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身智慧课堂 领略大师风采 滋润成长心田

李会军

<h3>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语文美,最美名师千课荟萃。带着对大师的崇敬,带着收获的喜悦,我们继续学习之旅。</h3> <h3>  肖绍国老师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课堂上,努力营造强烈的文化氛围,追求震撼人心的效果,始终从三个维度去把握教材,设计和实施教学,整堂课给我们一种心灵的震撼,具有深的内涵,肖老师对教材有着深入独到的解读以“泪”这条明线贯穿全课,辅以“爱”这条暗线统领全文,引导学生感受和体会鲁迅先生博大的“爱”的胸怀,走近“爱”的大使鲁迅先生。在整体观照的前提下,在重点处精雕细刻,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h3> <h3>  诸向阳老师执教《少年闰土》一课,这篇课文位于第八单元走近鲁迅专题,因鲁迅先生的时代与我们不同,尤其是一些字的书写放到现在看就是错别字。于是诸老师便与学生玩找“错别字”的小游戏,让学生了解到为什么如今还是那样写,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拉进了学生与文章的距离。之后以“我”不知道的事,为切入点,展开教学,让学生概括四件新鲜事,体会鲁迅先生的语言特点及写法,品味人物的情感。结合第一段的描写以及闰土的外貌描写体会人物性格,让学生了解到人的性格可能会是矛盾的,人可能是个矛盾体。最后教给学生要整体把握人物性格,学会看文章着墨最多处。最后推荐阅读,让学生走进作品感受鲁迅先生的魅力。课后,章师亚老师评价诸老师这节课做到了“以学定教,顺学而教”,扎扎实实落实课后习题,实实在在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h3> <h3>  “名师是大树,能改善一方环境,且在枝叶间闪动精彩。”大师的课堂真是一个有魔力又让人饱赏魅力的地方。 </h3><h3></h3><h3> 王崧舟老师执教的《墨梅》通过朗读、讨论等形式分析了诗中的“家中梅、画中梅、心中梅”三种境界,提问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同时,王老师提供了王冕五件关于拒绝的事例,结合诗句”朵朵花开淡墨痕“,点出梅花寄托了诗人的信仰,书写了诗人志向。</h3> <h3>  王崧舟老师补充关于王冕的资料:</h3><h3> 王冕的朋友李孝光,想荐他为府吏,王冕拒绝了。</h3><h3> 他的老师、同乡王艮,劝他做官,王冕拒绝了。</h3><h3> 达官贵人向他求画,他置之不理。</h3><h3> 宋太祖请他为官,他绝然拒绝。</h3><h3>带领学生从“拒绝”中,体会诗中的“清气”到底指什么:“清气”写得是人,唯心灵方可品出,唯志趣高洁的人方可品出,是一种傲然高贵的精神品质。读懂了诗人也就读懂了诗!</h3> <h3>  整堂课,没有字词的精准解读,没有诗意的逐句理解,没有对作者或主旨的提问或解答,所有的环节,每一次提问,每一条帮助学生理解诗意的知识链接,有的全部都是——文化。王崧舟老师课堂上的语言,不假思索,不事雕琢,脱口而出的点拨、点评,都像是诗。王老师的这节课让我们真正见识到了润物无声的境界,领略了大家风范!正如吴晓芳老师所言,见了王崧舟就会爱上王崧舟,就想把他的书买来都珍藏,就想打开百家讲坛,再听一遍他讲课……</h3> <h3>  课后,王崧舟老师谈到他的设计理念——诗格与人格的统一。诗格折射人格,人格影响诗格。王老师还认为:与其解释诗句不如唤醒,与其唤醒诗句,不如唤醒诗句背后的人格。<br></h3> <h3>  邓锦云老师执教《伯牙鼓琴》一课,满怀激情的邓锦云老师虽然操着一口不太流利,也不太标准的普通话,但她一上台的那种幽默和中气十足的声音让整个课堂的学习气氛瞬间活了起来。整节课上,邓老师的吟诵是一大特色,不光老师自己吟诵的好,主要带领着学生们一起同堂吟诵,使得课堂变得有味道,节奏感强烈分明。这个来自一线老师的自信和乐观,朴实和无华,豁达和进取时刻感染着在场的孩子和老师们。</h3> <h3>  何必钻老师执教《青山不老》这一略读课文,通过抓关键问题,抓关键词,抓关键句等阅读方法的实践,发展学生概括主要内容、评析语句内涵,落实单元语文要素,发展、提升阅读力。通过比读法等阅读手段的运用,体悟老人的高大形象和高尚情怀。</h3> <h3> 吴忠豪教授为我们解读六年级语文要素,他提出语文是一门实践性课程,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运用语文。在备课时,我们应该从语言经验的角度备课,重视起语言经验的积累。</h3> <h3>  “千课万人”这个活动是国家级的教研活动,它所体现的生本课堂将引领中国小学语文教育的发展,这次活动让我们充分看到语文教学应返璞归真,让学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这次来到杭州参加“千课万人”观摩,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教育的理念和智慧,不仅仅是教学的精彩与真诚,更多的是一种对待生活的态度,一种锐意进取的人生向往。活动已结束,但我们学习的脚步却不会停止。在大师们的带领下,我们也渴望演绎出自己的精彩!</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