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街串巷之:胥门与万年桥

日月常在

<h3>胥门位于城西万年桥南,为春秋吴国建造都城时所辟古门之一。苏州有句老话,叫做“金阊门,银胥门”。所谓“金阊门,银胥门”,只是指曾经的经济状况而言。胥门是一个跟阊门一样繁华的地方,康熙、乾隆南巡到苏州的第一站就选择在这里。苏州的八座城门中,没有比胥门更富有传奇色彩的了。</h3> <h3>现在我们看到的胥门是元代重建的,随后历朝历代都有所整修,直到建国后幸运地躲过了拆除,成了真正的古胥门。</h3> <h3>胥门提起这个名字,人们就会联想起伍子胥。胥门的得名,究竟跟这位阖闾大城的缔造者有关吗?</h3><h3>胥门城门西北面有一个伍子胥纪念园。园中高高耸立着魁梧勇猛的伍子胥雕像,背景是巨大的花岗岩浮雕,所雕古人物栩栩如生。</h3> <h3>护墙背面刻着的 “相土尝水,象天法地”,一展伍子胥建造阖闾大城的艰辛历程。</h3> <h3>唐朝时期编撰的《吴地记》说,这里本是伍子胥的住宅,所以取了这个名。其他书籍还有这样的记载,说伍子胥曾多次劝谏吴王夫差杀了勾践,夫差不但不听,反而听信奸臣的谗言,称伍子胥别有阴谋,并派人送了一把宝剑给伍子胥,令其自杀。伍子胥自杀前对门客说:“请将我的眼睛挖出置于城门之上,我要看着吴国灭亡。”在伍子胥死后九年,吴国为越国所灭,而那座城门后来就被叫做胥门了。</h3> <h3>如果真是这样,那胥门显然是后人为纪念伍子胥而起的名。那么这座城门在建造时就开辟了,它的原名是什么呢?为什么史书上没有记载呢?如果是伍子胥用自己的名字命名?根据他一心为国、不计个人得失的性格,看样子也不会。即使想也不敢用吧。胥门到底因什么得名?东汉时期成书的《越绝书》称:“胥门外有曲路,阖闾造以游姑胥之台,以望太湖”。《苏州府志》则说:“胥门,西门也,一曰姑胥门。”。归纳起来,就是因胥门正对苏州城外姑胥山,所以被称为姑胥门,简称胥门。</h3> <h3>苏州古城门皆水陆并列,苏州河道纵横,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城门的设置也别具特色,就是每个城门基本都设陆门和水门。唯独胥门只有陆门,没有水门。按理,胥门正对太湖重要出水通道之一的胥江,更应该开设水门,让湍急、清冽的太湖水直接进城,改善苏城水质。胥门之所以不开水门,据说吴国被越国灭亡后,伍子胥魂魄不散,每每雨季就要显灵,使得胥江水更加汹涌澎湃,让苏州城里发生洪涝灾害,给越国和后来灭掉越国、占领苏州的楚国添乱。当政者只好为伍子胥建造祠堂,封他为涛神,祈求他不要兴风作浪,但还是没有效果。无奈之下,封地在苏州的楚国春申君只好封闭了胥门的水门。传说毕竟是传说。 《吴地记》的记载表明,直到唐朝中后期,胥门的水城门依然存在,封闭的只是陆门。南宋时期的《吴郡志》则说,当时胥门水门也没了。在同一时期的《平江图》上,已看不到城门的任何痕迹。直到元朝末年,胥门城门才重新开辟出来。可能是出于防止水患的考虑,当政者只恢复了陆门。因此惟胥门为防太湖洪水进城,宋元以后就无水门。古代为加强防守,一些城门外面往往要加砌一道瓮城。等敌人攻入瓮城,守军就把瓮城城门、主城门上的闸放下,敌人就会被团团围住,守军可以像瓮中捉鳖一样,轻而易举地消灭敌人。历史上,胥门也曾建有瓮城。如今城门西面一段高于地表约1米的矮墙,就是瓮城的基础。抗战时期,胥门瓮城才被日伪军拆除,拆下来的砖石被运到万年桥东堍,砌成了两个城门洞并联的“新胥门”。