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四年来,在红军长征出发的地方,江西省于都县岭背镇,红军后人,原铁道兵二师九团勤务连警卫班战士谢林贵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带头出资并组织谢氏家族捐款重建”红军桥”的伟大壮举,一直被十里八乡的父老乡亲们广为传颂;谢屋村村民们对北京西安江西原总机班三位老兵千里汇款支持战友修桥的事更是交口称赞,念念不忘。今年十月,勤务连总机班五位老战士专程来到谢屋村,受到已故战友谢林贵的家属子女和村民们的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h3><h3> 说起“红军桥“,不得不说起原铁道兵二师九团勤务连警卫班战士谢林贵的伯父谢宝金。他是背着手摇发电机走完长征路到达延安的老红军战士。上世纪50年代,为了方便村民出行,回乡的谢宝金组织村民修了一座木桥。到了80年代,已退休的谢宝金又组织把原来的木桥改造为水泥桥,村民们亲切地把这座桥称为”红军桥“。</h3><h3> 作为红军后代,红军精神已在谢林贵心里深深地扎下了根。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他说:“二伯对我影响很大,我也当了兵,在我心里,保家卫国最光荣,长征精神已融入我的血液”。谢林贵从部队回到家乡后,心里装着村民,一心为了村民,为村民默默地付出,无私地奉献,没有报酬,不讲条件,日以继夜五十年,心脏安了两个支架从不提起。为了实现先辈的心愿,他成立了金贵(谢宝金,谢林贵)基金,资助了无数的老师和贫困学生;为了学校改善,他既是策划者,又当泥瓦匠,使学校的操场教室及设备焕然一新;为了村里老人,他又建起棋牌室,大大丰富了老年人的晚年生活。乡亲们对谢林贵评价很高,夸赞他急人所急,帮人所需,一心一意为群众办好事做实事,从不考虑个人得失,荣誉待遇,只有一颗无私奉献心。</h3><h3> 2015年5月,赣南多地遭遇特大暴雨,岭背镇谢屋村这座“红军桥”也被洪水冲毁,造成5个村民小组的群众出行受困,特别是六七十名学生上学很不方便。谢林贵心急如焚,为重建”红军桥”四处奔波,到镇上,跑县里,找关系,拉赞助,希望重建一座“永久耐用,能过汽车的水泥桥。可是,虽经多方努力仍未筹够重建新桥的所需资金。谢林贵说,他家刚建了房子,基本用完了家里积蓄,不然他完全可以承担全部建桥费用。如果有爱心企业或个人愿意免息借钱给他建桥,他愿意承担偿还责任,3年还清。谢林贵把家里仅剩的一万元带头捐了出来,并组织谢氏家族和村民为建桥捐款。经过几个月的努力,总算筹措了大部分建桥费用,可以开始施工了。</h3><h3> 由于建桥资金还有缺口,谢林贵一直都很着急,常常夜不能寐。有一天,他突然想到了微信朋友圈,马上编写了一条求助的帖子发了出去。时隔不到半天,他想到打搅麻烦朋友有些不妥,就又撤回了这条消息。可就在这短短的几个小时内,原铁道兵九团勤务连总机班的三位战友看到了这条消息。西安女兵张秀珍率先给谢林贵电汇5000元,北京女兵战友贾铁英没有丝毫犹豫立即汇款10000元,江西同乡战友张汉清也捐出了2000元。战友们急人所难,帮人所需,千里汇款支助重建“红军桥“,深深地感动了谢林贵及其家属子女,也感动了谢氏大家族的人们。谢屋村的父老乡亲们更是为几位铁道兵老兵为老区人民慷慨解囊捐资修桥感激不尽,众口称赞。 收到战友们的捐款,谢林贵心里的石头总算落了地。他当即回信,向战友们表示衷心感谢,并邀请战友们 ”红军桥”落成时再来于都。</h3><h3> 经过几个月的努力,“红军桥“终于在2016年3月建成通车,村民们再也不用淌水过河了。谢林贵难掩激动的心情,迫不急待地向战友们报告了这一喜讯,并用手机拍了照片发给战友,期待曾经并肩战斗的战友们早日到来,亲眼看看他们共同捐资重建的”红军桥“。可谁也没有想到,2017年7月24日早上,谢林贵心脏病突然发病,送医院抢救无效去世,永远地离开了我们。</h3><h3> 2019年10月,五位勤务连总机班的战友们,专程从北京西安上海等地,千里迢迢赶到于都县岭背镇谢屋村,看望已故战友谢林贵的老伴陈桂英及其亲属,一起走过”红军桥“。站在“红军桥“上,五位铁道兵老兵听乡亲们一件件叙述谢林贵为群众做的好事实事,回忆一起在部队朝夕相处的日日夜夜,他们为失去这样一位好战友而痛心不已,也为自己能为老区人民做点事而感到欣慰!</h3><h3><br></h3><h3> </h3> <h3>女兵们看望已故战友谢林贵遗孀,亲人相见潸然泪下,相拥而泣。</h3> <h3>勤务连五位战友与谢林贵亲属亲切交谈。</h3> <h3>勤务连总机班五位老兵与军嫂在谢林贵家中合影留念。</h3> <h3>西安女兵张秀珍和北京女兵贾铁英在捐资修建的"红军桥"桥头留影。</h3> <h3>战友们与谢林贵家属子女合影。</h3> <h3>总机班五战友在红军桥前合影。</h3> <h3>谢屋村村民盛赞红军后代,原九团勤务连警卫班战士谢林贵为群众做好事,带头出资并组织谢氏家族重建红军桥的壮举;热情赞颂西安北京江西三位老兵捐款支持战友建桥的事迹。</h3> <h3>依依惜别难分手,谢林贵老伴握着亲人们的手久久不肯松开。</h3> <h3>再见!欢迎亲人们再到苏区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