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符拉迪沃斯托克</h3><h3>符拉迪沃斯托克(俄语:Владивосток,英语:Vladivostok)位于亚欧大陆东面,阿穆尔半岛最南端。原名海参崴,清朝时为中国领土,划为吉林将军隶下,1860年11月14日《中俄北京条约》将包括海参崴在内的乌苏里江以东地域割让给俄罗斯,俄罗斯将其命名为符拉迪沃斯托克,俄语意为“统治东方”。是远东区主要文教科研中心之一,有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远东分部、太平洋渔业与海洋学研究所及远东联邦大学等多所高等学校。</h3><h3>符拉迪沃斯托克现为俄罗斯远东最重要的城市,亦为俄罗斯海军第二大舰队太平洋舰队司令部所在地。总人口60.5万(2018年)[1],主要是俄罗斯人和中国俄罗斯族人。气候以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为主,全年平均高温8.38°C,平均低温1.38°C,平均降水量797mm。</h3><h3>中文名称</h3><h3>符拉迪沃斯托克</h3><h3>外文名称</h3><h3>Владивосток(俄),Vladivostok(英)</h3><h3>别名</h3><h3>海参崴、东方旧金山</h3><h3>行政区类别</h3><h3>城市</h3><h3>所属地区</h3><h3>俄罗斯滨海边疆区</h3> <h3>绥芬河坐火车去海参崴攻略</h3><h3>绥芬河至格城火车每天只有往返一趟!</h3><h3>绥芬河-格城7:00开始售票、8:30开始检票、9:52发车、11:30-12:00到达格城,过关时间不固定,有可能几十分钟有可能1-2小时,建议尽量抢在旅游团之前排队过关!到格城之后转车去乌苏里再转车到海参崴,或者在乌苏里坐火车到海参崴!</h3> <h3>我在海参崴就住在这家酒店三楼。</h3> <h3>历史沿革</h3><h3>符拉迪沃斯托克,原名海参崴,曾为中国领土,17世纪中期,沙俄皇朝伺机东侵,寻求在远东地区开拓港口。清康熙年间清政府和沙俄签订的《尼布楚条约》中明确订明海参崴所在地区属清朝,清朝中后期国势日衰,第二次鸦片战争中,1858年清政府和沙俄签订不平等的《瑷珲条约》,规定包括海参崴的乌苏里江以东地区为中俄共管。1860年俄国又逼迫清政府签订了不平等的《中俄北京条约》,清政府割让了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的约40万平方千米的领土,其中包括海参崴。随后其成为沙俄在远东地区的一个重要的军事基地,不过由于距离俄国本部太远,所以该地的发展缓慢。</h3><h3>1871年俄罗斯在此建设军港,将太平洋舰队驻地从尼古拉耶夫斯克(庙街)迁于此。1875年设镇。从1880年起升格为市。1888年成为俄国滨海省行政中心。</h3> <h3>1891年西伯利亚铁路开通至此,亦开始有海运路线由其往返日本神户、长崎及中国上海等地。</h3><h3>1903年起莫斯科至符拉迪沃斯托克直达铁路线建成后,城市发展迅速,成为俄罗斯在远东的重要城市和港口。苏联解体前,它是苏联俄罗斯联邦滨海边疆区首府。苏联解体后,仍是俄罗斯联邦滨海边疆首府,远东第二大城市。</h3><h3>1904年至1905年间日俄战争中,其曾被日本海军派遣的分遣舰队突袭。由于俄军巡洋舰队坚守,使日本海军转移攻击目标。</h3><h3>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由于苏联国内战争的混乱情况,反共产党的势力在此和俄国远东地区白俄联合。当中包括一些外来势力如英国、美国和日本,日英联军在1918年4月借口当地有日资设施被袭,进驻金角湾和此城,1920年远东滨海地区建立“远东共和国”,持续至1922年由苏联收复。</h3><h3>1930年代开始,此城成为苏联流放政治犯的主要地点,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先后囚禁在这里的包括苏联和日本的战俘。</h3><h3>1954年苏共第一书记赫鲁晓夫到临此城,并表示其可以跟美国的旧金山相比,亦奠定了其作为苏联远东地区最重点的发展城市之地位。</h3><h3>199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关于中苏国界东段的协定》(1991/05/16),明确和确定已达成一致地段的中苏国界东段边界线走向,正式承认符拉迪沃斯托克为苏联领土。</h3> <h3>2001年7月16日,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与俄罗斯总统普京,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缔约双方根据一九九一年五月十六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关于中苏国界东段的协定》 继续就解决中俄尚未协商一致地段的边界线走向问题进行谈判,正式承认符拉迪沃斯托克为俄罗斯领土。</h3> <h3>地理气候</h3><h3>地理环境</h3><h3>符拉迪沃斯托克位于太平洋沿岸穆拉维约夫--阿穆尔斯基半岛的南端,临日本海。城市依山建筑。符拉迪沃斯托克北部为高地,东、南、西分别濒乌苏里湾、大彼得湾和阿穆尔湾。城市及港区位于阿穆尔半岛顶端的金角湾沿岸。金角湾自西南向东北伸入内地,长约7千米。入口处湾宽约2千米,水深20~30米,湾内宽不足1千米,水深10~20米。