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非洲这片神奇的土地,一直有一种无形的魔力吸引着我,人类的起源地,动物的大迁徙,形形色色的原始部落,热带雨林,东非大裂谷…, 今年的9月6日终于成行,为期13天的埃塞俄比亚摄影游让我大开眼界,原始部落的生活习俗使人仿佛穿越了千年,辽阔的非洲高原和温润的气候完全颠覆了之前的非洲印象,对比埃塞的贫穷与落后,倍感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和幸福!<br></h3> <p class="ql-block">我们一行15人,是9月6日从上海出发,先到达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然后从亚的斯亚贝巴一路向南,到达与肯尼亚的交界处,沿途观光集市,参观部落,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之后,返回首都,从首都飞往北部的拉利贝拉,参观世界著名的第八大奇观岩石教堂,然后再飞回首都,在首都半日停留,参观了著名的亚的斯大学博物馆,拜谒了人类的祖先"露西",于17日晚乘上飞机,18日到达上海,历时13天。</p> <h3> 我们从上海出发时还是气温高达30多度炎热的夏天,经过12个小时的飞行,当降落在埃塞首都亚里斯亚贝巴机场时,一场大雨迎接我们的到来,气温不到20度,下飞机时,大家冷的把飞机上的毯子裹在了身上。真不敢相信,这就是印象中那个干旱炎热的非洲!</h3> <h3> 非洲气候特征是高温、少雨、干燥,而埃塞俄比亚境内多高原,虽地处热带,但由于纬度跨度和海拔高度差距较大,各地温度冷热不均。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平均海拔2450米)等高原地区气候凉爽,年平均温度为15℃。<br></h3> <h3> 冒雨钻入大巴,雨中行,只见窗外的景色朦朦胧胧,路上很少见行人,到了集镇上才看到众人,一路上看到许多地方涨水了,特别是一些集市上人们都趟水而行。导游介绍说现在正是埃塞的雨季,最近是难得的连着下了几场大雨,所以涨水了,不过放心,很快就会天晴的!</h3> <h3> 果然如导游所说,不久天放晴,辽阔的非洲大地清晰地呈现在人们的眼前,空中蓝天白云,大地一碧万顷,人们种植的庄稼一直铺展到天边,完全不是想象中的荒野和沙漠。</h3> <h3> 埃塞俄比亚位于非洲之角的中心,是内陆国。东与吉布提、索马里毗邻,西北和苏丹交界,北接厄立特里亚,南和肯尼亚接壤。境内以山地高原为主,东非大裂谷纵贯全境,平均海拔近3,000米,素有“非洲屋脊”之称。</h3> <h3> 埃塞俄比亚是非洲的一个独特国家。在非洲国家中,只有埃塞俄比亚和埃及可将其历史追溯到古代,但埃及由于接连不断的征战,已渐渐与其古代文化隔离,而埃塞俄比亚却将其独特性保留至今。</h3> <h3> 埃塞总人口9939万(2015年),大部分为黑白混血人种,全国有80多个民族。</h3> <h3> 位于东非大裂谷附近有一个名为奥莫山谷的地方,这里居住着40多个原始部落,人口超过20万,其中最著名的是摩西部落、卡鲁部落、阿尔伯莱原始部落及大三尼奇四大原始部落。这些部落至今仍保持着最原始的生活方式。1980年奥莫山谷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我们此行的重点就在奥莫山谷。</h3> <h3> 参观的第一个部落是孔索部落,他们以善于开垦梯田而闻名,在路上看到他们开垦的漫山遍野的梯田,这个民族特别勤劳和聪明,在村子里还看到他们纺纱织布,这现象在别的部落几乎看不到。</h3> <h3> 莫西部落是个奇异的部落,莫西女人佩戴唇盘,所以人们也叫它“唇盘部落"。这唇盘是在女孩长到10多岁的时候用刀将下嘴唇和牙龈之间切开,使下嘴唇与齿根分离,然后,先放一个小盘子把切开的口子撑开,使其不再长回去。随着年龄的增加,逐渐更换大的盘子,嘴唇就会越撑越大,最大的嘴唇能翻到头上把脸包住。