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年记(六)小小“道场”(完整版)

一芥如沫

<h3>  这是一个微妙的词。度了一下百科,“道场”释义如下:泛指修行学道的处所。也泛指佛教、道教中规模较大的诵经礼拜仪式。如水陆道场、慈悲道场、天师道场等。</h3><h3> 那么,我狭义的理解中,“道”是内容,“场”是形式,在哪里或许可以不讲究,何人布道才重要。柳宗元《南岳般舟和尚第二碑》如是言:“远大师修明要奥,得以观佛,浩入情海,洞开真源,道场专精。”一次机缘相聚,也会是真源之道,专精之场。霍老师汉中授课回来后相约小聚,却也纵横捭阖,“无”中生“有”,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回来后告诉小仲,她抽空整理了一下,再读一遍,却感叹于吃一顿饭,喝几杯酒,竟然生发出很多本真的意思来,初窥门道。</h3><h3> 不知怎么说到了语文课堂上的“意料之外”,诸如冷场的尴尬,霍老师说,接触到语文的真面目时,不分优劣学生;如果问题提的有质量,好学生和赖学生一模一样。有时候赖学生反倒表现优于好学生。这或许就要看我们文本解读能力了。</h3><h3> 谈及当下语文教学中探索的群文阅读教学,霍老师在思考:如果老师一节课不讲,学生的阅读量到底是多少?群文阅读不能只追求时髦,而在注重功能;“群”的文应该是帮忙制、待客制,要有主人,要有陪客。我们读钱钟书《管锥编》,这就是是拿群文写出来的呀;这次去汉中讲“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 ”,“汉”为“汉江”啊,无论对错,反而因地制宜,生成亮点,把“汉江”也“群文”进来了。</h3><h3></h3><h3><br></h3> <h3> 我想起不久前讲《行路难》,把自己的体验“群文”进来继而解读:(我)停杯(我)投箸(我)不能食(我怀才不遇我愤懑啊),(我)拔剑(我)四顾(我)心茫然(我不甘心我却不知该挥剑何处)。(我)欲渡黄河(却)冰塞川,(我)将登太行(可)雪满山.......再加上语速重音朗读,再加上加道具(比如笔袋尺子)就那样“停”“投”一下,把自己就解读进去了。</h3><h3> 霍老师听后马上生成了一个初步体系。文言文难理解 ,这就是方法:补 。好处: 1.疏通文意 2.扩大意境 3.真切体验。想尽一切办法让学生感受:比如组词。 把简单的东西读丰富,去审美,从简单的东西中看出丰富。比如“独立寒秋”:独,组词: 独立、 独唱、 独霸天下 、特立独行 、独树一帜…… 在寒秋,毛泽东( )+独钓寒江雪 特立独群 卓尔不群 独往独来 天下无敌......万山:香山 岳麓山 长白山 珠穆朗玛峰 祁连山.......万山即全中国的山。这样一来,原来啊,这个人胸怀天下!群文阅读就像药方一样,把其它词划开 。 目前语文教学中存在学生读不出那个词里住的那个人 ,老师自己先没想到。 </h3><h3><br></h3><h3></h3> <h3>  军华老师提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不必说……也不必说”那一段,大家解读:总而言之百草园我回不去了。霍老师说,言:万语千言,说过来说过去,说一千道一万,说再多也没用。语言是存在的家园,那里住着诗人和文学家,守护着。不必说也不必说,梁实秋、贾平凹《登鸣沙山记》用过。好话有一种生成性,就像孕妇一样,可以生很多孩子。学生的任务先把这个肚子学下。好多无效的语文课没有语言,说的是空话(多么....多么....)。教给学生一个套子。</h3><h3> 谈及多年前在北京的一次学习,霍老师说那时才明白课是有“课型说”:讲座课, 讲读讨论课 ,展示课 ,练习课 ,背诵课…… 课堂是多种多样的,上完一轮就要有自己的东西。</h3><h3> 我不知因何发出了感慨:生命是要有一种仪式感的 ,不经意间我们体验到了“蝴蝶效应”。晓贤老师马上提议:上课前先让老师解读教材,做部编版教材的教学实录、 教学课例 、教案等,形成资源库。我们可以做这件事。霍老师建议,老教材到新教材没有变的经典筛出来,做成目录,做成子课题;然后进行文本解读理论培训;几个人分头行动,每解出一篇规定时间聚一次进行研讨敲打。