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秋雨绵绵的十月,回到了陕飞北区——城固县老庄,离开了喧闹嘈杂的大城市,猫耳山下的家属区静悄悄地格外冷清,生活环境突然变化真还有些不太适应。</h1><h1> 晚饭后在宽阔的厂区大道上散步的职工家属人来人往,彼此间招手、点头相互问候,慢步走过红石口,经过《治滑保厂大会战纪念碑》时,凝视着幕色下石碑上的碑文,脑海中又浮现出人声鼎沸,车辆川流不息,治滑大军顶风冒雨、挖沟垒石与狂风暴雨拼博的壮观情景。绕过新建的锅炉房,高大的302、301部装厂房巍然屹立,两条铁轨从宽畅的大门伸出通向远方。翻过一段陡坡,几排简易的红砖楼房出现在眼前,望着熟悉而陈旧的家属楼房、杂草丛生的护坡、破损的柴棚和潮湿的道路,心中有股酸楚的难受,这就是我生活了二十余年的青蛙塘!</h1><h1> 陕飞北区原国营彤辉机械厂有三个老职工家属区,一区建在山梁上,常年有山风吹来,职工都称呼“迎风楼”,二区修在沟里,夏天闷热的难受,又名“向阳沟”,三区建在半坡上也是工厂的最西边,是北区最偏僻、路途最远的一个家属区,大家都叫它“青蛙塘”,住的大都是在部装片上班职工及家属。在这里我们第一代陕飞人成家创业、结婚生子,默默地奉献了青年和中年时代。无论是通向青蛙塘的大路还是那山梁上弯弯曲曲的小道,无处不留下了我们激情岁月的脚印。</h1><h1> 74年末从172厂技术学习培训回来,工厂的单身楼不够住,部装片几百名青年人就住在青蛙塘6栋、9栋等家属楼里,那时住在三区的职工家属大都是老厂支援三线调来的老职工,主要居住在10、11、12栋,其它几栋楼住的都是基建施工单位的人员。青蛙塘顾名思义就是青蛙多,家属区建在半坡上,面对着沟里的稻田,夏秋季夜晚青蛙“哇哇”的呜叫声彼此起复,忽高忽低,一会独唱一会合唱,夜深人静的后半夜常常吵的人难已入睡。一大群朝气蓬勃年轻人的来到,使寂寞的青蛙塘顿刻活跃起来,夜幕降临灯光通明的男女宿舍里传来一阵阵歌声、小提琴声,不时夹杂着吵闹和划拳声。工作劳累了一天,那个年代最大的娱乐就是晚上能看上一场电视剧或球赛,所以每晚在露天电视机前,总是挤满了黑压压的人群,记得转播世界杯足球赛期间,我们一帮喜爱足球的年轻人,天天坐在冰凉的台阶上通宵达旦地看到半夜,大呼小叫的为中国队加油助威,为球星的精彩射门鼓掌欢呼。</h1><h1> 青蛙塘当时的交通条件很糟糕,去比较繁华的彤辉大街要翻二个山粱,走大道路途远时间长,走小路坡陡又太累。当年的沙土道路坑坑洼洼,晴天尘土飞扬,每逢下雨更是“寸步难行”,被雨水浸泡的黄泥巴特粘,一步踏进去,常常是脚出来了雨鞋留在了泥坑里。我们住在9栋一楼,每逢雨季来临,山坡上泥水经常涌堵楼口,天天早晨要“抢险排涝”,除了上班和去单身食堂打饭,几乎整月不出青蛙塘,当时每个人有“三件宝”——手电、雨衣和高沿雨鞋。直到80年,部装片各单位职工自力更生挖排水沟、砌护坡、浇筑混凝土水泥路,才结束了青蛙塘“路难行、灯不明”的历史。</h1> <h1>“红石口”劈山而过,也是厂区道路的最高处,路边树木长的枝繁叶茂,在此散步的职工络绎不绝。</h1> <h1>《治滑保厂大会战纪念碑》是为了纪念1974年夏天,六千余人的治滑大军在此处“抢晴天、战雨天,治滑保厂做贡献”,经过七个月的艰苦奋战,使滑坡地带得到控制,为保障工厂安危立下了功勋。</h1> <h1>夜幕下的部装302厂房。</h1> <h1>高大的部装301厂房。