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离开根宫佛国,次日来到屯溪,坐高铁来到歙县北站。歙 [shè]“~县”,在中国安徽省,中国四大古城之一,其余为四川阆中古城、山西平遥古城、云南丽江古城。</h3><h3>这四个古城分别代表了一定历史时期的不同风貌,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张显出汉族历史文化特色的标志性古城,对研究汉族建筑、人口、风俗具有重要的意义。</h3> <h3>歙县是古徽州府所在地,是徽文化和国粹京剧的发源地,是徽商、徽菜的发源地。明代戏剧家汤显祖曰:“欲识金银器,多从黄白游。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h3><h3>歙县历史悠久,有“东南邹鲁”的美誉。邹鲁原指春秋时期的邹国和鲁国,因孟子生于邹,孔子生于鲁,故为文教兴盛之地的代称。歙县被誉为中国徽文化之乡。”</h3> <h3>文房四宝中的徽墨、歙砚的主要产地为歙县,风传中国徽墨之都、中国歙砚之乡的美名。歙县文风昌盛、名家辈出,被授予中国牌坊之乡、徽剧之乡的荣誉称号。</h3><h3>歙县教育发达,人才荟萃,文物古迹星罗棋布,有“文物之海”之称。全县现存地面文物六百多处,其中许国石坊、棠樾牌坊群、鱼梁坝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3> <h3>歙县地处黄山南麓,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221年就置县,隶属会稽郡。西晋属新安郡;隋属歙州,到了北宋宣和三年,宋徽宗平定歙南方腊起义敕改歙州为徽州。</h3><h3>徽有美好的意思,寓意吉祥太平。歙县为古徽州府治,是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安徽就是由安庆、徽州两地名而来。新安画派始祖渐江,教育家陶行知为歙县人。</h3> <h3>歙县北站距古城九公里,坐那么长时间的车,走过去正好活动活动筋骨。来到城北扬之河,河上有明万历元年建的九孔万年桥,久有北钥云龙以及道岸津梁之名。</h3><h3>取名万年桥乃取:“愿我徽人,益修陂塘,旱涝有备,民物安康,后有万年,永世无忘”之意。明代兵部左侍郎汪道昆,歙县松明山人,留一首七律《万年桥》记其功。</h3> <h3>道昆侍郎诗云:“使君遗泽五溪东,驱石桥成利涉功。地踞金汤三铺郡,天回砥柱万年同。参差石势疑乌鹊,缥渺江流见白虹。亭上至今留醉处,莲花面面似山公。”</h3><h3>歙县,素有文化之邦的美誉。古城内五峰拱秀,六水迴澜,山光水色,楚楚动人。徽派建筑古民居、古桥、古塔、古街、古巷、古坝、古牌坊交织着古朴的风采。</h3> <h3>从北门走到西门,花了50元买了一张半价联票,第一站参观徽州府衙。一千四百年前,越国公迁于此。徽州之名始于九百年前,又名新安,徽州府建于元末明初。</h3><h3>州衙宋代毁于大火,随后重建;明初改为行枢密院,洪武三年方为府治;之后两次大修和扩建;清乾隆二年重修,道光再次大修;2009年按明弘治规制修旧如旧。</h3> <h3>徽州府衙保持了明弘治年间一轴、二堂、五门的格局,整个府衙坐北朝南,轴线对称主从有序,中央主堂两侧辅助。2015年徽州府衙修复工程,荣获国家鲁班奖。</h3><h3>徽州府衙总占地面积2.4公顷,建筑面积近万平方米。主要包括南谯楼、仪门、公堂及旧时官吏办公处所。整体建筑气势雄伟,规模庞大,体现了徽派建筑的精髓。