金角湾南侧隔东博斯普鲁斯海峡,有俄罗斯岛作天然屏障。海湾四周为低山、丘陵环抱,形势险要。由于符拉迪沃斯托克冬季结冰期长达100~110天(12月上旬至翌年3月中下旬),借助破冰船可通航。在夏秋两季多雾,其中6~8月平均有雾日一个半月,有时大雾影响航船进入港湾。</h3> <h3>气候环境</h3><h3>符拉迪沃斯托克按照周淑贞气候分类法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或叫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夏季凉爽舒适;秋季是符拉迪沃斯托克最好的季节,天气晴朗,阳光充足,持续时间较长,时有台风。冬季这里受来自高纬极地偏北风和海洋东南风的共同影响,寒冷湿润,降雪较多。春季到来较早;夏季受极地海洋气团或变性热带海洋气团影响,盛行东和东南风,凉爽舒适,雨量适中,有时有雾。全年四季分明,天气变化较慢。因为濒临日本海,冬、夏气温较同纬度的内陆地区变幅较小,日温差很小,具有明显的温带季风气候特征。</h3> <h3>城市特点</h3><h3>符拉迪沃斯托克是俄罗斯滨海边疆州首府,西伯利亚大铁道的终点,是俄罗斯太平洋沿岸著名港城和俄罗斯远东地区的最大城市,城市人口约100万(2012年),城市总面积为700平方公里,城市海岸线达100多公里。远东区主要文教科研中心之一,有符拉迪沃斯托克国立经济与服务大学、远东联邦大学、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远东分部、太平洋渔业与海洋学研究所及多所高等学校。</h3><h3>符拉迪沃斯托克卫星照片</h3><h3>符拉迪沃斯托克是俄罗斯太平洋沿岸最大港口城市、俄远东科学中心、俄太平洋舰队的基地,也是俄远东地区最大的城市和经济、文化中心。面积56154公顷,人口约100万,其中大部分是俄罗斯人。</h3><h3>符拉迪沃斯托克佐洛托伊中心港俯瞰</h3><h3>符拉迪沃斯托克港货物吞吐量居俄远东地区之首。工业种类有修船、机车车辆、采矿设备、电子仪器、建筑材料、食品加工等。主要输出石油、煤、谷物,输入石油制品、鱼等。</h3><h3>符拉迪沃斯托克在大彼得湾生活着2千多种无脊髓动物、约300种鱼类、鸟类,以及约20种海洋哺乳动物。这里最常见的海洋动物是海豹。沿海的岩石上栖息着各种海鸟,人们称这里为"鸟市"。</h3> <h3>经济商贸</h3><h3>符拉迪沃斯托克是俄罗斯远东地区最大的港口,亦为俄罗斯远东地区最大的贸易港,港口年吞吐量约1000万吨,其中国内运输量约400万吨,国外运输量约300万吨。港区结冰期约4个月,借助破冰船可全年通航。夏、秋两季多雾。北海航线的终点,远东区近海运输的中心。1979年港口吞吐量约900万吨,其中近海运输占三分之二。港口拥有良好的设备和大型仓库。主要货运是向俄罗斯太平洋沿岸、北冰洋东部沿岸以及萨哈林岛和千岛群岛运输石油及煤炭、粮食、日用品、建材和机械设备,并运回鱼及鱼产品、金属、矿石等。外贸货物中,出口煤炭、木材、建材、矿石、化肥和鱼产品等。进口则以机器设备、谷物和日用品等。</h3><h3>符拉迪沃斯托克的一处贸易港</h3><h3>符拉迪沃斯托克也是重要的渔业港口,在日本海水域,在对马暖流前缘和西部利曼寒流前缘,以及沿岸河口附近,富有浮游生物,水产资源丰富,盛产沙丁鱼。鳍鱼、墨鱼和鲱鱼等。符拉迪沃斯托克是俄罗斯远东区的海洋渔业基地,拥有拖网渔船队,冷藏运输和鱼产品加工船队以及捕鲸船队,渔获量居俄罗斯远东区各渔港首位。符拉迪沃斯托克是俄罗斯滨海边疆区和远东地区重要的工业中心。这里的工业同海运及海洋渔业有密切关系,主要是修船、造船、渔产品加工机械制造、鱼类加工和木材加工等。</h3><h3>彼得大帝湾的渔船</h3><h3>符拉迪沃斯托克也是一个风景秀丽的疗养胜地,已成为仅次于黑海、波罗的海沿岸的第三旅游疗养胜地。利用山丘地形、临海的位置和大片森林的特点,经过总体规划设计,把这个滨海山城装扮得秀丽多姿,别具一格,环境幽美,令人心旷神恰。这里有良好的海滨浴场,每逢夏季,来自远东各地、西伯利亚、欧洲部分乃至外国的游客、疗养者成千上万。</h3><h3>符拉迪沃斯托克金角湾的黎明</h3><h3>俄罗斯政府已决定把符拉迪沃斯托克及其周围地区建成自由经济区,以加强俄国与中国、韩国、日本等东北亚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h3> <h3>教育科学</h3><h3>符拉迪沃斯托克有12所高校、11所中学。自1890年开办第一所航海领航员学校以来,已经建有符拉迪沃斯托克国立经济与服务大学、远东高等海洋工程学院、远东国立渔业技术大学、远东国立大学、还有其它几所综合性大学,为各行各业培养了专家。其中值得一提的是远东国立大学,亦译为远东联邦大学,2013QS世界大学排行榜600名以上,它的汉语系培养出一批批的汉语翻译人才,当你走在大街上,若遇上俄罗斯人用流利的汉语和你交谈时,那么他(她)基本上就是远东大学汉语系毕业生。市内还有4座博物馆,3座剧院和1座音乐厅。每年七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日是当地最大的节日——俄罗斯海军节,世界各国的军舰都停靠在军港岸边,五颜六色的国旗迎风飘扬,热闹非凡。</h3> <h3>军事基地</h3><h3>由于符拉迪沃斯托克重要的地理位置,1877年俄罗斯在符拉迪沃斯托克设立要塞,1904-1905年间,初步建设完成的符拉迪沃斯托克要塞发挥了重要作用,使日军未能占领符拉迪沃斯托克。1923年苏联在符拉迪沃斯托克设立了海军管理局,在原阿穆尔河舰队的基础上成立太平洋舰队,自此符拉迪沃斯托克一直是苏俄海军太平洋舰队的总部,苏俄一直十分重视符拉迪沃斯托克作为远东要塞和海军基地的建设。