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68军首长合影</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68军首长合影</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68军首长合影</h5> <h3>1975年6月,根据中共中央军委5月24日的调防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8军与第46军(辖136师、137师、138师)对调防务,由徐州、连云港、临沂地区调至吉林省吉林、蛟河、延边地区,隶属沈阳军区领导,简称“756任务”。</h3><h3><br></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铁流滚滚68軍</h5> <h3>全军38036人,各种火炮611门,各种汽车1228辆,各种物资45137立方米,分乘94列火车、2647节车厢,行程2000余公里,在军委规定的时间内,安全顺利地到达了新的驻地,接替了第46军的全部防务。</h3><h3><br></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备战北疆</h5> <h3>具体部署是:军部驻吉林市,军炮兵团驻永吉县双河镇,军高炮团驻磐石县取柴河;第202师驻吉林市冯家屯,第203师师部驻蛟河县(该师第607团驻蛟河县杨木林子,第608团驻故蛟河县新站,第609团驻敦化县,炮团第583团驻蛟河县北威子);第204师师部驻延吉市(该师第610团延吉市区,第611团驻龙井县,第612团驻和龙县,炮团即第584团驻安图县)。</h3><h3><br></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备战北疆</h5> <h3>1978年12月至1979年3月,为配合对越自卫反击作战,防止苏联军队入侵,第68军自12月13日起,奉命进入紧急战备状态。沈阳军区所属6个野战军的9个乙种师和3个守备师、2个独立旅于1979年2月15日前全部扩编完毕。</h3><h3><br></h3><h3>第68军共补充兵员5065人,选配干部1172人,补充汽车560辆,火炮162门。第203师奉命于2月17日以铁路输送的方式,到牡丹江地区集结待机。归第68军指挥的黑龙江独立师、吉林独立师也于2月中旬分别进入了各自作战地区。牡丹江军分区、延边军分区的部队也相继进入一线阵地,抢修工事,加强边防巡逻和要点防守。</h3><h3><br></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备战北疆</h5><p style="text-align: center;"></h3> <h3>军长吴怀才、政委赵斌杰带领机关有关人员,重点勘察了当年苏军出兵东北的主要通道绥芬河一带的地形。</h3><h3><br></h3><h3>在此基础上,各级拟制、修改各种作战方案和相应的保障计划共310余份。军指挥部于22日开设了牡丹江指挥所,对牡丹江方向参战部队(第203师、黑龙江独立师、牡丹江军分区)和民兵实施统一指挥。</h3><h3><br></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备战北疆</h5> <h3>与此同时,还加强了延吉指挥所的力量。为对付苏军入侵,沈阳军区立足于中等规模的局部战争考虑,动用兵力达几十万人,包括第16军、第23军、第68军、高炮第62师及装甲兵、空军等部队。</h3><h3><br></h3><h3>参战部队个个求战心切,情绪高涨,已经确定要转业的干部和准备要复员的老战士,都要求打完仗再走。各个连队杀猪宰羊,把多年的生产生活节余全带到前方,大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气概。</h3><h3><br></h3><h3><h3>结果,对越反击战期间,苏軍见我軍有所准备,没有轻举妄动,为了示好并派飞机把边境靠近苏方的冰河炸裂,以示毫无侵略中国之企图。3月20日我軍部队由紧急战备状态恢复到经常戒备状态,陆续撤回各自营房驻地。</h3><h3><br></h3></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备战北疆</h5> <h3>1981年12月1日,遵照总参谋部和沈阳军区命令,原属黑龙江省军区领导的守备第9师(驻牡丹江)和吉林省军区领导的守备第10师(驻汪清),划归第68军指挥。</h3><h3></h3><h3>1982年12月20日,根据沈阳军区(1982)沈军务字第96号命令,军区炮兵第10师(驻磐石县)和工程兵舟桥第81团(驻吉林市郊区),拨归第68军指挥。加上守备第9师和守备第10师,这时侯的第68军最为强大。</h3><h3><br></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永远的68軍</h5> <h3>1983年11月,根据沈阳军区(1983)沈军务字第198号命令,从第203师、第204师各抽调4个步兵建制连,共800人,改编为黑龙江省和吉林省人民武装警察部队,这也是目前仅留存的第68军唯一的血脉。</h3><h3></h3><h3>1985年7月至9月,军师团三级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军委扩大会议精神,落实精简整编实施方案,即中国“百万大裁军”行动。</h3><h3><br></h3> <h3>根据中央军委1985年7月23日批复的《军区体制改革精简整编方案》,沈阳军区司令员刘精松、政委刘振华9月4日签署命令,将第68军及所属的第202师、第203师、第204师的番号撤销,以原第68军军部为主(不含坦克团、炮兵团、高炮团)同赤峰守备区合并为赤峰警备区(军级)。