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font color="#ed2308">2019“丝路之秋”当代名师大讲堂</font></b></h1><h1><b><font color="#ed2308"> 中学语文培训活动</font></b></h1> <h3>天高云淡,和暖日;金桂飘香,收获季。10月26日至27日,“2019‘丝路之秋’当代名师大讲堂——著名教育专家与陕、甘、晋、豫、蒙名师聚焦学科教学变革中学语文教师培训活动”在古都西安高新一中(初中校区)成功举办。临猗县初中语文名师培养对象赵淑萍、王玉婵两位老师参加了本次教研盛会。</h3> <h3><b><font color="#ed2308">(一)</font></b></h3><h3><b><font color="#ed2308"> 聆听大师的教学,感受语文的魅力</font></b></h3> <h3> 来自江苏南通的丁卫军老师首先示范了一节八年级的写作指导课《抓住细节,写好人物》。丁老师以“初见小丁老师”为话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写出真实、典型、生动的文章,丁老师的点评语言幽默风趣,方法点拨精准,学生的作品也在丁老师的指导下越发精彩,讲堂里时时爆发出阵阵掌声。</h3> <h3> 丁老师是“简约语文”的倡导者和践行者,他一直秉持“将读写坚持到底,为孩子终身发展奠基”的理念,课堂上抓住最能写出人物特点与精神的细节描写,聚焦、分解、放大,运用肖像、神态、动作、语言等人物描写,用以小见大、画龙点睛等方式,教会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叙述故事、突出主题的方法。</h3> <h3> 第二节是全国优秀教师、“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程翔老师示范的八年级《关雎》赏读课。程老师用七个大问题串联了整堂课:“此诗用了什么手法,什么是兴?”“什么是淑女?”“什么是君子?”“这首诗是谁写的?”“老师不让写,为什么还要学?”“他们真的结婚了吗?”“《关雎》反映了谁的思想?”而且层层深入,收放自如,开合有度,从中国的《诗经》到西方的《荷马史诗》,从古至今,从经学到文学,从爱情到婚姻,从读诗到读自己,程老师的指导与点评适时,适度,自然,从容,时而掷地有声,时而爽朗大笑,听者轻松惬意,教者气定神闲,非智者不可为啊!</h3> <h3> 第三节是山西名师宇保贵老师示范的经典童话《皇帝的新装》。宇老师更多地关注了童话文体的布局,关注文本结构的艺术性,七个巧妙设问引导学生与童话与作者与老师进行对话,在环环紧扣的问题思辨中强化语言逻辑,提升思维能力,实现通过语言的建构与运用发展语文思维水平的教学,在师生、生生的思维碰撞中自然生成新的理解与发现,这是智者的引领!</h3> <h3> 第四节是肖培东老师的《一颗小桃树》,巧妙的设计,授课如行云流水,深入浅出。肖老师从诵读出发,带领学生品析字词;从“一颗小桃树”出发,洞悉贾平凹的一生;以读促思,以读助悟;学生在肖老师浅浅的授课过程中,体悟到了人生的真谛。肖老师的导课是从会场到课堂,顺势引导,水到渠成,非常巧妙!在学生表达啰嗦时巧妙的提醒:"简洁也是一种风度"。最后结合板书的收束语,连词成句,没有超出学生思考的一个多余的字词,没有老师刻意的拔高,紧贴学生,总结中有激励有鼓舞,结束里诗意浓浓,余音袅袅,令人拍手叫绝!灵动的背后是师者的智慧!</h3> <h3>肖老师浅浅地教语文,可是让人感受到的却是无比的丰厚。怎样的备课才会如此丰厚,在微报告中他谈到了<b style=""><font color="#167efb">《备课“九问”》(即“肖九问”)第一,这是什么类型的文章(文体特征)</font></b><b><font color="#167efb">第二、这是为什么而写的文章(写作背景)?第三、这是写什么的文章(内容、主旨)?</font></b><b><font color="#167efb">第四,这是怎样写出来的文章(手法、语言)?</font></b><b><font color="#167efb">第五,为什么放在这个单元、这个位置(单元目标、编者意图)?第六,最能体现文章特色的重要语段和句子是哪几个(教学聚焦)?第七,思考当下为什么要教这篇课文(教学意义)?第八,学生自己能读懂的和不能读懂的的可能是什么(学情预判)?第九,教材本身提供了哪些助读助教助学的资源(教学资源)。</font></b>有点(要点)的罗列,有面(课例),逻辑严谨,举例详实,一个个课例,一篇篇课文,包括预习提示,课后习题,他都熟稔得如数家珍,看着他不慌不忙的娓娓道来,我明白了,不正是因为有了这些"问",肖老师的这节课才会有如此精彩的呈现吗?立足自读课文的教学要求,紧贴学生的思维水平,以旁批问题及提示为抓手,适时点拨,灵活评价,不断推动学生思考,提升思维品质。以老师解读文本,设计教学的"厚"来引领带动学生的厚积厚学,进而走向文字中,走向文本深处,进而去欣赏碧波深处的奇珍异宝。简介中说肖老师是全国首届"我即语文"教学奖获得者,的确,他是有温度有情怀的语文人,他即语文!