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文字:张金武</h3><h3>图片;张金武</h3><h3>音乐:美篇提供</h3> <h3>黄河三角洲湿地,是世界六大湿地之五,这里原始旖旎,植被茂盛,青桐,柳林,刺槐满目苍翠,更有那辽阔的芦苇荡,一派郁郁葱葱,烟雨迷茫。</h3> <h3>每到秋季,芦花生成,整个芦苇荡白茫茫一片,登高远望,眼下洁白如雪, 犹如天上为大地铺设了一片大白布。微风吹拂,苇絮飘飘,比那飞舞的雪花更白而优雅。这彰显着大地的诗行 ,秋日的童话,彰显着大自然怡人的情调。</h3> <h3>秋日渐浓,白茫茫的芦苇花,阅尽霜晨残阳,绽放在寂辽的旷野,芦苇在风动下,不知疲倦的舞着,那孤独的痴美,在风刀剑霜下,凸显显着生命的顽强。</h3> <h3>芦苇那顽强的生命力,来源于他的根,他的根深扎在泥土里,一年四季都在生长 ,苇叶脱落于泥土腐烂,就是它很好的养分,一到春天,苇芽爆发,冲出地面,肩并肩比拼着向上长,很快形成高大清翠的芦苇荡。</h3><h3>芦根还是一种药材,有清胃火,除肺热,健胃镇呕,利尿的作用呢!</h3> <h3>芦苇的根生命力特强 ,我们那里的土地上长着一种茅草,它的根和芦苇根极其相似 ,人们叫它芦根,他是不是由水里的芦根移到了岸上土地里的呢?或者它是芦根的孪生兄弟,我不是植物学家,不敢枉下定论,可这种茅草根怎么看都像缩小了的芦苇根,这根的生命力,比芦苇的有过之而无不及。这种根发芽钻出地面,人们叫它茅草,他给农民带来很大的麻烦。他的生命力极强,拔去几天又长出来,与庄稼争夺着养分。人们只好挖出它的根,可只要落下一点点须根,不多时日,又长成一片茅草。这样的地叫茅草地,是产不出多少粮食的。</h3> <h3>曾记得三年自然灾害后的六十年代,国家吸取了缺粮的教训,给每户农民割一块小小的自留地,产出的粮食归农户,那时候,农民基本依靠自留地生存,生产队产的粮食,大都送交了公粮。</h3><h3>我的爷爷是个老实能干的庄家汉,尽管六十有余,可身板还算硬朗 ,队里割自留地时,爷爷要了一块别人不愿意种的茅草地,这茅草地比分割的虽然要大一些 ,为了多求一点点自留地 ,他起早贪黑,抓住一切空余时间,挥汗抡镢,刨那芦根。那时我六七岁,爷爷挖,我在后边拾,把芦根装到筐里,搬到地头上晒干,变成我家的柴草烧饭用。</h3><h3>就这么用了三年的时间 ,爷爷的茅草地终于变成了粮田,可就在爷爷66岁的那年,爷爷撒手人寰,离开了我们。我一直好想我的爷爷,永远怀念那个老实肯干、慈祥和善的庄稼汉。</h3> <h3>我们村东有个大水塘,里面长满了芦苇,每到秋后,社员们把芦苇割上岸,晒干后编成苇</h3><h3>萡,这就成了建房子必不可少的房顶材料。后来,生产队建饲养室,烤烟房越来越多,那水塘里的芦苇不够用了,队长就派人赶着马车,</h3><h3> 到几百里地的东营来拉苇萡。</h3><h3>那时东营的农民非常贫穷,这里到处是白茫茫的盐碱地,产的粮食不多,幸亏这里有大片的芦苇荡,他们就靠卖芦苇的钱维持生活。黄河三角洲湿地的芦苇荡,养活了无数的东营人。</h3> <h3>苇花飘摇,为东营增添了美,芦苇荡苍翠,为东营增添了丽,晒干后的芦苇,为人们增添了建筑材料,芦苇的根,为人们增添了药物。</h3><h3>我们为芦苇点赞!</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