根据《苏州市志》绘制的地图看,胥门瓮城的大门是朝南开的。这样,通过西北面的万年桥进出胥门,就必须兜一圈,不太方便。这个瓮城的门,为啥不向西开或向北开呢?据说,这是因为苏州城西多山,古人迷信,以为这些山里有许多煞气,如果城门朝西开或朝北开,煞气就很容易进入苏州城,全城将因此遭到祸害。因此,瓮城的城门只能朝南开,让煞气找不到入口,挡一挡煞气的锐气。</h3> <h3>新胥门建成后,经过古胥门的人越来越少,那里成了一个荒僻的地方。苏北等地船民逃难过来,将小船靠在城边,用拣来的竹片和砖瓦,依城墙搭建简易棚居住。时间长了,就把简易棚翻建成了房子。几十年下来,这里竟然出现了几百间民房,将胥门和周边城墙团团包围,古胥门从此无影无踪了。这些举动,客观上保护了古胥门,让它和两侧的城墙没有遭受重创。 1999年,苏州实施低洼地改造工程,经常遭水淹的古胥门外也在改造之列。在拆除万年桥东南面护城河沿岸民房时,古胥门连同两侧的城墙,终于重见天日,展现在了人们眼前。</h3> <h3>新胥门边新恢复的马道</h3><h3><br></h3><h3>解放后,因为万年桥上车流量越来越大,上面提到的新胥门成为了交通瓶颈,结果连同两边的城墙一起被拆除,成了苏州最短命的城门。可伶的连照片也没留下。</h3> <h3>城墙遗迹</h3> <h3>被保留下来的古胥门,不仅有很多好听的老故事,而且是早期工商业发展时苏州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胥江更是苏州的繁华水道。1759年由徐扬绘制的《姑苏繁华图》细致地表现了明清时苏州胥门皇亭街、万年桥大街、枣市街人口密集和商业繁盛的情形。1860年,苏州城外商业区全部被战火摧毁。但是战后的万年桥地区得到了比较快的恢复,出现了鸿生火柴厂等近代工业企业和会馆、公所、商行,以及木材行等。</h3> <h3>万年桥的身世颇具传奇色彩,一种说法称万年桥早在明朝嘉靖年间就已建成,与奸相严嵩有缘。另一种说法却称万年桥建于清朝乾隆年间,与下江南的乾隆皇帝有关。两种说法各有“依据”,似乎都能自圆其说。万年桥的来历、身世之争扑朔迷离。</h3> <h3>宋绍定二年刻制的《平江图》上,无此桥。行人过河靠船只摆渡。万年桥最早的记载,出自距今六百多年前的明洪武年间,苏州知府卢熊编撰的《苏州府志》,他提及胥门外有座“万年桥”。而明代宰相王鏊在《姑苏志》中也多次提到“万年桥”。从这些史料记载可以判断,明朝初年时就已经有万年桥了。因为造得实在美观、气派,结果被奸相严嵩看中,苏州知府借机拍马屁,把万年桥拆建到严嵩的老家江西分宜县城口的袁水之上。此后苏州西南城区百姓进出胥门只能依靠渡船往来。在此期间,许多士绅虽多次建议集资建桥,却遭到建桥会引来煞气为由否决。直至清朝乾隆五年,苏州知府汪德馨力排风水邪说,独自担当责任,才拨出专款重建万年桥。</h3> <h3>万年桥与六下江南的乾隆有关的说法,主要流传在民间。传说,乾隆下江南时来到苏州,恰巧万年桥刚造好,还没有起名字。当地大小百官便希望乾隆皇帝能为这座桥赐名。乾隆皇帝一时没有想出称心如意的好名字。此时正好有一个新娘子上桥。当时的苏州有个规矩,新娘子过桥要念上几句吉利话,祈求将来发财得福。新娘子边走边念:“新娘子,过新桥,千年富贵万年桥”。乾隆一听就拍掌叫好,当即取名为“万年桥。”皇帝金口,万年桥一名也就这样传了下来。这两种说法其实就是万年桥究竟始建于何年?《姑苏繁华图》上说,万年桥建于乾隆五年,造桥者是当时的苏州知府汪德馨。