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p><p> 当我看到“遗失的倾听艺术”让我很震撼。我知道倾听是一门艺术,也知道很多人不具备倾听能力,我现在也正在培养自己的专注的倾听能力,但是没想到倾听这门艺术正在遗失。<br> 我们都长了两只耳朵和一张嘴,所以我们听的时间应该是说的时间的两倍。</p><p><br> 这句话我们经常听到,但是没有人能做得到,很多人都有表达的欲望,有些人只能用半只耳朵听,一边在演练着轮到自己的时候打算说什么话。</p><p><br> 这样的倾听不能称之为倾听,还是要倾诉。两个人可能谁也没有听到对方内心的声音,而只是一方在说话,另一方在时刻准备着自己想说的话,这种情况是在自说自话,每个人在轮流表达自己的想法、观点和感受,而没有针对对方的话给予回应,这样的谈话没有人在倾听。</p><p><br> 还有人总是把别人说的每件事情都跟自己的经验关联起来。</p><p><br> 这一点我也深有感触,我们在与人交谈时,有的人会特别深入地看到对方的处境和内心的感受给予回应,让人感到被理解,有深深的共情在其中;还有的人的回应每次都是由对方的一个观点,引发了她的思考或者带入到她的生活中的某些事情,让人有些不舒服,觉得自己的内容对于她来说不过是让她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相联系而已。尽管她回应的内容很多、很长,但是都和自己没有关系,也许在生活中她就是一个非常关注自我感受的人,特别容易忽略别人的感受的人。</p><p><br> 共情式倾听总是以对方为中心,目的是要让他感觉到他这个人被理解了。需要我们先停止以自我为中心来看这个世界,全然地投入到另一个人的体验当中。我们不仅需要听她说话的内容,还要关注手势动作、大体的姿势、身体位置和面部表情,还要通过提问引导她说出没有表达的部分,以及体会她内心的感受。</p><p><br> 这一段内容让我知道倾听时不仅是听内容,还要包含那么多内容。赫拉别恩法则说,人们对一个人的印象,只有7%来自于你说的内容,有38%来自于你说话的语调,55%来自外型与肢体语言。</p><p><br> 那么在倾听的过程中,内容只是其中一小部分,我们更要从非语言中体会他的感受和情绪,进入到他的世界中深入地理解、共鸣。以前我从未从非语言中去体会,今天的内容对我来说是一种提醒。</p><p><br> 越来越感觉共情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是需要我们学习和刻意练习。我决定刻意练习的内容再加一个倾听。<br><br><br><br></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