<br></h3> <h3>27日,特级教师黄厚江老师为我们上了一堂独具匠心的《猫》,黄老师语言幽默,与学生的互动诙谐有趣,紧随学生思维,相机引导,逐渐让学生深入文本。黄老师特别展示了小说文体的教法,且擅长在学生的表达中引导学生揣摩语文,做到了文与言的统一。黄老师,一个教育界里被大家宠着的“二猫”,太多的率性,太多的哲思,太多的犀利,太多的精辟,太多的幽默,也带给我们太多的笑与笑后的思……</h3> <h3>你的课堂是我们师生向往的地方,却又在水一方,可望而不可及。一节课,您教这些孩子要做会思考的人,要明白生活中会经常做“三猫”,却又祝愿孩子们幸运多多;您与孩子们情境交流,又告诉他们学会理解,接受不同方式的爱;您用不太动人的朗读,引着孩子们去深入文本阅读,做最语文的阅读,最本真的阅读。我们的捧腹大笑是对您最高的褒奖,谢谢您!</h3> <h3>兰州八十六中学语文教师刘克智为我们展示了一堂精彩的《三峡》,板块式教学思路清晰,以读带品,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h3> <h3>下午,高新一中的刘倩老师带领我们进入了感人至深的《秋天的怀念》。刘老师声音动情好听,一步步地将学生引入情境,抓住关键句,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散文的情味。朗读怀人,孩子们深情的声音带给我们更多的感动……听着听着,我豁然了,这是人生的顿悟:人生匆匆,确有多少的留恋,无尽的慨叹,几多的悲喜,些许的无奈……带着孩子们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体悟人生千滋百味。</h3> <h3>最后有幸听到清华附中高级教师赵谦翔老师的作文课,赵老师现场逐字逐句点评学生的课堂作文,语言幽默诙谐,不徐不急,颇有大师风范。赵老师在课后还为我们做了“以读促写,以写助读”的微讲座,建议老师们对文本要做到突破、磨破、识破。</h3> <h3><b><font color="#ed2308">(二)评课问诊,与自我反思</font></b></h3> <h3>辩课沙龙活动中主持人问程翔老师如何备课,程翔老师淡定地说,家里有五十多本有关《诗经》的书,自己也是《诗经》爱好者。满座寂然,这就是程老师的备课,厚积才能薄发,这是厚到什么程度了啊?令人惊讶,令人叹服,也许只有如此厚积,才有课堂上的信手拈来,游刃有余,润物细无声!程老师说“做有灵魂的教育,教有学理的语文,当有骨气的教师。”我想,这样的高度,需要老师终生去修为。但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只要怀揣对语文的热爱,总会慢慢抵达语文的青草更深处。</h3> <h3><b><font color="#ed2308">(三)内化于心 外化于行</font></b></h3> <h3>在本次教学研讨会中,专家名师们展示了各自不同却同样别致的教学风采,传递了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理念,带来了赞叹惊喜,也引发了参会老师们对自己教学的思考,对我们教师提升课堂探究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提高教学水平有非常好的指导意义。名师大家们精湛的教学艺术和勤于探究、善于发现、勇于创新、乐于奉献的精神呈现于课堂内的是洗尽铅华,回归本真,真正的语文人、语文味。可谓是岁月沉淀人生经历,尽显风华;书生飞扬语文本色,情系课堂。 语文课堂是有生命的,让我们和学生们一起去享受课堂吧。</h3> <h3>再见,西安!紧张而充实的两天学习虽已结束,但留给我们更多的是思考和教学中的运用。最后用一位老师的评语作为结束语:</h3><h3><b><font color="#b04fbb">你走过的路,</font></b></h3><h3><b><font color="#b04fbb">读过的书,</font></b></h3><h3><b><font color="#b04fbb">遇到过的人,</font></b></h3><h3><b><font color="#b04fbb">都藏在你今天的气质里。</font></b></h3><h3><b><font color="#b04fbb">你听过的课,</font></b></h3><h3><b><font color="#b04fbb">听过的讲座里,</font></b></h3><h3><b><font color="#b04fbb">生发的思考,</font></b></h3><h3><b><font color="#b04fbb">会投射到你未来的课堂上。</font></b></h3><h3><br></h3> <h3><b><font color="#167efb">制作团队:</font></b></h3><h3><b><font color="#167efb">临猗二中:赵淑萍</font></b></h3><h3><b><font color="#167efb">双塔初中:王玉婵</font></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