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26日——8月8日:江南寻古路书(一)

生若夏花

<h3>  2014年7月26日(第一天) :保定—北京—苏州—苏州博物馆—拙政园—平江路</h3><h3><br></h3><h3> 苏州绍兴杭州的旅程源于我这个文艺女对家中那个宁可看说明书也不看小说的儿子实在是忍无可忍了。对他说唐伯虎,他就回:知道,就是那个手游天天跑酷里的糖白虎。天哪,这就是准初中生的素质?于是在我起了杀心之后,揪着他,踏上了江南寻古之路。</h3><h3> 而选择江南,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十九年前十九岁的我曾在这里画了一个月的春天。</h3> <h3>  保定——北京西:<br></h3><h3> K590次,3:31—5:12</h3><h3><br></h3><h3> 北京西——北京南:</h3><h3> 公交特17路,清晨行人稀少,车程20分钟。</h3><h3><br></h3><h3> 北京南——苏州北:</h3><h3> G105次,7:36—12:56</h3><h3><br></h3><h3> 苏州北——ID99酒店:</h3><h3> 苏州北站像多数高铁站一样远离市区。公交80路东线:万达广场站下。换乘5路,到接驾桥站。</h3><h3> 苏州公交均有空调,票价2元,车次密集,人少。许多公交在普通话报完站名后,还有一遍苏州话报站名,极有喜感,乐得我都不晕车了。可惜没有语言天赋,只听懂一句:悔门虎出(后门下车)。去玩的亲,一定要坐坐公交乐呵乐呵。</h3> <h3>  酒店——苏州博物馆:</h3><h3> 14:00多到了ID99酒店,休息20分钟后,在酒店门口坐262路公交,到苏州博物馆。</h3><h3> 需注意的是苏州有很多人力三轮车打着黄包车的名,实际兜售门票,尤其是景点、酒店附近。因不了解底细,我们一直没敢坐。可是他们那种死缠烂打也很烦人,不理他,他也会死跟着。全靠我家壮男的狮子吼才能解决。一定不能太客气。</h3> <h3>  苏州博物馆:</h3><h3> 苏州博物馆位于东北街,拙政园隔壁。门票免费,但控制人流量,16:00后停止进馆。排队的人总是很多,一定要在15:00前到达才保险。游览路线为:从新馆进,自旧馆出。</h3><h3> 其实我去苏州博物馆并不是想看什么文物,而是为了目睹新馆区设计者贝聿铭所诠释的苏州灵魂和老馆区里文征明亲手种下的那颗紫藤。</h3> <h3>  亲,若有空可以看看纪录片《贝聿铭与一座古城》。贝氏是苏州望族,狮子林曾是贝家产业,也是贝聿铭少年时的乐园,更是他对家、对中国的记忆。也许就是那些快乐的记忆,把苏式建筑的风骨深深地写入了贝老的灵魂。我惊叹他的奇思妙想,迷恋他的光影设计,欣赏他的借景与留白,但更敬佩的是他做设计时的严谨态度。他曾细细地研究过苏州的历史典故、地质气候,熟知周围的每一个景点,甚至每一棵树。<br></h3> <h3>  进入新苏博,你一定要抬头看看那屋顶,被诠释成几何形式的飞檐翘角与玻璃、金属相结合,造就了柔美的光线。你也要驻足于每一扇窗每一道门,体会一下苏州园林移步异景、借景造园的神韵。转累了,就在那楼梯拐角的瀑布前、紫藤天井的吧椅中坐一坐吧。但别忘了,展区外还有那以壁为纸,以石为画的庭院。</h3> <h3>  水中倒影的波光潋滟与隔壁拙政园笔断意连,让你不敢呼吸,生怕惊扰这梦幻仙境。缥缈间,你就是仙,它就是诗,而这一切就是一幅虚实相生、静中有动的水墨画,让人忘却了世俗,忘却了今夕是何年。</h3> <h3>  东侧老苏博曾是拙政园的一部分,后来被改建成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的府邸。李鸿章虽然在镇压了太平天国之后,将这里变成了他的衙署,但那些中间不是玉的“天平天国”却被人演绎成了传奇。</h3><h3> 没到过苏州的人,想到四大才子必是唐伯虎;到了苏州,你会不知不觉把一个人爱进骨子里,那就是衡山居士文征明。他没有唐寅的不羁,却在温厚平和的性情下默默地追求着自我,以园林为书画,寄其栖逸之志,闲居之乐,勤于笔墨,感悟生活。所以,有人说到忠王府一定要看梁架与彩绘,而我魂牵梦绕的却是那文衡山亲手种下的紫藤。有些事物历久才能弥新,时光褪去的仅是浮华。