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距离北京延庆城20余公里的山谷中,有一处古崖居遗址。</h3><h3>景点对此遗扯的介绍,也只说是古崖居遗址,并没有说清楚更多的内容。</h3> <h3>上网查询,百度上如此介绍:</h3><h3></h3><h3>古崖居遗址位于延庆县西部15公里张山营乡东门营村北幽静的峡谷中,东连松山自然保护区,南临官厅水库。它是由一支不见史志记载的古代先民在陡峭的岩壁上开凿的岩居洞穴,计有117个。经考古学家验证,古崖居洞穴开凿于唐末,是我国北方少数民族之一的奚人聚居的部落。洞沟古崖居石穴群,建在海拔800余米的高山上,耗银上干万两,历经31年凿成,是华北地区迄今发现的规模最大的古崖居遗址。占地面积5平方公里,崖壁开凿面积2.4万平方米。</h3> <h3>洞沟石穴群分为前、中、后沟三部份,开凿在砂砾花岗岩壁上,洞口毗邻,错落有致。呈自然村落状,前沟南、北、东三坡,鳞次凿建计九十一洞;后沟东坡一面。阁状洞穴布满全坡,计二十六间,共计一百一十七洞。这些悬挂在近十万平方米陡峭岩壁上的洞穴,有单间、两套间,也有三套问;有的上下相通,有的左右相连,宛如层楼居室;还有的一洞多门,四通八达。洞内凿有石灯台、石灶台、石槽、石炕,布局合理;排烟道、气孔、户枢、门框痕迹,历历在目。凿建最为精巧的要算位于中间山梁处的宫殿式洞穴(奚王府),上下两层,可以贯通。宽敞的大厅内,六根雕凿精细的石柱撑起洞顶,中间是一张宽大的石案,大殿的两侧又并列凿有两个小居室,当地人称“官堂子”。</h3> <h3>在近10万平方米陡峭崖壁上的洞穴,有的上下相通,有的左右相连;洞内凿有石灯台、石灶台、石炕,布局合理;排烟道、气孔、户枢、门框痕迹历历在目。</h3><h3>奚族原散居于我国东北地区,唐中、晚期,辽崛起于东北,奚族不堪忍受辽的压迫和奴役,纷纷迁移。洞沟古崖居石穴群是奚族首领率众开凿的,奚人在此居住了约30多年,后辽、金、元历代仍有人居住。</h3><h3>洞沟古崖居石穴群的发现,对研究我国古代北方的民族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h3><h3>关于古崖居开凿年代,有认为是元,或魏,或唐辽。其目的与用途,草寇山寨?戍边驻军?应避战乱?少数民族聚居?据不确切考证,此为唐、辽间奚族聚居岩寨……</h3><h3>这些由人工开凿的石穴,分布在两沟四坡上,前沟东壁洞穴最多,有48洞,南北两壁合计43洞;后沟东壁有26洞。前、中、后三部分,共117个洞窟,350多个开间。诸洞毗邻错落,呈自然村落状,一般洞室为一明两暗的三居室,也有单间和双间居室,高约2米,进深1—6米,面积约3—20平方米。此外,还有马厩等。洞内有炕台、灯台、灶台、壁橱及石槽等。炕台的设计近似今日火炕,有弯曲的烟道通向外面。门框、户枢、气孔,凿工精细,有棱有角,凿痕依稀可见。</h3><h3>前后沟之间的山梁下,有一座大型宫殿式洞穴,有上下两层,坐东朝西,下层为大殿,殿中有石案,两侧还有几间居室,其中一间可通上层。这里很像开会的会堂或议事厅,当地人称之为“官堂子”、“金銮殿”、“古崖宾馆”。殿内有6根精雕细刻的石柱,用来支撑上层。上层为居室,形制与下层相似,据传说此洞前原有匾额一块,上书“清水县衙”。修葺一新的“古崖宾馆”,上依巍巍海坨山,下临浩浩官厅湖,环境幽雅。</h3> <h3>在峡谷三面直立的陡峭的岩壁上,布满了人工刻凿的大石室,或长方形,或方形,大的廿多平方米,小的仅3—4平方米;或单间,或2—3室相通;或套间平行,或上下两层;并有典型的“三居室”。其中,有一石穴上下两层,并配有耳房,廊柱历历,可能是穴居的主人集会或祭祀之地,弘敞雄伟,山民俗称“官堂子”。全部洞穴内,门、窗、炕、灶、马槽、壁厨、烟道等一应俱全,且圆则圆,方则方,均中美学规矩。</h3><h3>走进古崖居,可以看到,古崖居留有许多的人类生存痕迹,如门、窗、壁橱、灯台、石炕、、排烟道、石灶和马槽。有炕的的石室是居室,炕宽可容二人;有马槽的为马厩,一般可容四五匹马。这些洞穴或呈长方形,或呈正方形,还有的为圆形;有单间、套间及三套间;有的上下相通,有的左右相连;最大的有20多平方米,小的仅为3—4平方米,洞穴内的高度一般为1.5—1.8米,深为1—6米不等。各个洞穴内分别凿有石门、石窗、石炕、石灶、马槽、壁厨、气孔、排烟道、廊柱等,一应俱全,且布局十分合理。其中,有一处开凿相对豪华的居穴被成为“官堂子”,它建造得相当精巧,而且位于最高处。