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的美篇

可以

<h3>  2000年上海《食品与生活》杂志第三期同时刊载三篇文章。为避嫌,编辑将其中两篇的作者改为临时笔名“朱雯”“冼明”。</h3> <h1> <font color="#167efb">东拉西扯说豆腐<br> 朱显明</font></h1><h3></h3><h3> 豆腐,以其营养丰富、物美价</h3><h3>廉、老少咸宜而深受人们喜爱。其两千多年经久不衰,在我国人民的食品结构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可谓中华民族典型的传统食品</h3><h3> 关于豆腐的创制,较为统一的看法是:公元前二世纪由淮南王刘安所制。据史料《天禄识余》所载:“豆腐淮南王刘安造,又名黎祁。“五代时期谢绰所著《拾遗录》中说:“豆腐之术,三代前后未闻有此物,至汉淮南王安始传其术于世。“明朝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豆腐之法,始于前汉淮南王刘安。“但对此也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如果豆腐始于汉初刘安,那么,在当时或以后与之相近的文献中应该有记载,可是,从两汉、二晋、南北朝,直到唐末,这九百多年中,人们至今尚未发现有关豆腐的确实文献。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成书于5世纪,这部最早记载我国农产品加工的系统农书中也没有涉及豆腐。还有人经考证认为:“豆腐的起源无法证明其早到唐朝,很可能是在五代的时候,即九世纪或十世纪这段时间里发明的。”尽管有不同的说法,但刘安创制豆腐还是比较可信的。</h3><h3> 刘安,西汉思想家、文学家。汉高祖刘邦之孙,袭父封为淮南王,崇尚道家,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据说,他身边的方士懂得炼丹术(与化学有关),陪伴他修炼的僧道,常年吃素,为了改善生活而研制出豆腐,并把它献与刘安享用,于是,豆腐的发明权便记在刘安名下,我想,不论后人怎么说,刘安与豆腐肯定是有很大关系的。</h3><h3> 豆腐问世,百姓受益,文人墨客大加赞赏。明代才子苏平赞道:“传得淮南术最佳,皮肤退尽见精华。一轮磨上流琼液,白沸汤中滚雪花。”明末清初纪映钟写道:“蚁磨旋天地,元黄搅夜分。谁飞东海卤,遂结北山云。“薄人张劲在《豆腐》一诗中写道:“漉球磨雪湿霏霏,炼作琼浆起素衣 。出匣宁愁方壁碎,忧羹常见白云飞 。蔬盘惯杂同羊酪,象著难挑比髓肥。却笑北平思食乳,霜刀不切粉酥归“等等。既提到了豆腐的作过程,也评价了豆腐的“品质”及其色、形、昧。</h3><h3> 关于豆腐的趣话也有不少,据说,豆腐原名叫“逗夫”。相传,在豆</h3><h3>腐出现之前,人们只会把豆子磨成豆浆喝。很久前有户三口之家,夫妻俩恩恩爱爱侍奉母亲,可婆婆吝一吝啬,连碗豆浆也不让媳妇喝,媳妇只好默默忍受。一天,婆婆外出走亲戚说两三天后才回来。媳妇想趁机喝碗豆浆,便动手磨豆子,煮豆浆。豆浆烧开了,她正要拿碗舀时,忽闻院中传来脚步声。她以为婆婆回来了,慌忙端起锅,把豆浆倒进了灶旁的坛子里。出门一看,原来是丈夫。她喜滋滋拉了丈夫进屋去喝豆浆,不想揭开坛子一看,豆浆却变成了雪白的固体。原来,这坛子曾经泡过酸菜,里面还有点残存的酸汤,豆浆倒进去便凝固了丈夫见状嘿嘿一乐:”你别逗我了,这那里是豆浆?”媳妇答到:“谁逗你,不信我尝给你看!”说罢真的尝了一口,顿觉质嫩味美喷喷连声 。丈夫一尝,果然味道极好,吃完后,夫妻俩一商量,这么好吃的东西叫什么名字呢?就管它叫“逗夫“吧。