现符拉迪沃斯托克除作为太平洋舰队的总部外,还作为俄罗斯远东地区最大的军事港口,驻扎着太平洋舰队主力第36水面作战师和第44反潜作战旅等部队。</h3> <h3>风景名胜</h3><h3>远东苏维埃政权战士纪念碑,为了纪念1917年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而建,为争取在远东建立苏维埃政权,布尔什维克战士与国内外反动势力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在1922年取得了最终胜利,纪念碑矗立在符拉迪沃斯托克市中心广场,始建于1961年,是远东最大的纪念碑。战争期间,商业船队承担着从盟国运送物资的任务,不时与敌船和敌机相遇,不得不投入战斗,共有二十五艘商船被击沉,为纪念这些海员,在纪念碑前也燃烧着长明火。</h3><h3>符拉迪沃斯托克军事历史博物馆,坐落在船厂岸边,二战期间,太平洋舰队与德国法西斯在海上和陆上进行了殊死战斗,为纪念英勇牺牲的战士,纪念广场中央常年燃烧着长明火,纪念广场的主体纪念物是C-56近卫军潜艇,这艘潜艇在二战中英勇善战,共击沉战舰十艘,重创四艘,立下汗马功劳。</h3><h3>符拉迪沃斯托克火车站,按照俄罗斯17世纪的建筑风格,于1912年建成,车站附近有一个蒸汽机车头,这是在二战期间,由苏联工程师设计,在美国制造的蒸汽机车,从海上运到苏联,1963年前,这种蒸汽机车一直奔驰在西伯利亚大铁路,为纪念战争年代的铁路工人,1995年二战争胜利50周年之纪,设立了这座实物纪念碑,在这座纪念碑旁有一个刻有288的标志物,这是贯穿俄罗斯的大铁路东端终点的标志,表示自此到莫斯科的距离是9288公里。</h3><h3>符拉迪沃斯托克火车站</h3><h3>符拉迪沃斯托克要塞,1899年,符拉迪沃斯托克被正式宣布为要塞,第一道永久性防御工程是由俄罗斯著名的工程专家、尼古拉工程兵学院的教授K·I·维利奇科上校设计的。这条防线的总体方案由作战部长A·N·库罗巴特金步兵上将制定,它起始于阿穆尔斯基湾,经过穆拉维约夫-阿穆尔斯基半岛,最终到达乌苏里斯克(双城子),距离金角湾约3-5公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要塞成功的抵御了了来自海上和陆上的攻击,坚不可摧。要塞上遗留下大批在当时威力强大的武器,是很好的游览地。</h3> <h3>俄太平洋舰队司令部</h3><h3>大楼的旁边,陈列着一艘潜水艇,这可是个真家伙!它是二战时期的功臣舰,现在潜艇里面一半都被改为了博物馆,船壁上的多幅图片向人们诉说着它昔日的辉煌。有三分之一的空间还保留了原貌,使人能想起水兵们当年的战斗生活情景。</h3><h3></h3><h3>二战潜艇</h3><h3>潜艇的另一边是无名烈士墓,一枚火炬一年四季在燃烧。当地每到重大节日,人们都要来此为烈士献花。烈士墓的两边是台阶,台阶之上,是一座浮雕墙,上面刻有一万多名在日俄战争中阵亡的海军将士的名字。</h3><h3></h3><h3>无名列士墓</h3><h3>浮雕右侧是一座东正教的教堂,青年男女在结婚时,都来这里举行仪式、拍照,并在烈士墓前献花。</h3> <h3>1、在俄罗斯室内一概不准吸烟,违者罚款,重要场所有专用吸烟处。(这次有人被罚5000卢布)</h3><h3>2、在俄罗斯汽车在街道行驶禁止鸣笛,在公路上行驶白天也要开大灯,因为有左右车舵行驶比较安全,否则罚款。</h3><h3>3、在俄罗斯人过马路时,严格执行过人横道线,有红绿灯等绿灯,没有红绿灯的地方只要有人过路,汽车就等待,直到人员走完为止,再汽车通行。</h3><h3>4、在俄罗斯的街道上,很少看到有垃圾,即使自己手上有零星垃圾,一定会放到近处的垃圾箱内,绝不随地乱扔。</h3><h3>5、在马路上散步,车站候车室、公交站的人群,很少有人划手机,而且网吧街面上很少。</h3><h3>6、在超市、公交站、候车室俄罗斯人是主动排队的而且是老人女士优先。</h3><h3>7、在海参崴广场和公园都有纪念碑,还有很多教堂,百年灯塔、百年车站,二战时的凯旋门潜水艇,(潜水艇二战时打沉过德国14艘军舰),很有纪念和教育意义。</h3><h3>8、在俄罗斯外面的公共厕所收费的基本20卢布一次,也有免费的如宾馆、酒店、大百货商店等。</h3><h3>9、在海参崴旅游很多景点是不收费的,导游推荐的景点,收费特别高但是可以讲价。</h3> <h3>宣扬国威?</h3><h3>北洋军阀出兵海参崴护侨 </h3><h3>海参崴,一个很多中国人都牵挂的地方,当然他现在是俄罗斯的领土,而且它的名字是符拉迪沃斯托克,相信很多朋友都要说这个地方我们中国迟早要收回来,这个问题我们就不在这里讨论了。</h3><h3>而说起北洋政府,大家可能会想起例如袁世凯、二十一条、军阀等等,的确北洋政府时候的确是派系很多,而且在袁世凯死后,大家大大出手,争夺权力和地盘,但是北洋军阀也做了很多事情,比如出兵收复蒙古,参加一战并成为战胜国,拒绝在巴黎和会签字,还有就是出名海参崴护侨,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出兵海参崴的情况。</h3><h3>事情还要从第一次世界大战说起,战争过程主要是同盟国和协约国之间的战斗。同盟国阵营有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保加利亚王国,协约国有大英帝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俄罗斯帝国、意大利王国和美利坚合众国。