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国有明——也来说说明朝那些事

山住一君

今天看了日本NHK电视台拍摄的一个故宫的纪录片,看到那雄伟的宫殿特写镜头,不由的感叹,咱们中国也曾有过如此辉煌的文明。故宫是明成祖朱棣在位时所修建,太祖皇帝册封他为燕王,驻守燕京地区,也就是历史上燕云十六州的核心。太祖皇帝统一中国时,命令徐达大将军北化元朝,时隔三百多年把北宋时期丢失的北方重镇燕云十六州重新纳入了汉人王朝的版图。靖难之役之后,成祖皇帝在南京继承皇位,但一直忧心被赶出中原的北元对北方边境的威胁,决心迁都北方,历经十四年的时间,终于修成闻名于世界的北京城故宫。这就是关于故宫的故事,由此也引发了我对大明朝的思索。当年明月写的《明朝那些事儿》掀起了后人对于最后一个汉家王朝的研究热潮,在习主席大力弘扬“中国梦”的今天,我们尤其有必要重新审视我们的历史。日月昭昭兮,故国有明。十四世纪到十七世纪,我们的国家早已经屹立于世界的东方,让万国为尊 中学时期的历史课本上,对于明朝的叙述不多,可能大家印象比较深刻的就是太祖皇帝朱元璋滥杀功臣,还有就是明朝的特务组织锦衣卫是如何的残忍,明朝的太监们是如何的乱政的。总之,明朝留给我们的印象就是一个腐败黑暗的朝代,远远比不上为后世所敬仰的唐朝,甚至不及偏居一隅的宋王朝。再到现在的文化影视圈,关于明朝的电视剧电影寥寥无几,关于清朝的穿越剧宫斗剧倒是层出不穷,似乎大家还在追忆给满洲人做奴才的日子,难道无能的清王朝给我们带来的惨痛历史教训还不够吗! 直至大学毕业以后,看了很多历史学家的研究成果,才知道二十四史的《明史》乃清朝时期张廷玉主持修撰。一直以来,历朝历代的史书编撰者们都有喜欢抹杀前朝功绩的陋习,故意抹黑前朝历史人物,而《明史》的真实性更是疑点太多了,推荐真正想了解明朝历史的,还是建议看看明朝时编撰的《明实录》吧,还有国外学者编写的《剑桥大学明代史》,这些史籍的记载较为真实,几乎没有被篡改的成分。明朝远远不是史书上或者历史课本上所记载的那样黑暗不堪,恰恰相反,明朝时期的中国在当时的世界上依然是世界头号强国。纵观大明王朝国祚二百七十六年(1368年-1644年),无汉唐之和亲,无两宋之岁币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为后世所敬仰。难怪康熙皇帝也不得不用“治隆唐宋,远迈汉唐”来评价明朝。当然,不排除其中的政治意图,为了缓和血腥屠杀所带来的的民族矛盾和维护满族的殖民统治的需要。 遥想当年,太祖皇帝朱元璋本是出身最底层的贫民阶层,不堪暴元残酷的民族压迫政策,揭竿而起参加起义军,历经二十余载终于把游牧民族赶出中原。世人都在称赞成吉思汗乃一代天骄,诸不知他对异族的征战带来了多少的灾难。中世纪时期,欧洲因为黑死病而人口锐减近三分之一,而据史书记载当时蒙古进攻欧洲城市时,将染有病菌的人畜尸体抛入城内,引发瘟疫,才导致了这场大灾难。他的子孙攻灭南宋,末代皇帝投海自尽,文天祥留下了“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的空悲叹息,中国算是真正意义上已经亡国了。红巾军各自割据一方,太祖皇帝相继征服了南方的几股敌对势力之后,立刻发布北伐檄文“驱除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济世斯民”,徐达与常遇春大将军带领明军北征大都,将暴元的势力彻底赶出中原,华夏大地终于再次回到汉民族的统治。