这个痛苦的过程伴随着女孩成长为妇人。据说,为了佩戴唇盘,不少女孩为此付出了生命。风俗形成的起初是为了使自己变丑,以防被外族抢去做奴隶,久而久之,佩戴唇盘便成了美丽和勇敢的象征了。莫西人不仅嘴上放盘子,而且还把耳朵拉长透空,放进盘子为美,耳盘越大也越美丽。盘子愈大,在出嫁的时候也可获得更多的财礼,唇盘最大的姑娘,其父母可得到50头牛的财礼,一下就成了富翁,唇盘成了致富的手段。莫西女人大多赤裸上身,除了大盘子嘴,她们还在身上、脸上涂抹花纹,用树枝、粗皮、贝壳、牛角等装饰自己。在部落里,我发现几个年轻的姑娘没有割开嘴唇佩戴唇盘,只是把唇盘拿在手上,希望这畸形的美灭绝才好。</h3> <h3> 据说莫西部落比较凶悍野蛮,采访前必须先与当地政府联系,政府会指派一名全副武装的武装人员随车保驾护航!我们去时刚开始说不能进去,昨天部落之间打仗死了人,过了一会又同意放行了,在后来整个采访过程中并没有发现什么危险和异样,也没有发现部落里的人如何凶悍野蛮,甚至我们团员还纷纷借武装人员的AK47步枪拍照留念。</h3> <h3> 从莫西部落出来,车子行驶在荒无人烟的荒野中,突然见到一棵大树下整齐地站这一群人,身上用白颜料画着不同图案的,仿佛是来自另一个世界,大家连忙下车一阵咔嚓,经了解才知道他们是来自擅长彩绘的卡鲁部落,为了搛点小费,他们冒着烈日守候在这游人极少的路旁,大家连忙掏钱,钱交齐以后,当地的导游收了去,结果他只把我们所交款的一半付给了这些人,看来哪里都有贪污犯!</h3> <h3> 这种意外的邂逅还发生过,和高跷族相遇也是在路上,几个孩子踩着高跷守候在路边,绝大多数的车子,从他们的身边呼啸而过,只有遇到像我们这样的摄影爱好者,才会如获至宝,停车拍照,赚取一点小费。</h3> <h3>这也是在路上遇到这几个孩子蹦蹦跳跳的。</h3> <h3> 达桑内科部落是一个神秘的部落。是居住在肯尼亚和埃塞俄比亚交界处的奥莫雷特的族群。因他们居住在一条河边,往来全靠这一种独木舟,所以人们又称他们为“独木舟部落",现在中国人帮他们造起了钢铁大桥,独木舟成了游客们体验的工具。</h3> <h3>本图来源于网络。</h3> <h3> 独木舟部落的人特别热情和温和,为欢迎我们的到来,姑娘们围成圈高声地歌唱着,男人们排着一字长龙,手拉手跳起来。辽阔的天地之间,响彻歌声与笑声!</h3> <h3> 看到这些孩子们赤裸的身体满是泥土,用脏脏的小手抓东西吃, 直接睡在泥土中,生活环境是如此的不卫生,真为他们的健康担忧!</h3> <h3> 这个部落有个奇特的现象,男人们基本都穿着衣裤,女人们却是半裸体,只用一块布包裹着下身,小孩子们基本上是全裸着。</h3> <h3> 在埃塞许多地方男人是不干活,看这个男人手上拿着这个东西吗,这几乎是所有男人的标配,它既是枕头,又是小凳子。</h3> <h3> 我们与独木舟部落人的合影!</h3> <h3> 哈莫 Hamer 部落 哈莫部落的女人被认为是埃塞俄比亚部落里最美丽的女人,性情平和,气质高雅,她们的头发编成无数小辫,这是埃塞传统的发型,她们的身上和头发上涂着牛油和泥土混合的涂料,皮肤呈现出油亮的红棕色(他们又被称红泥部落)。 这个哈莫女人正在为孩子搓小辫。</h3> <h3> 哈莫族女人的时装大多为兽皮缝制,很多时候是一张牛皮或羊皮裹在下身做裙子,脖颈、手臂、脚踝佩戴各种金属、链珠、贝壳等各色装饰品,所以,这个部落也被认为是奥莫河谷的原始部落中,在首饰设计制作和色彩搭配创意方面最出色的部落。 </h3> <h3> 下图这俩人是红泥族里的另类,头发梳成这种脏脏辫,而没有涂红泥搓小卷。</h3> <h3> 这里沿袭一夫多妻制,要区分哈莫姑娘是否已婚,只需看其脖颈上是否有项圈,有丈夫的女人都要戴项圈,但妻子们也具有等级之分,戴木项圈的女人在家庭里地位最高,象征着家中第一夫人,她们掌管粮食,也负责管理家中其他女人和孩子。这位最上层的木项圈代表她是第一夫人,下面的两根金属项圈说明她丈夫还有另外两个妻子。</h3> <h3> 在这个部落里头看到一些女人的背后伤痕累累(如下图),很是奇怪,后来才了解到这些伤痕,都是喜爱她的男人用鞭子抽出来的。