后来,人们觉得反正“逗夫”是用豆子做的,就改称“豆腐”了。这段趣事,真假难辨,但清初“诗文冠江南”的大才子袁枚,不肯低眉事权贵,却为豆腐而折腰却是事实。有一天,杭州有位名士请他吃豆腐制作的菜肴,名为“雪霞美”。他见豆腐清白如雪,吃起来清嫩鲜美,便急于求教做法。厨主故意戏道,“古人不为五斗米折腰,你肯为豆腐鞠躬,我即授汝。“袁枚顾不得许多,即席折躬,笑道:“我今为豆腐折腰矣。”这时,主人才告诉他这个菜的烹调技法。袁枚特别爱好烹调技艺,曾著有《随园食单》一书,记载了我国十四世纪到十八世纪中叶三百多种菜脊饭点的烹饪制作方法,为我国烹饪学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其为豆腐折腰一事,也传为美谈,宋代苏东坡不仅诗文有名气,其亲手制作的“东坡豆腐”,至今为人们所称道。</h3><h3> 据说、中国共产党人早期主要</h3><h3>领导人之一瞿秋白先生,就义前在狱中写下《多余的话》一文,结尾处道:“中国的豆腐也是很好吃的东西,世界第一。永别了!“可见这位革命先烈对“中国豆腐”的感情,并以此道出了对祖国的热爱,对生活的眷恋。孙中山、周恩来、陈毅等老一辈革命家,不仅爱吃豆腐,还经常向外国人宣传中国豆腐食文化。</h3><h3> 豆腐是最贴近平民百姓的食品,以至在民间俗语中,常被提及,很多事务都以豆腐做比喻,如“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武大郎卖豆腐——人熊货囊”、“豆腐掉进灰堆里——拍不得,打不得”、“卤水点豆腐——物降一物”等等。可见豆腐与人们日常生活联系之紧密。</h3><h3> 豆腐营养丰富,是很好的食疗食品。民间有句谚语:“要想人长寿,多吃豆腐少吃肉。“据报载,豆腐中的蛋白质,百分之九十六能被人体吸收,且含脂肪少,又无胆固醇,因此最适宜动脉硬化、高血压和冠心病的病人常吃。豆腐也是富含钙的食物,每一百克豆腐含钙二百四十毫克,比同量牛奶还高一倍,因此中老年人常吃豆腐可预防骨质疏松症。医学研究证明,吃豆腐还能降低血中胆固醇、延缓衰老、预防老年性痴呆。美国医学家发现,经常吃豆腐及其他豆腐制品的亚洲人,得癌症的很少,尤其是乳腺癌、大肠癌和前列腺癌的发病率低。日本曾广泛调查,吃豆腐较多地区人群,长寿者较多。如今欧美各国也兴起了“多吃豆腐少吃肉”的潮流,特别是德国,成为首倡以豆腐代替肉类的国家。另悉,曾在美国洛杉砚市举办的“豆腐节”,吸引了成千上万的参观人潮。人们在观赏各式各样的豆腐制品的同时,都忍不住点几个款式尝尝。</h3><h3>“豆腐节”的举办,使美国社会掀起了一股“吃豆腐”的热潮。最近美国经济学家声称,廿一世纪最畅销的东西,不是汽车、家用电脑,而是中国的豆腐。</h3><h3> 眼下,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入,豆腐的品种和样式也越来越多,但其制作方法和品质,还是沿袭了先人,没有多大改变。豆腐,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豆腐,是中华民族对全人类的贡献。</h3> <h1> <font color="#167efb">蒜 茄 子 </font></h1><h1><font color="#167efb"> 朱雯</font><br></h1><h3></h3><h3> 由于在流动施工单位,天南海北跑了一些地方,吃了不少很有地方特色的腌渍小菜,如郑州的酸辣萝卜干、“千里川江忙,万里榨菜香”的涪陵榨菜、甜辣麻的四川多味泡菜、广东的酸笋、湖南的豆豉、云南曲靖县的名特产韭菜花、锦州的虾油什锦小菜……可是,留下最深印象的还是东北老家的“蒜茄子”。</h3><h3> 小时,母亲每年都要做一小缸或几坛子“蒜茄子”。所谓“蒜茄子”,是大蒜与茄一起腌制而成。