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一)发掘身边资源 提高课堂时效</h3> <h3> 《道德与法治》课难上,是所有从事这个学科教学的老师的共识。这个课难就难在贴近生活,讲述的都是身边的事,如果不精心准备,要么容易脱离实际,要么很容易流于形式,提不起学生的兴趣。</h3><h3> 今天有幸聆听了陈萍教授所作的《开发利用资源,提高道德课堂实效》专题报告,让我们深受启发。</h3> <h3> 陈教授首先讲到21世纪人才素质的7大标准,我们的课堂必须要针对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要,积极改变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实效。</h3><h3> 接着,陈教授又总结了当下课堂中存在的普遍现象:(1)以“本”为本,资源开发利用单一,(2)无序引进,资源开发利用杂乱:手段繁杂失目标、生硬拓展费时间、生成无度缺实效。以自认为的逻辑启发引导学生,往往达不到预期目标。</h3> <h3> 接着,陈教授抛指出,《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显著特点是这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原来的教学把课堂当整个世界,现在的教学必须把整个世界当课堂”,必须充分发掘利用身边的资源,提高教学实效。</h3> <h3> 然后,陈教授给我们展示并分析了一节很好利用身边资源的课程。通过这节课,我们一方面领略了千年古城扬州的魅力,也让我们切身体会到原来在我们身边有这么丰富的资源可供开发利用,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心里时时装着课程,资源是无处不在的。</h3> <h3> 接着,陈教授总结归纳,《道德与法治》的课程要过更多关注学生的情感,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课程资源的快发要基于现有条件,这些条件包括人力资源、历史资源、环境资源。要实现这一点,要建立课程资源的物质体系,充分利用好人力资源,发挥校长决策引领作用,激发教师开发主体的能动性,尊重与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h3> <h3> 最后,陈教授又为我们提出建议,发掘身边的教育资源,要依据教学目标,锁定选取方向,了解学生需求,遴选课程资源,利用课程资源的基本策略——与编者对话明晰编者意图,与作者对话用心品读感悟,与学生对话寻找适切主体。人工智能时代已经来临,不论是从我们自身需要出发,还是从为未来培养人才出发,我们都需要变革思路,深层次改变教学。</h3> <h3> 陈教授的这一场报告,有展示,有分析,有理论,有实践,语言流畅,思路清晰,有归纳总结,有理论提升,一气呵成,酣畅淋漓,让我们经历了一次多角度多层次的头脑风暴!</h3> <h3>(二)教育转型期的教育哲思</h3> <h3> 4日下午,我们有幸聆听了严华银教授所作的《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德育”——教育转型期的教育哲思》专题报告。严教授首先指出今天中国的德育存在有很多乱象,并从哲学层面深刻剖析产生这些乱象的社会背景,梳理了中国现实德育问题成因,最后还分享了他对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考。</h3> <h3> 严教授讲到,到今天的中国开展德育,我们必须把握几个大背景。一是我国社会已进入新时代。十九大的成功召开,为我们下一步开展德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建设法治中国,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是我们必须思考的大背景。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中美贸易战,香港暴乱,疆独分子作乱等等,都给我们开展德育工作鸣响了警钟,“小鲜肉”、“暖男”、“粉丝”现象大行其道,优秀传统文化不能彰显,非理性、冷漠、自私、功利主义甚嚣尘上,这些都是我们开展德育工作的新课题。二是互联网与人工智能时代的多元化格局给学校德育工作带来挑战,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看,未来的学校教育必将发生颠覆性变化,未来孩子在学校的时间会越来越有限,孩子们越来越强的平等意识和质疑精神,已不允许老师站在道德的至高点上作言行不一的道德说教,而且说教式的德育方式,只会培养出表里不一,人格分裂的一代人,传统德育方式依然不适应未来德育工作的需要。</h3> <h3> 在这样的背景下,严教授将当下的德育问题归纳为4个方面:</h3><h3> 问题1:什么是德育课程?</h3><h3> 严教授认为,德育课程不同于其他课程,德育课程是实践课程不是知识课程,德育课程不能作为一门学科那样进行系统的测试评价。</h3><h3> 问题2:不能量化去评价学生的道德水平。学科课程该不该,又该如何担当“育德”之重任?</h3><h3> 严教授认为,教学对三维目标的生搬硬套,使得课堂呈现老师大言、学生表态,几乎是一幕又一幕搞笑的魔幻小品,暴露出中国教育的世俗和官场化,起不到育德的效果。