而在1917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之际,北洋政府宣布放弃中立,加入英、法为首的协约国一方,对德国和奥匈帝国宣战。其实大家都知道的,主要派出的还是劳工,帮助做后勤,挖战壕深的,而同年11月,同属协约国的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宣布退出战争。由于是社会主义革命,所以帝国主义国家十分害怕,于是在1918年,英、法、美、日为首的协约国,决定组织14国干涉军,出兵俄国。北洋政府也应邀派出海陆军前往海参崴,参加协约国对俄国的军事干涉行动。</h3><h3>当时俄国情况是这样的,由于十月革命是在欧洲大陆,而海参崴则处于远东,所以很多沙俄的保守分子在这里聚集,局势非常混乱。</h3><h3>海参崴原是中国领土,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通过《瑷珲条约》被沙俄抢占,为了能够永久统治,驱赶当时在海参崴的中国人,并且改名符拉迪沃斯托克。俄国于1862午将海参崴改建为军港,可以停泊多艘万吨以上的巨轮。海参崴是一个天然良港,港底没有暗礁,航行毫无阻碍。夏季气候宜人,但冬季会冻港,时间约在11月到次年2月间,港口为坚冰覆盖,冰上甚至可以行驶马车。中国在海参崴设有总领事馆,还有民间组织中华总商会,当地华侨有2万多人,都是山东籍,总领事和商会会长也是山东人。这可能跟闯关东有关系吧。多数华侨在每年春季来到海参崴谋生,冬季封冻时回国。长期居住在海参崴的华侨,主要聚居在中国街,靠开店铺、做小买卖为生,他们与俄国人相处融洽,有的还娶了俄国媳妇。</h3><h3>鉴于以上情况,早在1917年12月,北洋政府外交部鉴于俄国远东地区局势混乱,曾密函海军部,商请派军舰赴海参崴保护华侨。可能是没有经验或者实力不够,当时海军部答复称,海参崴目前无事发生,不打算派舰前往。1918年3月,北洋政府国务会议决定派军舰驻防海参崴,电令驻南京下关的海军总司令饶怀文,先抽调2艘得力的巡洋舰前往。4月5日,北京政府应海参崴各国领事团的要求,正式确定选派“海容”号巡洋舰前往海参崴。</h3><h3>海容号</h3><h3>前面我们介绍过海参崴的情况,冬天海港会结冰,所以当时的中国舰队吃了很多苦头,包括党史军舰的动力是煤炭,补给困难,由于军舰比较老,没有淡水制造设备,造成了淡水短缺和煤炭供应不足,煤炭在俄罗斯购买,又贵质量也很差,冬天防止军舰被冻坏,还人工凿冰。</h3><h3>护侨时间很长,所以期间曾经有“海筹”和“永健”号来换防,当时的海参崴处于无政府状态,街上只有很少的俄国警察站岗。为了维护治安,协约国驻军设立了治安指挥部,由一名美国陆军少校负责,各国军舰每天轮流派出12名水兵组成巡逻队,与白俄警察共同维持治安。</h3><h3>永健号</h3><h3>“海容”舰官兵除参加联合行动外,还积极与当地的有关中国机构配合,保护华侨利益,受到他们的称赞。</h3><h3>可以说,中国军队在海参崴护侨期间,有效维持了当地治安,并且保护了华侨的利益,深受当地华侨的支持和称赞。</h3><h3>在护侨的两年时间里,有两件有趣的事情值得和大家说一说,第一件就是当时的官兵参加了驻军运动会,第二件事情就是当时的北洋政府官兵参加了阅兵,可以这么说,最早在俄罗斯参加阅兵的就是护侨的海军。</h3><h3>咱们一件一件说,首先是这个运动会,1920年春,由美军发起,驻海参崴的各国军队举行了一次运动会,“海容”舰官兵应邀参加。因为是第一次参加国际性的比赛,官兵们很兴奋,由于事关国家和军队荣誉,中国官兵都很积极训练,以期能够获得好成绩,代将林建章还特别致电海军总司令部,从国内聘请了一位有经验的体育教员来海参崴指导训练。足见中国官兵的重视程度。</h3><h3>最后,中国海军代表队获得总分第二名的好成绩,还获得了跨栏、拔河和撑杆跳高等几个单项冠军。这次运动会被拍成纪录片在国内放映,二等兵田学龙获得跨栏冠军的照片还被刊登在著名的《东方杂志》上,产生了很好的影响。有兴趣的可以找一下相关的纪录片,如果找到一定要分享哦,另外就是当时的中国也可以获得这么好的成绩,跟中国奥运会成绩有的一拼哦。</h3><h3>另外就是阅兵,驻海参崴联军总部还组织了一次阅兵,驻海参崴的一连中国陆军和“海容”舰上的60名水兵参加了此次活动。经过一番训练和精心准备,中国海陆军的表现受到好评,当地华侨看到中国军队军容严整,都感到非常激动和自豪。</h3><h3>总体来说,这次护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让中国开始逐步参与国际事务,让更多的世界强国认识中国,取得了不错的成效,只可惜没有能力收回海参参崴。</h3> <h3>19世纪中期,清帝国与沙皇俄国签订数条不平等条约,乌苏里江以东约40万平方公里土地终被沙俄所攫取。其中就包括后来的著名大港,海参崴,也就是俄语中的“符拉迪沃斯托克”。</h3><h3>乌苏里江以东,重要的不只是面积</h3><h3>沙俄夺取这片土地之后,派遣军队到此建设港口。在入驻之前,这片位于穆拉维约夫-阿穆尔斯基半岛最南端的地区,几无任何基础设施。入驻后,主要建设项目也是军事设施,其次是军队及其家属以及其他移民者修建居住所。</h3><h3>如今是一座标准的俄罗斯风格城市</h3><h3>但当地劳动力严重不足,沙俄不得不从中国大量引进劳工,最多时曾达到十万之众。今天的俄罗斯联邦滨海边疆区符拉迪沃斯托克市能够发展成这个样子,华人劳动者的建设功绩是不可磨灭。</h3><h3>但随着该地区华人的增多,对于历届俄国当局的统治都是个潜在的问题。他们想出了各种方法想要赶走他们,花了约半个世纪也没能成功。</h3><h3>符拉迪沃斯托克金角湾上的中国小船</h3><h3>但这段历史最后却突然结束了。