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湘江之滨,麓山脚下,是千年学府岳麓书院演变而来的湖南大学所在地。</p><p class="ql-block"> 湖南大学是211大学,也是985大学。湖南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位列“双一流”、“211工程”、“985工程”,享有“千年学府,百年名校”之誉。</p><p class="ql-block"> 湖南大学是改革开放前,中国唯一的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延续至今。</p> <h3>1950年毛主席亲笔书写《湖南大学》</h3> <p class="ql-block"> 上世纪70年代未我所在的部队研究所有4位战友在《湖南大学》进修,受人之托第一次走进该校探示他们。才知地方院校多人宿舍和自习场地一体拥挤不堪(军校条件相比就优越多了,我们上学宿舍与自习教室是分开的)。</p><p class="ql-block"> 90年代初,一个"小球"计算机"病毒"隐含的政治谣言让我转业到公安机关网监部门工作后,又走进《湖南大学》开展调查核实工作。</p><p class="ql-block"> 91年,再次因招募3位大学毕业生从警工作,再次到该校逐系逐人考察(3人中除1人调广东工作,现1人为副厅、1人为正处干部)。</p><p class="ql-block"> 近20年不知多少次因公因私经过《湖南大学》登岳麓山和参观"岳麓书院",但与该学府再无交际。</p><p class="ql-block"> 今晨六点早醒,忽然想到秋高气爽,何不去登岳麓山看看山上枫叶是否红了,顺便在经过的《湖南大学》学生食堂体验现代学生的一日三餐。回味和比较上世纪70年代中在军校一日三歺的生活。</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周未早上约8点左右,就歺的学生还寥寥无几(周未这个点娇子在干什么?你懂的)。</p><p class="ql-block"> 现如今第1次走进学生食堂好不新奇,想了解一下学生食堂,早晨都供应点什么?价格与市场有何区别?</p><p class="ql-block"> 经过一番探头探脑的实地考察,现在的大学食堂,大致分为两个"阵营",一方是校方后勤部门主导的一日三餐(实际也为包厨,学校对米、面、油等主副食进货渠道严格准入制来确保食品安全。并对面向学生消费价格进行监督、定价、调控),另一方是提供场地市场化的南北风味的各类美食、小炒(见各图)。</p><p class="ql-block"> 凡学校主导的一日三歺,面向学生刷卡不论主副食学生享受10%的优惠)。面象社会中、晚歺采取套歺制收费(在食堂专设有小超市里统一售票。一荤一素/10元;二荤一素/15元;三荤一素/20元)。</p><p class="ql-block"> 市场化的各类美食及小炒价格随行就市明码标价销售(与社会普通市场几乎相当)。</p><p class="ql-block"> 因为一大早以市民的身份考察学生食堂,很多套路没有摸清,只见到官方经营的早点有各类面点(品种不下7~8种),确必须刷卡才能购买。</p><p class="ql-block"> 我是外来客,只好选择市场化经营的食物(一日三歺、全天只要食堂开门都营业。各挡口收费自营)。</p><p class="ql-block"> 没能吃到官营早点多少有点遗憾。无奈选择了个体户6元的 煎饼果子和豆奶。</p><p class="ql-block"> 我一边吃着煎饼裹着的有火腿肠、青辣椒、鸡蛋,生菜的煎饼果子;一边喝着甜美的豆浆,心情愉悦的走在登上岳麓山的“登高路”上,不由得想起上世纪70年代中期我们在部队上大学时一日三餐的情景,就萌生了中午我一定要到湖大的食堂里去体验一下学生的中餐。