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谢谢您

flora

<h3>在“浇根式改善型”教师培训理念的指导下,如何对教师做到“浇根,改善”?11月4日下午,我们怀着好奇,求知,与满心欢喜走进了教师进修学院的教室里听取了西南大学教授张泽庆老师的专题讲座:课例研修。</h3> <h3>对我而言,“课例研修”这个概念是初次接触,更别提研修的价值和意义了。通过老师讲,我才知道它的重要性,课例研修是最贴近我们一线教师的,它与我们的教学活动息息相关,它能让我们看到自己教学中的问题,然后解决它,优化我们的课堂,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课例研究的技术和工具是:课堂观察量表。课堂观察量表适用于听评课时,听课人能找出关键性的事件或问题,然后与授课教师达成共识(都意识到问题的真实存在),在通过多轮驱动(循环驱动)的方式矫正教师的课堂行为,优化课堂。</h3> <h3>关于课例研究,张泽老师积极鼓励老师们,积极行动起来,人人都参与,或许不需要我们做得多深多完美,只要在教学中能意识到问题(关键所在)并能引发你的思考,做探讨研究,寻求解决办法,这就是科研的一个非常积极的态度。张老师选用叶澜的一句话,说明做课例研究应有的求真精神和坚持不懈的精神!</h3> <h3>谈及课例研究,张老师讲了自己作为教研员送教下乡过程中看到的贵州山区孩子们上学的现状:孩子们上学往返3小时的路程,而且他们那边实行的是“一学制”,因为孩子们离家远,早上10点才能上课,中午不回去,一直上到4点才放学。孩子们放学也是不着急回家的,因为父母都在打工工作中,大的哥哥姐姐带着弟弟妹妹们上学,家庭教育是完全跟不上的,只有抓住课堂教学。张老师深情回忆,触动人的心弦,所以他引出课例研究的意义:尽自己最大的可能帮助山区的教师改观他们的课堂,优化他们的课堂,否则我们作为教师是对不起这些孩子们往返3小时的路途奔波的。这句话深深的扎进了我的心里。他是一位教授专家,也是一位一线小学数学的调研员,他能把自己与孩子的发展紧密相连,并且积极地践行,他的大爱情怀深深感动了我,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同是一线教师如果每个人都能有这样的思想,情怀,做教育,时刻想着“对得起”,“为终身发展奠基”等这样的词,我们做出来的教育定是较高质量的教育,上出来的课定是不断优化的课!</h3> <h3>提及教师的价值,张老师提出我们西部,内陆,山区的教育相对落后于发展较快的地区,作为教师要在教给孩子们知识的同时,要更加注重拓展孩子们的眼界和见识。在课堂教学时不能只仅仅局限于课本教死书,还要将给学生课本之外的额外的资源,通过利用好互联网等手段。教师要不断的丰富自己,优化自己的课堂,才能让孩子们走得更好更远!</h3> <h3>课堂观察量表,张老师从观察技巧,方法,维度等层面展开,给我们做了详尽细致的讲解,结合具体生动的实例,让我们觉得观课时是有看得见,可操作的标准去参照的,清晰,精彩的专题讲座使我们整整两个小时我们都注意力高度集中,使我们学有所想,学有所思。老师高度的责任心也感动了我们。张老师中途也没有休息,只拿起杯子喝了两次水,他反复说道:“因为时间很紧,我尽可能地把想讲的给大家讲明白说清楚”。他是希望我们能实实在在地学明白,有反思,有内化,将所学用于自己课堂,或许再影响更多人,让更多人的课堂发生变化!</h3> <h3>课例研究的方式:1.一课多上(独立课,会诊课,反思课)。2.同课循环。(问题的跟进解决)3.同课异构(扬长避短,共同提高)。通过反复打磨,多轮循环解决教学中的问题与矛盾,提高教学效果。</h3> <h3>另外观课的视角也给了我一些启示,我们在平时观课时总是很模糊,笼统,其实可以借鉴他们的分组,分任务去观课,比如AB两人观教师活动和教学效果。CD两人观学生活动及学习效果,这样分解任务,让问题更聚焦。</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通过学习,让我认识到课例研究的重要意义,课例研究的方法和技巧,也反思到自己教学中的问题和不足,今后要将所学积极实践,优化课堂,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同时老师敬业精神和大爱情怀深深感染了我,我也要努力做太阳一样的人,温暖自己,照亮别人!</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