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h3><h3></h3><h3></h3><h3></h3><h3>原打算写篇文章,标题是“听訞洞前话沧桑”。后觉得不妥,一是写好这篇文章要花很大的精力,二是怕误导了朋友们的创作,还是只提供素材好,由大家创作去,于是就用意识流的手法写了个导游词。意识流就是胡思乱想,想到什么说什么,没有章法,纯属散咵。目的是咵些素材,供朋友们创作参考;咵些话题,让朋友们接着咵。
这里是导游词,是旅游故事。再次声明,以免做学问的、考古的抬杠,骂人。<br></h3><h3></h3><h3></h3><h3></h3><h3></h3> <p>听訞洞前门</p> <h3>听訞洞后门</h3> <h3></h3><h3>听訞洞 银杏谷南行六公里,有座红石岩山。山上有两个天然洞穴,相距五百米。山北临河悬崖上一洞,人迹罕至;西边山腰一洞,穹高六米,进深十五米,面积百平方米左右;火山岩洞,自然生态,洞阔敞亮。民间传说原来两洞是通的,是一洞两门,北洞是前门,西洞是后门。后来,因有人贪图洞里宝藏,山神将洞从中封堵
了。因听訞出生此洞而名听訞洞,又名仙人洞,山也因此而名仙人山。听訞洞至今还“活”在民俗里,洞里一堆堆香灰,说明山下民间奠祭听訞的香火从未熄灭。<br></h3><h3></h3> <h3>民间奠祭听訞的香火至今未熄灭</h3> <h3></h3><h3></h3><h3>听訞是谁 连续举办了二十多届炎帝神农节的随州人,恐怕多数跟我一样要翻典籍。《山海经》载“炎帝之妻,赤水之女,听訞……”炎帝神农一生只娶了一个老婆,就是听訞。有点幽默。天天喊炎帝神农故里在随州,随州人却不晓得炎帝神农的老婆是谁。问题出在哪里呢?连续二十多届炎帝神农节,不管是随州市举办,还是湖北省举办,祭奠的都是人文始祖炎帝神农一个人。举办者、拜谒者、报纸、电视台等,都从未提及他的妻子;就连炎帝神农故里景区也只见始祖孤伶伶的塑像,不但没有老婆陪伴,就连“听訞”两个字也找不到。办节影响大,二十多届影响了一代人,只知华夏始祖是炎帝神农,却不晓得始祖的老婆是听訞。
过去,随州民间对始祖的奠祭要生活化些,人性化些。敬人一对,拜神一双。“烈山之子曰柱为稷……”传说烈山部落为了旌裱第一个发明“点种棒”(工具)的人命其名为“柱”。后来民间祀“柱”为“神农”、“土地神”、“ 土地公”。村头立“柱”,祈保农业丰收。既然是保佑农业丰收的土地神,就应该敬畏,就应该感恩,不能让他长年站在外面风吹雨打。于是,“柱”变成了木偶神像,原来立柱的地方建起了供奉木偶神像的土地庙。又觉得土地公一个在土地庙里太孤单,就祀他的老婆听訞为土地婆,一起供在土地庙里。再看随南的屋脊,正中用瓦塑个“太阳”符,两头用瓦塑凤凰。太阳代表炎帝神农,凤凰代表听訞。屋脊塑这些符号:一是氏族标识,这里住的是炎帝神农与听訞的后裔;二是怀念“筑土架木,始造明堂”的炎帝神农夫妇;三是镇宅避邪,他们的神职最高,有他俩在此,什么妖魔鬼怪都不敢入侵……如果炎帝神农节也象民间那样“敬人一对,拜神一双。”是不是更接地气些?“炎帝神农故里”的根是不是会更深一些?“炎帝神农故里”这张名片是不是会更富有吸引力些?……
有人会说,炎帝神农故里在随州不光是随北有神农洞、民间有传说,更重的是古籍上有记载。虽然随南有听訞洞,民间有听訞传说,但古籍上没明确的记载,说听訞故里在随州是不是有点牵强。贯势思维,有道理。独立思考一下……古籍记载的所有炎帝神农信息其依据都是传说。数来上百本古籍上有炎帝神农信息,其实就是几句话,相互引用罢了。不是质疑古籍上有关炎帝神农信息,而是说“听訞故里在随州”只是没有通过古籍传说罢了。说句蛮话,炎帝神农故里在随州,他的老婆怎么会不在随州呢?那时的交通没有高铁没有飞机,靠步行,婚姻圈不会超过百里,听訞的赤水部落一定与炎帝神农的烈山部落相邻。具体位置在哪里?