</p> <p class="ql-block"> 不到八点,岳麓山游客稀少,清静、宜人漫步、登高。</p><p class="ql-block"> 来到爱晚亭,趁游人不多,边散步、或爬山到周围转了一大圈,枫林中枫叶除了较高处略有彩色,绝大多数还绿色为主,"层林尽染"的美色还有待时日。</p><p class="ql-block"> 一小时的活动结束后,在爱晚亭找了一个石板长凳憩息。拿出自带的金骏眉红茶;戴上耳机,打开手机上80~90年代流行的歌曲。喝着茶、听着过往美妙的音乐,观赏来岳麓山、爱晚亭游览满脸流露幸福感的游人。微信中一只小猪推高物价指数给人们带来的不悦在现实中荡然无存。</p> <p class="ql-block"> 麓山寺</p><p class="ql-block"> 麓山寺又名慧光寺、万寿禅寺,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湘江西岸岳麓山山腰,由敦煌菩萨笠法护的弟子笠法崇创建于西晋武帝泰始四年(公元268年),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是佛教入湘最早的遗迹,现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湖南省佛教协会驻地和湖南省佛学院。</p> <p class="ql-block"> 上午九点麓山寺佛学院的法师、学僧、居士们做完早课后在《五观堂》早斋出食。</p><p class="ql-block"> 寺庙斋堂的早斋:</p><p class="ql-block"> 1、主食:大米饭(精白米);</p><p class="ql-block"> 2、副食:</p><p class="ql-block"> (1)、干辣椒炒香干。 (2)、油淋青辣椒。</p><p class="ql-block">(3)、炒青菜。</p><p class="ql-block"> 告示:寺庙不关注猪肉价格,僧人在庙里时吃素。</p><p class="ql-block"> 注:斋堂又称《五观堂》</p><p class="ql-block"> 佛教用语。五观之意为:</p><p class="ql-block"> 一是,思念食物来之不易,</p><p class="ql-block"> 二是,思念自己德行有无亏缺,</p><p class="ql-block"> 三是,防止产生贪食美味的念头,</p><p class="ql-block"> 四是,对饭食只作为疗饥的药,</p><p class="ql-block"> 五是,为修道业而受此食。</p> <p class="ql-block"> 实观“佛学院”学僧们现在伙食整体上比我70年代同样当学生时有好有差,好是当年我们的素食比之差远了,好过是每月可见“荤腥”。但当下寺庙“五观堂”的堂食早己不是僧人“思念食物来之不易”的五观之一了……。</p> <p> 爱晚亭上午十点以后人声鼎沸。已不宜在此久坐。我为等十一点半到《湖南大学》食堂体验学生生活,只好换到游人少去而僻静的"能量谷"景区等候。</p><p> 待下山时,前往岳麓山的《登高路》上,游人以挤得水泄不通。</p> <p class="ql-block"> 十二点准时赶到湖大第三学生食堂,校内、校外前往就歺的学生和游客一波接着一波。</p><p class="ql-block"> 学生食堂上下二层,二楼为教职工自助歺就歺处对外开放,一楼为学生就歺处。</p><p class="ql-block"> 就歺前我楼上楼下对官办中歺先进行了一番侦察比较。</p><p class="ql-block"> 楼上自助歺约有十个品种,每人收费28元(据知情人透露教职工10元/每人)。