这一时间与乾隆取名自然吻合。</h3> <h3>那么把万年桥作为礼品迁至严嵩老家江西分宜之说是否有此事呢?如果万年桥真与明朝奸相严嵩有关,严嵩老家,理应有一座万年桥。</h3> <h3>在分宜县政府网站风景名胜栏中“万年桥”赫然在目。据网站介绍,分宜老城东门外有一座横跨袁河、沟通南北的万年桥,是严嵩在明朝嘉靖年间修建的,共有十一个桥拱,气势雄伟。据当地历史资料记载说,从嘉靖二十三年到三十五年间,出生分宜的明朝权臣严嵩先后花费三万两银子,在宜春、分宜两县捐金修建了四座石拱桥,除了分宜的这座万年桥外,还有宜春秀江上的广泽桥,上浦,下浦的广润桥各一座。新余网站上已将万年桥列入名胜古迹行列。</h3> <h3>由于分宜县城旧址地势较低,常年有洪涝灾害,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分宜县举城搬迁。原址改建成一座水库,取名“钤阳湖”。曾作为分宜县城居民往南出城主干道的万年桥,也随着水库的修建淹入水中。为了航行安全将中拱炸毁。如今已成三截,一截桥头在岸边,另两截则终年泡在水里。枯水期浮出水面,倒卧在地的石板上,依稀还能看到龙、虎、狮、象等珍禽异兽。从这些石料、雕塑、工艺上看,分宜版万年桥与吴中造桥风格十分相似。在严嵩老家祠堂里,竖立着一块由严嵩亲自撰写的《分宜县万年桥记》碑。碑文中写道:“先是予往来吴中,阅桥而美,于是征匠买石于吴州,运山伐石,载以巨舰,溯江而入湖。”根据严嵩亲撰碑文的记载,分宜万年桥只是从苏州“征匠买石”而已,并非拆了苏州的万年桥搬回分宜重建。当然不出钱白拿的事是上不了台面的。此外,严嵩在碑文中还详细描述了“万年桥”桥名的来历。“曰‘万年桥’,以无忘圣天子之恩,以仰祝万寿,与天地相为无穷焉,此吾志之志也。”从这段文字上看,分宜万年桥的桥名来历只是严嵩借机向皇帝拍马而已,与苏州万年桥纯属巧合。苏州万年桥是清朝起名的。据《姑苏繁华图》说,苏州万年桥的桥身宽达10米,长约100米。而分宜的桥宽12米,长达200米,两者之间的差距悬殊。因此不可能是苏州的万年桥拆迁重建,只可能是拆料中添加了石料而建的。</h3> <h3>清乾隆五年(1740),由知府汪德馨等倡建的万年桥气势雄伟,是一座三孔石拱桥,桥堍有石牌坊,题额“三吴第一桥”。此后,嘉庆、咸丰、同治年间都曾做过大修。1937年日军侵占苏州后,将万年桥改建为斜坡,同时拆除石牌坊及桥东西两侧的民房,建成新马路,供日军车辆出入。据说1944年6月8日,一辆日军货车过桥时,桥突然倒塌,车与数名路人坠河,死3人。建国后1952年拆除旧木桥面,改建钢筋水泥桥。2004年拆除重建。重建万年桥,在历史上已有多次。始建时,万年桥原本是一座三孔石砌墩台木桥;1951年,万年桥重建时旧木桥面被全部拆除,改建为钢筋混凝土桥面,2002年,由于不堪交通重负,万年桥被鉴定为危桥。2004年万年桥再次重建,新万年桥依旧保留了老桥的石砌墩台,钢筋混凝土桥面则被全部拆除,改建成三孔拱桥,,一座高大雄伟、古朴典雅的“人间彩虹”出现在胥门外护城河上。</h3> <h3>如今,古胥门已被建成一个集古韵今风于一体的敞开式公园--百花洲公园。公园背城面河,树木花草茂盛,健步道居中,亭台楼阁、曲径通幽,重现往昔“姑胥拥翠”的动人景色。</h3> <h3>接官厅</h3> <h3>汤斌廉政文化展示馆</h3> <h3>“民不能忘”牌坊</h3> <h3>此次胥门游,感慨万千。现在的胥门地区景色秀丽,集休闲 健身与一体,使人赏心悦目。