太祖皇帝的功绩为世代子孙所敬仰,到了太平天国时期,洪秀全带领太平军收复南京城时,也不忘到明孝陵告慰太祖之灵“不肖子孙洪秀全,率领皇汉天国百官,谨祭于吾皇之灵......”。辛亥革命之后,“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理想得以实现,国父孙中山带领政府要员们祭拜太祖“ 呜呼!国家外患,振古有闻,赵宋末造,代于蒙古,神州陆沉,几及拜年.我高皇帝应时崛起,廓清中土,日月重光,河山再造,光复大义......迩者以全国军人之同心,士大夫之正义,卒使清室翻然悔悟,于本月十二日宣告退位,从此中华民国完全统一,邦人诸友,享自由之幸福,永永无已,实维我高皇帝光复大义,有以牖启后人,成兹鸿业.文与全国同胞,至于今日,始敢告......” 成祖皇帝朱棣秉承大统之后,多次远征大漠,进一步削弱北元的残余势力,以减轻其对于刚刚建立起来的大明的威胁。迁都北京,有历史学家认为是明朝的一大弊政,事实上英宗时期土木堡之变所引发的北京保卫战似乎印证了这一观点,但是最后大明朝还是挺过来了,而没有像两宋那样两次被北方少数民族灭国。成祖时期,除了迁都北京,不得不提到郑和下西洋的壮举。成祖皇帝很有远见,要想壮大我中华天威,必须向海外结交友邦,将华夏文明传播到全世界。明朝的海军实力空前强大,强大到先于西方近半个世纪就能够横跨印度洋,只可惜后来倭寇来犯,实行海禁政策,清朝时期更是片甲不得入海,海军从此衰弱下去。时至今日,钓鱼岛与南海诸岛争议,莫不是因为我国海军不够强大所致。成祖皇帝开创了继开元盛世之后中华大地上又一个永乐盛世,万国来朝,朝鲜与南亚诸国都尊大明为天朝。当然,这个天朝是名副其实的。 永乐之后,国家根基渐稳,随后的继承者明仁宗与明宣宗秉承太祖遗训,励精图治,史书上记载为“仁宣之治”,大明朝的经济与文化进一步发展起来。孝宗皇帝执政期间,名臣辈出,内阁首辅大臣李东阳更是一代名臣,大明朝出现了“弘治中兴”。尽管随后的继任者明武宗和明世宗都是政绩平庸之君,甚至弊政不断,但明朝首创的内阁机制充分发挥了文官的治国才能,涌现出诸多有名的首辅大臣,像杨廷和,徐阶,张居正这些大政治家。皇权开始出现松动,君臣共治的局面渐渐形成。都说大清的康熙帝终其一生都勤于政务,殊不知要把一个国家治理好,靠皇帝一个人的勤奋是不行的,必须让底下的文官享有更多的权力,分担更多的职责。明朝时期,官僚政治的一大特色就是言官的话语权得到空前的放大,海瑞上《治安疏》怒骂嘉靖皇帝痴迷于修道而不理朝政,任由贪腐横行,民不聊生。嘉靖帝虽然愤怒异常,但也不得不承认海瑞所言属实,居然没有杀他,不愿做商纣之辈。明朝二百七十六年历经十六帝,皇帝的品性优劣有上天铸成,也有后天教育的影响,不可能都期待像太祖和成祖那样英武圣明,颇具治国之才。治理好一个国家不是一个皇帝的事情,更重要的是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官僚体制。明朝的文官制度虽说弊点颇多,例如太监王振魏忠贤阉党误国,严嵩这样的奸佞之辈居然能够把持朝政二十多年,但是总体运转起来还是很正常的,像土木堡之变时另立新主之举及时扭转了败局,张居正这样的治世能臣也能够得到首辅大臣徐阶的栽培和提拔,领导著名的“张居正改革”。 明朝时期的军事方面的发展也是让人瞩目的,火器的大规模使用终于让汉民族有了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入侵的大杀器。永乐时期,中国建立起了中国第一支火枪部队——神机营,并且设为常备军,从冷兵器时代向热兵器时代过渡的时期,中国并没有落后西方。