好处不限量,缺点跟当前猪肉一样贵了点。我到达时正好接待一个外来学生团队,很多菜品已空又不见及时补充。 走到一楼官办学生就歺处,瞅见品种比楼上大约多二个。 毫不犹豫走到小超市,买了一份三荤一素的套餐。</p><p class="ql-block"> 窗口服务员"阿姨"对我这个拿白纸条的客人也非常热情,十二个菜可选(比家里丰富多了)也就看花了眼,点了一份辣椒炒猪肝、一份油豆腐烧肉、一份家常豆腐、一份丝瓜烧肉,堆得满满的一盘子,我都担心是否能把它消灭光。</p><p class="ql-block"> 就歺的满意度,吃剩的盘子可以说明一切(见图)。因这几天咽炎,不然盘子里那几个红颜色的小东西也会成为囊中之物。</p><p class="ql-block"> 坐在全国一流大学宽敞明亮的学生食堂,吃着官办的学生歺,不由想起自己上世纪70年代中读书时就歺的情景。</p><p class="ql-block"> 1974年9月15号我们荣幸的被部队推荐到河南洛阳解放军外语学院上大学。</p><p class="ql-block"> 到校的第一天晚上,我们排着整齐的队伍,来到学校指定的学员(部队院校对学生兵的称呼)食堂,不算简陋的饭堂为了节约用电,灯光有点昏暗,案板上摆着一筐金灿灿的主食。南方兵初到北方没有见过这样金灿灿的主食是什么?拿出平时在战士灶食堂吃饭多捞多得的习惯,不管是什么先盛它满满一碗再说,那年头年轻力壮,饭量很大,一碗饭小case。 这金灿灿的主食没扒拉几口就难以下咽了,一打听是北方的杂粮小米煮的饭。俺的娘,这么一大碗怎么吃得下?有胆大的带头就悄悄地溜出食堂把吃不下的金灿灿的小米饭,倒在喂猪先生的泔水桶里。带头者我的老乡也。</p><p class="ql-block"> 不一会儿只听到食堂里面各学员队的领队吹响了紧急集合哨。有人站在饭堂中间大声的通知大家放下饭碗暂停吃饭到食堂外队列集合。</p><p class="ql-block"> 我的个乖乖,那年头老兵怕号、新兵怕"哨",大家不知发生什么突发事件,忐忑不安的放下碗筷,走出饭堂集合列队。带队的区队长一声令下,命令所有人员参观喂猪的泔水桶。那年头人都吃不饱,有多少留给猪先生的,绝大多数情况下泔水桶都是空空的,可今天事出有因桶已经冒尖了。人民军队艰苦朴素不浪费粮食的传统,怎能容得下泔水桶冒尖。</p><p class="ql-block"> 参观完,当领导了解到其中的原委后就没有过分的再列队训话。晚上召开班务会对照检查、提高爱惜粮食的认识,凡能斗私批修都不予追究。这场严重浪费的风波很快得到平息(当年粮食紧缺时这可是大事)。有人羞愧难当,有人耻笑南方兵没有见识。我还好,因老家在北方,小米文革前是见过和吃过的,但也多年不见没盛别人那么多,盛在碗里的也难消化,也就趟了荤水。可这金灿灿的小米,成了南方兵读书几年绕不开的心结。</p><p class="ql-block"> 学员队食堂的伙食当年稍比野战部队战士伙食费标准高一点。70年代中的洛阳物质匮乏,副食供应紧张(市中心最大的商场副食品柜除了"人生米"没有任何副食可卖。比学校军人服务社"惨"多了),学员大多时候的歺饮可以说"惨不忍睹",映像深刻的有:一到吃二米饭(大米和小米合煮),本就没多少下饭的菜吃,二米饭更难下咽,多数情况下就宁愿饿肚子;每当五、六、七月大蒜和辣椒收获的季节最为开心,不论吃二米饭、小米发羔、黑乎乎的大麦(国外以喂牲口为主)发羔,有几瓣大蒜在手;几根泡菜坛子里的泡辣椒,吃什么主食都不在乎了(食堂做饭的老炊中有个湖南湘乡同年入伍的兵喜好辣椒,每年辣椒下来的季节,他都会要腌几坛子泡辣椒。我们经常趁他不注意的时候,到库房他存放泡辣椒的地方,到坛子里去捞那么几根一饱口福。老乡他辛辛苦苦做的泡辣椒,经常都被我们"顺"得一干二净,气"死"他了。