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教育本真,到儿童中去 <h3><b style=""><font color="#ed2308"> “儿童研究是教育研究的母题,儿童立场是教育的基本立场”。</font></b></h3> <h3> 10月31日,大马路小学新教师《儿童立场》读书交流会如期举行!</h3> <h3> 在第二次读书会孟凡英主任和新教师进行了《儿童立场》的读书交流。教育的本质是人,儿童教育的本真是儿童。通过阅读,新教师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以人为本,理解了走到儿童中去。在读熟课标的基础上,通过一个月的《儿童立场》阅读,结合教学经历,新教师们对教育对儿童有了更加细腻的理解。</h3> <h3> <font color="#39b54a"><b>英国哲学家培根言:</b><b style="">“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b></font>在孟凡英主任的指导下,新教师们在阅读的过程中辅之以自己的教学经历,结合自己的经验进行阅读。以阅读充实自己的教学理念,以教学经验注解阅读,深化理解自己的个人阅读经验,收获颇多。每个人都能从自己的角度来理解来阐释并受益。</h3> 教师的第一专业:研究儿童 <h3><font color="#010101"> 儿童虽小,但是儿童的“心不小”。儿童存在无限的可能性,而这些可能性则是“还没有”、“将会是”。教师应当重新做一个小孩,用儿童的视角了解儿童,认识儿童。做儿童的引导者而不做儿童的领导者。<b style="">(尤胜博)</b></font></h3><h3></h3> <h3><font color="#010101"> 不仅教育是故事,儿童本身也是故事,儿童在他们的幻想世界、童话世界、现实世界的交错变换之中,他们能够自主地建构出一个个美丽斑斓的故事。教育的大智慧告诉我不能轻视这些故事,故事是伟大的,它能作为一个“生发点”,形象地说,它完全可以成为一粒珍贵的“种子”,只要我可以维持“故事的温度”、给予“故事的氧气”,敏锐地抓住细节、细心地开发教育细节,便可以让故事的树开出教育的花来。 <b style="">(胡群卓)</b></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教育的大智慧是认识和发现儿童,给我的最大感悟是: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可能性或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有时,蹲下来看学生才能发展学生的闪光点。<b style="">(陈晨)</b></font></h3> <h3> 教师工作的对象是孩子,该怎样对待孩子是我们终生思考的问题,而立场是我们教育行为的第一步,我们应坚定自己的儿童立场,以生为本,以学定教,教材的解读、教学的设计、对学生的了解,是我们必须要落实的事情。同时,儿童的成长要将教育和自身的成熟结合起来,这就要求我们我们要有耐心,同时保持一颗敏感的心和善于观察的眼睛,“重新做一个孩子”。<b>(徐雨晴)</b></h3> <h3>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儿童是人类史诗的草稿”。作为教师的我们,就是要帮助孩子们将草稿修改成一篇篇美妙的文章。在教学过程中,该怎样对待孩子是我们要用一生去研究和思考的问题。阅读成先生的《儿童立场》使我明白,这个问题需要我们不光要站在一名成年人,一名教师的角度,更要时常站在儿童的角度去帮助他们解决他们的各种问题。<b>(葛梦然)</b></h3> <h3> 或许真的像成先生说的那样,如果教育教学的起点是以儿童为立场的,那么要想做的好,也是一件难事。谁真正认识、发现了儿童,谁就赢得了教育,赢得了孩子们的心,一切都是那样自然地发生了,一切都是那样顺其自然的发展了。成长中有太多不期而遇,我们要做的,是要坚持儿童的立场,成全儿童的需要和成长,让儿童做最好的自己! <b>(梁雅文)</b></h3> <h3> 在《儿童立场》这本书中有这样一段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儿童通过接受教育得到发展,但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立竿见影就可以收到效果的,将外在的教育内容,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素养,发生在潜移默化之间,因而内化结果的获得需要一定的时间。教育是一个过程,教育活动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等待。<b>(张牧言)</b></h3> <h3> 儿童立场艺术倡导的教师一定要了解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站在儿童的立场看待教育,对学生全身心的奉献,正确的去爱学生。教育应该是用爱生成儿童的快乐、幸福,用爱生成儿童的坚强,勇敢与感恩,用爱生成儿童的思想,但更重要的是,爱孩子是要教会他们去爱别人,去爱老师,去爱自己的同学,自己的父母。<b>(张茜)</b></h3> <h3> 读了这本书,我最大的感触就是要换个视角看问题,用孩子的眼光来看待世界,这样便会发现,之前的司空见惯也会充满未知,带着孩童般的好奇心,与孩童统一视角,统一立场,这样才能更好融入到他们其中,更好引导他们,所谓“亲其师,信其道”。<b>(王然)</b></h3> <h3> 在初读这本书时,我的感受也是教师应该去了解儿童的立场,从儿童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尝试着从儿童的世界中发现属于儿童她自己的那一份独一无二的天赋,并对其进行因材施教。但是随着阅读的深入,我的思考也发生着变化。我认为《儿童立场》这本书不仅仅是让我们学会了解儿童、认识儿童和发现儿童,更为重要的是让我们重生为儿童,以儿童的赤子之心去认识儿童、发现儿童甚至去引领儿童。于永正老师也曾说过“蹲下来看儿童”,这实际上也是提醒老师要融入到孩子的世界中去,让自己变成一个儿童、孩子,从而去了解儿童、引领儿童。<b>(王亚丽)</b></h3> <h3> 面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我们需要的是耐心,是宽容和善待,因为出错才会有点拨、引导和解惑,才会有教育的敏感,机智和智慧;才会有知识和观点的生成;才会有对学生和善的宽容、乐观的期待以及真正的爱护和保护。<b>(徐梦珂)</b></h3>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h3> <b><font color="#ed2308">曾国藩言:“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见识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font></b><b><font color="#010101">所以,阅读是一项有目标、有积累、要有坚持的事业。唯持之以恒,用心体悟,自身才能走得更远。</font></b></h3> <h3> ■制作:尤胜博</h3><h3> ■撰稿:葛梦然</h3><h3> ■摄影:张茜</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