严教授还认为,一味的表扬式教育培养不出适应社会的合格公民。教育、教师不应该是学生成长的奠基者,应该是帮助学生为自己的未来奠基。学生的道德和亲情是长期沉淀的结果,不是一场说教的结果。</h3> <h3> 问题3:学校、社会、家庭的育德观是怎样的?</h3><h3> 严教授发问:</h3><h3> 家庭:一方面希望孩子品德优异,但一方面又背着孩子,不择手段不异纤尊降贵和卑躬屈膝,去谋求教育资源的最大和最优。我们有多少家庭能够实行真正的对孩子道德产生正向"影响"的"家庭教育"?</h3><h3> 社会:与传统社会相比,很多人的价值观发生了变化,利益面前的丛林法则使这个社会在很多领域情义有价,善恶错位。我们常见的教育论文发表与著作出版的市场化,逼迫教师就范于功利,又如何有不功利的教师?又何以有不功利的纯粹的教育?又如何培养高尚的学生?我们的社会环境与教育的要求极其不匹配。</h3><h3> 学校:像一叶扁舟在大海汹涌的激流中艰难前行,圣洁之地也已被一定程度地污染,教育主体中一些人师节不保,逐渐失去育德之资本和资格。教育缺乏理性科学的根本性的指导思想,教育界有些人开始自觉不自觉、有意无意地用不着边际的所谓理念大言说教,假大空的教育口号满天飞。(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等等。)违背了德育要脚踏实地的基本要求。</h3> <h3> 问题4:什么是"德"?什么是"育”?</h3><h3> 简言之,"德"就是道德、品德、人格(情感、态度、价值观),其基础和核心是"善"。"育"就是培育。德育就当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言传身教"。如果说德育也是教育的话,"教就是"言传","育"就是“身教。</h3> <h3> 基于以上问题,严教授又和大家分享了他的思考。他认为在当今时代开展德育工作,可以从八个方面探索科学的育德路径。</h3><h3> 第一,像课堂教学一样,在育德过程中确立学生德育的主体地位。严教授认为,优秀的教育不是管出来的,发达国家的教育都注重师生的自我管理,最高境界的教育是自我教育,让学生参与德育全过程,增强德育体验,唤醒内心共鸣是一种有效途径。(比如设立诚信考场,尝试学生自主管理班级等。)</h3><h3> 第二,转变观念,确立师生互学共进的道德成长观。就道德行为而言,可能成为与儿童相比,并没有多少优势,很多时候,孩子往往是成人的老师。“教学相长"更多指的是德育方面。</h3><h3> 第三,建构科学、完善、系统的德育课程体系。最要解决的是价值观问题。在价值导向上培养优秀人格与道德,最基本的是善良与诚厚,能很好地处理己与人、私与公、独与群的有关系;培养高尚情怀与境界,能很好地处理利人、利家、利国的关系。我们在大力提倡幸福教育,但在对幸福的认识上却只停留在个人层面,没想到要福泽他人,以至于我们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我们经看到美国人示威流行,但美国人在骨子里具有深厚的国家情情怀,反观我们香港回归20年了,20年来培养的香港年轻一代却缺乏基本的国家认同情怀。</h3> <h3> 第四,充分运用探究、分析、研讨、辩论等多种方式,澄清道德问题,明晰道德是非。</h3><h3> 第五,挖掘道德的“美”的因子,在育德过程中,变简单的是非判断为审美判断。简单地用好人和坏人来区分这个社会的人和事只能使孩子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发生偏斜(贴标签的思维是文革思维,是革命思维)。从美的角度来认识美,可能是拯救德育的法宝(通过事情、现实的事情来确定和判断)。</h3><h3> 第六,建设好"家长学校”,丰富家长学校的内容和内涵。把家长学校真正办成“家长的学校”,让家长真正成为学校和家长学校的"学生","家长"和"义工"。</h3><h3> 第七,建立科学的德育评价标准。一是建立 科学的行为标准,二是建立科学的相关道德的核心素养标准(比如善良和诚信)。</h3><h3> 第八,选择科学的德育方法。在德育工作中要有“大爱"——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就必须凭着教育的良知和敬业去履行这一份职责(通过教学工作和班级学生管理工作两条线);在德育工作中要注重熏陶(环境熏陶、人和物的熏陶); 在德育工作中要注重"点醒"——针对问题和错误,要有善良和宽恕精神,要有宗教情怀(为受窘迫的人说句解围的话,为沮丧的人说句鼓励的话,为疑惑的人说句点醒的话,为无助的人说句支持的话)。</h3> <h3> 最后,严教总结道:最好的德育是所有育德者的"行为”,最好的德育课程是育德者自身。这就要求,在家庭,每一个家长都应该是孩子行为习惯、为人处事、生活生存的最重要的导师;在学校,每一相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是一门门活生生的德育课程。严教授又引用加莱亚诺的话说,“乌托邦远在地平线上,我靠近两步,它就后退两步;我前进十步,它就向更远处后退十步。无论如何迈进,永远够不着它。那么乌托邦为什么存在呢?它存在的作用就在于——让我们前进!”</h3><h3> 严教授的报告着眼未来,统揽全局,立足现实,针对问题,犹如一剂清醒剂,让听者如沐春风,如饮甘露,引人反思,发人深省,有醍醐灌顶之效。相信每一个聆听者能结合自己工作实际,从不同的角度解读出不同的信息,汲取不同的营养!</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