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方,——初心所向、素履所往的地方

止水

<h3> 倾情原创</h3><h3> (兼贺财专8403级35周年班庆聚会寄语)</h3> <h3>   从故乡奔赴边关,从内地走向高原,回望自己半世从戎的平凡历程,真正是:穿过平原,越过高山,跨过了奔腾的黄河长江……。弱冠负笈,就辗转于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的我,虽非江海之士,可也算是四海为家。一路走来,经受了磨砺,看懂了成败,当然也留下了许多空白与愧疚,不时还能从往事中打捞起一些感悟,倾注笔端,写意人生。</h3> <h3>   那时候,单纯得眼里无尘、胸中无事。身处红尘却不被滚滚红尘牵绊与纷扰。为了不虚度年华,不在回首往事时而悔恨!保尔·柯察金的那段脍炙人口的名言,成为我自勉、自强的人生座右铭。烙着时代的哲印,侧目红尘势利,常以“人的一生应当怎样度过”扪心自问,心无旁骛地奔向远方。<br></h3><h3> 光阴荏苒,忽一日蓦然发现:风华,不过是一指流沙。人这一辈子,莫说青春啦,就连中年也是转瞬即逝,不知不觉间,苍老已悄然而至。自觉不自觉也就有了对人事沧桑的感喟!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br></h3><h3> </h3><h3><br></h3> <h3>  其实,大凡是热爱生命的人,有谁?又不叹息人生岁月的短暂和坎坷呢?<br></h3><h3> 可不是吗!当我们已然走到问年六旬开外时,不由得会引发一段盛年过后的沉思: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繁华过后还有繁华吗?壮怀之后还有壮怀吗?诗意无去还能萌发新的诗情吗?眺望余生还有远大目标吗?思绪飞扬,亦真亦幻,亦喜亦忧……。 </h3><h3> 人生苦短,岂能言倦?在赶往远方的路上,总想重塑本我,再著辉煌!曾记否?在母校组织的纪念开国领袖毛主席畅游长江11周年的游泳活动中,我们痛失一位正值英年的至爱尊师。我因奋力参与搜救,获得了平生以来最早的隆重表彰!在那年的一次野外游泳时,还因救得学弟王同学脱险,也曾受到其父的佳评赞许。这些儿时的小小义举,尽管已化作了尘埃随岁月飘散,连我都自觉不自觉地被淡忘。但在我以后的成长中,却潜移默化长成了“建功立业”、“建德修业”的心灵容颜。 </h3><h3><br></h3><h3></h3><h3></h3> <h3>  诗和远方,构成了人的全部精神追求,也是初心向往的奋斗方向。一生修为、一路憧憬,是成长的需要,是心灵的安顿,是生命的呼唤。凡心所向,素履所往,让青春、盛年,不再是生命的一个阶段,而是伴随生命的全程。它让苍老的精神世界生发出了充沛的活力,拓展出了崭新的思想空间。</h3><h3> 远方,对不同的人,是不同年龄阶段的预期所在和各自倾怀。许是学海靠岸,许是夙夜在公,许是人面桃花,许是报效祖国,许是某种夙愿已偿……。为了不负己心,无不一苇以航,向人生彼岸竞发。但对青葱早衰、年华已老,年逾花甲的人来说,便是大悟成“佛”、心理到达的地方。总之,对于处于不同年龄段的人来而言,都是希望到达但又是踪迹永远难至的地方。</h3> <h3>  远方有如游子永远回不去的故乡,也是每个人毕生不能到达的地方。但它首先是个心理概念,并不同于故乡乃完全是地理意义。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它是一个人精神向往、安顿心灵的地方。日常生活中,尽管在公园里,在广场上,有唱歌、跳舞的,也有端着相机频频拍照的;在书斋里,在街亭下,有闲临汉字、醉读离骚的,还有舒展拳脚的……,个个老者,看似闲适,别无追求,但他们充满诗意的“老年赋”却是歌颂未来、寄意远方的!在他们内心深处,对激情岁月仍艳羡不止。存在决定意识,合着民族、国家伟大复兴的节拍,追逐梦想的雄心犹在,对明天仍各有各的热切期待与美好展望,捕捉幸福时光的广角镜头是永远朝前的!</h3> <h3>  不甘老去、冷观夕阳的我们,何不彼此携手前行、共享胜景?于是,创设各种理由,去与同学、战友聚会,不为别的,只想在一起怀念过去岁月的同时,踏上晚途,互勉互励,搂着肩膀,共同走向幸福的远方。<br></h3><h3> 远方,是精神向往的地平线!它在期待着心目中,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都是风景最美的、最为期许的地方。好像那里存放着无限的预期和目标,是最为神圣和诱人的精神高地。人生不可回逆,远方也没有终点。愿我们安之若素、寄意明天、满怀预期,且行且远且珍惜吧! </h3><h3> 2019/11/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