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彩,又叫"花灯",是起源于中国的一种传统民间手工艺品,它与流传中国民间的元宵赏灯习俗密切相连。据考证元宵赏灯始于西汉,盛于隋唐,明清尤为风行。上海元宵赏灯习俗,明弘治、嘉靖年间修攥的地方志都有记载。从夏历正月十三上灯,十八落灯,十五元宵灯彩最为高潮动人。每年端午节和中秋节,申城繁华商街也是花灯高熙,灯市红火。由于悠久的赏灯习俗,促进了上海灯彩艺术的发展。<br> 2006年,灯彩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br> <p><b>历史渊源</b></p><p> 灯彩在中国具有悠久历史。中山靖王墓出土地长信宫灯,其造型及结构的科学性方面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充分显示了我国制灯艺人的聪明才智。天津人过年过节时对灯彩的需求量相当大。《津门杂记》记载:灯节期间,天津通衢张灯结彩,燃放花炬,遍地歌舞"。按照天津旧俗,正月十四到十七,天津市内各街道、商号、住宅都要张灯五日。入夜,各家各户挂在壁上之灯、悬于门前之灯以及游人之灯……五花八门,火树银花,如入不夜之城。过去,讲天津"尚奢华",实际是富商巨贾们争奇斗富,灯节期间悬挂的灯彩也成为他们炫耀自己富有的机会。许多灯灯上的画,或请名师手绘,或书写颇具新意大灯谜,往往令人目不暇。<br> 灯节使天津制灯高手有一展自己才华的机会,就连风筝大师魏元泰也做过灯,他的走马灯,至今还被人们津津乐道。在众多制灯高手中,王继昌被人誉为"灯笼王"。王继昌(1893~1964),河北省胜芳人,其父王玉树是一位既朴实又聪明的农民,喜欢制作灯彩。每逢冬闲时,王玉树就到制灯艺人处学习制灯技艺。经过刻苦研究,他制作的荷花灯、鲤鱼灯等颇受欢迎,被誉为当地的"灯笼王",从此开始以制灯为生。20世纪20年代,移居天津,王继昌继承了父亲的制灯技艺,并注意在生活中细心观察各种动物的生活习性。他制作的鸭灯、鸡灯、兔灯、鱼灯皆能栩栩如生,并出国参加过国际灯展,王继昌也因此在天津赢得了"灯笼王"的称号。王继昌之子王金芳、王德芳及其孙王长明继承了他的技艺,活跃在天津民间艺术舞台上。<br></p> <p><b>艺术特色</b></p><p> 灯彩艺术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才智巧思,它融抽象构成、拟形雕塑、平面书画、复合装饰和光动机制于一体,是一种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综合空间艺术。本文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这一独特种类,概述了灯彩艺术的发展历史、种类、制作手法,并结合文化和民俗内涵,阐释了灯彩艺术在民间生活中的作用:它不只是节日的装点和审美的对象,更是一种广泛的存在和无限的人生关怀。<b><br></b></p> <p><b>代表作品</b></p><p> 灯彩多于传统节日、婚寿吉庆之时悬挂,以烘托喜庆气氛。相传,汉代"元宵不禁夜",宫廷、民间张灯结彩,以示万民同乐,以后相沿成司。唐诗曰:"紫禁烟花一万重,鳌山宫阙隐晴空,玉皇高拱云霄上,人物嬉游陆海中。"至宋代,汴梁、临安上元灯节,延续五夜,"四十里灯光不绝",《东京梦华录》记载了当年灯会盛况。朱元璋建都南京,曾于元宵节在秦淮河上燃放水灯万支;迁都北京后,元宵辟专区悬灯,增设灯市。清代灯节也"竞出新意,年异而岁不同"。 中国的灯笼又统称为灯彩。起源于18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后来灯笼就成了中国人喜庆的象征。经过历代灯彩艺人的继承和发展,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品种和高超的工艺水平。从种类上有:宫灯、纱灯、吊灯等等。从造型上分,有人物、山水、花鸟、龙凤、鱼虫、走兽、飞禽,除此之外还有专供人们赏玩的走马灯。中国的灯彩综合了绘画艺术、剪纸、纸扎、缝纫等工艺,利用各个地区出产的竹、木、属、绫绢等材料制作而成。<br> 在中国古代制作的灯彩中,以宫灯和纱灯最为著名。 