在随州文友们的脚下,在随州文友们的大脑里,只要随州文友们不把精力全部集中到“炎帝神农节”上,一定会掀开听訞故里的面纱。<br></h3><h3></h3><h3></h3> <h3>火山岩</h3> <h3>火山岩</h3> <h3>山映水红而名赤水</h3> <h3></h3><h3></h3><h3></h3><h3></h3><h3>赤水河在哪里 《山海经》载:“炎帝之妻,赤水之女。”说到随州的水,大家都会想到涢水系的涢水、溠水、均水、㵐水、漂水五条河。其时随州还有一条河也流入涢水,只是汇入口不在随州内而被忽略了。历史的错误,误导了今天。如果最早的《随州志》不忽略这条河,用同等笔墨去关注涢水系在随州内的第六条支流,这条河曾经辉煌的文化也不会被今天淡忘,人文始祖炎帝神农在随州也不会孤独几百年,因为这条河就是传说中的赤水,就是听訞故里。
漳水是涢水的一条支流,发源大洪山东南麓,上游流域在随州市三里岗、柳林、洛阳境内,流域面积五百多平方公里,叶脉式分布的溪流上百条,汇于圣场古圣水与仙人山听訞洞前同兴水,经京山平坪出随境,流经安陆,在应城漳水口入涢水。远古,大洪山一带浸泡在海洋里;后来,地壳运动,这里又发生了大规模的火山喷发。褶皱断块堆砌,火山岩浆焊接,山冈皆为红色,河水流经,山映土染,浆浊汤红而名赤水。赤水后来是怎样更名为漳水的呢?《山海经》荆山,漳水出焉。荆山,漳水楚国发详地。楚多次迁都。传说楚从荆山,漳水迁移汉东最早落脚点是大洪山东南麓的赤水流域,后来才迁到郢都。“搬家不忘故地,地名随人迁徙。”这是古今中外的惯例。因此,赤水被迁来的楚人更名为漳水。
炎帝神农烈山部落与听訞赤水部落的结合,共同孕育了“随”——龙凤呈祥的母亲文化。后来,由随枣走廊向南北辐射发展,在文化心态与自然环境适应的过程中,与黄河流域的大山、大水、大漠、大风、大雪共同孕育了富有男儿特征的威武神圣、勇往直前的龙文化;与长江流域的和风细雨、青山绿水、湖泊沼泽共同塑造了富有女儿特征的聪明秀丽、激情燃烧的凤文化。随州既宣传炎帝神农又宣传听訞,龙凤呈祥,相得益彰。<br></h3><h3></h3><h3></h3><h3></h3><h3></h3> <h3>赤水两岸生产生活用的石材全是红色的</h3> <h3>赤水两岸生产生活用的石材全是红色的<br></h3> <h3>随州“赤水”不能遗忘的“角落” 风物传说与信使为证,听訞洞前随州境内的赤水流域始终是随州的边陲,但不是穷乡僻壤。它的历史文化可与随州任何一条流域的历史文化比美都不会逊色。听訞洞周边的文化比殷店神农洞、厉山神农洞周边的文化都要厚重,灿烂。<br></h3> <h3>圣场古镇淹没在郑家河水库里</h3> <h3>神秘的圣场古镇 圣场古镇在听訞洞西边两公里,与听訞洞所在的同兴村比邻,上世纪七十年代修郑家河水库被淹没。有关圣场的传说十分厚重:当年听訞代领部落女子在那里棰杵葛麻、食物,发明了兑臼,河边岩石上一排排臼迹清晰可见。后人为纪念她,便将此地冠名“圣臼”。在没有文字的年代,民俗便以山、水、地名为碑铭记伟人,通过生活方式代代传颂。又传说舜耕厉山时,到“圣臼”筑坛祭奠过听訞,因此“圣臼”又名“圣场”(祭坛或庙)。春秋时期,“圣臼”是曾国城邑,周礼避讳,更名“成臼”(成、盛古字通用)。楚迁汉东,封萦君食邑“圣场”,避讳而谐音“盛唐”。后来,信使证明这一地名传说为真——擂鼓墩二号墓出土的“盛君(唐)萦簋”、苏家垅曾国古墓群等都可为证。还传说汉武帝上巡南郡,至江陵而东,至盛唐(古名成臼)吊祭过听訞。<br></h3> <h3>国祭头出土的蟠龙纹鼎</h3> <h3>磨阳国古城遗址</h3> <h3>听訞洞前的磨阳国 胡家河与永兴河交汇于仙人山听訞洞前,河水长期冲积的结果——四周低山矮丘,中间盆地,河畈千亩,红壤肥沃,原始农耕的天堂。1995年10月,村民在听訞洞前五百米处的国祭头取土做砖,挖了个蟠龙纹鼎(现陈列市博物馆),专家鉴定为春秋早期所铸。鼎是礼器中的重器,是权贵身份的象征。