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王姐带着我们一起学习育儿新理念,正确引导孩子,保护孩子心里健康!</h3> <h3> 每个孩子都是父母的心头肉,孩子受伤父母自然会心痛。但有些事如果我们换位思考的话看到的角度可能就不同,对孩子的影响也不一样。</h3> <h3> <br> 自从来到幼儿园后,我就养成了不爱喝水的习惯,因为害怕水喝多了要去上厕所,有可能就在老师上厕所的时候孩子就受伤了。所以即便是老师再注意,再避免,某种层面上来讲也很难完全杜绝孩子受伤。</h3> <h3> 尤其是现在的孩子,家长保护比较多。甚至在幼儿园被蚊子咬了包可能家长也要说上一说,怪老师没有把防蚊液给孩子涂好。往往这种时候,老师真的是既心疼孩子,又要怀着一颗忐忑不安的心给家长打电话道歉,那种心情真的很难形容。(我知道说到这里一定也会有人说,这不也是应该的吗?)</h3> <h3> 幼儿教育这行与其他行业不同,它需要老师投入感情才能做好,这是那些没有感情但“智力”发达的机器人干不了的事情。</h3> <h3> 孩子有时在幼儿园有点磕磕碰碰,家长接到孩子的时候突然看到孩子脸上的伤。从他们“爱”的眼睛里看到的可能会是:<br>怎么这么严重?<br>会不会留疤?<br>感染了怎么办?<br>天呐一定疼坏了吧?<br>可怜的孩子今天在幼儿园里是怎么过的啊?<br>啊老师怎么也不把孩子看好?……</h3> <h3> 从保护孩子心理健康的角度来讲,其实物理身体受伤对于一个生命的成长来说是在所难免的,况且我们人类物理身体的伤口有能力随着新细胞的再生,逐渐愈合。<br></h3> <h3> 而孩子又是很容易会让自己走出当时摔倒的痛苦,让自己活在当下。也就是说这件事本质上我的孩子仅仅受了一点点皮肉伤。<br> 可往往成人在这种时候由于不懂得孩子心理的发展,一味地沉浸在自己情感的痛苦当中,于是难免对孩子产生过分的同情。可是这种过分的同情不仅不会帮助孩子疗愈,反而会把孩子再拉回到摔倒时的痛苦记忆当中,并持续去感受那种痛苦。<br></h3> <h3> 直到这种痛苦的记忆越来越明显,深深地铭刻在大脑皮层,甚至造成孩子对相关事物的恐惧与害怕心理。此时如果成人再把自己不良的情绪以及糟糕的价值观带给孩子,那情况可就不是划伤皮肤那么简单了。</h3> <h3> 一次摔倒并没有带给孩子多大伤害,但是成人焦虑的表现以及消极的价值观,却影响了一个孩子对待生命中“无常事物”的态度。</h3> <h3> 孩子出生之后就在家长的呵护下长大,对于孩子的一举一动家长都会时刻关注着,生怕孩子受到什么伤害,家长保护孩子是没有错的,但是需要把握好度,过度保护对孩子来说就不是好事了。<br> 请不要把问题放大化!</h3> <h3> 有些家长会说保证孩子安全不就应该是幼儿园的责任吗?<br> 这句话乍一听没毛病,幼儿园的确应该首要考虑为孩子提供一个安全的成长环境。<br>但是环境提供得再安全,现实的问题是这群小家伙们是动起来的、不可知的(除非幼儿园用“非常”手段拿走孩子动的自由),所以有些难以避免的情况就容易发生。<br>我们假设幼儿园环境已经很安全了,依然会有孩子容易受伤,你知道是哪几类吗?看一看你的孩子是否在队伍里……</h3> <h3> 第一类:身体不好造成运动能力差<br><br> 这一类孩子可能是先天身体原因造成运动能力差,这种情况在幼儿园里比较少见。如果有的话,建议家长要有意识地帮助孩子进行体能运动的练习,千万不要一味只把孩子交给幼儿园。</h3> <h3>第二类:被抱(“爱”)太多了造成孩子不爱运动<br> 这类孩子往往是家里人太溺爱了,把孩子一直抱着不给运动的机会。该爬的时候不让爬,该走的时候不让走。那么这类孩子长大后会容易出现身体协调性方面的问题,因为他们比较难确切感知到物体的远近距离,大脑缺乏对自己身体协调支配的能力。<br></h3> <h3> 因此这类孩子在幼儿园里即使走路也可能左脚把右脚绊倒,而且常常比较容易磕到同一个地方。如果孩子是这类情况,可能就需要进行一些感统+运动协调的训练了。</h3> <h3>第三类:用手机养孩子,造成孩子不爱运动<br> <br> 现在很多家庭都是大人小孩儿抱着手机玩,手机真不愧是现代人的“精神鸦片”,只不过有很多人把这东西也给正在身体发育的孩子“吸食”。但家长们却不知道孩子的内在发展是需要通过外部的肢体动起来,与周围的世界产生互动从而获得的。这个就不用多说了吧,家长放下手机陪孩子动起来。<br> <br><br></h3> <h3>孩子的健康成长是家长和老师的共同心愿!</h3> <h3> 换位思考是解决问题的前提,也是教育孩子非常好的方式。所以,老师家长要换位思考,以孩子的心理教育孩子!</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