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故事—人物篇之一

馨馨一叶

<h3>  旅行的路上,总会遇到形形色色陌生人,你不知道他姓什么,叫什么;不知道他们从哪里来,要回到哪里去;不知道他们为什么快乐为什么悲伤......</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可总有那么一瞬间,对,就是那擦肩而过的回眸,你似乎感受了,快乐、悲伤或者冷漠。</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而当你把镜头对准他们时,是相见也是别离。</h3> <h1></h1><h3>  这是位维吾尔族青年 ,刚对网络设备进行了检查维修,正聚精会神地用手机进行测试。如今4G网络连接着草原、沙漠、雪山、峡谷, 联动着世界,互通着九洲。套用一句广告词:沟通无处不在。<br> 都说维吾尔族姑娘睫毛长,其实维吾尔族的少年也有长长的睫毛和漂亮的眼睛。<br> 摄于喀纳斯湖旁<i>。</i></h3> <h3><h3>  前往奥依塔克冰川公园的路上,路过一个维吾尔族村庄,好奇雪山脚下维吾尔族人的生活,有点忐忑地敲开一户人家的门,一位白胡子的维吾尔族老汉正在院子里小憩,连比带划交流之后,老汉让我们参观了他的家,还捧出自家的杏干招待我们。<br>  老汉深邃的眼神和花白的胡子还是挺有范的。<br>  摄于奥依塔克冰川公园<i><br>  <br></i></h3></h3> <h3>  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我还是注意到了这位老妈妈,老人有些腿疾,走路的姿势倾斜,但她的眼神坚定,透着微微的笑意。当看到我举起相机时,她笑了,还特意走过来看看相机里自己的影像,非常满意地点点头。</h3><h3> 摄于乌鲁木齐大巴扎</h3> <h3>  都说,没到过喀什就不算到过新疆,没到过老城就不算到过喀什,没到过百年老茶馆就不算到过老城,没见过这位网红的百岁老茶客就不算到过老茶馆。</h3><h3>&nbsp;&nbsp;&nbsp;&nbsp;&nbsp; &nbsp; 这位近百岁的老茶客,依旧耳聪目明,每天都按时来打卡,一块馕一壶茶泡上一天,和游客合影,高兴时候还舒展手臂,舞上一曲,成了百年茶馆的一道风景线。</h3> <h3>  克可艾热克快餐店,喀什市郊一个普通的早餐店,一碗奶茶一个馕,是当地大多数人的早餐。</h3><h3></h3><h3> 大约是常客,不用言语,大叔一落座,服务员便把奶茶和馕端了上来,大叔先将馕掰成一小块一小块放入奶茶中,然后捧起茶碗喝了起来。见我拍他,大叔笑着说奶茶很好喝。</h3> <h3>  友好、帅气、热情的维吾尔族青年,充当我们和古城小贩间的翻译,普通话极好。细聊才知道是喀什大学的学生 。</h3> <h3>  看到这位姑娘,就会想起那首歌:达板城的姑娘辫子长呀 两只眼睛真漂亮。</h3><h3> 摄于喀什老城解忧公主专卖店</h3> <h3>  这位少年的神情有些落寂,不知为什么?</h3> <h3>  浓妆的维吾尔族少妇</h3> <h3>  到过喀什古城的人大约都会有这张照片。马踏铁骑铺,这个祖传的仅有15平方米小铁匠铺,名字大气辉宏,很有武侠小说的味道 。如今,骑马的人越来越少了,手工马掌的生意并不好,但打铁的老人还是“固执”地坚持着,希望这门老手艺继续传承下去。</h3><h3> 摄于喀什古城</h3> <h3>  清晨进城卖菜</h3> <h3>  父爱</h3> <h3>  母子情</h3> <h3>  聊天</h3> <h3>  成交</h3> <h3>  自我陶醉</h3> <h3>  一看这姿势,就知道在接微信的语音电话</h3> <h3>  卖馕买馕</h3> <h3>  火红的大石榴</h3> <h3>  闹市里的孤独</h3> <h3>  家</h3> <h3>  在景点商业化的冲击下,喀什古城也没能幸免,沿街都是商铺,干果、水果、玉石、维吾尔族乐器以及各种旅游纪念品琳琅满目。游客一批批的来,一批批的走,而小城的故事还在继续,一直在继续。</h3> <h3>  路遇哈萨克人家的毡房,正巧女主人外出归来,我们用汉语说了声你好,女主人也热情回应着你好。当我们提出想参观一下她的家,女主人爽快地答应,还喊来她的儿子做我们的翻译。</h3><h3> 这是个热情好客的民族,主人特意邀请我们上炕小坐,喝喝奶茶,因一路风尘仆仆,我们担心弄脏炕上的毛毯,有些不好意思,但主人一再相邀,我们便也不再推迟,脱鞋上炕,品尝了地道的哈萨克奶茶和点心、小吃。</h3><h3> 这位哈萨克男青年刚辞去五彩滩一家公司的工作回到家,准备结婚,女朋友也是哈萨克族人,家住克拉玛依。他们家夏天时在山上的牧场 ,冬天了才搬到山下。</h3><h3> 妹妹在城里上大学,九十多岁的老奶奶,也随他们转场放牧。</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