧绿的蓝天下,有过成功,有过学生取得成绩的欢喜;有过和学生一起共舞的欢乐;有过甜甜的美好回忆;有过人生的慷慨和酸苦;有过学生取得冠军时的幸福泪水;更有过品尝甜醇美佳酿我的醉!我的愁!这山青,这水碧绿,留下了我多少青春我的梦!夏天与孩子嬉戏在乌溪江源头,摸着溪里的鱼儿拣着心爱的石头。与同事垂钓的镜头仿佛就在昨日,春天爬上月光山,蹬上白鹤亭缅怀将军戎马浙西南的艰苦。周末骑着单车去家访,走在田埂,穿过密林如今梦里经常再现,还有,还有。</h3> <h3>在中考非常看重的年代,“王中”一所偏远的农村簿弱学校,生源、师资都处于劣势状态,在这样的条件下。“王中”创造了一流的成绩,学校一直保持着全县同类学校教学水平前茅,这究竟是什么呢?我把她叫“王中”精神!</h3> 王中精神之一 <h3>【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自觉行为】</h3> <h3>  俞老师一位年轻的数学老师竟毅然在一次受伤后,拖着病体留下来坚守三尺讲台,他在骑摩托车时不慎摔伤头部,第二天就到了学校,仍没有离开讲台,没有缺一堂课。他虽年轻,常用优异的成绩送走了一届又一届初三毕业生。寒来暑往,他把爱都洒在了王中,他的优秀表现受到领导的肯定后来调入县城学校。这样的老师在王中很多很多!</h3><h3> 好几位自高中毕业了就代课教师,月薪在上世纪80年代只有几十元,然后才100多点,在改革开发热火的年代,做木头生意红火的时候,他们一直坚守着,叶老师就是其中一位,她的家在松阳,教起英语比一些科班的老师还好,程老师、刘老师、万老师等等对王村口当年的教育确实是非常大的贡献!后来这一批老师的优秀表现和良好的教育教学水平被教育局领导高度认可,被王村口老百姓认可,后来全转为正式的光荣的人民教师!好几位现在成为学校中层领导。</h3><h3> 经常看到老师们夜间聚在罗汉松下,坐在一起不是聊天,他们是在管理着孩子们,因为这里95%以上是住校生(还有来自本县和外县的一些求学的孩子们)。</h3><h3>工作时间(甚至休息时间)老师全坐在办公室(在那不算大的镇上确实也没有什么地方可以去逛),认真辅导学生这是很自觉的行为,和学生随时在一起是王中老师更自觉行为。</h3> 王中精神之二 <h3>【实干、激情、拼搏、永不言败的拓荒牛精神】</h3> <h3>全校教职工有强烈的团队意识,真正做到了爱岗敬业,以校为家(教师办公室内总是忙着批改作业,总是可以看到老师辅导着学生)</h3><h3> 经过几任校长的团队打造,王中的师德建设是一流的,从来没有出现过教师不和谐的一面,校长利用一切机会加强教师的思想工作,让全体教职工把学校当作家、把工作当作自已的事业来真正经营,真正做到爱岗敬业、爱生如子,全体教师与学校共呼吸、共命运,这样做了学校才有了那样的强大动力。</h3><h3>每天的早晨6:00体育老师的我就吹起了哨声,哨声吹响,我们集中进行一天中的第一课晨练,上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末期,我们的晨练是跑步,王中毕业的学生一定记忆里是非常深刻的,在当时是一道美丽的风景,学校操场比较小,我们是在公路上跑的,就是运动会我们的跑步也是在公路上进行。到了98年以后为了学校更加有序,晨跑改做操和基本动作为晨练内容,集中在操场进行全校训练。</h3><h3>我们最先采用的一种自觉参加模式,大家可以想象要中学生自觉参加晨跑是比较难的事情,管校长说我们可不可以用发晨跑票的模式进行。于是我们制作了晨跑票,在跑到指定的地点领一张,由各班体育委员发,经过几年时间的实行这个方法存在很多漏洞,会出现体育委员“腐败”问题,会出现关系户问题。在戴校长的提醒下我们采用了集中跑的方法:各班由值周老师带领,体育老师督查的方法,这样的跑我们进行了几年。由于学校安全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公路上晨跑确实有很多安全隐患,应校长要求我设置一些适合中学晨练的动作,我每天准时领着孩子们做这早操,练这自己编的动作,看着孩子们一天天长大,我的骨子里也有了一种精神“王中”!特别是在王中做了4年的政教主任,每一次国旗下讲话,每一次集中讲话,每一次初三誓师大会更是我一次次“王中”精神的注入!</h3> 王中精神之三 <h3>【孩子们苦学、勤学、好学的精神】</h3> <h3>  在王村口中学当年最快的是什么?就是体育老师吹哨子学生反应是最快的,值周老师吹哨马上就起床的,有一位资深的老师说了一句话是对的“一个学校看校风好不好先去看看学校的体育课,再看看学校做操就知道了”,记忆里孩子们的学风真正的好,我的体育课不需要纪律管理的,孩子们在每节体育课中会早早排好队等老师上课的。他们一个个是非常好学的孩子,体育中考成绩总是排在全县前茅。</h3><h3>王村口中学走出来的孩子们绝大部分是苦学成才的,八十年代、九十年代乡村孩子没有任性的本钱,要想走出大山,过上城市人的好日子唯有读书。背着粮食上学,如今校园买饭都是拿校园卡刷卡,现在我们的学校,学生吃饭是装好饭菜送到手上,当时王中都是自己蒸饭,带上一星期菜,吃的最多的是现代人说的“博士菜”----梅菜干。经济条件落后的农村孩子,家里的粮食都藏着吃或许换东西。所以,乡村孩子只能背着几十斤的粮食去上学。教学条件差的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王中孩子上学没有餐桌没有食堂,在校园就餐只能在寝室吃饭。王中很多孩子上学的路很难走,别说是校车,有辆自行车就极好了。要是遇到下雨下雪的气候,只能步行,跋山涉水。现在很多走上工作岗位的王中学子他们的骨子里一定有一种不怕苦的精神!</h3> <h3>  写不完王中故事,诉不完对王中的怀念,王中人用自己的一腔教育热情谱写了王中的辉煌。随着教育改革的需要,2010年3月,王村口中学撤并到民族中学,王中也就成为了一种精神。</h3><h3> 怀念罗汉松下充满青春和梦想的岁月…我继续走在王村口的路上,每天在传承着王中精神!</h3> <p class="ql-block">王村口中学望月光山</p><p class="ql-block">气爽云飘秋色羞,王溪净美眼前收。</p><p class="ql-block">月光笔架峰巉峻,庙宇飞檐映水流。</p><p class="ql-block">风送林边吹绿叶,浪涛逐岸传西楼。</p><p class="ql-block">将军胜战开生面,永驻精神励志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