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形质和物象塑造的关系(课堂笔记)

千禧堂

<h3>  2019年11月5日,刘怀勇教授在北京万葫堂美术馆授课,全国各地的函授弟子和社会书画爱好者通过网络直播同步学习,我将通过直播学习的课堂笔记略做整理分享给大家。感谢张砚同学提供的现场视频和图片。</h3> <h3>  笔墨的形质和物象塑造的关系这节课,是我们学习中国画开始阶段一堂非常重要的课,对大家以后的国画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h3><h3> 那么什么是笔墨?要从形而下和形而上两个方面进行概括。我们平时所说的浓淡干湿、皴擦点染、提按顿挫、轻重徐疾,这是形而下的。什么是形而上的笔墨概念呢?就是高韵、深情、坚质、浩气,是筋气骨肉的人格意象。</h3><h3> 如何用笔墨表现物象的形质,用同样一支毛笔画出坚硬的石头和柔软的豆腐,就是笔墨形质上的区别。我们一开学要求大家练习大篆,先写石鼓文,得浑厚之美,是收住的;再写散氏盘,得苍茫之美,是放开的。书画同源,通过学习大篆锻炼大家对笔墨的认识。</h3><h3> 更深一个层次,是前人没有提到过的论点,是“笔墨为物象服务”还是“物象为笔墨服务”的问题。</h3><h3> 笔墨为物象服务,是造型的需要,是最基础的塑造。以此为基础进行学习,培养出来的是画工、画匠,是技术工人,是物象的奴隶。现在的一些作品,只是借助了毛笔和墨等中国画的材料制作出来的,和笔墨没有关系。</h3><h3> 而物象为笔墨服务,则是艺术的需要,这是艺术的终极目的,是世界上所有造型艺术的最终追求。中国画的笔墨,哪怕一个点,一根线,都是有生命的,都讲起承转合,都要讲筋气骨肉的人格意象。王献之学习书法的典故,“吾儿使了三缸墨,唯有一点象羲之。”说的就是笔墨的重要性。</h3><h3> 我们欣赏中国画,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看笔墨形质。笔墨形质表现出书画家的人格和气质。唐伯虎的风流倜傥,颜真卿的庙堂之气,王羲之的书卷气,李白的豪放气,都在他们的书法中表现出来。而同一个人,在他人生的不同时期,其笔墨境界也是不一样的。吴昌硕四十几岁时写石鼓文已经成名了,到了五十岁又不一样,六十岁七十岁又上升了一个层次,到了八十岁,其石鼓文中沉着、老辣、朴素、无为的境界,让人为之激动。</h3> <h3>  一切绘画艺术到了较高的层面上,一定是写心写意的。写心,首先强调的是写,第二才是心。</h3><h3> 写者,泄也。写,即是塑造方法,是一种手段,带着一种情感,表现一种情态。笔墨一定是活的,他根据作者性情心情的改变而改变。我们为什么不建议学习唐楷,唐楷规矩太多,是描出来的,一描就死。而我们学习芥子园,目的也不是单纯为了学会画一个梅花,一个竹子,我们也是为了得到一种情态。我们现代语言越来越缺乏情态,缺乏美感,过于的赤裸裸。在这种语言环境熏陶下,当代人普遍缺乏这种情态体会。比如古时有种家俱叫做“美人靠”,就是一个带着情态的名称,赋予了物体一种生命的意味,让人由然而升出一种美的体验。</h3><h3> 心,是一种情感。情感是瞬息万变的,古人说“喜写兰,怒写竹”,就是情感的体现。我们通过学习梅兰竹菊,得到的是一种君子精神,体会“兰生幽谷,不因莫服而不芳”的思想境界,体会梅花的傲骨,竹子的气节……</h3> <h3>  我们学习笔墨形质和物象塑造的关系,我们临摹芥子园和宋画,需要得到什么,把握什么,解决什么问题?我认为有这三个层次:一个层次是物象的塑造。这是最基础的层次,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造型,如果对形的学习都做不到,你就不要学画了,改行做点别的。第二个层次是情态塑造,要有美感,表达一种意韵。第三是人格塑造,要通过笔墨表达出筋气骨肉的人格意象。李清照的“人比黄花瘦”,吴昌硕的“老铁画气不画形”,体现的都是一种精神,一种人格意象。</h3><h3> 笔墨形质和物象塑造的关系是要学习一辈子的。达到物象为笔墨服务的境界,便可“得意忘形”,“得鱼忘筌”,上升到艺术家层次。石涛画语录上说“借笔墨图写天地万物而陶咏乎我也”,以及“名山许游未许画,画必似之山必怪”等句,表达的就是物象为笔墨服务的境界。康定斯基说的“色彩和形式的和谐,从严格意义上说必须以触及人类灵魂的原则为唯一基础。”和中国画的写意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画家心中的山和现实的山是有区别的,即所谓的写意。</h3><h3> </h3> <h3>  下面为大家示范。(示范芥子园画石起手和画树起手)</h3><h3>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