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之城 悠悠相逢

海纳百川

<h3>献给曾经的工矿型城镇</h3><h3>——记2019年立冬前同学发小的故乡之约</h3> <h3>乡愁是人们对故土山水人文的悠长眷恋。乡愁就是你离开了这个地方仍会想念这个地方。</h3> <h3>  题记:在全球市场需求降低、我国经济发展与城镇化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部分工矿型城镇的资源产业产能过剩、发展受挫,部分城镇受工矿资源逐渐枯竭的影响,发展动力缺失或不足,城镇空间衰退。———《东北工矿型城镇收缩情况调查》<br></h3><h3> </h3><h3> </h3> <h3>【图为更坤照相馆吴冬雷先生拍摄的故乡全貌。冬雷以家乡为题材的作品广受欢迎,故乡的一些重要场合都是以其作品为背景图片。您点击这俩张全景照片手工放大后会更觉亲切——极可能会看到夜思梦想的故地家园。鸣谢冬雷同学】</h3> <h3>  我国的城镇从职能上划分主要有两大类,即中心城镇和工矿城镇。中心城镇多为地区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经济中心。它们或是首都、省会、县城、或是经济区、地区的中心,并对所在地区具有吸引力和辐射力。在我国目前大量的是工矿城镇,其主要职能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加工。</h3><h3><br></h3> <h3>  辽东凤城的青城子镇是我国北方重要的铅锌矿产地之一,矿田由榛子沟、甸南、南山、本山、喜鹊沟等十几个中小型矿床组成。是典型的工矿型城镇。</h3><h3> 青城子地区采矿历史悠久。从明朝嘉靖年间的“山石皆矿”到今天的“深部开采”,已近500年。青城子铅锌矿目前已“资源枯竭”,可她曾经是赫赫有名的国家大型企业、东北第一铅锌矿和丹东市企业纳税大户。 </h3><h3> 为了方便矿区周边和深部找矿,保证矿山资源接续,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专门为她安排了驻在的专业地质勘探队伍。<br></h3><h3> 她是我们的故乡———是我们这些103地质队和铅矿子弟的故乡。</h3><h3> 我们经常回故乡。每次回来都会到各自的“家”看看、望望,所谓看看,就是“家”里有人在,门没锁,敲门得到允许后就可以进门;所谓望望,就是“家”中无人,铁将军把门,只好惆怅着扒扒门缝。只要回到故乡,无论是看看了或是望望了心里都同样会得到极大的满足。 </h3><h3> 自从听说棚户区改造扒了很多房子,特别是103队的家属房都扒了后,我们的心里一直都想着再找机会回到故乡。我们知道,时光是向前的,岁月静好而不居,随着国家越来越富强,人民越来越富裕,变化是必然的,变好是必须的。总是听说青城子谁谁家上楼了,谁谁家换楼了,除了真心为之高兴外,心里也像揣了只兔子似的七挠八痒的,想回“家”看看的心思“听”一次就强烈一分。</h3><h3> “十一”假期就想着回来,但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没能成行。同学们在微信群里一直都在讨论何时回来,参加同学孩子的婚礼时这也成为了主要的谈资。</h3><h3> 11月初正逢周末,终于都有空了,成行!</h3><h3> 离开故乡的人是孤单的,他的心里总是载着无尽的乡愁,“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离开故乡的人是丰盈的,因为只要回到故乡的土地上站一站,走一走,他就会得到极大的满足。<br></h3><h3> (下图为近期的故乡卫星图片。卫片放大后还可以清晰地看到繁体的杀王沟,麻泡沟等地名)</h3> <h3>  安奉铁路(现沈丹铁路)是日本在日俄战争(1904年到1905年间,日本与俄罗斯为了争夺朝鲜半岛和中国辽东半岛的控制权,在中国东北进行的一场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战争)期间,借口战时军运的需要强筑的轻便铁路。青城子距此铁路最近的通远堡站只有45公里。<br></h3><h3> 安奉铁路从安东(今辽宁丹东)到苏家屯,长261公里,1904年已动工。1905年9月,日本战胜沙俄后,继续强行修筑安东至奉天间的军用轻便铁道。11月26日,清政府与日本签订《日清满洲善后协约及附属条约》,清政府同意日方所修筑的安奉线轻便窄轨临时军用铁道改建为标准轨距永久性的商业铁路。到12月15日,安奉线全长303.7公里的军用窄轨轻便铁路建成通车,全线设25个停车站。昏庸无能的清政府同意日方窃取了铁路沿线50公里内的采矿权。</h3><h3> 1917年至1929年, 日本“久原矿业会社”与安徽人罗鼎臣合资兴办矿业,在青城子矿区本山一带开采铅矿,1929年矿山即整体移交日本“久原矿业会社”,直至1945年东北光复后才停止掠夺开采。</h3> <h3>  新中国成立后,青城子铅矿迎来了春天。1954年,原东北局东北冶金地质勘探公司106队率先进入青城子矿区开展铅锌勘查,1956年103队接替106队进入青城子矿区。1958年,全国多家科研院所进入青城子及其外围开展地质普查。我国地球化学奠基人、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学锦先生也曾在此从事过勘查、研究工作。从上世纪50年代起至今, 东北冶金地质勘探公司(辽宁有色地质局前身)、辽宁省有色地质局、地勘局等多家地勘单位都曾先后在青城子铅矿及外围开展过小比例尺区域地质测量、地球物理测量、地 球化学测量、遥感地质测量等等面积性勘查工作,积累了相当丰富的区域地质、物探、化探和遥感地质资料。</h3><h3> 我们这些同学、发小都生于60年代,共同生活、成长、学习在青城子。我们的父辈都是103队和青城子铅矿的职工,也是青城子矿区的勘探者、发现者,工作者、开发者。</h3><h3> 现在我们的一些同学也已子承父业,成为故乡青城子开发建设的中坚力量。我们这次同学发小相聚,就受到了还在故乡工作的同学们、“地主们”的盛情款待———吃到了辽东山区以柞蚕“破茧成蝶”的整个过程为代表的该吃到的所有美食特产。</h3><h3> 长期以来,青城子铅矿及其外围成矿地质环境备受国内外地学界关注。围绕青城子铅锌矿床成矿环境、矿床成因、控矿规律、岩相古地理、矿物成因等地质理论问题的研究一直没有停止过。六十多年来,青城子矿区及其外围地质找矿史,大体经历了四个主要阶段:</h3><h3> 第一阶段:以“岩浆热液”成矿为代表的“岩株成矿”理论。在上世纪50至60年代,“岩株成矿”理论在辽宁地质勘查史上曾经发挥过极其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br></h3><h3>第二阶段:“层控”理论的兴起。上世纪60年代末期,岩浆热液成矿理论逐渐被“层控”理论所取代。1976年,103队以“层控”理论指导找矿勘查,在青城子矿区发现了已知规模最大且有明显“层控”特征的榛子沟式铅锌矿床,把青城子地区找矿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h3><h3>第三阶段:“多来源,多阶段,多成因”成矿理论。