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背景震撼全世界!然而她贫穷地悄然离世,她才是中国真正的明星!代表了真正的国家精神!

黄醒夫

<h3>距离现在的<strong>8年前</strong>,很是平常的一天,不值得记住的一天,而就是这一天,有一位老人因病在北京去世。</h3></br><h3> <h3>她走后,她的儿子来到她住处,回忆起母亲的点点滴滴,不禁泪如雨下。</h3></br><h3> <h3>再仔细一瞧,你会发现,老人生前住的家实在是太破旧了,家具都是些20世纪50年代的旧物。</h3></br><h3> <h3>她自己过得真是叫人心酸,曾穿过的鞋打了三层补丁,在这张小床上,一睡就是几十年。</h3></br><h3> <h3>想必这位贫穷的老人,就是个普通人吧,可再仔细了解,你会吓一跳,<strong>因为</strong><strong>这位中国老人,</strong><strong>她的人生足以震惊全</strong><strong>世界!</strong></h3></br><h3>在当下中国娱乐圈影星,离个婚都能刷屏的今天,在影星们领着天价报酬,还偷税漏税的今天,我们必须告诉你她的真实故事,因为她才是真正的中国贵族!她才代表了真正的国家精神!</h3></br><h3>她,就是<strong>何泽慧</strong></h3></br><h3> <h3>1914年,她出生在苏州,祖籍山西的她,从一开始,<strong>就是个妥妥的贵族,</strong><strong>家世背景显赫到吓人的地步!</strong></h3></br><h3>据记载,清朝300年间,她的家族考取了,<strong>15名进士,29名举人,22名贡生,65名监生,74名生员……</strong>当地流传着这样的说法:<strong>无何不开科。</strong></h3></br><h3><strong>到了近代,何家就更厉害了!</strong></h3></br><h3> <h3>先说富到什么程度吧?都知道苏州有个网师园,世界文化遗产,举世闻名,那网师园可是何家的私宅!</h3></br><h3>而家族成员中又几乎个个是大才,父亲<strong>何澄</strong>,同盟会成员,当过保定军官学校教官、沧石铁路筹备局局长,中央监察院监察委员等;</h3></br><h3>母亲<strong>王季山</strong><strong>,</strong>物理学翻译家;</h3></br><h3>姐姐<strong>何怡贞,</strong>中国第一位物理学女博士,中国科学院固体物理研究所,和沈阳金属所的创始人之一;</h3></br><h3>姐夫<strong>葛庭燧,</strong>金属物理学,国际滞弹性内耗研究领域创始人;</h3></br><h3>哥哥<strong>何泽明</strong>,金属学专家;</h3></br><h3>弟弟<strong>何泽涌,</strong>中国细胞学专家,山西医科大学著名教授;</h3></br><h3>妹妹<strong>何泽瑛,</strong>中国植物学专家。</h3></br><h3> <h3>而她的外祖父母也不简单,外祖父<strong>王颂蔚</strong>,蔡元培的恩师;</h3></br><h3>外祖母<strong>谢长达,</strong>一位了不起的女性,是中国著名的教育家,曾创办了振华女校(杨绛的母校)。</h3></br><h3><strong>她的表哥表姐表弟们,</strong><strong>随便拎出一个也都是精英人才!</strong></h3></br><h3> <h3><strong>王季烈,</strong></h3></br><h3>中国近代物理学翻译第一人;</h3></br><h3><strong>王季同</strong>,“王氏代数”发明人;</h3></br><h3><strong>王季苣</strong>,中国第一位化学女博士。<br></br></h3></br><h3><strong>王守竞,</strong>物理学家,</h3></br><h3>其“王氏公式”,</h3></br><h3>至今被大学物理教科书所引用;</h3></br><h3><strong>王明贞</strong>,清华教授、物理学家;</h3></br><h3><strong>王淑贞</strong>,中国著名的妇产科专家;</h3></br><h3><strong>王守融,</strong>中国仪器仪表工程教育,</h3></br><h3>和计量测试技术的开拓者。