</h3><h3>“华朝小镇”变“朝鲜”</h3><h3>伴随着沙俄驻军在海参崴的军事设施建设的规模不断扩大,华人的数量也在增加。由于海参崴起初基本是一片荒地,初期华人自己的建设活动并没有受到太多管制。直到1880年以后,当地被“升级”为城市,符拉迪沃斯托克市在行政角度上正式诞生,城市管理政策也相应跟进。</h3><h3>1903年,符拉迪沃斯托克金角湾的瓦良格号巡洋舰</h3><h3>(俄国人拿不到君士坦丁堡,就把这里叫金角湾?</h3><h3>为了保护俄国在远东的利益,华人在符市境内非法开发土地是不可的,唯一的窗口是在属于其同胞的地块上进行开发或从俄国人手里租赁土地开发。当然,在符市境内拥有土地的华人并不多,而拥有不动产的华人则更少,在不同的年代均不会超过20人。</h3><h3>早期人口当然还是很少的</h3><h3>不过在19世纪末开始猛增</h3><h3>华人是出了一份力的</h3><h3>华人也非常遵从俄方当局的管理,基本局限于华人街区内开发。但是由于这里的华人居民太多,而能够利用的土地太少,华人居住区的地块普遍不符合科学的城市规划,逐渐就变成了“脏乱差”的小型社会。</h3><h3>其实大家来就是想寻得一份工作</h3><h3>过上还算过得去的生活</h3><h3>1880年代中后期,符市当局也注意到了这一现象,于是在市郊无主的土地上划出特别区域,促使当地的华人工人以及朝鲜工人从市中心搬出去,开辟城市新区以增加新的市政收入来源。一个小的附带作用是可能改善华人和朝鲜人的居住条件,毕竟和亚洲人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他们的卫生问题俄国人还是比较上心的。</h3><h3>早期的海参崴也是非常小的</h3><h3>基本局限在金角湾沿岸</h3><h3>当时的郊区放在现在也算是市中心了</h3><h3>然而这一措施基本上以失败为告终,大家都不愿意搬出市中心。俄当局并没有放弃,在1892年批准了在库别洛夫山谷南部建立“华人和朝鲜人小镇”计划。这个小镇位于后来的十月革命街和阿芙乐尔号街。</h3><h3>该计划在初期实施顺利,许多华人都被迁移至了新小镇。但是在中期落实的时候发生了问题,由于对旧街区的清理核算不到位外加新小镇的基础设施并不是很完善,从符市各地被强行集中到新小镇的华人几乎都成功的回到了旧的市中心,整个新小镇只留下了朝鲜人。</h3><h3>所以这个地方又有了一个新的别称“朝鲜小镇”。</h3><h3>虽然朝鲜人去了</h3><h3>但是民风其实更加彪悍不好管理</h3><h3>反正就是迁不走</h3><h3>在这之后,俄方还想继续实施强制华人迁移的计划,但又因俄方内部各部门的不协调及扯皮,外加华人的强烈不满及上诉而没有成行。强制外迁要得到沙皇的许可,远在圣彼得堡的沙皇本人也对此事顾虑在三,下一个正式法令看来遥遥无期。</h3><h3>这届沙皇没有想象中坚强</h3><h3>但却迎头撞上了极其残酷的时代</h3><h3>不过俄当局没有闲着,还在试图寻找一块专为迁移华人所需要的场地。最终综合各方面因素,当地政府选择了库别洛夫以北山丘的西北坡,东面靠近铁路,离朝鲜小镇一公里左右的地方。</h3><h3>这个位置距离城市不太遥远,但又确实有一定的阻隔,坡度也恰好适合将下水道通到阿穆尔湾,场地大小也完全合适,是一个比较适合外族移民的地方。</h3><h3>库别洛夫山谷的朝鲜小镇</h3><h3>其实是成为了政府的借口</h3><h3>从军产里撕了一块</h3><h3>但是当地政府想要征用这块地皮还存在着一个巨大的困难。此处归属权为军方,适合街区下水排放口建设的地方,同时也是“拉格尔”岸上炮兵连的斜堤。对于地方政府索要土地一事,军方并没有答复。</h3><h3>沙俄军方不喜欢中国人</h3><h3>但是喜欢中国人盖的楼</h3><h3>市政当局只能另外思考对华人和朝鲜人的安排方式。但这毕竟是一个得罪人的大工程,市政当局各部门之间一通扯皮,始终没有什么实质进展。后来,沙皇的命令也到了,只不过是要求设立外国人特别街区,并限制生活不符合卫生条件的亚洲人,同时加强监督,完全没有提外迁的事。</h3><h3>眼见沙皇的命令也模棱两可,当地政府也乐得做好人,选择了维持现状。</h3><h3>当局的移民放松政策,加上日俄战争前夕俄国在远东大量营建军民设施的劳动需求,吸引了大批亲俄华人前来定居,当地华人数量又开始猛增。他们中很多都对势必要爆发的日俄战争前景乐观:“未来的东亚是属于清俄的!”。</h3><h3>毕竟当时的俄罗斯帝国是一个冉冉上升的西方国家</h3><h3>甚至在和大英帝国万里逐鹿也不逊色</h3><h3>谁都没想到会败在小小的日本手里</h3><h3>但蜂拥而至的华人新移民还是进入了老城区,这让老城区定居许久的华人有点受不了了。日俄战争及1906年俄国革命之时,老华人提出了沙俄时期最后一次华人迁移讨论。当局不仅为此召开了相关会议,有的还进行了议会投票,但扯皮还是不可避免,拖延了好几年,并没有最终解决。</h3><h3>算是入乡随俗么</h3><h3>1915年2月,无可耐烦,城市杜马最终自行通过决议草案(并非由上级批准)。草案内容则是,基本维持现状,给目前华人和朝鲜人的聚居区直接设置特别街区。这一点在俄罗斯历史上可是绝无仅有的,除了符市,其他地方都不可能给予华人如此“优惠”的待遇。</h3><h3>然而俄罗斯帝国没有等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1917年2月,该决议的“合法性”已经失去了效力。但不管法律承认不承认,华人还是在符市中心街区聚居,而且在此后稳定了下来,成为当地仅次于俄族人的强大势力。