</h3> <h3>古代徽州府的象征徽州府衙,整个建筑群气势恢宏,延续了明清时期的徽派建筑风格。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古代的大鼓。灰黄的鼓面虽几经风霜,却依旧傲然挺立。</h3><h3>碑亭中,一只石龟趴在那里一动不动,像是等候它的亲人来救。绕过碑亭来到了大厅,上方挂着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明镜高悬,表明了为官必须要清明和公正。</h3> <h3>正堂的建筑设计,辉煌宏伟,双人合抱的山楂木柱子、冬瓜梁、斗拱、屏风,乃至寓意吉祥的祥云、福寿图案,全部都体现了徽派古建筑的风格,让人叹为观止。</h3><h3>明镜高悬的下方,有三幅水上朝日图。大厅地面的中央有四块灰色的石块称为被告石,被告者必须跪在被告石上。大厅的两旁,有刀、枪、剑、棍等十八般兵器。</h3> <h3>大厅内壁挂有一府六县地图,一府指的是徽州府,六县指的是歙县、祁门、休宁、绩溪、婺源、黟县。大厅后面是官员休息厅,绕过后厅就来到了有名的后花园。</h3><h3>后花园的假山下有个洞,洞内有一副石头做成的象棋棋盘,十分逼真。一块巨石上赫然写着:杜甫陵。陵前有座石桥,因为桥旁栽满了芙蓉花,因而得名芙蓉桥。</h3> <h3>假山之东有口池塘,池内的鱼活蹦乱跳,摇头摆尾,向游人展示着它们的美姿。池塘边的红豆杉上未成熟的白色的果子,可以喂鱼,但不能摘红色的豆子来喂鱼。</h3><h3>府衙后院的清心阁别具风格,小桥流水成趣,假山亭台对峙,楼阁飞檐雕窗,树木清风浓荫,置身其中无比的惬意。在青瓦白墙之下,感受着徽文化的博大精深。</h3> <h3>耆孺召对与狱具</h3> <h3>明镜高悬与十八般兵器</h3> <h3>碑廊与官制工坊</h3> <h3>字画</h3> <h3>天下徽工与徽绣清明上河图</h3> <h3>府衙内徽州三雕遍布每一个角落,木雕、石雕和砖雕,融合成独特的徽派风格的各种建筑。这块中国古代的瑰宝,为中外建筑大师所喜爱。三雕的魅力是什么呢?</h3><h3>徽州三雕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古徽州建郡,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徽州三雕的刀功技艺,堪称到了"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艺术意境。</h3> <h3>从徽州府衙中古徽派建筑的屏风、窗楹、栏柱上,都可以看到木雕。衙内陈设床、桌、椅子等,都饰以精致的木雕图案。木雕的内容琳琅满目,各种吉祥图案等。</h3><h3>衙内石雕相对较少,常见于府衙的廊柱和门墙处。石雕内容主要是动植物形象,生动复杂的图案少见。艺术风格则以浮雕为主,圆雕为辅,刀法融精,古朴大方。</h3> <h3>很多用到砖块的地方都能看到砖雕身影,如门楼、门罩、八字墙、镂窗、民檐、屋顶、屋翎及旌表牌坊等。砖雕内容比较丰富,主要有花鸟、人物、生活场景等。</h3><h3>砖雕工艺非常精细,雕刻也非常工整,运线流畅,主题突出,层次分明。听说:在一块方不盈尺的砖坯上,最多可以雕出九个层次,砖雕艺术水平由此可见一斑。</h3> <h3>如“郭子仪上寿”,描绘了郭子仪六十大寿的场景,他的一百多位儿孙前来祝寿。郭一生位高权重,且育有八子八女,儿孙满堂,多福多寿,为砖雕内容寓意极好。