</h3><h3> 晓贤又一次补充:按照方案出一位老师上课,打磨好的课堂实录。继而衍生:语言学习有共同性,英语课也讲究文本解读。文本解读加入群文阅读理念。</h3><h3><br></h3> <h3>  玉龙老师言及,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进行德育教学。如霍老师观沧海。仿写是最起码的建构 组词是最基本的建构 。他又翻到最近研读的“未来学校”相关资料,补充说教育最大的善良,就是帮助学生在未来持续发展中,让孩子有在驾驭未来不确定性的能力,积极的心态,强健的体魄,良好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非常重要。学校法宝: 手工作坊 图书馆 儿童剧场等。</h3><h3> 霍老师插言:核心素养适应性很强。好多学校培养的是专业人才,但缺乏核心素养,若产业变成夕阳产业,那这个人也完蛋了。有核心素养的人:世界万变我不变,以不变应万变。不变的即核心素养。核心素养还包括基本的人生态度:你在哪里世界的中心就在哪里。把课本变成剧本,贵在坚持。性是悟出来的 ,如剑桥大学厕所文化(准备了小黑板,粉笔,乱涂乱画变成了创作),顺势而为,做教育的有心人。</h3> <h3>  心有所念,又来一位长者,霍老师多年的老友,一语道出真谛:教育就应该一切从学生出发。老师言及,大部分硬件设施往往没有在教学上靠拢 ,录播室就应与平时教室一样,方方正正的,学生上课不受干扰。</h3><h3> 大家颔首,然后举杯。推杯换盏也妙语连珠:酒这东西喝的是情感,人这东西碰的是合适。 “喝醉” ,为何醉?因陶醉。我又想到霍老师的思考的课题: 人的幸福感就是遇到合适的人。就像校长那天说“这是一个好老师”,温暖又感动。晓贤随性感慨:“在这个纷繁的世界里,我们还能这么纯洁,还这么高尚,我常常因为这一点感到我很骄傲,我感到自豪。”就是啊,大人都这么爱听表扬,何况学生呢。学生听得表扬还是太少了,要找恰当时机多夸夸孩子。</h3><h3><br></h3> <h3>  于是,又兴致勃勃开始了教育蓝图规划,反正最起码此刻是我们的场,问着自己的道,我们最牛逼。说,教育往往是要建成能让孩子体验的东西,没体验是绝对不行的。比如陶窑、斗拱、古建筑组装、再比如古代的工艺。让孩子们自己找种子,看花怎么育出来,要亲自动手动脑。还有戈壁农业 ,对接农业体验基地……嚯!这是多么大的构想!可是我却没来由相信,不久之后,会成为现实———怕就怕没有“敢想”的这个人,有时候,即使有资源,也不会有人想,或者是根本想不到,想不到从孩子出发去搞搞教育。</h3><h3> 霍老师马上建言:可以开设“家长反授课(比如菜园)”。随即,校长侃侃道出他的智能农业基地构想(环保+经济+教育),老师谈及“共享资源(公共资源)”,如学校、绿化带、甚至一节课都是公共资源;再比如将市图书馆的书籍资源送到各个点,周边居民可以随时随地去学校等地看书。点就可以设成各小学、初中、高中.......社区的智能就是组织居民星期天去学校图书室过周末,这才是真正的共享。目前的社会状况就是大力建设,建了却没人去,造成资源浪费。(未来社会构想理念) </h3><h3><br></h3><h3> 天马行空,还是谈人的培养。要给予年轻一代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去历练。老师说,越放手越尽心,展现的东西越好,对学校越有利。《中青报(争鸣:雷锋精神)》:副手怎么做? 感到压力的时候就是操心的时候 , 彼此信任度要高,则会全部受益。从合作中进步,应该各尽其才。 校长以个人的人格魅力,情怀做成了一些事,其实最好能从制度上做到,(上层建筑层面)梯队建设才会健康。就像高祖用韩信、张良,学校怎么样把最好的资源用到教学和管理上这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学生受益。</h3><h3> 一次小聚,几个局中人与局外人 ,胡侃乱谝打造教育的乌托邦,乐呵呵地在自己的世界,胡说八“道”,醉意微醺。</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