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 90年代初期,通过汇总分析己知地质勘查资料,运用岩石化学、同位素地质学、稀土元素配分、多种判别图解等研究方法,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述了青城子地质成矿作用。认定青城子铅锌矿属于“沉积一变质一岩浆热液改造型”矿床,得到了国内业界的广泛认同,并成功地指导了野外勘查工作。</h3><h3>第四阶段:金属矿产空间转换规律。上世纪90年代,辽宁省有色地质局提出了以金属矿产空间转换规律为代表的找矿思路。其基本内涵是,地质勘查时必须充分考虑矿种转换,矿床类型转换,矿体赋存空间转换和控矿构造序次转换。青城子地区金银矿产勘查实践证明,金属矿产空间转换规律,不仅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找矿思路,也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找矿模式。我们登顶的白云山地区探明的金银矿产就是这一找矿模式的成功实践。<br></h3><h3>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是我们党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实现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青城子矿区的地质勘探工作自始至终伴随着创新。<br> 深埋地下的矿产,犹如一本从未露面的天书,当译者第一次打开它的时候面对满篇陌生的符号,难免如坠云雾之中。但是,我们的父辈们艰苦工作,发扬“三光荣”精神,在青城子地区戮力同心、团结奋斗,坚持科技创新,实现了青城子矿区一次又一次的找矿突破。<br></h3><h3> 地质工作是一项调查研究工作,一般分为区域地质调查、矿产普查、矿床勘探、矿山地质(包括基建地质) 等几个阶段。地质科研工作贯穿在各阶段之中。地质工作既是一个由面到点,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连续的调查研究过程,也是一个认识的发展过程。它的产品( 普查勘探报告) 是一种具有使用价值的成果,但又不同于一般商品,属于科学实验的范畴;地质工作也是基本建设的一个先行步骤,大多与采掘工业有密切关系,它是一种“ 信息量” 的生产过程,也属于物质生产的范畴;地质工作虽然有一个大体程序,但与一般的工业生产流程有很大的不同。</h3><h3> 拨乱反正、改革开放后,103地质队开始筹划搬迁。1980年代初已整体搬迁至丹东市。</h3> <p>  回到故乡的人,就是回归了安宁,绝不会有孤单感。人有各自的故乡。我们心目中的青城子应该是我们的最安稳之所,最接近心灵的地方吧?她宁静、淳朴、喜悦、安乐,是我们的云水间、桃花源。她让我们更加明悉和懂得沉着和知足之可贵。她虽然没有大城市的繁华与便利,但我们仍然喜爱和珍惜着她的一切的一切。既使我们的故乡随着资源日渐枯竭、伴着城市化的进程而不断收缩,虽然我们的故园、学校已然残垣断壁,但我们的心灵家园确依然温润丰满,我们始终如一地热爱着她,牵挂着她。</p><p><br></p> <p>让中年人感喟的是。曾经的少年那么向往远方,以为千里之外是希望,如今才知道最难割舍的是故乡,家乡永远都是最好的风景。</p> <p class="ql-block">小时候画在手上的表没有动,却带走了我们最好的时光;长大了手上的表一直在动,却带不回我们最好的回忆。生活告诉我们,老了也应该有一颗不老的童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指挥刘绅、武举李师臬监修青苔峪堡,俗称青城子,青城子镇由此得名。</p> <p class="ql-block">青城子铅山(原名西山),因铅矿蕴藏量丰富、铅脉裸露品位极高故而得名,东北沦陷后,日本侵略者占据此矿后改名为本山,当地人称本山为铅顶子山。山顶上有一座山城,据专家考证,这座山城始建于明代,是丹东地区海拔最高的一座山城。上世纪70年代,山城城墙的轮廓还依稀可见,可以看到部分城墙的原貌和向南的城门残迹。上世纪90年代后山城的城墙轮廓就已基本看不出来了,但有人发现了明代砖头,可以认定为此山城为明代城堡。这里发现的明代砖头和山下的明代青苔峪堡古城墙遗存的青砖一样。</p><p class="ql-block">铅顶子山的西南方向40多公里处有一个明代老城沟山城,该城为土石结构,城墙沿山脊绵延2000余米,还发现了积石墓群。该城城墙石块不是典型的楔形石, 同凤城的乌骨城、岫岩的娘娘城、松树沟山城等城址的形状相似,但筑墙石块有别。铅顶子山山城的城墙石料是经过简单加工筑成的,与老城沟山城石料相似,白灰抹缝和白灰筑砖也为明代,可以推断,铅顶子山上的山城为明代所建。</p><p class="ql-block">铅顶山山城为由不规则石块砌筑和白灰抹缝的山城城墙,在丹东地区没有先例。该山城从现存状况可以定为明代山城。此外,按照明代修筑城堡的习俗,在高山顶上修筑城堡实为罕见。丹东地区的这一发现,其特殊意义和价值有待学者们进一步研究。</p><p class="ql-block">据《丹东史志》记载,铅顶子山海拔445.8米,位于青城子镇西端,山顶地势平坦,呈T型。东、南两坡山势缓平,西、北两坡山势陡峭,山顶有城,城墙沿山势自然地形修筑,系砖石结构。从西北处残存墙体推测,石块墙基约砌至2米高处再用青砖砌筑,城墙总高3米左右。城墙基宽2.5米,收顶1——1.5米。城设南门,位 置在南墙偏西部,门宽约2.5米,原为青砖卧砌拱形门,门楼四角挑檐。1958年山顶南部塌陷,深至60余米,南城门塌陷仅存半。后陆续剥离落下,今南门 荡然无存。山城城墙西、北两坡利用自然陡峭的山势。东坡和东北坡山势较缓亦为防御重点,城的东南角存放一墩台,呈圆形,底径约7 米,高5米。墩台东有一道石筑墙体,呈不规则半圆形,护卫着墩台。墙体残高1米,底宽1.5米,顶宽0.8米,面积约80平方米。据当地群众介绍,在墙体 内的东南角原有井一眼,四周系石块垒砌,井内常年存水,现已拆除淤平。该地为山城和墩台的子母城,起护卫的作用。在子母城东约5米处的坡下有一条半圆形壕沟,壕沟宽1.5米,深0.5——1米,为人工挖掘,其作用为护卫子母城,为第二道防线。</p> <p class="ql-block">明置青苔峪堡,即今辽宁凤城市西北青城子镇。明 《辽东志》 卷3: 青苔峪堡 “嘉靖丁酉岁指挥刘绅、武举李师皋建筑”。《方舆纪要》 卷37辽东都司“甜水堡” 条下: 青苔峪堡 “在司南百五十里,以当青苔峪而名”。</p> <p class="ql-block">《遼海叢書》·《岫岩志略》批注清·李翰穎 撰李文信第三集之七、八册注明青苔峪堡今名青城子,在岫岩縣北偏東,屬鳳城縣。</p> <h3>  一朝离开,归来仍是少年。孩童时期,我们觉得故乡很大,神秘深邃难以理解,故乡的道路很宽很长,道路的尽头究竟通向了哪里?父辈们为什么始终守驻在这一隅?