</h3><h3>2006年5月20日,徽州三雕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一项优秀的传统艺术,徽州三雕不朽的价值,体现了劳动人民的卓越才能。</h3> <h3>亭亭玉立与小桥流水</h3> <h3>鱼翔浅底与水榭</h3> <h3></h3><h3>歙砚</h3> <h3>假山与池中之蛙</h3> <h3>各种徽工产品,扫码可直购</h3> <h3>走在徽派风格的小洋伞长廊中,让人有种浪漫的感觉。</h3> <h3>被誉为“东方凯旋门”的许国石坊,位于歙县老城区的中和街。坊主许国,是三朝重臣。因平定云南边境叛乱有功,回到老家歙县,建造了这座千古留名的大石坊。</h3><h3>许国石坊,建于明万历年间,高11.4米,南北长11.54米,东西宽6.77米,由前后两座三间四柱三楼和左右两座单间双柱三楼式的石坊组成。规模宏大,举世无双。</h3> <h3>石坊雕刻细腻,构图精致,庄严朴素。梁枋两端浅镌如意缠枝,吉祥喜庆。中部菱形深浮雕巨龙飞腾、鱼跃龙门、凤穿牡丹等,表达了皇族对坊主的恩典和评价。</h3><h3>构图充满着特定的寓意:龙表达对皇权的忠诚;飞鲤借喻鲤鱼跳龙门;豹和喜鹊隐含报喜,喻意许国三次升迁。许国石坊,1988年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3> <h3>十二根巨大石柱台基,均有神态各异的狮子,或蹲、或坐、或扑,既精巧地装饰牌坊,又加固了牌坊的根基,洋溢着浓厚的民族文化特色。八脚结构,更有故事。</h3><h3>民间传说:一般的臣民只能建四脚牌楼,否则就是犯上。当时徽州四脚牌楼林立,许国如果只是造一座四脚牌坊,无法体现他的官重威显。怎样才能与众不同呢?</h3> <h3>坊主许国是明朝嘉靖,隆庆,万历三朝重臣。他想了个先斩后奏的点子,他建这座牌坊前后共拖了七、八个月才回朝复命。由于超假,许国久默无声,皇上迷惑。</h3><h3>便责备说:“建坊这么久,不要说是四脚,就是八脚也都造好了”。许国听了顿时口呼万岁,奏“谢皇上恩准,臣建的正是八脚牌楼。”皇帝听了为许国的聪明才智欣喜。</h3> <h3>来到徽班所在地,徽剧是种地方戏曲,流行于徽州府、歙县、黟县、休宁、婺源、绩溪和祁门一带。明末乱弹声腔传入,与地方声腔及民间音乐结合,形成拨子。</h3><h3>乾隆年间,拨子与四平腔脱胎而来的吹腔逐渐融合,形成二簧腔,二簧腔又与湖北西皮形成皮簧合奏。声腔包括青阳腔、徽戏和花腔小调几大部分,以徽戏为主。</h3> <h3>从此也就奠定了徽剧的基础。徽剧是与黄梅戏、庐剧、泗州戏并列的安徽四大优秀剧种之一。 2006年,徽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h3><h3>清初,徽剧盛行于安徽及江浙一带;清中期,风靡全中国。乾隆年间,“三庆”、“春台”、“四喜”、“和春”四大徽班先后入京演出名噪华夏,这就是著名的徽班进京。</h3> <h3>清后期,徽剧在北京同湖北汉剧等剧种结合,逐渐演变成京剧。道光年间,京剧兴盛,但徽剧在部分地区仍然流行,形成了一部包罗万象、五彩缤纷的灿烂篇章。</h3><h3>乾隆55年徽班高朗亭率三庆班入京献艺。皇族人看了非常满意,精彩处皇上问:“是什么戏?”曹文埴答道:“回禀皇上,是徽戏。”皇上忙说:“徽戏好!”予以重赏。</h3> <h3>四大徽班在表演上各有所长,有这样的赞誉:三庆班的轴子(读“咒”),是说三庆班擅长演有头有尾的整本大戏;四喜班的曲子,春台班的孩子,和春班的把子。 </h3><h3>自四大徽班进京拜乾隆八十大寿之后,徽剧又吸取京腔、秦腔、昆曲、汉调等剧种的长处,经名艺人的改革,经过了半个世纪的孕育,形成后来的京剧流行全国。