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前几天,在电视上观看了几集电视连续剧《五星红旗迎风飘扬》,我看的那几集正巧是讲述钱学森、邓稼先等老一辈科学家们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为我们国家研制“两弹”所付出的心血以及他们为了核试验的成功,不顾个人安危,置生死度之外。他们将国家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信仰深深打动感染着我。每每说起核试验,我都心潮澎湃。因为我是一个自小在核试验场区长大的孩子。我目睹了许多为了国家核试验的成功,兢兢业业工作的人,这些人,在自己退出工作岗位后,仍旧将自己的经验记录下来,警示激励后人。我所敬重的李民仓叔叔就是这样的人。他撰写的《清浅流年》这本书,就是将自己的工作经历、经验,生活感悟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让大家重温那曾经的过往,让后人感知核试验人、马兰人的不易。</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我用了十几天的时间,将李民仓叔叔著的《清浅流年》----我七十年之经历这本书,认认真真的拜读完。长长的舒了一口气,崇敬的情感更加占据我的脑海:李叔叔真是一个有心人,七十年的人生经历、工作历程,某年某月某日发生的某些重大的事件,李叔叔基本都有文字记载。不由得使我联想起陕西的作家路遥,他为了撰写《平凡的世界》这本书,在动笔的准备阶段,不辞辛苦地查阅了1975年到1985年的所有的《人民日报》以及其他相关资料。对在那些个年度中,某天都发生了什么重大的事件都做了记录,为的是在作品中,能够贴切地吻合那个年代发生的事件后,对书中主人公的影响。而李叔叔却是多年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日记就是人生的一本“豆腐账”。用李叔叔自己的话来说,整理日记是为自己查资料用的,没想到竟成了《清浅流年》这书来。其实人生中,从来没有一种坚持会被辜负,所获得的一切,都是曾经的付出。自然而然的,我便将作家路遥和李叔叔并为同一类勤奋的人,他们都值得我崇拜。</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说起来,我和李民仓叔叔的友谊是两代人传承接力的友情。李民仓叔叔和我的父亲既是战友,又具有上、下级的关系。李叔叔在空军马兰村场站任政委时,是我父亲的领导,那时我还在空军马兰村场站上学读书。当李民仓叔叔升为空军37师师政委时,他又成了我夫君的上级领导。夫君只是他领导下的某场站的连职干部。</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初在空军马兰场站战友群中,得知李民仓叔叔出了一本《清浅流年》的书时,我就迫不及待的想拜读。可苦于每日的早出晚归忙于工作,一直没有机会和李叔叔见面,想早早拜读的愿望一直没有实现。于是就在微信上给李叔叔说:无论如何也要赠书一本于我。叔叔愉快的答应了,相约有见面的机会就带上。不巧的是,我的脚骨折受伤后,被困在家中,想专门去李叔叔家里拿书的计划也搁浅了,有几次相聚的机会,也因为我不能够行走,便没能如愿的前往。虽然我和李叔叔生活在同一个城市里,居住的距离也不算太远,可李叔叔的《清浅流年》那本书,我就是得不到。终于,我的伤脚痊愈已能够自如的行走了。那天,和李叔叔有了相见的机会。我的心还暗自揣摩:不知李叔叔还记得我们的约定不?今天能否带书而来?落座未开宴前,儒雅的李叔叔从身后的包里拿出一本书说:军玲,这是给你留的书。接着他的身体微微前倾,双手握书,递过于我面前。我诚惶诚恐的起立探身,伸出双手接过书,捧于胸前,口中道:谢谢李叔,谢谢李叔。李叔叔在书的扉页写下:林虎、军玲同志雅正。李民仓。认真之态度,让我感动。</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清浅流年》是一部以编年体方式的写作手法,记述了李民仓叔叔的七十年,从出生到退休,从参军从戎到转业在地方从政的人生经历。书的封面上印着:回想着一路走过的痕迹,那些个清浅的脚印,记录着流年的点滴。任思念,安静地,一朵又一朵盛开在笔端的文字里。记忆深处,一花,一树。一些曾经……</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回到家中,我迫不及待的翻开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李叔叔手捧书籍站在一个书柜前的照片。