那时候的一趟趟的家属房,俱乐部,蓝球场上的露天电影;摩电道,坑口里冒出的水汽,工人们吃的“保健”;上山打的疙瘩头,从煤灰里拼命拔拉出来的带着温度的“焦子”,园艺队里人家院里的果树,以及春天的山菜,夏天的蚂蚱,“刀郎”,秋天的萤火虫,软枣子,山里红,酸浆和鸣蝉,冬天冰上的“单腿驴”,雪地上的爬犁;这些都深深地刻在了我们的脑海里。青少年时期,离家求学,却时常在梦里遇见故乡——只是因为我们已经适应了故乡的生活,故乡的生存方式,而梦见故乡是使人身心得以片刻安宁的灵丹妙药。青壮年时期,为了生活,为了理想、梦想,我们选择了远方和他乡。后来我们才知道那句朴素的话语:故乡是我们年少时想要逃避的地方,年老时想回可能也回不去的地方。</h3><h3> 还好,我们生逢盛世,生活在新时代,还有机会,还可以抽出时间回到故乡——既使远在他乡,也能坐上我们这个时代引以为豪的高铁在周末假期里经通远堡高铁站回到故乡,和儿时的玩伴、同学欢聚一堂。</h3><h3> 在丹东地区工作、生活的同学、发小们时常令我们这些离开家乡、在外地工作的同学们动容。已是11月初了,晚上近6点多,天已经完全黑了下来,从丹东市赶过来的同学们早在我们之前已经在通远堡高铁站等着迎接我们一起前往故乡了。其中的郑实同学刚刚匆匆忙忙从通化出差赶回来,是第一个来到高铁站接我们的。</h3> <h3> 通远堡历史上又称为铜羊堡,彼时铜羊堡即交通发达,从辽东都司(驻辽阳)到九连城(今丹东郊区)的交通线上就在此建有驿站,元朝称为龙凤站。</h3><h3> 明朝改铜羊堡为通远堡,意思是从这里可以通向远方的朝鲜半岛、日本群岛。其实,通远也是铜羊的谐音。</h3><h3> 明朝辽东边墙始建于明永乐年间(1402--1425), 是西起山海关,东迄辽宁宽甸鸭绿江边的一段明长城的总称。全长1960余里,由九边之一的辽东镇管辖沿线防务。 各要地驻军皆称堡。</h3><h3> 辽东边墙按其地理位置和修筑年代,可以分为三部分。一是辽河流域边墙。是三段边墙中修筑时间最早的,始建于明永乐年间,其形内凹,略如一“V”字形,从广宁(今辽宁北镇)镇静堡(今辽宁黑山西北)起到开原镇北关(今开原东北莲花街村)止,长700余里,边墙沿线墩台林立。除西部有一小段石墙外,其余全线皆为夯土版筑城墙。二是辽西边墙。修筑于明正统年间,由王翱、毕恭主持修建,从山海关外的铁场堡吾名口(今绥中西南铁厂堡吴明口)起至广宁镇静堡止,长870里。其间既有夯土墙也有石墙,还有山险无墙,形势相当险要。三是辽东东部边墙。修筑于明成化至万历年间,由韩斌,周俊、李成梁先后主持修建工作。其行经路线,从开原镇北关起到丹东鸭绿江畔宽甸江沿台(今宽甸虎山),边墙结构,有劈山石墙、土墙、木柞墙。</h3><h3> 通远堡镇位于丹东市北部,是丹东市与本溪市的结合部。1956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建制镇,1994年被确定为国家小城镇建设试点镇,1995和2000年分别被辽宁省政府授予辽宁省小城镇建设与经济发展试点镇。2009年9月成立了丹东市通远堡经济开发区。通远堡是凤城北部的中心城镇,设有重点高中。</h3> <h3>  同学、发小们来到故乡双顶沟的白色尾矿库坝里集体合影、欢跳起舞。少小之时,我们大多都曾在尾矿库玩耍过,野泳过。</h3> <h3>六零姐和哥</h3><h3>生在平民窝。 </h3><h3>炒菜不见油,</h3><h3>清汤一大锅。</h3><h3>喝水自己挑,</h3><h3>吃菜园子割。</h3><h3>雨天泥泞路,</h3><h3>刮风灰尘多。</h3><h3>学费三五元,</h3><h3>不怕孩子多。</h3><h3>放学没人接,</h3><h3>弟弟跟着哥。</h3><h3>排座分高矮,</h3><h3>个大上后桌。</h3><h3>上课背语录,</h3><h3>接着唱红歌。</h3><h3>同桌不说话,</h3><h3>哪敢送秋波。</h3><h3>女生跳皮筯,</h3><h3>男生扇烟盒。</h3><h3>铅笔二分钱,</h3><h3>小刀锯条磨。</h3><h3>冬天要捡粪,</h3><h3>休息刨厕所。</h3><h3>假期学习组,</h3><h3>几天就散伙。</h3><h3>祭扫烈士墓,</h3><h3>边走边唱歌。</h3><h3>作业自习写,</h3><h3>时常还逃课。</h3><h3>书中藏糖纸,</h3><h3>上课看小说。</h3><h3>雷锋好榜样,</h3><h3>还得写心得。</h3><h3>草原小姐妹,</h3><h3>事迹天天说。</h3><h3>沒有下水道,</h3><h3>泔水随处泼。</h3><h3>厕所要排队,</h3><h3>蹲位没有隔。</h3><h3>春天杨絮飞,</h3><h3>烦也沒有辄。</h3><h3>夏天大地绿,</h3><h3>到处好景色。</h3><h3>伙伴捉迷藏,</h3><h3>洗澡有小河。</h3><h3>秋天山里红,</h3><h3>蝴蝶蜻蜓多。</h3><h3>最爱槐树花,</h3><h3>吃着甜甜的。</h3><h3>严冬下大雪,</h3><h3>北风如刀割。</h3><h3>铁丝滑冰板,</h3><h3>自钉小冰车。</h3><h3>小时盼过年,</h3><h3>从心往外乐。</h3><h3>青春己消逝,</h3><h3>往事己成昨。</h3><h3>帅哥变老头,</h3><h3>姑娘变成婆。</h3><h3>如今已半百,</h3><h3>人生有几何。</h3><h3>珍惜趁现在,</h3><h3>岁月任蹉跎。</h3><h3>生命虽无常,</h3><h3>精彩过生活。 </h3><h3>人生皆财富,</h3><h3>想想都乐呵。 </h3><h3> (转)</h3> <h3>回到故乡,心情欢畅!都已年过半百的同学们在故乡的土地上跳的更欢,飞的更高!!</h3> <h3>(背景青城子全景照片为吴冬雷所摄,远处最高峰即为白云山老光顶) </h3><h3> 小时候只是听说过白云山,听说天晴时,站在白云山上可以望见辽阳白塔,但从来也没有去过。最近有不少人回故乡登顶过,其中一次还和现在辽阳工作的田百洲田百渠兄弟俩相会于山顶。这次相约攀登故乡最高峰白云山,也是我们一行人里不在丹东地区工作的同学的第一次。</h3><h3> 该山位于青城子白云山村和辽阳水泉沟乡境内,是丹东与本溪、辽阳三市的界山。白云山主峰老光顶海拔1176.6M,山势高耸,山间终年白云缭绕,气候宜人,四季分明,林木属典型的阔叶混交林,是丹东北部山区的动植物的宝库。</h3><h3> 作为带队者和“收秋”者,我的小学同学,中学同学郑伟、兰长顺一个是丹东彪之队的资深驴友、一个是痴迷的户外爱好者,这是他们近几年的第三次攀登了。</h3><h3> 攀登野山,带队者、“收秋”者都极为重要。除了需要体力好,还必须经验丰富,判断力、决断力超强!没有好的带队者、“收秋”者,不要轻易攀登。</h3><h3> 这次郑伟2号大清早的就和儿子一起从丹东出发,走了2个多小时的山路经弯垄地直接到了白云山。</h3> <h3>图为几年前田百州和田百渠从辽阳一侧登顶白云山,和同学们在老光顶会合。</h3> <h3>  辽宁省境内第一、二、三高山分别是岗山、老秃顶子山、花脖山。</h3><h3> 岗山位于新宾满族自治县新宾镇东40公里处,距抚顺市175公里,距沈阳市215公里。