</h3><h3><br></h3><h3>原第202师、第203师、第204师分别同守备第12师、守备第4师、守备第6师合并。军部和各师分别于9月28日、 29日、 10月9日、 13日乘火车到达新驻地。军原所属守备第9师、守备第10师、军高炮团、舟桥第81团移交給第16集团军。炮兵第10师移交給沈阳军区司令部。军炮兵团、坦克团移交給第23集团军。</h3><h3><br></h3> <h3>至此,第68军的历史使命宣告终结。</h3><h3><br></h3><h3>此时,全军上自军首长下至普通一兵,无论是离休老领导,还是转业复员军人,无不心情沉重,泪洒三江大地。但军令如山,第68军以无限的忠诚向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向共和国、向神圣的八一军旗行最后的敬礼。</h3><h3><br></h3><h3>第68军自1947年诞生于华北大地算起,至1985年9月撤销番号并入赤峰警备区止,纵横驰骋,南征北战,历经38个风雨春秋;1992年,赤峰警备区及其所属部队又全部撤编。至此,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8军战斗历史到此即告结束。</h3><h3><br></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80年代总政主任韦国清上将視察68軍</h5> <h3>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历史上,撤销番号的每一个军,都会留下自己的余脉种子,或在陆军、海军、空军及武警的部队,或机关或院校,或在地方的兵团、农场、央企工程公司。</h3><h3><br></h3><h3>唯独68军,未留下任何建制单位。</h3><h3><br></h3><h3>有人说,因为68军和46军换防后,都是新调入的部队,所以沈阳军区、济南军区自然而然的撤销这些后来的部队。也有人说,这两个军区对着干,你撤我的部队,我也撤你的部队。</h3><h3><br></h3><h3>其实,这些说法根本站不住脚!</h3><h3><br></h3> <h3>济南军区采取了全军通用的做法,即所属3个军各撤销1个师,撤销46军军部,该军保留的两个师分别编入另两个军。比较起来,论战争年代资历和红军基础,67军最好,和平时期也公认表现最佳。在26和46军中选择哪一个,也许有点微妙。</h3><h3><br></h3><h3>沈阳军区就不同了,部队普遍资历老基础好,没有红军基础的就是40和68军。与其他军比起来,68军不占优势。但沈阳军区采取的是最具保护性的做法:撤销兵团級旅大警备区及其各守备师,缩编其要塞区;撤销68军番号,保留其机关和部队,而且基本满编(因为这是一线作战部队);其他各军保留番号,大幅度削减兵员,只保留1个甲种步兵师。</h3><h3><br></h3><h3>与68军一样历史较短的一些部队,因为归属其他军区,相比不显弱,故得以保留了全部或大部分部队。所以,若68军在其他军区,能否保留军的番号不好肯定,至少保留一到两个师是没有问题的。但是,由于操作的复杂性和财力所限,军区间的这种平衡无法实现。</h3><h3><br></h3> <h3></h3><h3>现在,要想寻访68军的踪迹,也只能到军事博物馆去看那面太极虎头旗了。</h3><h3><br></h3><h3>纵观建军的历史,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8军的前身是华北军区第6纵队。该纵队是由冀中军区独立第7、第8旅和冀晋军区及察哈尔军区各一部组建而成的。纵队成立后,即参加平汉路北段破击战。</h3><h3><br></h3> <h3>1948年1月,纵队奉命从河北满城地区出发,初战保定西北,歼敌675人;3月至4月,第6纵队参加察南绥东战役,歼敌4700余人;7月,参加保北战役,活捉敌整编第31师少将师长陈治平、少将副师长卢继云以下官兵4100余人,毙伤敌779人;9月,从河北易县进军绥远,参加了察绥战役,歼敌2258人。</h3><h3><br></h3><h3>1948年12月至1949年1月,从绥远兼程南下,参加了平津战役,攻万全、围张垣,协同友军解放了张家口、宣化等城镇,取得生俘敌中将军长袁庆荣,歼敌9000余人的战绩,为和平解放北平做出了贡献。</h3><h3><br></h3> <h3>1949年2月,根据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序列及部队番号的命令,第6纵队在北平市奶子房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8军,隶属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0兵团。</h3><h3><br></h3><h3>文年生任军长,向仲华任政治委员,徐德操任副军长。</h3><h3><br></h3> <h3>第16旅改称第202师(辖第604、605、606团),廖鼎祥(后陈应寿)任师长、李斌任政治委员、唐丕光任副师长兼参谋长、范保顺任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h3><h3><br></h3><h3>第17旅改称203师(辖第607、608、609团),杨栋梁任师长、李致远任政治委员、李德才任副师长、祖岳嵘任参谋长、白正刚任政治部主任。</h3><h3><br></h3><h3>第18旅改称第204师(辖第610、611、612团),罗文坊任师长、严庆堤任政治委员、王钧任副师长、张宗胜任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h3><h3><br></h3><h3>68军属炮兵团,团长李昆、副团长王庆华。