此鼎当时归谁所有?鼎上没有铭文回答。民间传说国祭头原来是“磨阳国”的陵园,国侯经常在那里举行国祭而名国祭头。“磨阳国”古城遗址与国祭头隔河相望,距离一公里。附近还有旗子山、天子冈、臣子尖、将军界、旗子山、才子冲等与“磨阳国”有关的风物及传说。蟠龙纹鼎与风物传说相互左证,春秋早期听訞洞前好象有个类似“国级”的政治文化中心,但查史籍却无磨阳国。<br></h3> <h3>曾中游父方壶</h3> <h3>曾中游父方壶 1966年7月,开挖郑家河水库东干渠,在京山县平坝镇苏家垄挖出一个古墓群,后经文物部门多次勘探发掘,先后出土青铜器几百件,其中有个青铜方壶(现陈列湖北省博物馆)上有铭文十二字:“曾中游父用吉金自铸宝金壶”。大意是:曾侯的次子游父用好铜铸造了此壶。还在附近发现了一个占地70万平方米的青铜器制造作坊遗址。后经专家鉴定,青铜器的主人是战国初期曾国贵族。苏家垄曾国贵族墓位于听訞洞南3公里,曾侯乙墓在听訞洞北50公里,由此推测,战国时期听訞洞周边范围为曾国属地。<br></h3> <h3>古城畈</h3> <h3>随南政治中心几度古城 柳林古城与听訞洞所在的同兴村天相连地相连。历史上几度成为随南的政治中心。《水经注》漳水出土山,南经隋郡平林县故城西,俗谓将陂城,与新市县接界。故中兴之兵有“新市”、“平林”之号。土山在今随西南柳林境内。新朝地皇三年(22年),王匡、王凤率领“新市兵”攻随,平林(今柳林古城)人陈牧、廖湛起兵回应,号“平林兵”。《随州志》土山南为漳水所出。梁于此置巢县,又置土州,隋改土山县。<br></h3> <h3>洛阳金鸡岭文化遗址出土文物</h3> <h3>冷皮垭文化遗址</h3> <h3>听訞洞附近两处文化遗址 三里岗冷皮垭新石器时代遗址。面积约3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2米左右。属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 洛阳金鸡岭文化遗址。出土文物1000多件。历史的语言告诉我们,文物的内涵是神农时代的原始农耕文化,至今6000年左右。遗址面积超过了10万平方米,其规模相当现代一座小型城镇,是一处高等级的中心聚落。人类在这里连续生存繁衍了1000多年,直到青铜时代前夜,这个聚落才退出历史舞台。由此可见,听訞所在的地区是最适应人类繁衍生存的风水宝地。 <br></h3> <h3>青林寨</h3> <h3>古迹岭寨</h3> <h3>车云寨</h3> <h3>高耸的废墟 听訞洞周边山寨十几座。青林寨、古迹岭、倒转砦、车云寨、罗什寨等,废墟高耸,绿林丰碑。公元22年,古城畈人陈牧、廖湛、刘玄聚众起义,组建了平林军。与王匡、王凤领导的绿林军一起冲出了大洪山,直捣京都长安,建立了更始政权,刘玄当了皇帝。元朝末年,明玉珍屯兵青林寨、古迹岭,保卫百姓平安。后率义军参加了红巾军,为推翻元朝统治立下了汗马功劳。1363年,明玉珍正式称帝,建都重庆,国号大夏。随南两次农民起义,出了两个皇帝,影响了中国的历史命运……<br></h3> <h3>洛阳店</h3> <h3>随南洛阳的由来 河南洛阳、随南洛阳,一字不差,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呢?西晋时期,中原发生八王之乱,匈奴等少数民族举兵侵犯中原,永嘉四年即公元310年,河南洛阳陷落,官兵士族大量南迁,史称“永嘉南渡”。东晋统治者为了控制南逃士族和保护他们的利益,便在他们避难集中地区临时设置与他们原籍贯同名的郡、县行政机构,史称”侨置”。当时逃到随南避难的多为河南洛阳籍士族,随南洛阳行政机构应运而生。时代过去了,名称却留下了,作为情感的牵挂、历史的鉴证,随南洛阳的称呼己经有1700多年了。<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