属长白山支系的龙岗山余脉,是辽宁和吉林的界山。主峰海拔1373米,是辽宁省最高峰。老秃顶子山主峰海拔1367米,位于辽宁省东部桓仁县、新宾县两县交界处。花脖山位于宽甸满族自治县东北部,平均海拔800米,最高峰花脖山海拔1336.1米。<br></h3><h3> 丹东凤凰山最高峰为攒云峰,海拔836米。</h3><h3> 白云山海拔1176.6米,比省内第一高山低不到200米,比凤凰山高出300多米。</h3> <h3>   (上图最远方最高处为老光顶) </h3><h3> “每次相聚、一起欢乐的时刻都是最好的时光。虽然故乡的原风景已面目全非,但是儿时的嬉戏,少年时的天真,还有青年时期的朦胧浪漫...都会依稀浮现。现在我们都已步入老年,回忆当然是最好的怀念,可我们更要共同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感恩时代,感恩生活。我们还能欢聚一堂,重温以往,向往未来。”</h3><h3>已经担任故乡小学教研主任的王艳同学说。</h3> <h3>  第一声啼哭,第一句妈妈,第一个字,最初的美与丑、对和错、关于自然与人类的朦胧意识,对于泥土的朴素感情都发生在、产生于这个叫“青城子”的地方。她是魂牵梦绕的专属于我们的一缕炊烟,一条小溪,一轮明月,一棵矮树、一只飞鸟、一株野花……她是你我久违而熟悉的槐花香,或是坐在大小沙台子上等待一顿晚饭的发呆时光;是每晚八点半“晚间新闻和报纸摘要”结束后妈妈站在胡同口唤儿归家的温馨,是并肩上学时的亲密无间,是矿中“尖子班”老师的无私奉献、殚精竭虑,是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共同努力和无私分享,是一齐游戏时的那个瓶盖,那只沙包,那捧菇娘,那块砖头,那挂小鞭,那个鸡毛毽儿;是海城大地震时住在地震棚里仰望天空时寂寥的满天星斗……<br></h3> <h3> (同学们攀登白云山途中)</h3> <h3>  登顶后同学们发出了感慨。丁祥龙同学说:“一是要合群,跟住大家。登山时如果落后了,追上去很艰难,必须付出加倍的努力。二是要正确借助外部因素。登山过程中要分清看准依靠依赖的目标,要看清树枝抓牢树枝,千万不能去抓或依靠枯木,否则会被砸伤或摔伤。三是要坚持。当精疲力尽时,产生放弃的念头了,一定要坚持、再坚持一下,坚持就会登上峰顶。”</h3><h3> 人生何尝不是这样呢?有人说:“人生也如登山。或许因为太在意登上山顶,我们往往没有慎重选择路径就匆匆出发。于是,有人踏上大道,有人走进小路,有人奔向捷径,有人闯入险途。有的路,平坦而通畅,带给你的是安稳或平庸;有的路,崎岖而险峻,带给你的是精彩或者伤害。选择的路合适,你会顺利登上山顶;选择的路不合适,即使登上山顶,也会遍体鳞伤。决定人生状态的不是山顶,而是你选择的通向山顶的那条路。”</h3><h3> 年过半百,我们明白:人生的前半程或许需要全力攀登,因为我们都太想领略峰顶的无限风光。在人生即将步入后半程的时候,我们要怡然自得地慢慢下山,要平和,平静,带着平常心去享受沿途山中和山下四面八方的如画风景。</h3><h3> 工作只是穿着演出服出演不同的角色,无论是什么角色,无论是主角还是配角,终有一天,我们都会卸妆,脱掉这身衣服的。</h3><h3>(登顶后,曹小明、郑实同学正遥望着“家”的方向)</h3> <h3>  (这是俩位开路者、“收秋”者的英姿)</h3> <h3>  曹小明同学正在努力登攀白云山。原本小明和我商量不准备登山了,许是另一种“近乡情更怯”吧,车至白云山脚下,小明变了主意,竟随大家一鼓作气攀上了老光顶。这期间,艰难困苦且不说,小明同学的想法也几经“迭代”,但终于成功登顶。“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作为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的资深研究员、四级教授,小明似乎把登山看做了他所从事的陶基复合材料研究了。这不,登顶已经很费力气了,小明下山时还是自加压力,负重前行,从老光顶采下了一块岩石标本,带回了实验室。</h3><h3> 当然,无论上山还是下山,他的“额外重量”主要还是由郑实兄弟主动承担了的。而郑实说,这个年龄还能够共同攀登一次家乡的最高峰才是回到故乡最大的幸事。</h3> <h3>  (图为小明从白云山带回的标本、做出的分析报告)</h3> <h3>(曹小明、杨芳俩位教授分别从沈阳、本溪登车,“脸大”的我与二位会合)</h3> <h3>  (春天和冬日的白云山。气象万千,“各美其美”!)</h3> <p>(远处为白云山主峰老光顶,照片为丁祥龙冬日拍摄)</p> <h3>  (云雾缭绕白云山)</h3> <h3>  青城子是我们生命的开始,即便离开多年,她也始终是我们心底最深切、最柔软的地方。如果说诗和远方可以给予我们物质上丰满的一切,那么,唯有故乡才会无私地赐予我们精神上的充足丰盈。</h3> <h3>露天电影,放正片之前的“加”片。</h3> <h3>  “岁月,消磨得了记忆,却带不走回忆!”王力兄对故乡青城子了如指掌:采山菜摘野果,打鸟搞猪食菜走遍了沟沟叉叉,摸鱼电鱼抓蛤蟆翻喇蛄去过各个水系。当时该老兄熟悉情况的程度相当令人捧腹——居然对园艺队人家的果树上各种果实的成熟度有相当的掌握?!!!当然,“瓜果梨枣,谁见谁咬”,上述大多数的事情都不是单枪匹马的个人英雄主义可以独自完成的——需要啸聚一干人等共同为之。这其中,可能有你,可能有我。</h3><h3> 清风与朗月、蓝天和白云、夜雾与树影、秋虫正呢喃……我们和力兄一样,欢喜爱恋、忘不了故乡的一切记忆!心中是满满的挥之不去的回忆。</h3><h3> 穷苦的孩子早当家。历经苦难的人最懂得珍惜,最会过日子。力兄是我们的杰出代表,时至今日,他还是遵时令采山货,莳弄小园,捉鱼摸虾,忘我为家!</h3><h3> (上图为力兄和力嫂)</h3> <h3>(这是我们多么熟悉的情景啊?!看那放在窗台上晾晒的冬储大白菜!照片来自网络)</h3> <h3>  如果说起当年物资极度匮乏时的各种“讨生活”,三天三夜也说不完。比如“渔”,除了可以摸鱼,还可以网鱼;除了电鱼,还可以药鱼,炸鱼,震鱼(敲石震鱼);除了筑坝,还可以围堰………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h3><h3> 我的印象里,竭泽而渔的高峰发生在1970年代之后。</h3><h3> 由于物资匮乏,粮食和副食都凭票供应。那时人们早上见面的问候语大都是“吃了吗?”,通常这种见面还都是在公共厕所(旱式)附近。</h3><h3> 每年秋季,单位都要组织购买冬储菜。秋风秋雨中到大地里买、摘、装秋菜可是个考验、检验智力体力的“大活”——百菜不如白菜,就以白菜为例吧,“买”时眼睛要好使,要看清这一片菜的成色,就是生长状况,检验的是对大地里长成的白菜面积性的估摸功夫,“考”的是经验也是智力;“摘”时既要手起刀落,还要尽量保持其完整,“考”的主要是体力稍带着点智力;“装”时主要是体力,“验”的是腰腹力量并已切实为日后“腰间盘突出状况”打下了基础。那时油水少,全靠菜当家,记得每家都会买个上千斤的大白菜,土豆,萝卜。并且似乎买的一年更比一年多!</h3><h3> 现在想来,那时的经历给予我们的都是难得的财富。