全军共2.9万余人。</h3><h3><br></h3> <h3>4月,参加太原战役,生俘敌少将师长张忠、阎俊贡以下官兵8337名,歼敌955名。太原战役结束后,部队进驻山西阳高、天镇、罗文皂、金家庄地区整训练兵。</h3><h3><br></h3><h3>5月,徐德操任军长,漆远渥任政治委员,宋学飞任参谋长,张逊之任政治部主任。同月,由国民党军第16军第22师改编的独立第25师编入68军(25師辖第1、2、3团,师长梁诗传、政委白正刚兼、副师长刘震兼、政治部主任惠士荣兼)。</h3><h3><br></h3><h3>10月,部队由山西进驻天津、唐山地区,担负保卫海防任务。</h3><h3><br></h3><h3></h3><h3>第68军在解放战争中,参战16个月,转战晋、察、冀、绥四省广大地区,行程万余里,先后参加了保西北、晋察绥、保北、绥远、平津、太原等重大战役,攻占城镇16座,歼敌30000余人,涌现战斗功臣10985人。</h3><h3><br></h3> <h3>1951年2月,部队集结于天津附近,补充兵员、更换新的装备并整训部队,为赴朝作战作准备。</h3><h3><br></h3><h3>6月9日,第68军改称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8军入朝作战,军长陈坊仁、政委李呈瑞、副军长宋玉林、参谋长宋学飞、政治部主任严庆堤。下辖第202师、203师、204师,另配属炮兵第6团,全军共4.6万余人。</h3><h3><br></h3> <h3>先后担任北汉江至文登里一线的防御任务,粉碎敌“秋季攻势”和“坦克劈入战”,完成东海岸抗登陆作战的准备工作,参加金城地区的反击作战等。</h3><h3><br></h3><h3>与敌作战1021次,歼敌74844人,其中美军10416名、**军64392名、希腊军36名,毁伤敌坦克152辆,击落击伤敌机696架,缴获大量武器装备。</h3><h3><br></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抗美援朝時的68军</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抗美援朝時的68军</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抗美援朝時的68军</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著名战斗英雄杨育才(前排左三)</h5> <h3>第68军在抗美援朝3年零10个月的战斗中,涌现出许多英雄单位和英雄个人。</h3><h3><br></h3><h3>其中,功臣单位26个,立功个人24018名, 其中特等功臣13名,一等功臣178名,电影“奇袭白虎团”里面侦察排长严伟才的原型人物,即著名战斗英雄杨育才、志愿军女英雄解秀梅、坦克英雄胡连等就产生在这支部队。</h3><h3></h3><h3><br></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1955年的68军</h5> <h3>1954年9月,第68军奉命担任永柔以西,隶川以东、新安州西南地区防空作战任务。</h3><h3><br></h3><h3>1955年3月,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8军奉命回国。不久,恢复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8军番号。</h3><h3></h3><h3><br></h3><h3>1955年4月,第68军划归新成立的济南军区,驻守战略重地――江苏省徐州及其附近地区。</h3><h3><br></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1959年68军部分军官合影</h5> <h3>68军虽较其他兄弟部队资历较轻,但在解放战争,尤其是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功勋卓著,在这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他犹如一道倏忽即逝的霹雳闪电,横跨天际的雨后长虹,不过是短暂的一瞬。</h3><h3><br></h3><h3>但就在这有限的时空里,68军却演绎出许许多多足以惊天地、泣鬼神、威武悲壮的史剧,在共和国的军史上占有着光辉的一页;在浩如星瀚的野战军堂堂阵列中,他不愧是一颗耀眼的军星。</h3><h3><br></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1960年代時的68军</h5> <h3>岁月可以作证,大地可以作证,朝鲜的三千里江山可以作证。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8军是一支具有光荣革命传统、时刻忠于党忠于人民的部队,是一支骁勇善战、敢于打硬仗、敢于刺刀见红的部队,也是一只军风肃整、纪律严明的部队。<br></h3><h3></h3><h3>全军将士用热血浇铸起来的巍巍丰碑,高擎云天,播扬四海,昭示着他的铮铮硬骨将永远肩托着民族的天擎。</h3><h3></h3><h3>前驱者的血依然在后来人的血管里奔腾,在我们永久的记忆里,始终炫耀着第68军的英雄浩气和凛冽雄风,足以让我们魂牵一世,梦萦一生。建制可以撤销,但精神万古长存。让铁血硝烟中68军那杆高扬的军旗,永远永远珍藏在我们心底。</h3><h3><br></h3> <h3>――文字素材參考單川峰戰友的文章</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