各地彩灯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上海的龙灯,用布制成;广东的走马灯,结构精巧;湘江温州的珠囤,用万千颗料珠穿制,精美壮观;北京的宫灯,感想典雅;河北霸县的老鼠攀葡萄灯、蝎子驮牌楼灯、麒麟灯、猪八戒灯、鸭子灯、金鱼灯、鸳鸯灯、题材诙谐、寓意明快。<b><br></b></p><p><br></p> <p><b>历史典故</b></p><p> 灯彩泛指戏曲演出中区别于一般传统砌末的早期灯光、布景。又称"灯彩砌末" 或"彩砌"、"彩头"。注重灯彩的戏曲演出,称为"灯彩戏"或"彩戏"、"灯戏"。常以这类戏为号召的戏班,称为"彩头班"。灯彩戏大都情节离奇,有神怪出没,用彩绘的景片和灯具作种种点缀、渲染,借以吸引观众。至20世纪20年代前后,渐为写实布景、机关布景所代替。<br> 灯彩是明代末年地主家班的产物,最早见诸记载的灯彩戏是刘晖吉女戏《唐明皇游月宫》。张岱在《陶庵梦忆》中对此记述颇详。剧中布置了一堂月宫布景。月宫是个圆形装置,以轻纱为幔,"内燃'赛月明'数株,光焰青藜,色如初曙";月宫四周用羊角灯(以羊角熬制的薄片作灯罩,又称"明角灯")表现五色云气。这在当时是个新鲜事物,故张岱称赞班主刘晖吉是"奇情幻想,欲补从来梨园之缺陷"。清代乾隆末年李斗在《扬州画舫录》中所记的盐商的"内班行头"中,有"点三层牌楼,二十四灯",也是一种特制的灯彩。用灯彩砌末最多的是清代宫廷的各种承应大戏,而即配有制动器械,可以升降开合。如演《地涌金莲》,有大金莲花五朵从"地井"(戏台的地下室)中升起,至台上放开花瓣,内坐大佛五尊(曹心泉《前清内廷演戏回忆录》)。宫廷的砌末艺人还受到西方绘画的影响,趋重写实。如光绪九年(1883)进宫的张七"制砌末多参西法,虽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必求逼真"(张次溪《燕都名伶传》)。民间商业剧场盛行灯彩戏是在清末。较早的有梅巧玲的四喜班,排演了《目连救母》、《甲子图》、《贵寿图》、《盘丝洞》、《乘龙会》等一批灯彩戏。其后杨隆寿创立小荣椿、天仙两科班时,以重金聘请张七,为之"制砌末千余件"(《燕都名伶传》)。这种演出风气,从北京传布到天津、上海等大城市。<br> 灯彩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戏曲演出的视觉形象,故能受到观众的欢迎。但搬演灯彩戏的班子,大都不注重演出的思想内容和表演艺术,只可炫奇一时,终无艺术生命力。李慈铭在光绪七年(1881)的《日记》中就曾批评四喜班演的《贵寿图》"灯彩绚烂而色目不佳,科爨俱恶"。王梦生在《梨园佳话》中谈到,天津有个彩头班叫太庆恒,"最以砌末耀世","惟班中唱做无人,未久旋废。由是知戏以人重,不贵物也"。这些话,正好总结了灯彩戏之所以没落的历史教训。<br><br></p> <p><b>传承意义</b></p><p> 灯彩艺术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神,是融艺术、文化、审美于一体的艺术,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这种艺术又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添加了新的元素,使灯彩更加盎然生机。灯彩艺术不仅是一种优秀的民间艺术,更是一种民间文化现象。灯彩艺术的存在极大的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记录了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体现了深厚的文化积淀和浓厚的历史氛围,成为全国城乡百姓、老少妇孺皆普遍热爱的文化艺术活动。21世纪以来,随着科技的进步,我国劳动人民用自己的智慧丰富和创造性的发展着灯彩艺术文化,为灯彩文化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同时也为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传承中华文明发挥着重要的作用。<b><br></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