“秋风秋雨愁煞人”一词是大了以后才学到的,不过,甫一学,我的眼前就满是当年买秋菜时刮风下雨、泥泞不堪的场景。情景交融,理解深刻啊!</h3><h3> 物资匮乏不是社会主义,竭泽而渔也绝不是社会主义。</h3><h3>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并强调“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强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论指针。</h3><h3>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首次明确了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认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既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又是“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恩格斯也明确强调,“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马克思、恩格斯不仅将人和自然作为一个有机的生命共同体来对待,而且道出了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前提就是要尊重自然,同自然友好相处,因为“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br></h3><h3> 和全国一样,故乡的生态环境也正在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什么时候,故乡的那条流入大洋河的小河才能恢复我们所熟悉的一川清流呢?</h3><h3> 到那个时候,我们再相约一次吧?</h3> <h3>  “柴米油盐酱醋茶”虽乃生活之必需,可当时的“柴”、“菜”才是有可能更可以通过“自力更生”加以解决的。其余皆凭票(证)定量供应。</h3><h3>——“柴”是用于做饭、取暖的。当时的主“柴”即煤是定量供给的,但用于“和”煤的黄泥确是需要每家到各处寻找发现并运回家的,记得黄岗的黄泥品质最佳。最为蹊跷的是挖黄泥时逢雨常常是个“灰犀牛事件”,逢大雨则泥泞流失,遇小雨则寸步难行。不花钱的既是引柴又是主柴的树木——灌、杂木,茅蒿甚至松针,都是需要“自力更生”取得的,灌木的根——疙瘩头耐烧抗炼绝对的不可多得。那时,谁家没有几把斧头,锯,松针挠呢?</h3><h3>——“菜”是生活必需品,易耗品。除了冬储菜、采野菜之外,平常的时候,学生们下午的“主要功课”就是买菜。买菜是个技术工种,一是需要及时了解菜站(当时唯一有菜卖的地方)即将运来的菜的品种和数量,以便对菜递筐、研判对策;二是由于“供总是不应求”使得买菜演变为“抢”菜——需要联合小伙伴们发扬“团结协作”之精神:一是有时要坚持“围点打援,声东击西”起哄架秧子;占据有利地形时则需“中心开花”即一人“站在中心”不动,大家接力递筐运菜;贪玩去晚了就必须集中力量“让开大路,占领两厢”从两侧最薄弱的地方挤入中心地带即所谓开展“边路进攻”了。总之,买个菜也要自觉地把平时学习好了的毛主席军事思想灵活运用一下下。</h3><h3> 除了发挥好主观之能动性,抓紧时间、找对时机领好票证里的定量供应外,要想额外多得,就要看你的“关系”、“人脉”了。当时十分流行“走后门”。我的一位小学同学造句:“只有……就……”时,就“造”成了:只有认识人,才能走后门。</h3><h3> 出生于青城子的我二妹说: “对于儿时的记忆,就连贫穷也是美好的,在时过境迁之后,如黑白影片一样,有一抹烟尘朦胧的美感辛酸”。</h3><h3> 经历了那时的苦,谁不倍加珍惜今天的甜呢?</h3> <h3>  喜鹊沟坑(口),是杨芳同学父亲曾经工作过的地方。老父文革前毕业于中南矿冶学院(现中南大学),毕业后服从祖国召唤,分配来到了远离家乡广东的青城子铅矿。又一次来到了父亲工作过的地方,在高校从事环境保护教学研究工作的杨芳同学百感交集,往事一幕幕涌上心头。</h3><h3> 杨芳同学可谓我们的标本和代表。我们的父辈来自五湖四海,天南海北,他们中即有老大学生,老中专生也有解放前参加革命工作的老干部;他们的后辈是同学、更是发小,父母稔熟,兄弟姊妹相识。恢复高考后,每年考取辽宁省重点中学——凤城一中以及其他中等专业学校、高级中学、技校的毕业生占有相当大的比重。除了主观原因外,客观上同学们小学基础好、青城子铅矿中学的教学质量过硬,尤其是师资力量强、师德师风好、教学认真负责就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说到师资力量,当时铅矿中学的校长是东北工学院毕业的,老师大多都是正规师范类院校毕业的,也有凤城一中“老三届”毕业生,水平相当的高。</h3><h3> “凤山兮葱葱,鸭水兮汹汹。天然形势胜,唯有凤凰城。”凤凰城中的凤城一中是我们一行中孙慧芳、郑伟、丁祥龙、曹小明和我的高中母校,三十多年前我们求学时就是辽宁省首批办好的重点中学之一。而王力,闫清辉考入了离凤凰城很近的草河辽宁省农村实验中学,郑实等同学就读于通远堡高中。恢复高考后,每年从青城子考出去的学生很多。当时学习、生活十分艰辛,所谓劳其筋骨,饿其体肤。那时周末能去亲戚家吃顿饱饭是极其奢侈的事情,我永远也忘不了在于莉二姨家吃过的美味与佳肴。那是多大的恩情啊,要知道,当时粮食和副食甚至豆腐都还凭票供应,亲戚家也没有余粮啊!那时也常爬凤凰山这一辽东名山。直到今日,梦里还会出现当时求学,爬山的情境。“几回回梦里回家乡,形神常驻凤凰山”。</h3> <h3>  我们这一代人要感恩共产党,感谢邓小平先生。是邓公这位慈祥的老人拍板恢复高考、给了我们考学的机会;是邓公开辟的改革开放之路使国家走向富强,人民走向富裕,民族接近复兴!</h3><h3> 建立新中国是“站”起来了;改革开放是拨乱反正,是“富”起来了;新的改革开放,新的时代将是人民更加富裕,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必将是“强”起来!</h3><h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康庄大道,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文化是适合现代中国发展的。</h3> <h3>  下一代坐在父辈曾经坐过的摩电车里,感同身受、体验着父辈儿时的快乐。</h3> <h3>  故乡很早就有拉矿石的“摩电”车了,这种车是我们上下学时乘坐过的。我们也扒过汽车去青苔峪附近的水库游过泳。上高中时,先是自我“免过费”乘火车往返于凤凰城和通远堡,后是来往于凤凰城、丹东。当时流行的口号是:百日乘(蹭)车无事故!</h3><h3> 当时铅矿在通远堡设有转运站。从青城子出去上学或从通远堡回青城子,大多是免费坐矿上的、103队车的。事过三十多年了,我们已经不记得当时的实际情况了,但无论如何我们都还是要真诚地谢谢那些把我们视为未来、拉过我们这些穷学生的故乡亲人!