不用说,这肯定是李叔叔的书柜了。从照片上李叔叔的身后,透过玻璃橱窗看到厚厚薄薄的众多书籍,就知道李叔叔是一个博览群书的智者。翻动着书的页码,接着八页纸的篇幅全部是黑白与彩色照片,共八十八幅。黑白的照片上,我仍然认得许多长辈,有的还是我发小的父亲。仔细端详着他们容貌,不自主的会想到我的父亲在马兰场站工作的日子。想起自己在马兰场站度过的青春懵懂的岁月及往事,泪水模糊了双眸。彩色照片中,许多人都是我们和李叔叔共同的战友,至今我们的情谊都是浓浓香醇。<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单指37师的四任四位政治部主任:李民仓(父亲的战友,我的长辈),王金耀、肖忠喜、闫超英(我们的领导兼异姓兄长)。愿我们的友谊地久天长。</span></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清浅流年》共由七个章节组成。第一章节的“农民的儿子---我的根”,李叔叔在书中自述了从1946年至1968年,从出生到参军入伍前那个时期的事情。那个阶段我还没有出生,1968年,我也才四岁多,没有什么记忆。但从记述中可以了解到李叔叔的家风家教对他的影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言行举止都是孩子的榜样。让我最想阅读的就是书中的第二章节“在空军马兰村场站---从战士到场站政委”的这一时间段的内容。我是在三岁不记事时,随同母亲、哥哥、姐姐来到马兰场站的。马兰场站这个地方,承载了我从三岁到十八岁时所有的瞎想、遐想、幻想、梦想、理想,是一个留有原乡心灯的地方。曾经,在马兰场站当过兵的前辈战友们的面前,我自豪地说:我是马兰场站元老级的人哦,叔叔们来马兰场站当兵时,我已经在马兰场站玩了几年的土坷垃、石头子了。本章节记录了李叔叔从1968年2月参军入伍到1985年12月期间,从一名普通的战士成长为一名年富力强、智慧超群的政委所走过的历程。而这段时间,恰恰也是我在马兰场站上小学、中学,在马兰基地上高中,毕业后直接考上吉林军医学校参军入伍的时间,应该说也是记忆最深刻的时间段。读着李叔叔日记般的记录着某年某月某日发生的那些事件,也勾起了我无限的回忆。对照那年那月那日那时段,我开启我的脑细胞,寻找着刻在脑海的记忆,曾经某天发生的某事件也渐渐清晰起来。1969年,我六岁,中苏边界的珍宝岛自卫反击战发生,中苏关系进一步恶化。由于苏联扬言要对我中国进行核武器打击。全国人民都在提高警惕,保卫祖国。那时,我国已经于1964年10月16成功地爆破过原子弹,于1967年6月17日成功爆炸过氢弹。马兰场站部队里备战的气氛也很浓烈。部队的战士们在营院里修建了战备防空洞。我们这些随军家属们也在戈壁滩上,以家庭为单位,每家每户都挖了一个如同电影上打仗用的掩体沟壕。母亲们都忙着制作馒头,蒸熟后又晒成馒头片,以备打仗时吃。后来,又接到上级通知,随军家属们都要被疏散回到自己的原籍家乡。丈夫们都没能前去车站送行妻儿。妈妈们便自己拖儿带女,乘坐汽车、火车、轮船回到自己或丈夫的原籍。那年,离开马兰场站回陕西富平老家时,不到六岁的我和哥哥、姐姐跟着母亲,天不亮就坐上部队派出的大卡车,翻越坑坑洼洼的库米什、吐克逊、干沟路段,赶往大河沿兵站(吐鲁番兵站),也就是现在的吐鲁番火车站。我们到达兵站后吃完饭(主要是馒头和炒茄子),立即赶往火车站,站台上,杂乱的人群中,不时传来孩子们的哭喊声。似乎也有穿军装的军人帮助我们上火车。我被大人们从火车的窗口塞进火车车厢后,就浑身无力的爬在车座上。哥哥、姐姐帮着母亲提着大包小包好不容易挤上了火车,却找不到我。等母亲、哥姐找到我时,我身上压了许多行李包袱。他们呼喊着我的乳名,我醒后有些傻呼呼不知东南西北,而后就在火车上上吐下泻。昏昏沉沉地也不知坐了几天的火车回到父母的家乡,被大舅送到富平县卫生院救治。后来才知道,我是吃茄子后过敏反应。我参加工作后,也发生过几次过敏反应,每次都很严重,上吐下泻。而每次的过敏原都不一样,后来我才知道,我是一个高敏体质的人。至今我都不吃茄子。大约在原籍老家生活了一年后,我们随母亲又来到马兰场站,我便开始了在马兰场站读书求学的十年历程。李叔叔的书中记载,1971年马兰基地546医院的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到马兰场站演出,宣传546医院外二科护士长武桂芬在护送马兰场站一名解放军战士的途中,遭遇车祸而光荣牺牲的事迹。