原来他们这有一个习俗,女人喜欢上一个男人,就当众对着这男人边吹喇叭边跳舞,并送上一个鞭子,男人如果喜欢这个女人,就接过鞭子抽打她, 这抽打可不是王洛宾笔下"轻轻的抽打在我的身上",而是重重地狠狠地抽打,鞭鞭见血,皮开肉绽,越喜欢抽打的越厉害,这时女人会笑得更开心,跳的更兴奋,旁人还羡慕不已。 为什么会这样?原来哈莫人仍然是原始的母系氏族,女人居主导地位,她们也是部落的主要劳动力。在爱情中,与现在女性不同,她们也是主动的追求者,得到男性欢心越多越是荣耀。当然,只有那些最优秀的女人才能获得男性的青睐。所谓优秀的女人,就是那些敢于面对痛苦、有韧性的女人,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生存下去。在这求爱的仪式上,直面肉体疼痛,才是最好展示自己坚强的机会, 这和现代男人喜欢在女人面前秀肌肉,秀财富是一样的道理。这可真是用血肉换来的爱情! 我没看到抽打的情景,只看到抽打后留下的累累疤痕。非洲有许多类似的自虐陋习让人难以理解!<br></h3> <h3>本图来源于网络。</h3> <h3> 当我们在南部参观完要返回首都这天恰好是埃历新年,一大早,一群教会的孩子们敲着大鼓,边走边唱地来到我们下榻的宾馆,通过歌唱讨点小费,类似中国过年拜年讨糖吃。<br> 在归途中所到餐厅、宾馆都是地上撒着🌸瓣和幸运草,公共场所放着煮咖啡的炉具(埃塞的咖啡世界排名第一),很有节日气氛!</h3> <h3> 在返回首都的途中,我们随意地走访了路旁这户人家,外表看很漂亮的传统圆形草房,内部几乎是空荡荡的(见下图一、七、八)。 男主人没在家,只有女主人和三个孩子。</h3> <h3>团友们在这户人家门前合影留念!</h3> <h3> 在埃塞经常可以看到人们走路去赶集的场景,肩扛手提着物品往集市赶去。</h3> <h3>路边集市。 埃塞几乎没有工业,只有农副业,人们把家里生产的东西拿到集市去卖,再换回自己需要的生活用品。</h3> <h3>水是生命的源泉<br> 埃塞的很多地方是缺水的,更谈不上净化处理过的自来水,常看到混浊的河边,人们洗澡洗衣物,牲畜饮水,取生活用水同时在进行。有河还是幸运的,有时,只是小小一汪水也是人们的取水处,那个排成长龙的黄塑料桶都是等待接水的。<br> 看着这么混浊的水,相信咱们用它洗个脚还嫌脏,可它却是千千万万个埃塞人的生命之源!同一个地球何时才能同一样生活!</h3> <h3> 上图中排成长龙的黄色塑料桶,是等待接饮用水的。</h3> <h3> 这个肮脏的小水坑,也是人们取生活水的地方。</h3> <h3> 9月13日,返回到首都亚的斯亚贝巴,第二天,乘飞机前往北部的拉利贝拉城镇,它是埃塞俄比亚东正教的一个圣城,自公元4世纪开始归信基督教东正教。在耶路撒冷被穆斯林所占据后,拉利贝拉更一度被提倡为新的耶路撒冷城。它有11座被称作“非洲奇迹”的岩石教堂。<br></h3> <h3> 这些教堂都是用整块石头雕琢而成,它们坐落在岩石的巨大深坑中。精雕细琢的教堂像庞大的雕塑,它们外观造型惊人,内部装修独特。是12和13世纪基督教文明在埃塞俄比亚繁荣发展的非凡产物。教堂始建于公元前1000年左右,197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把它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之一。<br></h3> <h3>建造传说<br> 据说,12世纪埃塞俄比亚第七代国王拉利贝拉呱呱落地的时候,一群蜜蜂围着他的襁褓飞来飞去,驱之不去。拉利贝拉的母亲认准了那是儿子未来王权的象征,便给他起名拉利贝拉,意思是“蜂宣告王权”。当政的哥哥哈拜起了坏心,想要毒杀他,被灌了毒药的拉利贝拉三天长睡不醒,在梦里,上帝指引他到耶路撒冷朝圣,并得神谕:“在埃塞俄比亚造一座新的耶路撒冷城,并要求用一整块岩石建造教堂”。于是拉利贝拉按照神谕在埃塞俄比亚北部海拔2600米的岩石高原上,动用5000人工,花了30年的时间凿出了11座岩石教堂,人们将这里称为拉利贝拉。从此,拉利贝拉成为埃塞俄比亚人的圣地。