</h3><h3> 青城子铅矿运输工具齐全。除了上述交通工具外,记得还有索道(我们形象地称呼为蚂蚁篓子),以及皮带运输(主要在井下)。当然,这些都是生产用的,是运“物”的,如果有人上去了,就杯具了。记得那时每年都会听说悲剧发生了。</h3> <h3>  人生就是一场旅行。但无论前面的道路多么宽广或坎坷,我们走了多远,行了多久都不会忘了回头眺望故乡的方向。</h3> <h3>  从双顶沟到了喜鹊沟,从喜鹊沟我们又来到了麻泡长顺战友的食用菌大棚。长顺他们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磨刀石守备九师共同服过役,结下了深厚的战友情谊。在青城子的几天里,长顺常常接到战友们关注的电话。</h3><h3> 磨刀石交通便利,离牡丹江著名的风景区牡丹峰也很近。长顺他们服役时,尚属穆棱县管辖,2010年磨刀石已划归牡丹江市阳明区。</h3><h3> 部队是个大熔炉。部队不但是纪律与服从的团队,更是团结和友爱的集体。无论转业还是退伍,复员或是退役,他们曾经的作风养成将会伴其一生,助其成功。</h3><h3> (下图为大棚)</h3> <h3>  11月2号是阴历十月初六,爬白云山后,我们幸运的和力嫂一起过生日。</h3><h3>力嫂说:“生日每年都过,却各有不同。今年的生日,真是具有特殊的纪念意义——是与老公和他的发小们在家乡共同度过的。这一天,先是送给自己一个别样的生日礼物——登上海拔1176.6米的白云山顶峰老光顶,登顶历时6个多小时,体力、耐力都经受了考验。更令我惊喜感动的是晚餐变成了庆生宴。长顺发小是个有心人,我随便说说的一句话就记在了心上,饭前专门订制了生日蛋糕,大家同唱生日快乐!择日不如撞日,这次故乡相聚是送给我52岁生日的最好礼物!”。</h3><h3> 这几乎是力嫂第一次未和家人一起过生日,据说家人也略有微词。</h3><h3> 力嫂和祥龙夫人都没在青城子生活过,但看起来都是玩的很嗨、呆的最惬意的人。</h3> <h3> 有趣的是,长顺生日和力嫂的生日只差一天,照片中二人也是紧挨着的。小时候,长顺和我一样,一直记不得自己的生日。在他应征入伍客车已经起动时,他的老母亲在车下哭着喊着告诉他的生日。从此,长顺始终记得自己的生日,也对别人的生日多了几分在意。</h3><h3> 我要说的是,世上只有妈妈好!</h3><h3> 妈妈生养我们,也教会了我们善良与爱人!</h3><h3> 故乡青城子就是我们共同的母亲,她生养了我们、哺育了我们,培养我们成长!</h3> <h3>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东北碳火盆炖烩菜有我满满的儿时回忆。几年来常常想起并十分向往小时候坐在炕上热气腾腾的吃杀猪菜的时光,总觉得那种阖家围坐热气腾腾的饮食生活充满了“人气”。</h3><h3> 人还没到故乡,万军就答应我可以满足我的一切向往,我要感谢“地主”王启伟同学不仅满足了我的心愿,也替万军圆了场———深夜里专程开车翻过青城子大岭到四门子林家农村里寻来了俩个极其稀罕的铁盆!</h3><h3> 东北烩菜指的是一种烹调的方法,而不是某种菜式的名称。就是把肉类(猪肉偏多)和多种菜经过炒制,加水,最后炖熟。通常有三种比较固定的搭配,但我只心仪酸菜白肉。其做法是以腌制的酸菜和五花猪肉为原料,先将肉放入锅中加水和调料煮出香味,然后加入酸菜,快熟时凭喜好加血肠、粉条等。当然,如能在碳火盆里隔夜炖一宿,第二天再加些猪肉和酸菜,那必是烩菜里的极品。</h3><h3> 烩菜的另外两种做法是猪肉炖粉条和乱炖。</h3><h3> 烩菜的特性,就像东北人骨子里的那股子坦诚直白、友善相处的性情。烩菜里有做人哲学:那么多的菜一个锅里烩,各有各的味道,各有各的色彩,各有各的形状,尽管都掺杂在了一起,但你绝不会把白菜当萝卜,把猪肉当豆腐,但它们的确又有了许多变化,在烩的过程中,它们已经彼此吸纳了对方的精华,更新了自己的品味,取长补短而色味相连。不是形影相吊而是携手共存,不是情色单一而是五彩缤纷。一句话,很是敦厚实在</h3><h3> 做烩菜也需些讲究。比如用火,开始得用大火,吃时得用文火,隔夜烩时要用炭火。比如用锅,有的用铁锅、铝锅,有的就得用砂锅,最好的则用泥锅。再比如这配料,葱蒜姜切成什么样的形状,什么时候投放,都有规矩和顺序。烩菜也有高下粗细之分。但无论怎样做,它都是烩菜,都不失东北菜的色味厚重。有人可能喜欢做得精致,有人习惯做得简单。我喜欢简单,觉得烩菜讲究的是味道的交融与调和,无需费尽心机。</h3><h3> “门尽冷霜能醒骨,窗临残照好读书。拟约三九吟梅雪,还借自家小火炉。” 我和启伟同学没有同班过,不熟悉,只是常常听说过。听他小学同班的长顺说,听他初中同班的杨芳说,也听各种和我相熟的故乡人说。这次是最深入的一次接触,也并没有一起吃个完完整整的饭,多说几句清醒的话。但我觉得,启伟能够代表故乡人的真性情,从敦厚实在等角度看,他是烩菜般的人物。</h3><h3> 故乡人中,敦厚实在的人又何止一个呢?</h3> <h3> (酒足饭饱后,“地主们”和我们合影留念)</h3> <h3>  如果您认真看下面这张照片,就会发现:这张照片上除了女同学的欢乐外,还有一个男同学在寂寞,这是我的本家清辉同学。人家抽的不仅仅是烟,更是寂寞。俩口子1号晚上来故乡吃了个饭——只为遇见,第二天早上,就要陪同离他最近的女士爱人返回丹东……</h3><h3> 仿佛走马灯似的,夫妻二人和郑伟爷俩打了个替班、接力——住宿卡变身交接棒。</h3> <h3>  (图为吴冬雷同学提供的位于头道沟的青城子烈士纪念塔)</h3> <h3>当时故乡有3所小学(铅矿,东方红,园艺),2所中学(铅矿中学和农中)。上图为原铅矿中学(现中心校)全景图。</h3> <h3>青涩的1975年(三年级)和成熟的2014年,弹指间,40年!!!</h3> <h3>(图为部分东方红小学同学在青矿中学操场等地)</h3> <h3>(同学们看望张老师)</h3> <h3>(东方红小学76届五年级五班毕业合影,班上有8位同学考上了大学)</h3> <h3>(东方红小学毛泽东思想宣传队乐队)</h3> <h3>上图东方红小学旧照。下数二排左起:杨春斌老师,高德玉老师,李国志老师,刘老师,于庆田老师,佟宝范老师和严主任。</h3><h3>2019年12月28日,佟老师于佟大娘驾鹤西游两年零五天后陪伴而去。佟老师是位严师,是著名的哈尔滨测量学校的老中专生,那时哈尔滨测量学校是全国惟一的测量中等专业学校,几何学是其毕业生必修的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佟老师对学生严格严厉但刚柔并济:教书时耐心细致、诲人不倦,育人时则令行禁止、严肃严格。老师抽旱烟,嗓音浑厚宏亮,充满阳刚之气,正气充盈。在故乡和丹东,佟家与我家都是老邻居。佟大爷懂生活、会生活,重情重义,爱憎分明,这些都深刻地影响了我。佟家古道热肠,在我母亲仙逝时全家帮忙,我们一家更是永不能忘。佟老师为师只有几年,但却值得学生们永远怀念。<br></h3> <h3>(王力年级部分同学聚会)</h3> <h3>(孙文举返丹东部分同学相聚)</h3> <h3>  (图为荒废的东方红小学操场和我们从小学一年级到五年级的教室)</h3> <h3>(东方红小学83届三班合影,其中一位也在76届五年五班合影中出现过)</h3> <h3>(图为东方红小学部分老师合影)</h3> <h3>(图为铅矿小学老师合影)</h3> <h3>(这是铅矿小学和东方红小学俩位老师的合影,二人是姐妹。