可谁让他都是老乡都好这一口拿我们没辙,只好拉倒,那年头大蒜和辣椒想常年都有吃门都没有,产量有限呀)。</p><p class="ql-block"> 当年生活艰苦,副食供应困难,但是学员队带领大家分班种植各种蔬菜,想方设法改善伙食。</p><p class="ql-block"> 每当五月帮农收割麦子或期末考试学员队杀猪改善伙食,大家都笑逐颜开。那时学员队主食自己盛(管饱),下饭菜配额制分到各班。班副负责再分到本班每个学员碗里,我班的班副(父亲是一位鼎鼎有名的上将,抢夺“泸定桥”的指挥者)几年都做到分菜荤素数量均匀,重未象有些班因分菜产生意见。要做到这点都是一件不容易的差事。</p><p class="ql-block"> 看看眼前大学的食堂,官办、民办。主副食之丰富倒退几十年想都不敢想。曾记得:</p><p class="ql-block"> 1、74年9月到洛阳三个月后,迎来了1975年元旦。学校食堂"军需"官办独家经营,伙食真差。如是有了校外下馆子的想法。元旦的早晨,几个湖南老乡同学相约改善伙食,没有去食堂吃早饭,高高兴兴的走出校园大门,就在离校园不远的铁路边上有唯一的一家面馆,每人花一毛钱,要了一碗糊汤面(面馆仅此一个品种)。唉,要油没油,要荤没荤,除了盐味就是一股潲水味,大家都没有吃上两口就撂下碗筷,快速的离开了面馆。这是我一生中吃到的最难吃的面。读书的那几年,再也没有在洛阳的街上吃过面(本世纪多次去河南的郑州、新乡、开封、洛阳等地,各种面食美得很,我特别喜欢。细细一想,当年面那么难吃,就是因为没有油的原故)。</p><p class="ql-block"> 2、70年代中,我们读书那会儿强调开门办学。75年底,我们乘绿皮火车来到河南开封市无线电厂实习。这是一家国家定点生产《金属探伤仪》的工厂。</p><p class="ql-block"> 平时我们在学校对吃杂粮颇有微词,但是走向社会来到群众中间,才发现老百姓吃的比我们更差。我们实习的厂小,无食堂,自己的炊事班开火做饭,炊事班采购粮食才知开封配供的杂粮是苞米碴子,比小米更难吃。</p><p class="ql-block"> 来到开封这个八朝古都去逛龙庭、铁塔,游相国寺这是必不可少的。第一个星期天放假,早晨吃完苞米碴子的稀饭和发羔。吕俊起副队长召集我们训话,明确上街的注意事项,着重强调不许在街上下馆子的纪律。</p><p class="ql-block"> 放"鸭子后",我、涂经、罗来源、杨国安、李伟五个老乡兴致勃勃的花了不到三小时,就把开封这个八朝古都名胜古迹逛了个遍。</p><p class="ql-block"> 其实文革期间,开封城因历史和现代的种种原因,名胜古迹破坏的相当严重,已不是宋朝《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汴梁城》。远不是改革开放后,开封恢复名胜古迹带来的景象。我几十年后去看到的开封城,可绘制新的《清明上河》图。</p><p class="ql-block"> 我们到开封实习己一周,与厂里技术人员相处不错,学习之余难免除古都的传说也自然谈到开封有名的小吃"小笼包子"。虽然有纪律规定不许下馆子,不巧逛街正好路过开封的小笼包子铺(70年代中期开封主要商业街就是那么一巴掌大的地方走错都会路过)。五人一合记,纪律规定的是不许下馆子,没有说不许品小吃。咱们品一下开封的名特产,小笼包算是品小吃,不算下饭馆。缺吃少穿的70年代,路过一家有名的小笼包子铺,那小磨麻油透出来的包子香,闻到是多么的诱人和不可抗拒啊!说垂涎三尺有些夸张,说没有俏俏的咽下几口口水,那也是在说假话。</p><p class="ql-block"> 我们几个都是城里兵,那年已拿8块钱的津贴费了,家里从不跟我们要钱,又因为那个年代没有东西可买手头也就相对比较"富裕"。</p><p class="ql-block"> 才十一点多,店里几乎没有客人,我们大摇大摆的就这样走进了小笼包子铺。