</h3></br><h3><strong>王守觉</strong>,中国半导体电子学家;</h3></br><h3><strong>王守武</strong>,中国半导体,</h3></br><h3>科学技术的开拓者与奠基人之一;</h3></br><h3><strong>倪葆春</strong>,中国整形外科奠基人;</h3></br><h3>何泽慧的表姐夫<strong>陆学善</strong>,<strong>葛庭燧,</strong></h3></br><h3>都是著名的物理学家。</h3></br><h3>而上面提到的王守觉、王守武、陆学善,葛庭燧,以及何泽慧自己和丈夫钱三强,全部都是中国院士,<strong>一个家族,</strong><strong>一代之内就出了六个院士,</strong><strong>中国百年以来,实属奇迹!</strong></h3></br><h3><strong> <h3><strong>何泽慧(右)童年与兄弟姐妹们一起,这是当时典型的中国上层社会家庭</strong></h3></br><h3>幼年的何泽慧在家族的影响下,晓文识字,酷爱读书,<strong>早早就立下了献身科学的宏大理想。</strong></h3></br><h3>1932年的中国,仍然盛行缠足、妇女仍受歧视,而18岁的她决定前往上海考大学,父亲跟她开玩笑说:“考不上就回来当丫环。”没想到,她一考就进了清华物理系,是当年唯一的“女状元”。</h3></br><h3> <h3><strong>何泽慧与姐姐何怡贞(中国第一位物理学女博士)</strong></h3></br><h3><strong>考大学的这个决定,</strong><strong>不仅让她成为了不起的女性,</strong><strong>还遇到了她一生的挚爱!</strong></h3></br><h3><strong> </strong></h3></br><h3>她的同班同学里,有个男生叫:<strong>钱三强。</strong></h3></br><h3>钱家同样很显赫,钱穆、钱伟长、钱锺书、钱学森,等等我们熟悉的大才大智,都属于吴越王钱镠的后代。</h3></br><h3>而钱三强,是一代国学大师钱玄同的次子,<strong>后来与钱学森、钱伟长,</strong><strong>并称中国现代物理学的“三钱”。</strong></h3></br><h3> <h3>何泽慧和钱三强就这样相遇了,一个聪颖灵秀,一个文质彬彬,共同的是两个人都才华出众,同学们都觉得,他们是郎才女貌、天设一双。</h3></br><h3>他们也彼此互相欣赏,虽心存爱慕,可羞涩的两人,都很少主动找对方说话。大学时光转瞬即逝,他们均以高分成绩毕业,就此两人天各一方,<strong>然而爱情的种子,</strong><strong>早已悄悄种下,只待结果的那一天。</strong></h3></br><h3><strong> </strong></h3></br><h3><strong>1936年清华大学物理学系的毕业照,前排长辫姑娘是22岁的何泽慧,后排最左边是23岁的钱三强</strong></h3></br><h3>毕业后,钱三强被北平物理研究所所长选中,赴法国跟随居里夫人深造。她则带着满腔的报国情,和几个男生一起,跑到南京军工署求职,希望能打败日本侵略者。结果男生们都被留下了,她却因为是女生而被拒绝了。</h3></br><h3>但她并没有就这样放弃,她的一个同学告诉她,德国柏林高等工业大学,技术物理系的系主任,曾在南京军工署当过顾问,于是她立马跑到德国,直奔柏林高等工业大学技术物理系。可系主任克里茨教授却再次拒绝了她,这个系本来就属于保密级别,别说不收女性,连外国人也都是一概不收的。</h3></br><h3>她一听急了,真诚急迫地对克里茨说:<strong>“你可以到我们中国来,</strong><strong>当我们军工署的顾问,</strong><strong>帮我们打日本侵略者。</strong><strong>我为了打日本侵略者,</strong><strong>到这里来学这个专业,</strong><strong>你为什么不收我呢?”</strong></h3></br><h3>身为一个弱女子,竟有如此勇敢赤诚的爱国情,看着她坚定的神情,克里茨被深深地打动了,就这样,这个娇娇小小的中国女孩,用无与伦比的勇气,征服了这个近代军事工业第一强国,<strong>她跨越男女差异,</strong><strong>成了该系第一个外国留学生,</strong><strong>也是该系第一个外国女留学生!</strong></h3></br><h3> <h3>1940年,她以优异成绩获得博士学位,之后,进入柏林西门子工厂实验室,参加研究工作,1943年她又到德国海德堡威廉皇家学院,核物理研究所从事原子核物理研究。</h3></br><h3><strong>之后,是她首先观测到了,</strong><strong>正负电子碰撞现象,</strong><strong>被英国《自然》称为“科学珍闻”。</strong></h3></br><h3>那时她虽然身在德国,却无时无刻不思念父母,思念祖国,然而中国战火纷飞,她难以联系上亲人们,就在这时,她想到了法国的钱三强。