这件事情,我也记忆深刻。学校里还组织我们步行走十几里路,去武桂芬的墓前,举行少先队的入队仪式,缅怀英烈,立志当好革命的接班人。当时宣传栏的画面以及穿军装的女兵们表演的系列节目,今天想起来似乎还历历在目。而且也就是那个时候,看着那些穿军装的女兵,八岁的我,内心充满了羡慕和憧憬。幻想自己如果有一天也能够穿上军装,那该多好呀!我自己做梦都不会想到,从那年起的十年后,我还真的考入吉林军医学校,穿上了那“一颗红星头上戴,革命的红旗挂两边”65式军装,成为一名解放军军人。1976年的1月8日,李民仓叔叔的书中写到:周恩来总理逝世,我和中队长带中队出早操时听到广播,原地肃立默哀。我的记忆则是:中午放学回家后,不见平日里我敬畏的父亲回家。等了许久,父亲回到家中,对母亲和我兄妹声音梗咽地说:周总理逝世了,我吃不下饭,你们吃吧。母亲则惊恐地问:那咋办?我那时似乎没有什么情感,但看着双亲不吃饭,我也便放慢了吃饭的速度。那一年,国家似乎也多灾多难。朱德委员长逝世、唐山大地震相继发生。那年的9月9日,在营区的大喇叭里得知,我心中神一样的毛主席去世了,我自己突然慌了神。全国人民沉浸在悲痛中,我也似乎突然间有了忧国忧民的情感。记得毛主席逝世的那几天,全马兰场站都笼罩在悲痛伤心的气氛中。十二岁的我特别担心,没有了毛主席,那以后我们会不会吃二遍苦?受二茬罪?在马兰场站的露天广场举行的毛主席的追悼大会上,据说是和北京天安门广场的追悼大会同步举行的。全场站的干部、战士、职工、家属、老师、学生全部都参加了追悼大会。全场哭声一片,压到了大喇叭里哀乐声。我当时可是真真的带着感情大声呛哭:毛主席啊、毛主席,我不想受二茬罪。那年里,写作文用的最多的词语就是:我们一定要化悲痛为力量,好好学习,长大接好革命的班:1976年的10月以后,学校里教唱“敬爱的华主席,我们的领路人……..”这首歌,我是那么的兴奋,朴素的想法就是:我们终于不用受二茬罪了。1979年9月,李叔叔的书中用些许篇幅叙述了关于无人驾驶准备穿越蘑菇云取样时的准备工作和当时“爆炸没有成功”的后期一系列思想工作、保密工作和回收收尾工作。和李叔叔描述的有交集的就是,我们这些孩子为了能够看清无人驾驶机的飞行,便把自家自制的木梯子从菜窖里拖上来,搭在住房的房檐边,爬上房顶,看无人驾驶飞机。那天,有没有飞机飞过,我的记忆已经不是那么深刻了。只记得那时,我一直沉浸在我是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高中的喜悦中。那年,哥哥从部队上考入石家庄铁道兵工程学院;姐姐高中毕业考入国防科委马兰中专。两年后,我也考入了吉林军医学校。我们兄妹三人在不同年份考入了军校,毕业后分配在不同的部队,为部队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在马兰场站留下佳话。读《清浅流年》的过程中,我特别仔细的阅读李叔叔书籍中关于1981年的内容,特别是那年的10月,希望能够读到和我的记忆有交集的事件,可惜1981年,我和李叔叔没有可以共同庆贺的事件发生。那年我高中毕业,被吉林军医学校招收为学员,实现了我参军入伍的心愿。李叔叔的书中对1983年空军举办的反空袭、反空降的“两反”演习活动有篇幅的记载,让我激动。恰巧那年,我们军医学校为了配合空军的活动,停课半年,抽调大量人员参加阅兵式女兵方队的集训。我和我军校的几个同学,由于个子矮小未能入选女兵方队。我们没有被选入的同学,部分被分到炊事班随女兵方队进入训练基地,部分留校做看守校园的工作。为此,二十岁的我们都大哭一场。但服从命令是军人的天职。虽然,我没有正式参加走队列,但我也尽心尽力地学做饭菜,为女兵方队取得好的成绩尽了自己力量。当时,我受到女兵方队那个集体对我的嘉奖。目前,我切菜的刀工特别的好,就是有赖于那半年的锻炼。又一次的实践证明,你所有的付出,都是会有回报的。</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书的第三章节“在航空兵110团”,讲述了李叔叔从1986年到1988年这段时间的工作历程。这期间,我已经军校毕业,分配到乌鲁木齐空军医院工作。从书中记载可以看出,李叔叔忙于保卫祖国蓝天的飞行训练工作。我则是忙于勤学苦练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技能工作。由于通信的不发达,彼此没有联系过。似乎也没有可以重叠记忆的交集事件发生。</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在第四章节和第五章节中主要记述了1988年到1994年,李叔叔在37师当政治部主任和师政委的历程。