</h1> <h1>专用铁路通向陕飞南区</h1> <h1>通往青蛙塘的陡坡</h1> <h1>青蛙塘10栋,11栋,12栋家属楼。</h1> <h1>青蛙塘1栋,4栋,5栋家属楼</h1> <h1>青蛙塘2栋,6栋,7栋家属楼</h1> <h1>青蛙塘9栋,74年学习培训回厂,曾在一楼住过四年多,大部分的单身时间是在这里度过的。</h1> <h1>青蛙塘4栋,80年成家后,在中间单元二楼住过近一年时间。</h1> <h1>81年搬到青蛙塘10栋,先在四楼住过5年,后搬到二楼住过11年,1996年搬离青蛙塘。</h1> <h1> 上世纪八十年代是青蛙塘的“鼎盛”时期,陆续结婚的年轻人在这里“安营扎寨”,偏僻的青蛙塘变的逐渐热闹起来,近千户职工的入住使得三区家属楼也变得一房难求。粮站前小小的空地周围曾是青蛙塘的中心,集中了几乎所有的生活设施:粮站、煤厂、商店、食堂、邮局、储蓄所、保健站等都设在于此。清晨工厂的大喇叭未响,小食堂油条的香味已飘进各家各户,买早点、买菜的职工纷纷去采购所需的东西,周边村子的村民们把刚摘下的蔬菜、瓜果和自家产的土特产、鸡蛋等,沿路边摆的滿满的,小小的空地上人头攒动,吆喝声、讨价还价声混成一片,这也是青蛙塘一天中最热闹的时段。傍晚随着下班号响起,这里的小市场又进入高潮,大食堂盛馒头的大筐、送牛奶的蹦蹦车、卖卤肉的自行车以及摆地摊的小商贩,加上卖菜的村民和购物的职工,粮站空地前己是熙熙攘攘,人车难行,直到夜幕降临喧哗声才渐渐的平静。山里的村民常常把捕到的蛇、野兔、野鸡、野猪肉和麂子肉拿来出售,偶尔也有熊掌和竹䶉(专吃竹根的小动物),十天半月品尝一下野味也并非难事,我就曾用漂亮的长尾巴锦鸡做过一个标本摆在书架上好多年。</h1><h1> 随着一个个小生命的诞生,托儿所也人滿为患,不得不把原单身食堂加以改建容纳猛增的陕飞新一代,三区小学每年的新生也增至到二个班。每逢二区露天灯光球场放映电影,青蛙塘的职工拖儿带女全家出动,通往球场路上的人流如游行队伍人头攒动、浩浩荡荡。春天来了油菜花遍布田野,蜂飞蝶舞;夏天在双井水库游泳,欢笑声伴随着飞溅的水花;丰收的秋天黄澄澄的稻穗在微风中摇晃,三五成群结伴进山打板栗、摘毛桃享受大自然给予的馈赠;晴朗的冬天爬上洞阳宫、天台山远眺群峰屹立、山青水秀的巍巍秦岭,我们在青蛙塘这四季如春的田园风光中不知不觉度过了一年又一年。</h1> <h1>青蛙塘曾经繁华过的小自由市场,如今连个人影都看不见,事过境迁,人非物是啊!</h1> <h1>青蛙塘最早的国营商店,这可是当年青蛙塘唯一供应日用商品的小卖部,记得有一年食盐要提价,许多家属成袋成袋的购买囤积。</h1> <h1>原青蛙塘国营粮站,在计划经济年代,每个月按定量买到的是发黄带有沙粒的陈年大米。</h1> <h1>原青蛙塘小食堂,虽然早已关门,烟筒不再冒烟,窗户中似乎还散发出早餐油饼的香味。</h1> <h1>早已荒废的三区煤场,锈迹斑斑的大门。</h1> <h1>原三区浴池,早已停业,门前杂草丛生。</h1> <h1>破烂不堪的台阶长满了野草;七、八十年代这里天天傍晚挤满了看电视的职工和家属,也曾经是我们球迷们收看世界杯足球比赛的看台。</h1> <h1>原来的单身食堂,后改建成三区托儿所,儿子童年的快乐时光是在这里度过的,现改为物资部仓库。路口这棵粗壮的老树见证了这段岁月,树旁这条荒废的小路是何等的熟悉:它是住在青蛙塘的部装人,每天上下班到部装厂房必经的便道。