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俞特工作室】教“对”课,是一件慈悲的事—与青年教师聊聊课

琅琊榜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 &nbsp;2019年11月2日上午,</font>婺城区小学数学<font color="#010101">俞正强特级教师工作室进行了本学期第二次研学活动。</font><span style="color: inherit;">参加本次活动的有婺城区俞特工作室成员、婺城区小学数学青年学习小组成员以及24学时培训的老师们,大家一起为着对的事,对的人而欢聚一堂。在章立平老师的带领下,与导师俞特一起聊聊“对”的课。</span></h3>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 本次活动由方蕾老师、解燕子老师和朱晔老师分别作《搭配中的学问》、《乘法分配律》和《年、月、日》的讲课。</font></h3> 方蕾老师《搭配中的学问》从生活中的搭配开始引入。<br>活动一:导入新课,搭一搭<br>你能帮滑稽演员小丑搭配一下演出服。<br>问题一:1个帽子,2条裤子,有几种搭配呢?<br>问题二:2顶帽子和3条裤子,一共有多少种不一样的搭配方法?<br>学生反馈,渗透有序思想。<br>活动二:记录方法,写一写 <br>请你将配一配的过程用你觉得大家都看得懂的方式记录下来:<br>1、图片连线<br>2、文字连线<br>3、画画连线<div><h3>4、符号连线</h3>活动三:解决问题,练一练<br>1、早餐搭配<br>2、路线搭配<br>3、数字搭配<br><h3>活动四:学有所获,说一说</h3></div> 组员评课:<br>  老师们听了方老师这节课,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优点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br>1、 由浅入深,层层递进;<br>2、 板书清晰;<br>3、 有序思想的渗透;<br>4、 图和数的结合;<br>5、 符号化思想的建立。<br>主要的几点困惑:<br>1、 多样化的方式呈现之后,是否需要建立它们之间的沟通;<br>2、 2x3=6种,3x2=6种,能不能写成一种算式;<br>3、 生活中的搭配和数学中搭配有什么区别;<br>4、 在选材上能否选择生活中更贴近孩子的素材,比如碗筷等;<br>5、 为什么要进行有序的思考,有序思考背后的原因和出发点在哪里;<br>6、 在表示出2x3=6种,3x2=6种,要不要再往下拓展2x4 ,3x3等。<br> <h3><font color="#010101">导师说:解析与重构</font></h3> 这节课优化在哪里,怎么样使这节课更优化。 <br>优化一:素材的选择,要更贴近学生喜欢的方式。<br>  在小朋友的眼中,数学就是数和形。而在物的层面,一定是生活的,所以帽子与裤子的组合一定是生活中的搭配。老师讲出来的话,一定要考虑学生的感受。他的感觉影响着他的思维。小朋友眼中的搭配一定是人和人的搭配,把这份素材换成找同伴,配同桌,会让学生更喜欢。<br> <div class="cps-upload-file"><h3>优化二:任务交代一定要明确到位<br></h3><div class="edit-container media-inner-editor bottom"><h3> 学生看到这幅图会无从下手,帽子和裤子在小朋友的眼中一定要搭完吗?学生并没有欲望要把它全部搭完,当学生失去动力了之后,他会变得很无序,即使知道有遗漏,有重复了,那又有什么关系呢?穷尽的需要没有发自内心的需要。所以我们在交代搭配的时候,一定要交代搭配要穷尽。我们把一个任务交代下去,一定要具体、明确,而这个明确是表达穷尽所有的可能。</h3><h3> 在任务明确之后,呈现学生作业。</h3>问题一:这5份作业,哪份作业已经穷尽了所有搭配?<br>问题二:怎么样才能解决不重复,不遗漏呢?谁有好办法?<br>问题三:他这个经验好不好,好在哪里?<br><h3>师小结:这种搭配就是我们数学中的有序思想。</h3></div></div> 解燕子老师的《乘法分配律》<br>环节一:出示8×7、2×7、6×5、9×4、1×4、4×5,选择两张方格纸,拼一拼,拼成长方形;列出算式算一算:拼成的图形一共有多少个小方格? <div><h3>环节二:引导探究,发现规律。</h3>1、仔细观察,两组算式有什么特点?<br>2、尝试归纳:用字母表示规律<br>3、联系旧知,深入理解规律<div><h3>环节三:练习巩固,应用规律。</h3><h3>环节四:课堂总结</h3></div></div> 组员评课:<br>  导入的时候,能不能用乘法的意义来支撑乘法分配律,即几个几加几个几等于几个几。