抗倭时期,戚家军发明了独特的鸳鸯阵,在与海盗的交战中甚至出现了零伤亡率,而民族英雄戚继光所留给后世的《纪效新书》更是对于军事方面的发明创造提供了很多实用见解。 即使在盛唐时期,中国也有对阿拉伯的征战失利。明朝的军事实力是很强大的,在与外来侵略者的交战中,中国几乎没有屈辱史。抗倭战争虽然打了很多年,最后还是肃清了沿海倭患。即使是大明王朝已经走向衰弱的万历时期,援朝之师不远万里,还能将几十万日本军队赶出朝鲜半岛,奠定了此后东亚地区近三百多年的和平。再想想近代的甲午战争,唉,还是不说了......即使明朝灭亡之后,国姓爷郑成功凭借一支地方部队都能把如日中天的荷兰人收拾掉,收复宝岛台湾。最后无奈啊,魏忠贤阉党乱政,到了崇祯帝时期,朝纲不正,文武百官各为私利,国库空虚,刚好又赶上小冰河时期,连年灾患,农民起义不断,已是积重难返。闯贼兴兵作乱,北方又有满洲虎视眈眈,大明王朝腹背受敌。直到大明朝灭亡了,朝廷都没有把驻守北方重镇的军队调来保卫京都,因为思宗皇帝知道,满洲才是华夏大地最大的威胁啊。山河破碎,太祖基业毁于一旦,崇祯皇帝自杀殉国。君王死社稷,又有几个能真正做的到啊。<br> 明朝中后期,尤其是隆庆开关之后,中国与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开发的中国开始走向世界。海外贸易已经空前发达,大量的中国商人跑到南洋去做生意,郑成功他爸就是靠做外贸发家的,虽然说行径并不光彩,但是在那个背景之下又有几家贸易公司是光彩的呢,荷兰人的东印度公司不也是搞殖民主义扩张吗!大航海时代以来,从南美洲银矿开采的白银被大量运入到西班牙、葡萄牙等新兴的海上强国本土。据统计,当时世界上三分之一的白银从西欧流入到了中国,为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原始积累,于是就有了史书上所记载的资本主义的萌芽。红薯,番茄,玉米等南美农作物也是在明朝时期传入到中国。传教士利窦玛将大量的西方的科技文化传播到中华,《几何原本》传入中国。从葡萄牙人手里购买并改良的红夷大炮和弗朗机在对满洲的作战中更是立下赫赫战功。历史早已经证明,开放的中国才符合历史的主流。 于是,或许有人会问,如果明朝不灭亡的话,会不会跟日本一样也走上资本主义的强国之路呢?历史不存在假设,明朝的灭亡终有其必然性,只是明朝被清朝所代替,我不禁要质疑其偶然性了。看看清兵入关之后的暴行吧,留发不留头,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汉民族的人口骤减两千多万。时至今日,史书上对于这一类满清的暴行记载颇少,说是为了民族团结,但现在想想那鲜血淋漓的民族伤口,不禁仍然为之泣泪。如果说为了国家的大统一民族的大融合,必然会有流血冲突,生灵惨遭涂炭,我们宁愿不要这样的大一统。或许,我们更加期待另一个汉人的王朝来接替,而不是一个泱泱大国由文明走向野蛮,直至走向封闭和愚昧。清朝再次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统一,我们也无需再去质疑其正统性了,但是看看清末普通民众已经彻底沦为满清奴化教育的牺牲品,而变得麻木不堪。辛亥革命之后,革命人的血迹未干,一些遗老们还舍不得减掉那大辫子,民主共和最终成了空谈。<br> 故国有明,历史的长河继续在向前流淌着,也终究会还明朝一个清白。看到华夏大地兴起的由青年学子所发起的汉服运动,我感到我们的民族重新找回了我们引以为傲的东西,中华民族终究会实现伟大复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