</p><p class="ql-block"> 几笼热腾腾的小笼包子端上桌。因怕被部队领导和同学们发现,我们狼吞虎咽、三下五除二几笼包子还没品出味就见到笼笹的底了。</p><p class="ql-block"> 从买筹、上包子、到吃完前后不到一刻钟,很是神速。吃完就撤,撤到大街上,人踏实了,心情也放松了。</p><p class="ql-block"> 不好坏“菜”了,适应“粗粮”的肠胃,对“精雕细琢”的富强粉面包的鲜肉小笼包子及不适应,因快速咽下,包子开始在胃里“折腾”,从嘴巴里不时“冒”出香喷喷的嗝来。那是人生初次体会到的最、最、最香的美食(那时的小磨麻油可是真香)。</p><p class="ql-block"> 已走出小笼包子铺几条街远,大家不约而同的在一个街口拐弯处“立定”。同时觉得没有吃饱、吃好。杀回去重新再吃一次,五人意见高度统一,熟门熟路一会儿又回到了包子铺。一路上大家简单的分了工,杨国安、罗来源去排队买筹,我、李伟、途径去占位子(桌子)。正午时分客人一下子多起来,二位买筹的前面己有好多客人形成了长蛇阵。我们三位抓紧往店铺里箱走去占位子。不妙!还没来得急占到坐就见学员队几位老大(队领导)正"埋头苦干"。 面对的老大猛一抬起头,我们都被“扫描”。吓得我们赶紧撒腿就往外走,边走边叫在那里排队买筹的两位老乡赶紧撤,可是他们俩人不明就理没有理踩我们,这下急得我汗都下来了,赶紧跑过去拉着他们俩人就走。我们边撤边后悔不该打那么几个多余的嗝,造成被老大抓了现行。</p><p class="ql-block"> 正一边走,一边懊悔。突然听到后面老大们追赶我们的脚步声。喊我们停下并和蔼可亲的跟我们说,小笼包子的味道不错,你们可以去尝尝。这下我们一颗悬着的心才放下来。口是心非的说着不去不去。等领导们消失在街道的那一头,我们赶紧撒腿又飞奔回到包子铺啦!</p><p class="ql-block"> "老大"的把柄在手,又有老大的许可,这次在包子铺安安心心、美美的、不慌不忙的品足了小笼包子的美味。</p><p class="ql-block"> 几十年后故地重游,店铺己超豪华,也开发了很多新品种,小笼包已找不到当年的味道。</p><p class="ql-block"> 今天坐在这个一流大学的学生食堂里,放眼望去经营小笼包的挡口都有好几个,可再也找不回那几个终身难忘的“香嗝”和为吃小笼包带来的兴奋与刺激!</p><p class="ql-block"> 3、76年上半年托我们班副老杨的福,经他多方联系为我们下半年提供了去北京开门办学的机会。北京,世界人民向往的地方。贫困的年代,不当兵肯怕一辈子没机会到北京。这年十月粉碎了4人帮。我们正好到北京无线电一厂实习,有幸参加了首都人民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粉碎四人帮的庆祝活动(文革结束前终于有机会参加了天安门广场的最后一次群众集会)</p><p class="ql-block"> 我们住在国防部外事局(现国防部),统一在他们机关干部食堂搭伙。到达的当天晚上,每人发了一摞红、黄、白三色的餐票,没人告诉我们有什么就歺注意事项。这样我们每天到外事局的机关食堂就餐,看到很多喜欢的食物,也没有什么思考,反正也不知道歺票怎么用。点了什么饭,点了什么菜,人家要什么颜色的票,就给人家什么颜色的票</p><p class="ql-block"> 可不曾想到的是,稀里糊涂半个月不到,首先是红颜色的票就剩那么一张了,白颜色的票剩的倒是不老少。一天晚上买完米饭后发现红票没了。这时才想起讨教他人分不同颜色的票是什么样的含义,明白含义后后悔都晚了。首都人民和在京当兵的都一样,每人每月口粮是1/3面、1/3米、1/3粗粮(玉米面),红、黄、白三色分别为三个代表。