</h3><h3>一战很快就要来了</h3><h3>但是远东的资源还是帮不上什么忙</h3><h3>华人街区终消失</h3><h3>俄国二月革命后,禁止外国人购买土地的法律被撤销。十月革命后,俄罗斯商人仓促地把自己的企业连同土地,出售给外国人。华人及其他非俄人士在此期间找到了机会,某些过去的租赁者成为拥有完全权利的房主,而且后来其中的未归化者财产在很长时间没有被国有化。</h3><h3>一方面人们不确定自己的财产会不会被国有化</h3><h3>一方面远东成为白俄和外国势力的基地</h3><h3>这其中最著名的华人区,因其富裕和中国特色被称为“百万庄”。</h3><h3>这个地方的来历至今都无最终定论,但今天我们还可以在符市中心找到它的遗迹。这是一片自发形成的华人街区,属符市第一区的第18街区,位于谢苗诺夫大街、朝鲜大街、喷泉街和阿列乌茨克街之间,位于这个街区的西南部,谢苗诺夫大街和朝鲜大街的街角。</h3><h3>一个华人社区开始在巨大的压力下生长出来</h3><h3>和碉楼、屯堡等汉人移民的家园一样,“百万庄”建筑体排列极为紧密,大部分为华人所属。</h3><h3>还有许多入口和出口,深入其中,容易迷路,同时还具有秘密通道和死胡同的小院子,有一定的排外特征。但走进“百万庄”,却别有洞天。这里拥有一切城市生活中所必须的设施,如:住宅、大车店、理发馆、小酒馆、货铺、鸦片馆等。</h3><h3>生活在“百万庄”里的华人不仅有劳动者、商人和手工业者,也有匪帮分子,同时也掩藏了许多犯罪分子和非法移民甚至间谍,经常发生杀人和抢劫案,治安极差。在这之中,还有一些后来活跃在中国政坛的大佬们,比如张作霖和张宗昌等。他们当年在“百万庄”的地盘上,就早已显露出独霸一方的豪气。</h3><h3>华人的手工艺作坊</h3><h3>总的来说,“百万庄”的混乱程度不亚于后世香港的“九龙寨城”,窝藏了“脏乱差”,还有“黄赌毒”。</h3><h3>这令符市当局极为头疼,也曾经号召当地民众揭发“地头蛇”,扫黑除恶。不过这并没有什么用。由于“百万庄”自成一体的封闭性和海外华人常见的抱团生存方式,少有人会向政府出卖“庄里”的人,有什么纠纷也在“庄内”寻求华人大佬调解。对于当局来说,当地的犯罪活动依然猖獗,鸦片贩卖、抽大烟以及非法性交易等地下活动屡禁而不止。</h3><h3>这些自成一套的封闭系统</h3><h3>在当局严重都是相当危险的隐患</h3><h3>然而进入苏联时代,对犯罪活动的打击已经变得毫不留情。作为远东地区极大的藏污纳垢窝点,“百万庄”成为了苏联当局重点打击的对象,展开了多次清剿活动,而且一次比一次强力。</h3><h3>新生的苏联,首先要清剿的就是这种</h3><h3>到了1936年,苏联内务部和太平洋舰队联手,对“百万庄”进行了最后一次打击,将数千华人、朝鲜人和俄族人迁出。</h3><h3>为了防止“百万庄”再次复兴,1938年,当局采取了最后的手段:拍卖华人房屋,用铁路强制遣返所有的华人,并对新到华人严防死守,从这座远东港城里抹除了最后一点华人的印迹。</h3> <h3>远东明珠:海参崴 </h3><h3>“海参崴,天然的不冻港,面积700平方公里,是太平洋岸畔的世界名城,是俄罗斯远东地区的第二大城市。它濒临日本海,控制鄂霍茨克海(中国称北海),是重要的军事要地,闻名世界的俄罗斯太平洋舰队和第23空军的司令部设在这里。</h3><h3>海参崴位于绥芬河口海湾东岸,今俄罗斯滨海边疆区首府。海参崴附近的波谢特湾,为元朝东北边区的对外贸易海港。</h3><h3>20世纪初期的海参崴。</h3><h3>据史载,元朝为加强同东海诸族的联系,开辟了西祥州至滨海永明城的东南驿道,即从西祥州(今吉林农安县东北30公里万里塔古城)起,途径18站,终点站永明城(海参崴)。清初属大吉林宁古塔副都统,后划归吉林珲春副都统管辖。</h3><h3>1858年(清咸丰八年)不平等的《中俄瑷珲条约》签订后,沙俄便迫不及待地把侵略魔爪伸向乌苏里江以东的中国领土。1860年6月(清咸丰十年五月),沙俄军队悍然占领中国重要的港口海参崴,改名为符拉迪沃斯托克市,作为在远东进一步扩张的基地。</h3><h3>海参崴,天然的不冻港,面积700平方公里,是太平洋岸畔的世界名城,是俄罗斯远东地区的第二大城市。它濒临日本海,控制鄂霍茨克海(中国称北海),是重要的军事要地,闻名世界的俄罗斯太平洋舰队和第23空军的司令部设在这里。</h3><h3>海参崴是远东地区交通的枢纽,是联系滨海地区、鄂霍次克海、太平洋和北极各海的交通和过境运输站。航空运输可通往俄罗斯主要城市。是西伯利亚大铁路的终点,远东区近海运输的中心和北冰洋航线的终点。距中国珲春市180公里。有直达莫斯科的铁路线,是西伯利亚大铁路的终点。</h3><h3>海参崴是远东地区重要的工业中心。这里的工业同海运及海洋渔业有密切关系,主要是修船、造船、渔产品加工机械制造、鱼类加工和木材加工等;又是文化城市,市内有远东大学、工艺大学、海军学校、综合技术学校、医科大学、艺术学院等。</h3><h3>据载,沙俄侵占海参崴后,由于沙俄人口少,而城市建设需要雇佣大量土著中国人干活。有媒体报道,正是由于在海参崴的中国人的辛勤劳动,海参崴逐渐繁荣起来,由要塞升级为城市,成为俄罗斯的远东重镇。中国人参与建设的许多建筑,如1912 年竣工的符拉迪沃斯托克火车站,直到现在还在使用,成为该城的名片,被命名为俄罗斯联邦级的建筑纪念碑,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有学者说,“海参崴几乎每栋房子,每块砖都‘记载着’中国建筑工人的劳动。” </h3><h3>1954年苏共第一书记赫鲁晓夫到临此城,并表示其可以跟美国的旧金山相比,亦奠定了其作为苏联远东地区最重点的发展城市之地位。