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埃齐米阿津博物馆是由一位亚美尼亚裔美国大亨亚历克斯•马诺吉安捐资建筑。</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i>亚历克斯•马诺吉安在博物馆中的办公室</i></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i>办公桌正中摆着他在20世纪50年代生产的全世界第一个单手柄冷热水水龙头</i></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i>博物馆中展览的历届大主教用过的圣袍和圣帽</i></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i>在教堂中用过的圣物</i></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i>这是谁的手不记得了</i></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i>这是使徒巴多罗马的牙齿舍利</i></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i>这个镶嵌许多宝石、周边有天使庇护的十字架中间不知是什么圣物。</i></b></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耶稣遇难十字架上的木片在全世界有二百多片,被不同的国家收藏。这个博物馆中收藏了两片。成为镇馆</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之宝之一。</span><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font-size: 20px; text-align: left;"></span></div></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i>这个有四个天使庇护,上面最大的宝石已经失落的十字架中间是耶稣遇难十字架上的木片。</i></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i>这个金灿灿的宝盒打开,中间镶嵌宝石的十字架正中是耶稣遇难十字架上的木片。</i></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i>这是镇馆之宝之一。制作精美的鎏金宝盒打开,里面镶嵌着红绿宝石的十字架并不惹眼,但她下面的木块就是诺亚方舟上的木块。左下角的空缺据说是孝敬给英国女王了。</i></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i>这也是镇馆之宝之一,圣矛。这支矛在格加尔德修道院曾保存了500多年。它的故事前面讲过。</i></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i>从博物馆出来准备奔下一个景点。六一看见前面一个修士,急忙跟上,简单一聊,居然会说几句中文。</i></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i>再回头看看埃齐米阿津修道院-亚美尼亚的梵蒂冈</i></b></h3> <h1> 坐落于埃奇米阿津主教座堂附近的兹瓦尔特诺茨教堂又称永久灵验教堂。始建于641至661年,现在仅存遗址。据说,这座圆形教堂甚至比埃奇米阿津主教座堂还要宏丽,这是圆形的三层圆顶建筑,内部是一个有回廊的四瓣形教堂,正面装饰着假连拱、雕刻、浮雕,内部装饰有镶嵌画与壁画。整个教堂用彩色凝灰岩砌成。<br> 根据10世纪晚期到11世纪初期亚美尼亚著名历史学家的描述,教堂于10世纪末毁于地震。直到20世纪初被重新发现之前,这座教堂一直深埋在地下。1901-1907年发掘出底座、柱廊、地基、柱头及许多建筑残片。<br> 这座历史悠久却存世短暂的教堂,在宗教建筑史上有着重要意义,因中世纪早期建造如此规模的圆形教堂在全世界极其罕见。兹瓦尔特诺茨教堂建筑的本意是通过其非凡的艺术辉煌给每一个参观者以深刻印象,这就决定了它的规模、设计和空间的安排、它的结构特征和强调建筑中轴和向上弯曲的整体装饰的与众不同。2000年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br></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i>世界文化遗产标牌</i></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i>背后的云中有阿拉腊山吗?</i></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i>看人家拍的</i></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i>废墟中的地下曾经藏着圣格里高利的遗物</i></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i>站在圆形教堂的中间,感受一下当时的辉煌。</i></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i>路边的石头上刻着一只飞翔的鹰</i></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i>看看这个柱头上的鹰就知道前面的石块原来的位置了</i></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i>用于计时的日晷,和中国的有点不一样哦。</i></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i>中国的日晷(网上下载)</i></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i>这个碑上刻满了亚美尼亚文字。</i></b></h3> <h1> 405年,圣梅斯罗布创造了亚美尼亚字母,主要是为了撰写亚美尼亚语的圣经译本。当时36个字母,现在发展为38个字母。格鲁吉亚的导游大卫说过,格鲁吉亚的文字也是亚美尼亚人发明的。</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i>古老的亚美尼亚36个字母(网上下载)</i></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i>亚美尼亚字母的电脑键盘(网上下载)</i></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i>葡萄酒窖</i></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i>兹瓦尔特诺茨古迹包括圣乔治教堂,又叫兹瓦尔特诺茨教堂和三世总主教宫殿。</i></b></h3> <h1> 虽然,如今的兹瓦尔特诺茨遗址与杂草尘埃为伴,或许,只有背后的亚拉腊山见证了它原本壮丽神圣、金碧辉煌的模样。</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i>这是后来特•托拉马尼扬根据发掘和他个人的设想加以重建,成为一座有三层圆顶的教堂,内部为十字形,有回廊相通。</i></b></h3> <h1> 位于埃里温市西南 “燕堡”丘上的亚美尼亚种族灭绝纪念馆,建于1965年,当年是亚美尼亚发生种族大屠杀50周年。虽然纪念馆不大,但是其中展示的内容涉及很广泛,包括种族灭绝前奥斯曼帝国内的亚美尼亚人状况、灭绝行动本身,以及当时的各国的反映和历史影响。<br> 在纪念馆外有种族灭绝纪念碑、长明火、纪念墙和各国元首栽种的纪念树园。亚美尼亚人把每年的4月24日定为亚美尼亚种族屠杀纪念日。<br></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i>44米高的纪念碑直指苍天,控诉着残暴的屠杀罪行。纪念碑两边不对称,小的一面代表300万在国内的亚美尼亚人,大的一面代表800万大屠杀后流亡海外的亚美尼亚人。</i></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i> 12块朝天的石柱象征了亚美尼亚丢失掉的12个省份,它们守护着中心的火焰是对死难者的纪念,自1965年从未熄灭过。</i></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i>我们离开大屠杀纪念馆时雨过天晴,阿拉腊山方向出现了彩虹。祝愿亚美尼亚人民的未来像彩虹一样灿烂。</i></b></h3> <h1> 明天就要离开亚美尼亚回国了,今天最后的晚餐是欢送宴。</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i>酒杯端起来</i></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i>嘟嘟克吹起来</i></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i>亚美尼亚非物质文化遗产嘟嘟克演奏</i></b></h3> <h1> 嘟嘟克 (DUDUK)是亚美尼亚的古老民族乐器,由于用杏木制成,所以又叫杏木双簧管。有两个叶簧片,正面八个手指洞,背面一个拇指洞,只有八音度。嘟嘟克有2000多年的历史,可追溯到亚美尼亚泰格兰大帝时代(公元前95年-55年),先为山间乡野的牧羊人所用,由于其优美富于表现力的音色,渐渐也在亚美尼亚各地区的民间歌舞伴奏,和婚礼、葬礼上演奏。之后,嘟嘟克在高加索、中东、中亚、俄罗斯、东欧、巴尔干等地区广泛流传。200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亚美尼亚嘟嘟克音乐为人类非物质遗产代表作。</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i>这个大包子或者叫大烧麦的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拉瓦什脆饼里面包了许多肉和菜。瞧大家吃的多欢。</i></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i>卓小宁同学有一评</i></b></h3> <h1> 第二天去机场,天空特别透亮,一路上阿拉腊山伴随在车窗外。仿佛与我们送别。</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i>机场玻璃窗的颜色很像国旗色</i></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i>阿拉腊山就在机场旁边</i></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i>洁宁同学的一曲《常回家看看》,勾起了我们的思乡之情。出来半个月啦,马上就要回家了。</i></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i>登机啦,今天大家又是统一的军院服装。</i></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i>再见了,亚美尼亚!再见了,高加索!</i></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i>再见了,阿拉腊山(空中手机拍摄)</i></b></h3> <h1> 外高加索三国同学行结束了,期待下次同游。</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