</p><p class="ql-block"> 这下好"歇菜",米饭跟我无缘了,接下来在首都的半个月我天天就只能吃白面、杂粮。好在我是半个北方人。玉米面粗粮细做我还能接受。吃玉米面食,我就多买点菜,少吃点杂粮。结果除伙食费只有10元津贴的我就产生了当兵后的第二次经济危机(第一次是74年在上海工作)。可以说离开北京前我的经济状况与国家当年一样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p><p class="ql-block"> 原本去北京早有经济准备。可是到了北京以后,因为和几位老乡先后去天安门、天坛、长城、十三陵、颐和园、故宫参观游玩以后。又相约去东单烤鸭店吃烤鸭,因为实在是排队过长(那时接待能力有限),只好放弃。转背哥几个去了东单商场湘蜀餐厅高消费了一把(同样是人满为患,我们几个穿军装的楞是站在人家就餐人的餐桌旁看人吃饭,等待人家吃完而占桌"接班")</p><p class="ql-block"> 在经济危机中要离开北京那天,哥几个在故宫午门一个铜板一个铜板的凑了一块多钱。沿着地安门大街寻找能够让我们吃得饱、花钱少,符合我们现在的经济支付能力的馆子。天无绝人之路,让我们找到了一家山东人开的面馆,每人1毛5分钱吃了一碗山东的刀削面。节余的2毛8分钱,每人5分钱买了一串冰糖葫芦,顺利度过了经济危机</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76年“五不烂”在北京留影。</p><p class="ql-block"> 前排左起:杨国安,罗来源。</p><p class="ql-block"> 后排左起:刘新平,李伟,涂经。</p> <p class="ql-block"> 坐在湖大的学生食堂里,想起几十年前读书的往事感慨万千。现如今,我们的高校食堂想吃什么有什么。更不要说1998年在北京大学公干见视过的顶级名校学生食堂堂食的丰盛。现在在校的大学生,你问他粮票为何物?细粮和杂粮要搭配着吃,简直是他们不可想象的。</p><p class="ql-block"> 今天我们生活的多样化来之不易。要是吃的放心、吃的安全就完美了</p> <p class="ql-block"> 经验主义害S人,本以为学校学生食堂的"阿姨"打菜的手法跟我们部队上的、我们厅机关食堂一样,“掌勺”人的手哆哆嗦嗦一份菜就剩下那么一点点“了”。所以选了个"三荤一素"的套歺。结果我大错特错了,湖大学校食堂打菜的标准都是严格按每份菜二满匙。</p><p class="ql-block"> 我这三荤一素就显得"堆积如山"让我发愁是否能够“消灭”光。</p><p class="ql-block"> 这餐饭我在学校食堂足足吃了半个多小时,边吃边观察周围的学生是怎么消费的。无论男生女生,我发觉绝大多数都是两荤一素(外客十五元,他们多少不得而知)且吃的很干净。也发现有穿着普通的学生,男女都有,一般就是一荤一素很节俭(应是相对贫困生)。</p><p class="ql-block"> 难题来了,我这么大一盘子食物我不把它消灭了,我怎么面对这些很节俭和不浪费的大学生。我只好硬着头皮,放松裤腰带,把所有的饭菜吞下肚子,表示我是光盘行动的拥护者。</p><p class="ql-block"> 大学同学赵锁同志看我这盘子饭菜当心是否能吃完,尽管我有苦难言,我还是理直气壮的回答他,没有当过兵的人战胜不了的困难,可发出去的光盘图片还是剩下不少的油渍,怎么这么漏气儿😊😊😊</p><p class="ql-block"> </p> <h3>透明的副食价格</h3> <h3> 后记:</h3><h3> 十一月五日去登岳麓山,再次光顾湖大学生三食堂。经了解,官办早歺也是对外服务的,学生刷卡优惠10%。</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