这个阶段,也是我恋爱、结婚、生子的阶段。夫君恰恰就是37师的一名军人。我们都各自忙于自己的事业。随着李叔叔职务的升迁,对李叔叔的感情有了更深的敬重敬畏,似乎也没有可以同时回味的交集。只是书中提到的空军第9军军长、政委以及37师的师长等一些领导干部的名字,我都是比较熟悉的。因为那时段,我已经是空军医院干部病房的一个技术能手。首长们在不同的日子里,来空军医院进行健康体检。许多首长的静脉采血都是由我来完成的。科室的领导虽然夸赞我技术过硬,但每次为首长采血后,无论是冬天还是夏天,我都是一身汗。可见,人的心理素质是要加强锻炼的。那期间和李叔叔的记载能够有合鸣的就是,书中提到的和田场站的政委高华喻。高华喻政委病重期间,在空军医院干部病房检查,他的确是一个值得大家学习的好政委。当领导、战友和不相识的医生、护士看望他时,他拖着病重的身体,坚持要从病床上起身下地,给每一个看望他的领导、战友、医生、护士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感谢上级和医院给予他的关怀。可是,高华喻的病情实在太重,由于忙于工作,治疗太晚。虽然军部和医院都竭尽全力治疗救治,但也没有挽留住他的生命。所有为部队建设付出努力,做出贡献的军人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清浅流年》的第六章节和第七章节,李叔叔主要介绍了他从部队走向地方领导岗位和退休后的一些阅历和工作历程。地方政府部门的工作方法和方式,我不了解。能够在政府部门做好工作,不知道要付出多大的心血。李叔叔在书中讲述:从老百姓到军人,再从军人回到老百姓,从头学起,从头做起,对今后,我有信心。李叔叔就是那样,对生活;对工作充满了热情。从没有抱怨过周遭的不公,人心的叵测。讲述的全是一些积极向善,勇往直前为人民兢兢业业工作的人和事。从战友们口口相传李叔叔的人品品德中可以看出,李叔叔无论是在部队当首长,还是在地方当领导,他都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在不违反组织纪律原则的基础上,为大家办好事,办实事。可以这么说,我就是受益者,<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夫君从部队转业安排工作时,李叔叔除了专业的指导外,还精心的做了安排。</span></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其实,让我敬佩李叔叔的不但是他为人的品德,还有他过人的智慧和才华,特别是文学方面的才情。从书中不难看出,他的文采总是在意境中迸发。送战友上任,写诗相赠。曾经的老首长过90岁生日,即兴作贺寿诗一首,将老人的一生生平概括其内。检查工作步行翻越一个沙梁,看到红彤彤大如圆盘的太阳,也会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感慨。闲时放松身心时,便有:“林静涛声远,天高月正圆,夜宿南雅寺,人困好入眠”诗句跳跃在眼前。好一派淡雅的生活。让我喜欢的则是李叔叔在重回马兰场站时,徜徉在营院的林荫道上,享受着细雨霏霏后,他所作的七言诗。也许是我对马兰场站有着别样的情感吧,李叔叔的那首诗似乎点亮了我原乡的心灯,一切的回忆都伴着“马兰场站”展开,我不由自主的摘录其中的美句:曾闻惊雷震寰宇,眼见幼树长参天;徜徉小路倍觉亲,天公动情落泪点,心事浩茫怀旧友,人去楼空灯阑珊。在马兰场站,我也曾见证核导弹的爆破,我也曾亲手种植过白杨小树。曾经和发小无缘无故的厮打在课桌的三八线上,曾经在流水的渠沟里,放一块手帕,将少女的懵懂寄托在远方。若干年后的某天,我挽夫君携爱子,也徜徉在马兰场站的小道上,看着自己曾经居住过的平房早已人去房空,栽种的白杨树也没了踪影。只有那儿时的玩伴----1964年建造的水塔,孤零零地耸立在原地,仿佛诉说着曾经的辉煌过往。那刻,天公虽没有动情,我却早已是泪流满面了。</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如果可以,就让流年清浅,记忆潺潺。如果可以,就让流转的过往,深刻隽永。如果可以,就让时光不老,笑容灿烂。</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感谢李民仓叔叔的《清浅流年》这本书,让我对照日期回忆起那么多的心灵往事。谢谢李叔叔,您辛苦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