</h3> <h3>清朝时的海参崴,</h3><h3>是如何变成符拉迪沃斯托克的? </h3><h3>“如今的符拉迪沃斯托克人口六十余万,是俄罗斯远东最具战略意义的港口城市,虽然每年有四个月的结冰期,但借助破冰船可以实现全年通航,这在接近北极圈的冰天雪地里是极不容易的。</h3><h3>符拉迪沃斯托克,俄罗斯远东滨海城市,位于中朝俄交界之处,三面环水,向南可直通日本海。</h3><h3>因为港深水阔,货物吞吐量居全俄之首,这里不仅是远东边疆区的首府,同时也是俄太平洋舰队司令部的所在地。如今的符拉迪沃斯托克人口六十余万,是俄罗斯远东最具战略意义的港口城市,虽然每年有四个月的结冰期,但借助破冰船可以实现全年通航,这在接近北极圈的冰天雪地里是极不容易的。</h3><h3>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如此优良的城市在1860年以前却隶属于中国,只不过那个时候它的名字叫“海参崴”。尽管海参崴这个中文名称比“符拉迪沃斯托克”诞生更早,但如今它却是一个实打实的俄罗斯城市。那么这颗远东明珠是如何从“海参崴”变成“符拉迪沃斯托克”的?在我们刊印的地图上又为什么非要在这个地方打个括号,注明“海参崴”呢?</h3><h3>在俄罗斯人的观念及俄国的教科书里,符拉迪沃斯托克不属于掠夺所得,而是地理大发现的结果。在他们的认识里,包括海参崴在内乌苏里江以东地区从未被置于大清朝廷的有效统治之下。虽然在俄国探险家抵达这一区域之前,海参崴等地就已经有部分中国人活动,但这些人多是流放至此的罪犯和亡命徒,这与我们在影视剧里经常看到“发配谁谁至宁古塔”类似。</h3><h3>这些人以打猎、淘金和挖人参为生,而当地土著在向清廷进贡土产的同时也向俄国殖民者进献动物皮毛,根据这一点俄国探险家就将此处视为无主之地。在后来沙俄与清廷的较量当中,满清放弃了这片土地的经营权,所以俄罗斯人至今不认为远东地区是侵略得来的领土。然而话说两面,从我们的角度来看,俄罗斯是侵略无疑,但在反侵略斗争中败下阵来又是谁造成的呢?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不得不正视满清朝廷犯下的过失。</h3><h3>满人自认为关外是其龙兴之地,定鼎中原之后严禁汉人进入白山黑水。尽管此举的根本用心是在中原经营不下去的时候可以全身而退,但造成的一个副作用就是关外人口稀少,千里沃野几近无人区。1840年间大清人口已达四亿,可关外每平方公里不足两人,这也导致了沙俄势力自西向东涌来之时,当地根本没有足够的人口与之抗衡,也难怪俄国人会将此处视为无主之地。</h3><h3>两次雅克萨之战以后,尽管在正面战场清廷赢得了胜利,但噶尔丹却从帝国西陲强势崛起。为了腾出手来集中对付蒙古人,康熙皇帝草草与沙俄签订了《尼布楚条约》,规定包括海参崴在内的地区属于清朝,但俄国势力也借机扎下根来。后来清廷式微,日本与沙俄对东北的渗透与争夺越来越激烈,满清才不得不听从盛京将军建议,放开禁令允许汉人出关定居,但此时对海参崴来说已是无力回天。</h3><h3>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签订,乌苏里江以东四十万平方公里并入俄国,海参崴从此更名“符拉迪沃斯托克”,并且再与中国无缘。尽管地图上的缅怀可以提醒国人那段沉重的回忆,但面对日本海,海参崴留给我们的更多的还是望洋兴叹与扼腕叹息。</h3> <h3>海参崴,</h3><h3>你是否还记得她曾经的名字? </h3><h3>“站在山上,极顶远眺,海 参 崴市座落于穆拉维约夫-阿穆尔斯克半岛上,沿海岸线绵延30公里,东临乌苏里湾,西临阿穆尔湾,城市所属的大约20个岛屿分布在彼得大帝湾中。海 参 崴市城市中心位于金角湾岸边,靠近深水良港的地方。</h3><h3>海参崴,元称为永明城。清属吉林珲春将军管理,因为这里盛产海参,故而得名。</h3><h3>1860年俄罗斯强迫清政府签定《中俄北京条约》,致使包括海参崴在内乌苏里江以东的4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割让给了俄罗斯。</h3><h3>1862年,俄罗斯政府将海 参 崴改名为“符拉迪沃斯托克”,翻译成汉语就是控制东方,其扩张野心不言自明!</h3><h3>每一个踏上这片土地的中国人都会感叹这里的熟悉和陌生,这片曾经属于我们的美丽山河在我们的眼里总是充满沧桑,令人酸楚!</h3><h3>海参崴在世界的位置 </h3><h3>遥远的往事</h3><h3>有资料证明,至少在唐朝时期,这里就已经人生产和活动了,辽金元时期,这里都被中央所管辖,明朝时期这里属于奴儿干都司,清朝这里属大吉林宁古塔副都统,后划归吉林珲春副都统管辖。康熙时期,俄国伺机东侵,俄国被击败,中俄签订了《尼布楚条约》,这片地区的主权明确属于中国。</h3><h3>第二次鸦片战争中,1858年清政府和沙俄签订不平等的《瑷珲条约》,规定包括海 参 崴的乌苏里江以东地区为中俄共管。</h3><h3>1860年俄国又逼迫清政府签订了不平等的《中俄北京条约》,清政府割让了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的约40万平方千米的领土,其中包括海参崴。</h3><h3>鸟瞰海参崴全景的地方为鹰巢山,是一座小山,也是海参葳的制高点</h3><h3>站在山上,极顶远眺,海 参 崴市座落于穆拉维约夫-阿穆尔斯克半岛上,沿海岸线绵延30公里,东临乌苏里湾,西临阿穆尔湾,城市所属的大约20个岛屿分布在彼得大帝湾中。海 参 崴市城市中心位于金角湾岸边,靠近深水良港的地方。</h3><h3>阿穆尔湾海水不深,海岸线平直陡峭,发源于中国的绥芬河就在这里入海。而乌苏里湾则比较宽大,海水较深,沿海岸线有很多天然浴场。