</h3> <h3>黄宾虹故居,位于歙县潭渡村,建于清中晚期。1876年他回歙县应童子试,在此生活了三十年。故居为三开间楼屋,前有底廊和小天井,他自题宾虹草堂和虹庐。</h3><h3>黄宾虹先生不仅是杰出艺术大师,还是一位坚强的爱国主义战士。铸园是因为黄宾虹秘密参加推翻清王朝的革命活动,在此为同盟会铸钱,支援抗清斗争而得名。</h3> <h3>1984年,黄宾虹先生诞生120周年,家乡举行了隆重的纪念活动,邮电部发行了纪念邮票黄宾虹小型张。国家拨款对黄宾虹故居进行整修,被辟为黄宾虹纪念馆。</h3><h3>馆设黄宾虹艺术生平展,展品由实物、历史照片和电子播放屏等组成。展品有其亲属捐赠他晚年所作山水立轴一幅、两封手札及部分生前使用的生活、绘画工具。</h3> <h3>出左院门,为玉森斋。前院有假山石块,名石芝。故居周边林木葱郁,景致优美。现书房、卧室仍然保持原样,陈列黄宾虹生前用品:圆片眼镜、瓷砚、笔搁等。</h3><h3>黄先生1930年任上海艺术专科学校校长,1937年迁至北平,1948年秋,应杭州国立西湖艺专之聘南下任教。解放后任全国第二届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h3> <h3>黄宾虹还深究画论、画史,著作有《古画微》《虹庐画谈》等,不但为近代中国山水画杰出代表,且诗、书、印俱佳,诗文清隽疏朗,书法、篆刻饱含金石气。</h3><h3>黄宾虹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嘱咐其家属将所藏书籍、字画、金石以及自作书画、手稿等一万多件全部捐献国家。其水墨太极,洞隐烛微。南黄北齐,无出其右。</h3> <h3>徽园,位于歙县古城的东北方向,是一座新建的仿古旅游城,素有徽州文化大观园之称。徽园,按照老街前店后坊,底层店面,楼层住房等式样,构筑店铺街面。</h3><h3>主体建筑有:仁和楼、得月楼、茶楼、惠风石坊、徽园第一楼、得意楼、春风楼、过街楼、古戏楼、莲池玉带桥、九龙九凤壁、万金灵龟以及镶嵌其间的商品房。</h3> <h3>徽园千禧年建成开园,再现了徽州城明清时期的风貌。气势宏大,古朴典雅,粉墙黛瓦,鳞次错落。雕刻精美,脉传徽州文化神韵,新创徽派建筑、雕刻之精华。</h3><h3>徽园集徽州三绝之大成,抑扬顿挫,架构俱佳;犹如行云流水,清扬悠远,极富韵律;其雕刻之精美,上承古徽文化神韵,下创徽派建筑雕刻之精华,叹为观止。</h3> <h3>徽园的徽派古建筑以砖、木、石为原料,以木构架为主。梁架多用冬瓜梁,中部略微拱起,两端雕出圆花纹,中段常雕有多种图案,通体显得恢宏、华丽、壮美。</h3><h3>立柱用料颇为粗大,通常为梭形。梁托、爪柱、叉手、霸拳、雀替、斜撑大多雕刻花纹、线脚。梁架构件的巧妙组合和徽文化相互交融,达到了珠联璧合的妙境。</h3> <h3>梁架漆以桐油,显得格外的古朴典雅。墙角、天井、栏杆、照壁、漏窗等用青石、红砂石或花岗岩裁割成石条、石板筑就,利用石料本身的自然纹理组合成图纹。</h3><h3>墙体基本使用小青砖砌至马头墙。砖雕大多镶嵌在门罩、窗楣、照壁上,在大块的青砖上雕刻着生动逼真的人物、虫鱼、花鸟及八宝和几何图案,极富装饰效果。</h3> <h3>仁和楼旁景</h3> <h3>古钟与楼道</h3> <h3>徽园牌坊与园外街景</h3> <h3>徽园第一楼与回廊</h3> <h3>仁和楼与绣球楼</h3> <h3>远古石雕</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