但还是有一些遗憾。如果你是个多年没回家的老苏州,你肯定认不出这里是胥门。古胥门是唯一没变的,但它藏在深闺人未识,刚刚重返人间。其它一切都变了,变化之大使人一时无法适应。</h3> <h3>曾记得从道前街西端向南转弯,两边商铺还有一个小学一直延续到万年桥。桥东堍有一座二层楼的菜市场,其规模在当时的苏州可谓大型菜场了。菜摊从市场一直排到大街上,向万年桥两侧延伸。桥上桥下人流涌动,十分壮观。有的人甚至直接到桥下船上去买,可见人气多旺。</h3> <h3>1932年的万年桥</h3> <h3>重建前的万年桥老照片</h3> <h3>万年桥西堍有百货商场、绸布店、卤菜店、新华书店(我最熟悉,经常去买书)、邮局、食品店等,早期还有典当,一切应有尽有。万年桥大街的西端连接大马路,就是现在的阊胥路(阊胥路因为地处阊门和胥门之间而得名。阊胥路原为弹石路面,1967年改为沥青路)。那里有一家跃进电影院,暑寒假的学生专场电影大多是在那里看的。当年胥门的热闹场面完全符合银胥门的称号。</h3> <h3>现在的胥门环境美了,但人气差了,特色没了。万年桥静静地跨在护城河上,偶尔有人走过,被人定格在境头里了。以前苏州城门边的景致各不相同,所谓金阊门、银胥门、冷水盘门,在城里还能看到江南水乡田园风光。现在的城门同质化了,成了景观带中的摆设,仅仅是一种标志性建筑。</h3> <h3>城市管理是一门大学问,需要长效管理。对沿街小卖和路边流动摊,现在的当政者往往采取禁止方式代替长效管理。我一直认为只要不影响交通和环境卫生没必要一刀切禁止。绿化景观是一道风景线,沿街叫卖也是城市里的一道风景线,而且是流动的风景线。完全禁止这是懒政。过去苏州人喜欢趟马路,一边散步,一边欣赏街景,顺便淘宝,如果买到一件心怡的物品或者一样可口的小吃,或者看一出小热昏,那是一种享受,同时活跃了市场。如今苏州人喜欢吃的萝卜丝饼,烘山芋等难觅踪迹。现在趟马路的人越来越少了,原因是马路上除了车流,看到的景色大同小异,如同翻版 ,无景可赏了。因此我说有点遗憾。城市是人民的,城市应该为人民服务。</h3> <h3>过去在胥门和万年桥边还有一景与大家分享,那就是游泳,苏州人称豁河浴。上世纪六十年代,毛主席畅游长江,号召到大江大河中经风雨 见世面。当时兴起了一股游泳热潮,不过苏州城里只有二个游泳池,北兵营和文化宫游泳池。后来在相门南堍东侧开辟了一个露天游泳场供市民游泳。人满为患,会游泳的人都到护城河里去了。在万年桥和金门南新桥之间有一条路叫长船湾。那里有造船厂和木材厂,因此沿河有很多木排。这地方成了天然的游泳平台,场面非常壮观。如果你敢从万年桥上往下跳水,你一定是大家心目中的英雄。</h3> <h3>木排上还有一景是捞水蛭。水蛭是一种水生浮游动物可用来喂鱼。六十年代养金鱼成风。那里离家近,我天天要去捞水蛭,有时捞得多,就烘干留到冬天吃。上木排也有技巧,要拣粗壮的,露出水面 部分要大于半径的大木头,跳上去安全,否则有可能承受不了你的体重,导致沉下去弄湿衣服或跌到河里去。想当初,一个十多岁的大小囡孩为了养金鱼拣砖头,讨水泥、黄沙,看师傅砌砖,在天井里建了一个约二平方米的水池。池底建成斜坡,形成浅水和深水区,还建了一个喂食平台,为鱼儿创造了一个舒适的环境。使用多年居然没渗水。回忆往事也是一种乐趣。看看现在十多岁的孩子上学还要家长接送。当他们长大后回忆童年时,除了学习还有什么呢?离题太远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