在宽敞的大殿内,四根雕凿细致的石柱撑起洞顶,中间一张宽大的石床,内有石桌石凳,不用说,这是头领的住处。</h3> <h3>奇特之处在居室的构造尺度里, 往往隐藏着人类留下的重要信息。可测量发现,几乎所有的房间高度,基本都在1.7米到1.8米之间,在今天来看普遍偏低。古崖居层高这么矮,会不会在这里面生活的是一群小矮人呢?</h3><h3>在山体中开凿这么多石屋,究竟是不是为了居住?根据以往的研究,人们相信,居室的大小、高矮一定与住在里面的人密切相关。发现在古崖居里面,所剩的东西不是很多,和人之间能够产生关系的就只剩下一个火炕。能不能在火炕上面发现什么?</h3><h3>大家研究后发现,火炕的长度很不一致:有1米多的,也有2.4米的;但是,大多数的宽度都在1.6米左右。中国北方火炕的宽度往往能够反映出使用者的身高。由居室的高度与火炕的宽度可以推测:古崖居的主人平均身高在1.6米左右。</h3><h3>另外,专家还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古崖居的房间都是坐东向西,这很不合常理。古崖居的建造者,深处北方这样一个比较冷的环境之下,他们居然舍弃了阳坡,而把房子盖在了背阴处,的确让人很难理解。</h3><h3>在测量火炕的同时,又有了一个意外的发现:火炕的分布不平均,前山与后山差别很大。前山洞穴面积比较大,很多都没有火炕,而后山火炕、马圈都比较齐全。不难发现,前防御、后生活,分工明确。不仅如此,程金龙曾经发现:传说的衙门真的存在,它就隐藏在前后山之间。前山和后山之间有一个被称为“官堂子”的地方,意思就是当官的开会的地方。可以看出,这是一个类似集会、祭祀的地方。最不可思议的是,古崖居整个山体都是花岗岩石结构,古人如何能把这一整座石头山开凿成一幢“大楼”?在屋内墙壁上可以看见一道道刻痕,专家们疑惑,使用古代的铁质工具,能完成这样的工程吗?</h3><h3>张石匠开凿过数不清的山石,但在花岗岩山体上打凿洞穴石门还是头一遭。日落而息,日出而作。张石匠和徒弟二人干了两天,仅仅打出了一个石门的轮廓。这足以验证一点:仅凭借简单的铁质工具,改造花岗岩的山体并非没有可能。只是开凿的过程需要耗费大量人力———专家估算,这里的总开凿量有3000立方米到4000立方米,起码需要100人,不间断地开凿5年,才能把山体变成现在的壮观洞室群。可是这神秘的建造者到底是谁呢?</h3> <h3>延庆境内的古崖居因古人在山崖上开凿石窟居室被称为千古之奇。然而,这些浩大的建筑为哪个年代,何人所为,至今无确切的定论,被称之为千古之谜。最近,随着考古学家获得的重大发现,古崖居千古之谜有可能被揭开。</h3><h3>著名建筑考古学家杨鸿勋教授一直怀疑古崖居是汉朝边关士兵居住的军营,但是由于一直没有找到强有力的证据,所以很难将自己的推测变为事实,今年三月,杨教授根据当地村民对狐狈沟一座海拔600米高山的描述准备再次进行考察。4月11日,考察队与本台记者一行顶着七级大风开始对沿狐狈沟山涧西侧进行了探察,在经过仔细的寻找后,考察队在一处山顶惊喜地发现了一段南北长135米,东西不足50米,高约3米的残墙。俗话叫烽火台,在汉文献上这也叫坞壁,这坞呢,就是后台,围绕烽火台守候,包括那个戍卒,守候那当兵的,包括他们的宿舍都有了,所有这些内容,一个小城堡,这是那城堡的墙。这段残墙依山势而建,由于三面环山,所以站在城墙上,正前方的平原尽收眼底,所以是个瞭望敌情的最佳地点。随着考察的进一步深入,队员们在这处残壁不远处,还发现了一处烽燧灶坑遗址。现在发现的这个坑,应该是个点火位置,石头这还能看到熏黑的痕迹,下面还有当年的草木灰。</h3><h3>古崖居遗址</h3><h3>在对当年戍卒居住房屋遗址发现的同时,一块巨大的碾盘又呈现在考察队面前,根据残墙的规模和样式以及这些当年驻守边防戍卒生活的痕迹,考察队断定这里就是汉朝的侯台遗址烽火台。而根据烽火台东侧一些类似古崖居同一风格的石窑,杨教授则肯定了自己的推断,那就是这里的侯台遗址烽火台与古崖居实为一体,就是当年汉朝边关的一处战略要地,而古崖居则是边关士兵居住的军营。随着这一遗址的发现,古崖居建造历史将有可能前推800年。</h3> <h3>不管怎么说,最后还是个不解之谜。</h3><h3>但是,当进入古崖居遗址,看到古人在山崖中创建的崖居洞穴,感觉震撼。</h3> <h3>如今,在古崖居遗址山谷之外,建成大片的居住区,就如穿越时空,古代人与现代人的居住条件的对照,也是人类发展的写照。</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