</h1> <h1>三区小学是青蛙塘孩子们的启蒙学校,八十年代曾有过12个班,三、四百名小学生,如今校门紧锁、人影无踪,再也听不到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了,现在陕飞大学和公司党校在学校里授课。</h1> <h1>也许你熟悉这个地方?</h1> <h1>家属区路上空无一人,只有孤零零的这棵大树还再坚守着。</h1> <h1>当年通向双井水库的乡村小路,如今修成的水泥路,小汽车也能畅通无阻。</h1> <h1>青蛙塘对面双井水库的山坡上长满了郁郁葱葱的桔子树。</h1> <h1>深秋十月的北区,金桔挂满了枝头。</h1> <h1> 八十年代中期工厂在各区新建了一批封闭式家属楼,青蛙塘符合条件的职工陆续搬进了新房,刚腾空的旧房子马上又住进一大批“农转非”的职工和家属,“农转非”的职工大都是多子女的家庭,它们的到来使青蛙塘的居住人口达到了顶峰。九十年代初有一批曾在延安插队的“北京知青”工厂的职工,根据北京市有关政策陆续调回了首都,我的四家邻居就有二家迁回了北京,青蛙塘萧条的序幕由此开始。随着工厂住房条件的不断改善,—座座新楼房和五区的落成,又有一大批职工家属先后搬走,人口的骤降使青蛙塘渐渐地变的冷清了,我也是在此时期告别了住了23年的青蛙塘搬到了二区。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工厂生产研发的重心向南区转移,尤其是部装片的全部南迁,给青蛙塘来了个“釜底抽薪”,部装职工家属大规模的搬迁,曾经热闹一时的青蛙塘几乎是人走楼空了!</h1><h1> 今年回到北区重返青蛙塘,在偌大的家属区内见不到几个行人,在昔日繁华的粮站空地,只有一个简易棚子的小卖部在营业,有几位退休职工在聊天,遇到一位熟人才得知:自部装下山后,青蛙塘的居住的人员少了一大半,原有的生活设施全都关闭了,孩子入托儿所、上学都要到二区,买菜买粮也要跑到二区。去我曾住过的10栋西单元一打听,整个20套房间的单元如今只住着二户退休职工,望着熟悉而空空荡荡的楼口,我茫然、彷徨、感慨!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曾经有多少地方像青蛙塘一样崛起、繁荣、衰落直到消失。</h1><h1> 此次工厂棚户区改造完成后,我们曾经住过的旧楼房也许不复存在?也许只留下孤零零二栋较新的楼房,真希望旧楼房改建后能另做他用,作为三线年代的见证保留下来。与之巨大反差的是邻近的史刘湾新村,成片的白墙红瓦小二楼逼近了青蛙塘家属区,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快速发展,附近的稻田己所剩无几,人为的乱抓乱捕,青蛙塘己经听不到青蛙的呜叫声了。</h1><h1> 青蛙没有了,青蛙塘离消失也就不远了。</h1>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青蛙塘墙外从东干渠附近迁移过来的史刘湾新村</span></p> <h1>告别了青蛙塘,再回来不知还能否看到昔日的旧貌?</h1> <h1><b>远眺青蛙塘,</b></h1><h1><b>绿荫遮楼房,</b></h1><h1><b>风雨半世纪,</b></h1><h1><b><span class="ql-cursor"></span>命运更迷茫?</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