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新时代,新教育,为了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帮助学生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孟津县第三实验小学组织四年级全体师生于11月4日开展了聆听窗外声音——“亲近母亲河 探秘小浪底”主题实践活动,孟津“第三教研共同体”麻屯镇的两位老师也参与其中。</h3><h3>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书本中所承载的知识毕竟有限,只有行路,依托丰富美丽的自然资源,借力平淡有趣的生活细节,眼观耳识,才能在无限延伸的课堂中更好地实现自身拓展!让我们乘着新教育实验的东风,一起扬帆远航!三实小,一直行在路上……</h3><h3> </h3> 研学前准备 <h3> 四年级各班召开了研学前交流会,同学们互相交流搜集的关于黄河和小浪底的资料,明确了研学的目的。<br></h3> 出发仪式 <h3> 刘校长的谆谆教导响在耳畔:同学们要“研有所思、学有所获、旅有所感、行有所悟”,既体会到旅行的快乐,又要品味学习的收获,在研学中获取知识,在研学中感悟人生。校园里,同学们郑重承诺:文明礼仪记心间,因为我们是黄河的儿女,是三实小的形象!</h3> <h3> 一阵秋风吹过,凌乱了一树秋叶!阳光透过缝隙映在孩子们幸福的脸颊上!在潘主任的柔声细语间,哦,我们要出发啦!</h3> <h3> 一路上,研学导师不停地为我们讲解这次研学旅行的内容和注意事项,还有好多关于小浪底的知识,大家都竖起耳朵认真听,前往目的地的途中,整个车厢都充满了欢声笑语……</h3> <h3> 历经半个多小时,终于到了,孩子们高兴极了!</h3> 小浪底爱国主义教育展厅 <h3> 在路上,我们感受厚重的历史!小浪底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7年建成揭牌,展厅具有多媒体演示、黄河流域演示、沙盘自动模型及大型图片、实物、书籍等,再现了小浪底建设的艰难历程。听着生动又细致的讲解,感受到的是工程的极具挑战性,建设者们顽强拼搏、无私奉献、团结战斗的爱国主义精神。听那隆隆的炮声和铿锵的誓言,看那忘情的拥抱和激动的泪花,在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油然而生。</h3> 徒步坝后公园 <h3> 在路上,我们欣赏着醉人的风景!</h3><h3> 原来,我们现在所处的小浪底是黄河中游最后一段峡谷,黄河水到此变小浪到底,所以叫“小浪底”,这么神奇,快快记起来吧!</h3> <h3> </h3> 自由用餐 <h3> 大家席地而坐,吃的好开心呐!孩子们相互相分享,谦谦有礼,你递我一块面包,我递你一盒牛奶。润物细无声,简单的一顿饭,被我们上成了一节生动的文明就餐课。</h3> 黄河微缩景观 <h3> 一条九曲十八弯的“黄河”,在北高南低的坡地上奔腾而下,长约800米。经过巧妙设计的微缩黄河从发源地到入海口,依次修建有龙羊峡、刘家峡、青铜峡、万家寨、三门峡、小浪底、西霞院共7座大型水利枢纽,还模拟了黄河源头和壶口瀑布两处景观,漫步在“黄河”两岸,孩子们用脚步丈量黄河,来一场亲近母亲河之旅,别有一番趣味。参观黄河微缩景观,从源头到最终汇入渤海,真可谓一步千里呀……</h3> 大坝出水口 <h3> 我们来到了观景平台,研学导师为同学们介绍小浪底工程的概况。小浪底工程始建于1991年,2001年竣工,工程主要分为三大部分,分别是大坝主体、泄洪系统和发电系统。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小浪底大坝为什么会建在这里以及建设大坝需要考虑的因素有哪些?同学们热烈讨论,有的说蓄水量大,有的说因为落差……</h3> 雕塑广场 <h3> 原来这些雕塑都有着特殊的含义啊!我们要好好记下来,回家把母亲河的历史和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h3> 研学后分享 <h3> 大家分成不同的小组,用手绘黄河地形图的形式表达对母亲河的热爱与赞美之情!</h3> <h3>快看,我们画的怎么样?</h3> <h3> 孩子们走出校园,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了解了中国水电建造者的辛苦付出以及黄河水从“灾难河”演变成“幸福河”的艰辛过程。通过此次研学活动,孩子们进一步增强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了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充分有效地达成了学习目标。研学旅行,让孩子在快乐的旅行中研究学习,这无疑是孩子少年岁月中最美好的记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