谁认出来了?)</h3> <h3>  难以忘怀的老照片,记录了过去的美好时光。青矿技校前几届的学生都是我们上下几届的同学,他们现在基本上都已成为青城子地区各个矿山、各个方面的顶梁柱和中坚力量。</h3> <h3>仔细看看,都是谁的爹和娘?</h3> <h3>  位于五街道,六街道的103队家属房已是这种模样。这是我们儿时的家园。虽然现在已经是残垣断壁,但在我们心中,她始终没有荒芜。</h3><h3> 再无熟悉的淡淡的煤烟味道,也不见户户炊烟,心情落寞,黯然神伤。对于我们这些和这个地方一起相伴走过了童年和少年时光的人们来说,这是一个永远的感情伤口,抹掉几片胡同容易,抹掉一群人心里的记忆难啊!</h3> <h3>  站在东方红小学门外,远远望见的对面山上郁郁葱葱的松树是我们小时候栽种的,当年的幼苗已长成了参天大树!忘不了的是,那时我们的恩师张淑艳老师要求我们确保存活率,教会了我们“植树大法”:挖大坑,扽树苗,踩实土,浇透水。老师不但教书育人,还教会了我们一生也不会忘记的生活常识。</h3><h3> 就在半个月前,我们在丹东看望张老师,还一起回顾了当年植树的情景(下图)。</h3><h3></h3><h3> 刚看了一篇文章说。使学生拥有和懂得爱”与“规矩”才是最成功的教育。人生就像一条在急流上漂流的木筏,保持平衡才能顺利前行。爱与规矩就是这木筏的两把桨,只划一把桨,木筏或是原地打圈无法前进,或是在急流之下颠覆倾倒。只有两把桨平衡划动,人生的木筏才能够安全前行。除了父母而外,以张淑艳老师、邹凤兰老师为主要代表的女性老师们更多的教会了我们“爱与善良”;以佟宝范老师为主要代表的男性老师们更多的使我们懂得了“男性和规矩”以及逻辑思维的力量。</h3> <h3>(图为在张老师家中)</h3> <h3>(同学们相会于孩子婚礼)</h3> <h3>(和同学祝恒新一起参加曹小明女儿婚礼,与久居沈阳、又已多年未见的邹凤兰老师夫妇合影)</h3> <h3>天津国际矿业大会期间,丁金强同学款待我们。(右为初中同学天津商业大学张树海教授)</h3> <h3>  这位就是第一个到通远堡高铁站接我们的郑实同学。他出差穿着皮鞋,基本着正装,还帮曹小明背着包却能登顶白云山顶峰老光顶,真乃神人也! </h3><h3> 该同志周六早上陪着小明转遍了故乡,周日一大早又把小明送上了返程客车。之后,又和我一起满故乡的溜达。我们用手机留下了故乡的诸多念想。</h3> <h3>  这是德新同学工作的地方。我们是同班同学,彼此相知,多年未见,除了拥抱还要干杯!德新酒量不比恒禹,但和我一样的,真诚不输恒禹。</h3> <h3>  眼前的高(句)丽城(山)是每个青城子人挥之不去的记忆。据说青城子原来有一座高丽城,残留的断断续续的城墙就在原铅矿医院附近,此处北、东、南三面地势均较为平坦,唯西面靠河靠山,易守难攻。可惜现在河已干涸。</h3><h3> 实际上,高句丽是古代东北地区夫余人所建立的。其领土主要部分处于汉朝的辽东、玄菟、乐浪、带方四郡。公元前37年,夫余人朱蒙在玄菟郡高句丽县辖区内建立政权,国都为纥升骨。</h3><h3> 高句丽历史上对中国时叛时附。高句丽帝国的扩张大致始于大武神王时期,后光武帝刘秀击败高句丽,收复乐浪,以朝鲜半岛之清川江为界,以北归东汉,以南归高句丽。后来,高句丽趁五胡乱华之际再次大举入侵,到了南北朝末叶,它不仅占有辽东四郡,而且还征服了朝鲜半岛上的新罗、百济等政权。</h3><h3> 隋统一后,为收复辽东四郡,发动了对高句丽的战争,终以隋炀帝失败而引发内乱。隋亡后,李唐仍然不忘收复四郡,终于公元668年灭高句丽。其国民大部被唐军虏入内地,分布在河北山东一带。</h3><h3> 高句丽灭亡250年之后,新罗大将王建弑主篡位,建立了王氏高丽政权。之所以称作高丽,是因新罗曾经臣服于高句丽,故以高句丽继承者自居。然而,新罗人乃朝鲜半岛三韩(马韩、弁韩、辰韩)之后裔,与夫余人所建的高句丽没有任何血缘关系。李氏高丽曾臣服于中国,终明清两代,均自称“中国孝子”(朝鲜《宣祖本纪》37),直至1910年日韩合并,李氏高丽灭亡为止。但无论王氏高丽还是李氏高丽,其领土均未出朝鲜半岛一步。</h3><h3> 朝鲜人以前也不认为自己是高句丽的后裔。王氏高丽的创建者王建在临终前所写的“十训录”中称,自己建国“全赖三韩山川庇佑”。可见他自认为是三韩后裔,而不是什么高句丽人。</h3><h3> 人们之所以将王氏高丽错误地看作是高句丽的继承者,和我国的史书记载有一定关系。应该说宋代以前,史书对高句丽的历史定位是准确的。但由于战乱导致的文献失散以及王氏高丽的误导等原因,宋代之后史书的记载开始出现混乱,乃至出现明显的错误,曾一度将高句丽简称为高丽。</h3><h3>《旧五代史》和《新五代史》是最早将高句丽(亦称高氏高丽)写入王氏高丽传的,《宋史》则是“王建承高氏之位”一语的始作俑者。这三部史书的记载直接影响到了以后的几部史书。《明史》则较前几史有了一个更大的发展,为了给明王朝册封李成桂为朝鲜国王找到一个合理的由头和解释,该书不仅承袭了上述错误,而且还对李氏朝鲜政权的历史沿革作了一个完整而又错误的交代:将原本属于我国历史的箕子朝鲜、卫氏朝鲜、汉四郡、高句丽都纳入到了朝鲜史中。其结果,不仅“高丽”这一我国古代边疆民族使用的称号,被源出三韩的新罗继承者王氏政权所冒名顶替,而且作为王氏政权继承者的李朝,又进一步篡用了商朝遗胄箕子所首创的“朝鲜”这一头衔。</h3><h3> 高句丽是中国东北古代民族建立的王国,与位于现在朝鲜半岛上的王氏高丽(建立于公元918年)是两个除了名称,在主体民族等各方面都有着重大区别的国家。</h3><h3> 青城子现在还有叫“杀王沟”、“麻泡(马跑)沟”的地名。民间传说,杀王就是杀高句丽王(子);马跑就是(骑)马跑了。</h3><h3> 回忆总是快乐的。“麻泡”16户附近有个四百马力空压机的大院,院里过去有颗山楂树,果实累累,很好吃,当时有同学甚至是女同学都在没人看到时去尝过鲜。</h3><h3> 这次回故乡,还有当年“尝过鲜”的女生要专门去“拜一拜”,只可惜那个地方已经“人是物非”———早已成为我们同学朱伟家的大院了。</h3><h3> <br></h3> <h3>  之所以浪费笔墨多赘述几行,是因为现在还是有人认为高(句)丽城是朝鲜人所建的呢!</h3><h3> 现在的夫(扶)余离我所在的城市乘高铁只有不到半个小时的车程。</h3><h3> 我查了查史料。辽阳古称襄平,高句丽时始改称辽东郡,我们的故乡与辽阳接壤,相距不足百公里,直线距离会更近。</h3><h3>——公元404年(东晋元兴三年)高句丽据有辽东之地,改襄平城为辽东城。襄平一名至此废除。北魏太延元年(435年),高句丽王琏派使臣进贡于北魏,北魏拜琏都督辽海诸军事,为辽东郡公,高句丽王。</h3><h3> —— 隋朝时期,辽东地区仍沿用高句丽的建制。隋王朝曾三次出兵辽东,均遭失败。</h3><h3>——唐贞观十九年(645年),唐太宗李世民亲率大军征讨高句丽,始克辽东城(今辽阳市老城区)。唐朝占领辽东城后,以其城为辽州。次年仍称辽东城。唐高宗总章元年(668年),唐军攻陷平壤,设安东都护府,管辖9个都督府。公元676年安东都护府迁至辽东城。