记得每到入秋,母亲就选出一堆没有疤的茄子,洗得干干净净放在锅里蒸。这时,母亲就喊们:“多扒点蒜、做蒜蒜子!”于是我们就开始扒蒜,直到母亲说“够了!我们才尥蹶子跑出去玩。等茄子蒸熟了,母亲用筷子将茄子一个个划成几瓣,摆在帘子上晾着,开始捣蒜。母亲一般是不让我们捣蒜的,怕蒜瓣儿崩的哪那是,捣的也不烂乎。捣好蒜,茄子也凉透了。凉不透的茄子爱发酶、变酸。接着,母亲将蒜泥抹进茄子里,一个个码在坛子里,码一层洒层盐,过三五天就能吃了。吃饭时,不论做什么菜,母亲都夹出几个“蒜茄子”,撕成条放在碟里摆在桌上。不论喝大碴子粥、吃高梁米干饭,还是咬大饼子、啃窝头,嚼一口“蒜茄子”,都觉得特别香。有时贪玩,拿着大饼子,从坛子里掏两个“蒜茄子”就出去玩。上中学时离家远,有时早晨带饭没有菜,就装两个“蒜茄子”。</h3><h3> 离家30多年了!母亲已故去,再也吃不到母亲做的“蒜茄子”了。</h3><h3> 自到天津,妻子也张罗过做点“蒜茄子”,可天津多的是圆茄子,水气大,茄肉厚,没有茄丝子(茄线儿),即使做出来也不好吃。近几年市场有了长茄子,可能知道附近东北人多,爱做“蒜茄子”,摊上都写着:东北线茄子。</h3><h3> “蒜茄子”名不见经传,上不了宴席,可我爱吃。时下,虽然四季青菜不断,恐怕家乡每年腌“蒜茄子”的人家也不会少。</h3> <h1> <font color="#167efb">满人为啥不吃狗肉<br></font><h3><font color="#167efb">  ——《南北风味品狗肉》有误<br></font><font color="#167efb"> 冼 明</font></h3></h1><h3></h3><h3></h3><h3></h3><h3>贵刋2000年第1期31页韩先生的大作《南北风味品狗肉》中,提到乾隆在宁波吃犬肉,并题写“天下香肉“一事,我想,可能韩先生所引的资料中说的不清楚,才使满族皇室的乾隆帝“犯了大忌”,据我所知(本人为满族)满族人的家规是比较严格的,作为努尔哈赤的后裔爱新觉罗弘历,先祖的清戏戒律他要比平民百姓知道得多,尤其是吃狗肉这一大忌,他绝不会不知道。所以,狗肉再香,乾隆也绝不敢吃。至于题匾,可</h3><h3>能吃的是别的什么“香肉”,如果真是河姆渡犬肉的话,也肯定是误食,我想。</h3><h3> 而今,满族人多已“汉化”,对禁食狗肉这一习俗也已淡化,特别是对年轻人来说,已不存这一饮食禁忌了。</h3><h3> 狗肉是冬令进补的美味佳肴,但满族人不能吃。</h3><h3> 满族来源于女真人。据传说,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小时给明朝一县令当奴。一日,给县令洗脚,见脚心有三颗痣,便晒笑。县令道,亏有三颗痣我才当上县官。努尔哈赤问,老爷有三颗红痣就能当县令,我脚心有七颗痣该当啥官呢?县令一看,这孩童脚心果然有七颗痣,并呈北斗七星排列,当即惊出一身冷汗。努尔哈赤见状,心知不妙,当即出逃。县令得知后赶紧派兵追杀……努尔哈赤因饥渴劳累,昏死在芦苇丛中,追兵到来时,偏好一群乌鸦落在身上。追兵回寨县令道,努尔哈赤已死,尸身已被乌鸦啄食。县令不信,士兵又去寻找。此时,努尔哈赤在昏迷中已被黄狗拖过河去。努尔哈赤醒来后见黄狗已累死,痛心不已,便在岸上选了一块高地将黄狗埋葬,并立物为碑。</h3><h3> 后来,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政权,爱新觉罗皇太极继位后改女真为满洲,改“后金”为“清”,并于1644年定都北京,也传下了不许伤害乌鸦和狗的民俗 。为表示对狗和乌鸦的崇敬,满族人禁带狗皮帽子,更禁吃狗肉。对乌鸦也有说法,过年时要备好五谷杂粮放在高处,供乌鸦食用。</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