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图文编撰:王建国</h3><h3> 资料来源:王建国</h3> <h3> 2017年6月4日至13,我回到清涧县解家沟镇(原二郎山乡)王家塬村,这是我的老家。</h3><h3> 61年我父亲担任榆林县工会主席,当时正值我国三年自然灾害的困难时期,国家为了减轻城市商品粮供应不足的困难,动员和号召城市居民回农村,父亲身为党员领导干部,带头将家属的户口由城市迁返回农村,我们家就是从61年深秋回到老家的,那时候我才七岁,后来到了71年夏末才离开老家(因为我和姐姐要上高中了),就这样我在老家住了整整十年。</h3><h3> 在老家的十年里,正是我少年成长的阶段,在这个阶段里,我在老家农村的学校里,读完了小学和初中(带帽初中班),在这十年里,我经历了很多的事情。</h3><h3> 首先是知道了什么叫吃苦受累,因为我处在农村,整天与种地的父老乡亲们在一起,亲眼目睹了他们一年四季种地的辛苦和付出,泥一把水一吧,风里来雨里去,为了收获那一点微薄的粮食,吃尽苦头,受尽了劳累,真是让我在幼年的心灵里,烙下深深的印记。</h3><h3> 其次是我学会了种地,六、七十年代正是我国农村集体化的时代,农村人口,每人都分有少量的"自留地",这是为农民种植各种蔬菜和杂粮的基地,主要起一个补充作用,我家也有三至四亩自留地(山地也是旱地),由于我父亲长年不在家,在榆林工作,哥哥又早早(65年正月)去榆林读书(初中),家中只有我和姐姐、母亲,由于母亲有病不能下地劳动,所以种地任务就落到我和姐姐的身上了,65年我才刚满十岁的孩子,没有力气和能力去种这三四亩地,只好与姐姐抬着干活,经常把大粪倒在自己身上,吃了许多苦,受了许多累,终于学会了怎样种地。</h3><h3> 最后,父亲在61年深秋带着我们回到老家,在老家的十年里,我们虽然吃了许多苦,受了许多累,经历了许多事情,但是,在某种意义上说是锻炼了我们,特别是在吃苦耐劳的精神上,给我们上了终生难忘的一课,为我们今后的人生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我们受益终身,很值得今天的孩子们学习和思考。</h3> <h3>6日早上我来到我家的脑畔上,因为老村子一个人都不住着,因此王家塬(土桥)的早晨静悄悄,为此我录了此视频。</h3> <h3>这是我为自己的窑洞挖出的排水渠。</h3> <h3>6月4日我回到了老家,5日下了一整天雨,6日雨停了,我和工人们备上工程所需要的原料,这是我们为维修窑洞备好的料,7日一早我们正式开始了维修工程。</h3> <h3>8日在维修期间,正遇村里的"贫困户"回来采集相片,户家兄弟给孙子喂饭。</h3> <h3>工人正在砌墙</h3> <h3>砌成的墙壁,同时又把整个墙面泥了一遍。</h3> <h3>这是工人正在为小窑维修窗台的视频。</h3> <h3>11日下午工程完工后,我们放炮表示祝贺,12日我离开老家,13日回榆,这次回老家是我一生第一次全程自己开车的。</h3> <h3>最后匠工李卫军即兴演唱了一曲陕北秧歌。</h3> <p>结束语:</p><p> 61年深秋父亲把我们娘母四人送回了老家后,由于没有窑洞住,迫不得已决定修建窑洞,那个年代是饿着肚子来修窑的,全家人省吃节用,倾全家全部财力和物力来修窑的,这其中的艰难是可想而知的,例如:在65年5月上旬(阳历),我们家把这两孔窑洞的石口套起后,全家只剩下三升粮食(一升是三市斤),即:一升黄豆和二升高梁,三口人几乎要断顿了,那时候正是青黄不接的季节,后来,我们三口为了活命,把草根树皮和山里边能挖到的野菜和能吃东西都吃遍了(在这里我都掉泪了),这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啊!因此为了修好这两孔窑洞,我们全家付出了多大的代价,同时也倾注了我少年时期全部的感情。</p><p> 现在我们离开老家近五十年了,因为是土窑洞,长时间不住人,是很容易倒塌的,为此这次回老家进行必要的维修,前年我父亲还在世,维修完毕后,我给他老人家看了照片和视频后,父亲感到十分高兴,高兴的是自己一生,在最为困难的时候修建的窑洞,得到保护和维修,没让自己的心血白费,这也是我们晚辈对长辈的最好告慰。</p><p> 今天我也年过花甲,我能在我的有生之年,把此窑洞保护好,也就心安理得了,也能向我的儿孙们有个园满的交待,同时我也希望我的儿孙们今后继续能够将此窑洞保护下去,给后人们留下一个永久的纪念。</p><p> 王建国 2019年11月4日写于榆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