</h3> <h3>  拙政园: </h3><h3> 成人门票:90元 </h3><h3> 闭馆时间为17:30,我们在16:30前进入园子,越走游人越稀少,闭馆前开始播放悠扬的古乐,一路相伴,很是惬意。到18:00保安开始净园巡逻,正好给指引出园路线,省得在柳暗花明又一村中犯迷糊。</h3> <h3>  还记得叶圣陶的《苏州园林》吗?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叶老说:无论观者站在哪个地点,眼前都会是一幅完美的画,没有败笔,只有虚实结合,远近高低相映,刻意避免着对称,绝没有雷同,即使漏窗对着白墙,也细心地添上一棵芭蕉,种下几尾细竹。</h3> <h3>  19岁时初来苏州,就被拙政园的借景造园震撼了。站在池塘边,看着那园外的北寺塔与园内的亭台碧池互相掩映,一下子就顿悟绘画时的虚实关系该如何表现,从此不再生搬硬套。也正是那个瞬间开始把文征明奉为了偶像。</h3> <h3>  其实游览拙政园,并不是单一地欣赏园林,而是会在不知不觉中探究起中国古代文人的精神世界。参差自然,曲径通幽,规避着轴线,隐藏着人工,利用植物顽石营造野趣,这不就是最具中国特色的道家天人合一、返璞归真理念吗?藏露互补,隐巧于拙,虚实相继的巧妙布局,也算是一种中庸之道吧。而借物喻人、借景言志的匾额楹联,正是士大夫所提倡的文以载道,表明虽然无法兼济天下,那也要独善其身的志向。芥子纳须弥、一花一世界的佛家禅机也在整个造园理念中写下了重要一笔。</h3> <h3>  拙政园第一任园主王献臣曾为监察御史,但他就像白居易一样认为铁柔不为剑,木曲不为辕,因此甘心谢名利,灭迹归丘园。于是他邀请志向相同的文征明设计建造了拙政园。 </h3><h3> 看看那些亭台楼阁的名称,念念楹联匾额:梧竹幽居亭的“爽借清风明借月,动观流水静观山”;来源于苏轼“与谁同坐,清风明月我”的与谁同坐轩;以荷喻人的远香堂;还有那倚玉轩、待霜亭、小沧浪、见山楼、香洲……无一不诉说着对良善的执着。</h3> <h3>  但明朝的士大夫早已没有了魏晋南北朝时文人豁达与不羁的风骨,儒家礼制思想过甚,他们对皇权有着敬畏,对仕途有着希翼。王献臣和文征明都没有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魄力,他们不能真正的归隐于田园山林,抬头所见也只是皇权下的塔影。而这种懦弱却是人性最真实的写照,我们不能耻笑其无为,因为我们也不是勇士。还是走一走,拍拍照,细细体会一下什么叫低调的奢华吧。</h3><h3> 喜欢鸳鸯厅的名字,南侧:十八曼陀罗花馆,北侧:三十六鸳鸯馆。喜欢旱船香洲那浪迹天涯不系舟的寓意。喜欢站着复廊上,透过花窗看如画美景。更喜欢所有读之有声,观之有形,品之有味的匾额。</h3> <h3>  临出园子时,我忽然想起王献臣之子一夜豪赌输掉拙政园之事,于是恶狠狠地对吃货男说:到了平江路,你若敢败家,就真的去流浪吧!</h3> <h3>  平江路:</h3><h3> 在我们的记忆里苏州只是叫做姑苏,而实际她也曾叫做平江。出了拙政园,东行南拐,就来到一条老街,这就是平江路。她可以说是古代苏州寻常巷陌的缩影,这里有小桥流水百姓人家,白墙乌瓦木刻雕花,桥头提篮的老妪贩卖着玉簪茉莉,河中摇橹的船翁不停地穿梭载客。站在垂柳般的夹竹桃下,愕然于那拳头大的花儿。听着远处隐隐传来的丝竹,看着从身边飘过的古装美女,脑海中只剩下两个字:穿越!</h3> <h3>  不过,以上是文艺女眼中的世界,而吃货男只会盯着狐狸家的酸奶酪、猫空家的丝袜奶茶、陈先生的肉肉……</h3><h3> 是的,平江路的一侧是静静的河水,一侧是小资情调的餐饮,中间的石板路上则游走着啃食鸡爪、臭豆腐的嗨皮男女。而吃货男一天乖乖表现,也就是为了此时PK妈妈的钱包。</h3><h3> 不得不说,网友们推荐的美食,真的极具诱惑。听听这名字:夺命排骨、销魂鸡翅、灭绝猪蹄。我和吃货男都拜倒了,整个行程就是吃着手中的,盯着下一家的。因此建议大家来此之前要保持半饥饿状态,避免眼大肚小的窘况。谨记:80kg的吃货男也只挑战了半条街就败北了。</h3> <h3>  吃着吃着,天黑了。夜色下,为了消食,步行20分钟回到酒店。躺在床上,我忽然想起那些隐藏在平江路两侧小巷中的名人故居一家都去没看。唉,不愧是能生出吃货的妈妈,我也只记住吃了。</h3><h3> 睡吧,睡吧,吃货男却来了一句:明天我们去哪儿吃?</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