</h3><h3>“山海相环,岸畔楼群倚叠”,是对这座城市较为准确的表述,优越的地理环境、无法替代的军事战略位置,使沙俄帝国对这里垂涎欲滴,并最终通过武力将搞到手。</h3><h3>我们无从知道,当初签定《北京条约》的晚清官员事前或事后是否也有机会站在这座鹰巢山的山顶鸟瞰片大地。无法想象当他们面对这个海湾良港时,内心将会有怎么的惊涛骇浪?</h3><h3>永远的故土</h3><h3>潜艇博物馆</h3><h3>在海参葳,参观的内容大多于战争与军队有关,这不知是旅行社有意的安排,还是这本来就是这里的特色,也许二者兼而又之吧!按导游的说法,自从1992年海 参 崴对外开放以来,为了刺激旅游,政府设计了三个噱头,分别是:色情、赌博和军事。</h3><h3>著名的俄罗斯太平洋舰队的战舰成排停靠在港湾,可以远看,也可以拍照。路边也不时有原版的武器陈列。二战时的功勋坦克、功勋战机、潜水艇,都作为展品列示于人。</h3><h3>用兵器作景点,算是海 参 崴的一大奇观,也为中国的旅游开发提供了很好的例证。</h3><h3>俄罗斯太平洋舰队 </h3><h3>潜艇博物馆就是一艘二战时的功勋潜水艇。</h3><h3>潜艇长78米宽4米宽高7米,曾经击沉过10多艘纳粹德国的舰艇,为二战的胜利立下了不朽的功勋。</h3><h3>这首本该在水下的潜水艇本被人工摆放在海滨大道旁,象一只搁浅的死鲨鱼,给人的感觉十分怪异和无奈。</h3><h3>艇内已经改作展室,不过很多设施仍然完整而真实地保留着,如潜艇的各种仪器,潜水员的工作环境和生活起居环境,同时展出的还有潜艇的设计师和制造师,以及艇长谢尔德林中将的塑像以及他和士兵们的各种勋章、军服等。</h3><h3>潜艇博物馆内部 </h3><h3>其中,前苏联的国旗让我们格外亲切,国旗上有一行醒目的大字,是俄文。导游翻译说是“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这也是我们熟悉的口号。</h3><h3>在潜艇博物馆的出口,有人出租红军的军服用于拍照,也有穿着俄罗斯军服的当地人兜售自己,陪游客照相,一张十卢布。</h3><h3>艇长谢尔德林中将的塑像以及他和士兵们的各种勋章 </h3><h3>潜艇背后,有一座二战时期的烈士纪念碑,碑的造型像东正教教堂,墙体为白色,屋顶镀成金色,纪念碑前面左右各有两座炮,炮口高昂着正对海湾方向,左边炮台上着镌刻“1941”,右边镌刻着“1945”,这是前苏联卫国战争的起止时间,二万多名在卫国战争中阵亡将士的姓名被镌刻旁边的长墙。</h3><h3>纪念牌的正前方有一盏用五角星为底座的长明火,从建碑之日起,长明火日夜燃烧,从未熄灭过。俄罗斯还有一个传统,那就是每对新婚夫妇的鲜花都要敬献到烈士墓前,俄罗斯民族对历史态度让我们尊重。</h3><h3>卫国战争纪念碑 </h3><h3>红与黑</h3><h3>在这里,见得最多的雕像。</h3><h3>在所有的雕像中,有两处最为特别。一个是位于火车站的背后列 宁雕像,一处是海滨大道旁的马可罗波。</h3><h3>红军雕塑 </h3><h3>列宁的雕像就位于火车站的站前。</h3><h3>火车站是典型的俄罗斯古典建筑,哥特风格的门拱,黄色的墙体,绿色的窗棂,使它格外的典雅和古朴,而且很难与火车联系在一起。</h3><h3>独特的自然环境,决定了这个火车站的重要战略意义, 据说,1891年车站动工兴建时,当时还是王储的尼古拉二世亲自参加了奠基仪式。“符拉迪沃斯托克”这个名字,就是尼古拉二世命名的。</h3><h3>列宁像是中国游客最喜欢驻足留影的地方,马可罗波的雕像是很少有中国人留影的,这个强盗的雕像于海滨大道旁,一手持望远镜,一手持沙皇军刀,十足地征服者的嘴脸和强盗行色。</h3><h3>在所有网站上,几乎都不能搜索到这个侵略者的资料以及这次事件的详细信息。一篇名为《正是秋风落叶时》的文章这样写道:</h3><h3>“这个一百五十多年前率领哥萨克匪徒强行登上海 参 崴的沙皇走卒,已经成为俄罗斯历史上的所谓‘民族英雄’。就是这个流着哥萨克血统的沙俄军官,从他登上海参崴那一天起,成千上万的中国人就开始了流离失所的逃亡,多少人牵衣哀号,扼腕顿足,隔海相叹。正所谓,‘将军头上红缨带,多少苍生血染成。’也就是从这一天起,符拉迪沃斯托克就取代了海参崴。至今,我们走在海滨大道上,似乎还可以听见那遥远的历史回声,仿佛看见,在列强闪光的刀剑下,我父老乡亲不屈的斗争呐喊和逃亡时呼儿唤女的悲怆。”</h3><h3>海 参 葳另一个刺激中国人灵魂的纪念碑位于海滨港口,是为了纪念沙皇占领这片土地而修建,内容十分简单,一个铁锚的雕塑,旁边大大地镌刻着4个数字”1860”。</h3><h3>这一年俄罗斯强迫清政府签定《中俄北京条约》,致使包括海 参 崴在内乌苏里江以东的4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割让给了俄罗斯。</h3><h3>记住她曾经的名字</h3><h3>历史是不能忘却的。</h3><h3>我们应当感谢俄罗斯人对历史的念念不忘。他们在为他们的“强盗史”树碑立传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刺激着我们的神经。</h3><h3>那些散落在海 参 葳每个角落的纪念碑、雕像都不断地提醒着我们这片土地屈辱的过去和无奈的现在。</h3><h3>穿行在海 参 葳大街小巷、海山港口。徜徉在各种塑像、兵器与纪念碑之间。历史的天空与我们所见的天空并没有什么两样,但大地上的一切已经不再属于我们。</h3><h3>但,中国人永远也不会忘记她!也永远记得她曾经的名字,海 参 崴!</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