</h3></br><h3>她给他写了封信,由于战时限制,只能写25个字,她在信中问他是否还在巴黎,如可能,代她向家中父母报平安。从这之后,两人的书信往来就越加频繁,他们用短短25个字,一封封的讨论天气,讨论学术,讨论未来……</h3></br><h3><strong>没有花前月下的浪漫,</strong><strong>却有着心灵深处的碰撞,</strong><strong>这份爱情清清淡淡,层层递进。</strong></h3></br><h3> <h3>到了1945年,他终于鼓起了勇气向她求婚,一封25个字的信里写到:“我向你提出结婚的请求,如能同意,请回信,我将等你一同回国。”</h3></br><h3>她看到信后甚至都没犹豫,就提笔写下:<strong>“感谢你的爱情,我将对你永远忠诚。</strong><strong>等我们见面后一同回国。”</strong></h3></br><h3>就这样第二年的春天,她就离开了德国,来到钱三强所在的巴黎,在居里夫妇的见证下,举行了婚礼,互相许下不离不弃的诺言。之后,她就跟随丈夫留在法国,进入巴黎大学居里实验室工作。</h3></br><h3><strong>没想到此后的她在法国,</strong><strong>开启了自己科学生涯最辉煌的篇章!</strong></h3></br><h3><strong> </strong></h3></br><h3><strong>1946年巴黎,何泽慧(左)与伊莱娜·居里。</strong></h3></br><h3>她和丈夫钱三强一起合作,发现了铀核的三分裂变和四分裂变现象,并预言裂片的质量分布。这些重大发现宣布后,引起巨大反响,被称为是<strong>“第二次世界大战后,</strong><strong>物理学上最有意义的一项工作”。</strong>西方各大主流媒体争相报道,由于铀核“三分裂”现象是她首先发现的,<strong>所以她也被人们尊敬地称为,</strong><strong>“中国的居里夫人”。</strong></h3></br><h3>这项震惊世界的发现,足以获得诺贝尔奖,可由于当时世界对中国的歧视,诺贝尔奖并没有公平地发放奖章。</h3></br><h3>不得不说,这是她的遗憾,但更是诺贝尔奖的遗憾。</h3></br><h3><strong> </strong><br></br></h3></br><h3><strong>夫妻二人在巴黎的合影</strong></h3></br><h3>而那时获得了如此成就的她,如果继续留在国外,凭他们夫妻俩的本事,肯定能生活的条件优越,拥有最优良的科研环境,并在未来取得更大荣誉。</h3></br><h3>可这些东西,他们眼睛都不眨就直接放弃了,<strong>1948年,</strong><strong>两人不顾各种阻挠,历经艰辛,</strong><strong>义无反顾地回到魂牵梦萦的祖国。</strong></h3></br><h3> <h3>不久后新中国成立,一切百废待兴,她和丈夫钱三强一起,毅然扛起了筹建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的重任。</h3></br><h3>那时中国连简单的仪器都找不到,更让他们头疼的,就是资金问题,可他们没有灰心丧气,两个人骑着自行车,跑到旧货店和废品收购站,寻找可以利用的元件。然后,她负责绘制图纸,他负责动手制作,在如此简陋的条件下,竟做出了一个个必需的仪器。</h3></br><h3>经过几年的努力,物理研究所渐渐有了规模,科研人员由最初的5人扩大到150人,<strong>这是新中国第一支核物理研究队伍!</strong>1956年,她还带领团队成功研制出,<strong>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原子核乳胶。</strong></h3></br><h3>而当研究所重点转向原子能后,她又立即奔赴苏联,负责关键的加速器,及在反应堆上进行核物理实验。1958年,中国第一台反应堆,及回旋加速器建成后,她担任起中子物理研究室主任,使中国快中子实验工作,很快就达到了当时的国际水平。</h3></br><h3><strong>钱三强被公认为是中国原子弹之父,</strong><strong>但鲜少有人知道,</strong><strong>她同样为中国的核武器,</strong><strong>做出了无与伦比的功绩!</strong></h3></br><h3><strong> </strong></h3></br><h3>然而后来的文革,即使他们为国家做出了如此大的贡献,即使是世界一流的核物理学专家,也没能躲过这场浩劫。</h3></br><h3>她被打倒,被批斗,家也抄了,她和钱三强一起被关进,陕西合阳的“五七干校”去劳动改造,而她心爱的三个孩子,也被拉去下乡插队。