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教师是不是教书匠一直是一个争论话题,曾几何时,老师自认为教书匠无疑是对教师最准确的定位,可随着教育指导思想的争鸣,教师再自称教书匠就有自我矮化之嫌。</h3><h3> 今天听了冯长宏教授作的《匠人精神:德育教师专业成长之道》专题报告,让我们疑窦顿消,豁然开朗。冯教授不仅让我们理解了“匠人精神”,也让我们明白了如何在教师岗位上做一位真正的“匠人”,进而在思想深处廓清了我们的疑虑,坚定了我们做好教书匠的认识。</h3><h3><br></h3> <h3> 冯教授先从三个方面展开了自己的论述。</h3><h3> 一、什么是匠人精神?</h3><h3> 冯教授首先借用美国制裁中兴公司的事例来论述这一观点。美国制裁中兴公司,原因是当前中国核心集成电路的国产芯片占有率不高,大部分芯片制造领域我国依然是一片空白,能国产的芯片所占比重也非常低。中国在芯片领域被美国卡脖子,冯教授认为其主要原因有三:</h3><h3> 一是中国企业缺乏专注精神。全球超过200年历史的企业,中国只有5家,日本有3146家,德国有837家,而且中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2.5年。中国大多数企业只追逐眼前利益,缺乏长远眼光和专注精神。</h3><h3> 二是中国缺乏人才技术。中国仅2017年的集成电路人才需求就达到80万,而当年国内仅能满足30万人。</h3><h3> 三是中国缺少对科学的热爱。国外相关人士为了向世人呈现动物的世界,可以数十年如一日,甚至用一生去跟拍动物生活。现如今的国内,有这种精神的人少之又少。可见,我国科学界普遍缺乏匠人精神。</h3><h3> 接着,冯教授又用大量实例说明什么是匠人精神。冯教授举了“煮饭仙人”村屿孟、“灵魂陶艺家”露西•里尔、摩西奶奶、香奈儿以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涌现出的大国工匠“一生献给儿童”的李吉林、把毕生精力献给教育事业的魏书生、“一生只为做好一件事”的唐云城增等人的感人至深的匠人精神。</h3><h3> 然后,冯教授总结道,匠人精神就是做好“三种活儿”,即心里的活儿,要达到情感的热爱;脑里的活儿,要达到思想的专注;手里的活儿,要达到技术的精通。冯教授认为,这与古人提出的“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思想是一致的。</h3> <h3> 二、德育教师缘何需要匠人精神。</h3><h3> 在这个问题上,冯教授引用了现实生活中的大量案例,用案例向我们集中展示了当下教育界大量存在的师生矛盾尖锐的现状,如泸州市合江县少岷职业技术学校学生一人犯错,被班主任惩罚全班学生的“诛连”怪象,如安徽桐陵的周安员老师跳江自杀的问题、如陕西商洛老师辱骂学生事件,等等。通过这些事例不难看出,我们的教师身上普遍缺乏匠人精神。</h3><h3> 冯教授又引用《中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状况调查与政策分析报告》指出,教育实践技能关注较弱的现象有待改进,教师专业素质、教学技能和专业发展状况仍然存在较为显著的城乡差异,乡镇农村教师在多个维度上呈弱势,教师教效能感水平总体较高,但分耍不均衡,教师一般教育效能感水平不高。(以上可归纳为技术精通方面的问题。)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普遍进行教学反思,但深度和广度略显不足。(以上可归纳为思想专注方面的问题。)对工作成就感满意度居中,对社会尊重、社会地位满意度偏低,对经济收入满意度非常低,教师离职水平较高。(以上可归纳为情感热度方面的问题。)</h3><h3> 冯教授认为,未来的教师更需要匠人精神,这一方面是时代呼唤具有匠人精神的“四有教师”,另一方面大量具有匠人精神的教师出现也是化解择校、择师、择班、择课乱象的需要。而德育教师承担着育人的重任,未来的学校,未来的教师用于知识传授的功能将大大下降,承担育人的功能将大大加强。这就更需要教师具有匠人精神。</h3> <h3> 三、德育教师如何炼就匠人精神。在冯教授看来,德育教师要炼就匠人精神,无非就是做好心里的活儿、脑里的活儿和手里的活儿。</h3><h3> (一)心里的活儿:情感的热爱(要修正念)。学校是学生学习的地方,学习本就是很文雅的事,可现在的学校却往往充满着“杀气”,就像战场一样,从百日誓师大会到校园动员口号和宣传标语,无一不充满着“战争”氛围。冯教授认为,每个人都是有价值的,都是平等的,都应该得到尊重,都是一座金矿,人生的使命、教育的使命在于发现、发掘和绽放每个孩子的生命力,要用“幸福教育”的理念,培养幸福的人,让师生享受教育过程,发展幸福能力,成为幸福生命主体,从“目中无人”走向“目中有人”,而实现这一点,需要学校和家庭形成合力。</h3><h3> (二)脑里的活:思想专注(找规律)</h3><h3>从事德育工作的人必须在脑子里回答好这些问题:什么样的学习最有效?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孩子不良行为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如何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孩子学习为什么缺兴趣、不主动?如何让孩子变得积极乐观、愿意接受挑战?如何建设一个充满正能量的班集体?幸福教师的秘密到底是什么?教师必须认识到只有孩子主观上愿意做好一件事的时候,才能真正把这件事做好,所以就拿管教孩子来说,要掌握好五个标准:一是是否帮助孩子感受到归属感和价值感;二是是否尊重和鼓励;三是是否长期有效;四是是否能够培养孩子有价值的社会生活技能,从而促进孩子形成良好的品格;五是是否帮助孩子发觉自己的能力,并且建设地运用权力。</h3><h3> (三)手里的活儿:技术精通(练手艺)</h3><h3>根据“刻意练习”理论,专家级水平是逐渐地练出来的,而有效进步的关键在于找到一系列的小任务让受训者按顺序完成。教师要掌握精通技术,就要按四个阶段循序渐进地进行,即第一阶段是产生兴趣,第二阶段是变得认真,第三阶段是全力投入,第四阶段是开拓创新,不断强化自己的技术。教师的核心能力(技术)有幸福力、道德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演讲能力、反思学习能力、自我发展能力、情绪管理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合作能力、鼓励与评价能力、教学设计能力、信息技术能力、课程实施能力、发展规划能力、团队建设能力、活动创新能力、心理辅导能力、班级管理能力、家庭教育指导能力、环境创设能力、保育能力、救护能力和游戏能力。</h3> <h3> 最后,冯教授总结道,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原有的管教孩子的指责、惩罚、恐吓、威胁、羞辱、打骂、唠叨、利诱这些“旧工具”已经过时了,换之以家庭会议、鼓励、拥抱、只做不说、启发式提问等这些“新工具”,要用新工具替代旧工具,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促进孩子的健康发展。</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