</h3> <h3> 凌晨四点多,深一脚,浅一脚,摸黑来到岩石教堂⛪️ ,老远就听到诵经声,到处都是披白袍的教徒,他们四散在教堂的四周,在黑暗中静心地聆听着主的福音,气氛庄严而肃穆,我们也是尽量放轻脚步,放慢速度,到处寻找拍摄对象。</h3> <h3>随着天放亮,教徒们开始自己读经书。</h3> <h3>圣•乔治教堂<br> 早晨七点,我们赶到圣•乔治教堂,这教堂在11座教堂里是最独特的。它的顶与地面平,整个教堂是在一个几十米的深坑里,由一块红褐的大石头雕凿而成,自上而下地显现出十字状。<br> 太阳一点点照亮教堂顶,教堂四周站立着许多穿白袍的信徒们,天地间响彻着洪亮的布道声,时常见信徒俯身向大地亲吻或扣首。沿着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我们下到教堂底部,抬头仰望高高耸立的教堂⛪️ ,想到这可是在一千多年前,完全是用最原始的工具一点点的手工凿出来的,心中的震撼和敬佩由然而生!</h3> <h3> 在拉利贝拉的第二天,我们用了大半天时间,逛集市和走村串巷,了解当地的民俗民情。</h3> <h3> 集市是在一片平地上,有几处用木棍隔成一小块一小块的空间,沒顶露天,大多数是就地铺块塑料布,都蹲在地上交易,主要是卖点生活用品和粮食等。</h3> <h3> 这儿的人很和善和纯朴,当相机对着他们时,他们会不好意思地捂着脸笑,拍好照给他们看时,他们会开心的大笑,与南方个别地方的穷凶极恶是大不同的。</h3> <h3> 北边人的生活水平明显的比南边部落的生活要好很多。有住房,还有厨房,虽然也是破烂不堪,但毕竟是房,甚至还有电视机和家具。</h3> <h3>在这里我们还参观了拉利贝拉博物馆。<br> 拉利贝拉博物馆就在岩石教堂⛪️ 购票处的楼下,只有不大的一间展厅,里面的展品更少,是我见到最小最简陋的博物馆,但是就是这位慈眉善目的解说员,使我对这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给我们介绍有900年历史的羊皮圣经时,他饱含激情、抑扬顿挫地为我们朗读了一段,在另一本羊皮书前,他用富有磁性的男中音为我们演唱了一段,虽然一字都不懂,但他的表情、声音和情绪告诉我们:他是一位非常虔诚的信徒!<br> 有的时候,一场真诚的普普通通的交流也会让人留下特别美好难忘的记忆!<br></h3> <h3>这是有几百年历史的羊皮书。</h3> <h3> 九月17日返程,先乘飞机回到首都亚的斯亚贝巴。<br> 在首都逗留的半天,先是游览市容,再参观国家博物馆。</h3> <h3> 博物馆中最著名的珍藏是大名鼎鼎的阿法南猿"露西"的化石(图1、图2),图3是露西的复原模型,她是一个生活在350一300万年前的约20岁的女性直立人,是最古老的人类化石,因此被称为“人类祖母"。<br> 据科学家考证:目前生活在世界各地的现代人类的祖先在大约20万年前起源于非洲,然后在距今10万年左右离开非洲,向亚洲和欧洲扩散。埃塞俄比亚的阿法盆地可能就是人类祖先的出发地。也就是说我们人类的祖先就是从这儿起源的。</h3> <h3> 临离开埃塞俄比亚时,团友们在广场的合影。</h3> <h3> 很多朋友很关心在非洲吃什么?实际上,在埃塞与其它国外大同小异,有时是自助餐,有时是分餐,吃的东西就是常规的西餐並增加了一些当地的美食,如下图,第一个是埃塞最有名的“英吉拉”。</h3> <h3> 这是我们就餐的环境,是不是颠覆了你对非洲的印象!</h3> <h3> 这是我们入住的几个宾馆,干净整洁,与国内的三、四星级宾馆相仿。</h3> <h3> 9月13日是中国的中秋节,早晨在餐厅里,大家唱起了《我和我的祖国》,刚开始还不以为然,唱着唱着,眼眶满含泪水。<br>我和我的祖国<br>一刻也不能分割<br>无论我走到哪里<br>都流出一首赞歌…是的,来到非洲感触最深的,是为自己祖国的繁荣富强深深的自豪!为自己是中国人而无比骄傲!到非洲后最大的收获,是幸福指数大大提升!</h3> <h3> 9月18日傍晚,飞机在浦东国际机场降落,历时13天的埃塞俄比亚之行结束。</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