</h3></br><h3>在干校,他们夫妻俩受尽折磨,养猪、扫厕所、施肥、锄地……</h3></br><h3>生活落差如此之大,可身处如此人间地狱,<strong>她们却依然心态平和,</strong><strong>依然对科学怀着无尽的热枕。</strong></h3></br><h3><strong> </strong></h3></br><h3><strong>到了1973年,59岁的她,</strong><strong>终于迎来了命运的转机!</strong></h3></br><h3>这一年,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成立,她被邀请担任副所长,上任后,她立即以百分之百的热情投入工作,推动了中国宇宙线超高能物理,及高能天体物理的研究和发展。并在西藏建成,世上海拔最高的高山乳胶室,<strong>使中国成为当时少数几个,</strong><strong>能生产核乳胶的国家之一,</strong>推动了中国高能天体物理的研究工作。</h3></br><h3>她还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地,发展了高空科学气球,并相应发展了,空间硬x射线探测技术及其他配套技术。</h3></br><h3><strong>作为一个女子,</strong><strong>她的事业已经足以令人敬佩,</strong><strong>但她真正令人佩服的,</strong><strong>不是她伟大的事业,而是她的品格!</strong></h3></br><h3>她从不在意物质待遇,和丈夫住在中关村,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小区中,这里已经破败不堪,昏暗的楼道里贴满了,疏通下水道的小广告,小院里到处可见各种各样杂物。而她们居住的就是一个小房间,白粉刷墙,除了木地板,几乎没有任何其他装修。</h3></br><h3> <h3>单位要给她派专车接送她上班,她死活不要,只坐公交车,一直坐到92岁。92岁的大家、“中国居里夫人”,她穿的衣服都是地摊货,脚上常年穿的就是一双解放鞋,对于吃的她也不在意,几个馒头就能让她心满意足。就连去参加国际会议,穿的都是打了三层补丁的鞋,手里提的是人造革书包,带子都断了。</h3></br><h3>而她的家世显赫,私宅苏州网师园举世闻名,可是举世恐怕都不知的是,1950年,她毫不犹豫地,就把它全部捐献给了国家。</h3></br><h3> <h3>即使她头上有了许多头衔,可无论面对何种身份的人,她都是同样的谦虚,简朴,下属、同事、朋友一致评价她:</h3></br><h3><strong>“淡泊名利,没有架子,</strong><strong>不求享受,严谨做事”。</strong></h3></br><h3>在别人装腔作势,在社会开始追求浮夸的时候,她也始终保持着真实的态度,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惕碚说:<strong>在何先生那里,科学研究,</strong><strong>就是探索自然的本来面目,如此而已。</strong><strong>权位和来头,排场和声势,</strong><strong>以及华丽的包装,对何先生都没有作用;</strong><strong>她会时不时像那个,</strong><strong>看不见皇帝新衣的小孩子,</strong><strong>冷冷地冒出一句不合时宜,</strong><strong>而又鞭辟入里的实在话。</strong></h3></br><h3> <h3>她对爱情也是忠贞无比,和钱三强相恋了半个世纪,一起为中国核事业奋斗了半个世纪,生活里,他们是最美满的夫妻,工作中,他们是完美的合作伙伴。</h3></br><h3><strong>然而1992年,噩耗传来,</strong><strong>钱三强因心脏病去世,</strong><strong>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strong></h3></br><h3> <h3>他走了,留给她无尽思念,曾经那么多苦难都没能压垮她,他的离去,却让她悲痛欲绝。</h3><br><h3>她沉浸在关于他的回忆里,久久难以释怀,在外人看来,她似乎没变,她依然坚持全天上班,依然坚持做研究,只是外人不知道的是,自他走后,她始终在那个破旧的小区里,家里的东西几乎就没有变过位置,保留着钱三强在世时的模样,</h3><br><h3><strong>那是她对他永远的纪念……</strong></h3><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