</h3><h3>——公元1115年,女真族兴起,阿骨打称帝,国号金,定都会宁府(今哈尔滨市阿城区白城子)。1116年金国起兵攻克东京辽阳府(今辽阳市),仍因袭辽制,以辽阳为东京(亦称东都),作为陪都之一。金代辽阳府城的规模与辽代同。</h3><h3>——元代至元六年(1269年)辽阳为东京总管府,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设辽阳等处行中书省。<br></h3><h3>——公元1368年,朱元璋称帝伊始,便对辽东用兵。1370年,朱元璋下令设置辽东卫指挥司。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设立辽东都司,治辽阳,辖有二十五卫二州。辽阳是明朝统治辽东地区的军事重镇。</h3><h3>——公元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了北方女真族各部落。1621年亲率女真部队,激战三天三夜占领了辽阳城,当年迁都辽阳,在辽阳城东太子河东岸修建新城——东京城。<br></h3><h3> 结论:故乡离辽阳很近,辽阳即古襄平长期是东北最大的城市,辽阳史上又是高句丽的辽东郡治之所在——琏曾在今辽阳被封为辽东郡公,高句丽王。如此看来,故乡青城子有高(句)丽城遗存便很容易理解了。</h3> <h3>  "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故乡的夏季特别是秋天新雨后,无论是在房身的鱼塘(养鱼池)还是在铅泥坝,或者河里水深的地方,我们都可以看到更加清凉和清亮的水。</h3><h3> 长大后,读到范仲淹的《苏幕遮》词:“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时,就会自然而然的想起秋天的故乡,想到故乡的彩云,故乡的黄叶,故乡水面上的寒烟……只是求学时没有喝过酒,还不能尽解酒入愁肠的境界以及酒所引发的相思况味。</h3><h3> 丹东位于亚欧大陆东岸中纬度地带,属暖温带亚湿润季风型气候,年平均雨量多在800-1200毫米之间,是中国北方雨量最多的地区之一,年平均气温南部在6-9度,受季风影响,季节变化明显,四季分明,是中国东北地区最温暖最湿润的地方。</h3><h3> 当年经常下雨,满目林木葱郁,小河淙淙流淌。举目皆绿,槐花飘香的槐树山被后粮站职工“剃了光头”让我们永生难忘。这次我又问了一下故乡人,说现在的雨水依然很大,今年夏天雨水倒灌,街道上的车都漂了起来。可高句丽城下的小河却已经干涸,房身的鱼塘现已也不覆存在,我猜想应该是地下水位下降了的缘故吧。地下水与地表水关系密切,地表径流是由地下水和地面降水共同补给的。多年降水未见明显减少,而地表径流不见了,表明地下水水位下降了。</h3> <h3>(面目全非的小沙台子)</h3> <h3>(照片为家乡人润如舒提供)</h3> <h3>  青城子铅矿中学是我们的母校,我们艰辛而快乐的初中生活是在这里渡过的。那时,无论是铅矿子弟还是103队的孩子,都是从这里走出去的。现在这里已经成为青城子镇九年一贯制学校了。</h3><h3> 图中校名为出生于辽宁丹东的化学家和纳米科技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外籍院士、英国皇家学会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执行主席,“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ANSO)首任主席白春礼先生所题。<br></h3><h3> 据说每次白春礼先生回青城子都是由冬雷同学拍照的。所以,冬雷的“更坤照相馆”是由白春礼先生题写的。</h3> <h3>  如果说,“读书,是去別人的灵魂里漫步;旅行,是去陌生的环境里感悟。”的话,那么,回到故乡就是走回自己的内心,去和自己的精神对话;回到故乡去相逢就是在我们的灵魂里漫步与感悟。</h3> <h3>  这记忆中的一山一水,鸟鸣花开,似水流年,逝去的年华依然浮现;天涯西东,当年的行踪仍然影影绰绰,似曾再见。些许无奈,除了沉默,谁也不想说;有些过往,除了你我,谁也不会懂。</h3> <h3>  美味的鸡血糊噜,还是小时候的味道。是灶台鱼最受欢迎的菜肴之一。</h3> <h3>  故乡慈悲,因为她给了我们金色的童年、无忧的少年,容忍了无知、轻狂,宽容了乖张、狂浪;故乡的春风冬雪、初夏深秋,妥帖了你我那时的时光……</h3> <h3>(图为部分同学组织自驾呼伦贝尔大草原)</h3> <h3>  故乡是一生的惆怅。离开故乡的人,是孤单的,也是丰盈的;故乡是永远的根。离开故乡的人,会永远惦念着,人如叶子,中国人自古就讲究叶落归根;故乡是我们生命和物质的巢,更是唯一属于我们的灵魂与精神的巢。辽东凤城青城子是我们永远的故乡,永恒的乡愁,她将一生萦绕我们的心怀,她也是我们一切情感的原始源泉。</h3><h3>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中说道——故乡是用来怀念的,青春是用来追忆的,当你怀揣着它时,它一文不值,只有再回过头看时,一切才有了意义。</h3><h3> 机缘巧合的是,当我们3号周日中午即将离开故乡,王艳同学老公在选厂大桥附近的灶台鱼为我们饯行,高洪波同学拿来了十分美味的家乡特产和红酒。饭店包间背景墙上赫赫然就是这句: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br></h3><h3> ——— 我不相信这是简单的机缘巧合,我知道这一定是用心而为。</h3><h3> 青青之城 悠悠相逢</h3> <h3>  我很喜欢周国平先生的一段话:“世上有味之事,包括诗,酒,哲学,爱情,往往无用。吟无用之诗,醉无用之酒,读无用之书,钟无用之情,终于成一无用之人,却因此活得有滋有味。”</h3><h3> 有时候,所谓的无用,并非没用。正因做了那么多无用之事,自己才能活得畅快自在。</h3><h3> 再见吧,唯独属于我们的欢聚时光!</h3> <h3>鸣谢各位同学、发小提供精彩照片,部分图片、资料来自网络,一并致谢!</h3> <p class="ql-block">  后记:这个美篇题目借用了《诗经·郑风·子衿》篇:“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里的意境和文字。</p><p class="ql-block">我们之于故乡虽不是男女恋人,但我们对于故乡的感情却一点也不会逊色。</p><p class="ql-block"> 我们永远感念、感谢、感恩故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一人一物!!!</p><p class="ql-block">青青我们之城,悠悠我们之情</p><p class="ql-block">青春之成 喜乐悲欢</p><p class="ql-block">(感谢各位家乡人雅赏,谨以此篇献给我们共同的故乡)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