<br> <div class="cps-upload-file"><h3>导师说:解析与重构<br></h3></div> <h3><font color="#010101">  在讲《乘法分配律》之前,先讲讲《加法交换律》,在此之前我们要先搞明白这样一件事。</font></h3> <h3>流程一:练习,看谁算得又对又快?<br>8+6+2<br>7+9+3<br>11+5+9<br></h3><h3>流程二:交流,谁算得又对又快?<br>从左到右依次计算→先凑整再相加。<br>流程三:讨论,这样改变运算顺序的理由是什么?都是合并(加法意义)。<br>流程四:结论,连加算式中,如果能凑整,可以改变顺序,交换位置,即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br></h3> &nbsp; &nbsp; &nbsp; 计算教学的目标可以概括为四个字:又对又快。当将算律与算法放在一起时,相对而言,算法解决的是“对”的问题,而算律解决的是“快”的问题。算律是对算法的熟生“窍”。因此,算律源于算法的运用。所以,算律的教学应该从算法的运用开始。为此,“乘法分配律”的教学应该有这样的流程。<br>流程一:练习,看谁算得又快又对。<br>14×6+6×6<br>78×14+22×14<br>146×12– 46×12<br>⋯⋯<br>流程二:讨论,怎样算得又对又快?<br>问题:我们能改变运算顺序吗?<br>流程三:讨论,我们改变运算顺序跟这些题目有关吗?是不是所有题目都可以改变运算<br>顺序呢?<br>流程四:判断这样算法,是又对又快吗?<br>① (25+14)×4&nbsp; &nbsp; &nbsp; &nbsp; ② (15+45)×3<br>=25×4+14×4&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15×3+45×3<br>=100+56&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45+135<br>=156&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180<br>流程五:练习<br> &nbsp; &nbsp; &nbsp; 朱老师的《年、月、日》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对班级学生进行前测,根据反馈的数据,制定自己的教学过程。<br>环节一:复习引入,唤醒旧知<br>把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板书。<br>环节二:引导探究,建构新知<br>1. 观察年历卡,<br>(1)认识大月、小月<br>(2)记忆大月、小月的方法<br>2.认识一年有多少天<br>3.探究平年、闰年<br>(1)介绍平年和闰年的来历<br>(2)观察表格,引导发现平年或闰年的出现规律。<br>(3)引导推算平年、闰年。<br>环节三:巩固练习,强化新知。<br>环节四:回顾,总结。<br> 章老师评课:<br>  朱老师的课准备的非常充分,但在这个过程中会比较辛苦,要收集的资料很多,孩子们了解到的信息也比较麻烦,对于短时间要把一节课上完,上好,我们要有所取舍。我们要思考:1、哪些东西是学生自己学得明白的,与数学紧密相关的,学生自己学明白。哪些东西是学生自己学不明白,与数学有点远的,我们可以放在课外。我们给学生的素材可以更干净一点,数学味更突出,与孩子的学习更紧密的知识点,这样的课堂会更集中,孩子学习起来会更轻松。<div><h3>2、我们要了解不同教材的编排,这节课朱老师是把两个课时并成了一节课,而且多位数除以一位数,孩子还没有接触,所以要考虑孩子的接受能力与他达到的一个目标。</h3><h3>3、年信息的拓展可以放在2月天数的拓展,平年和闰年天数的不同就在于2月天数的变化。抓住年月之间的关系,孩子理解起来会更加方便。</h3></div> <p>导师说:解析与重构<br>&nbsp; &nbsp; &nbsp; 这节年月日的课不要教为什么,我们只接受是什么,为什么呢是科学的事情,而这里要研究的是计量单位,与计量单位进率之间,我们不讲为什么,只讲是什么,把为什么留给科学。把科学的事情留给科学,把数学的事情留给数学。</p> <h3>章老师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h3><h3> 我们老师更多的应该把时间放在与学生的聊天中,更多的去亲近孩子,从孩子的回答中了解孩子现在在哪里?他要到哪里去?他的哪些语言与我们的数学学习最接近,这是我们教“对”课最有效的方式。</h3><h3><br></h3> <h3>图文:陈善</h3><h3>审核:张媛婷</h3>

搭配

老师

学生

流程

数学

分配律

这节

乘法

环节

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