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有数,教育无痕——2019“丝路之秋”学习有感

linda

<h3>  2019年11月1日~3日,我有幸参加了在西安体育学院举行的2019“丝路之秋”——当代名师大讲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研讨会。10月31日,我和同伴从美丽的城关三小出发,深秋时节,漫山红遍,层林尽染,心向往之,一路前行。<br>  </h3> <h3>  本次大会一共给我们呈现了 9节名师课,其中有5位是全国小学数学教育专家:徐斌、刘德武、华应龙、吴正宪、仲海峰,另外4位是:山西太原市第二实验小学教研室主任孙晓红,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兰州分校教务主任蔡永强,陕西师大附小的郝高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附属小学教务主任杨翊。一节节数学课,精彩纷呈,让人耳目一新。</h3> <h3>  徐斌老师为我们带来的是苏教版六年级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课堂从天平图1个苹果=2个梨,1个苹果+2个梨=400克,苹果和梨各多少克?以及曹冲称象的故事引入,初步感觉替换的策略。再岀示课本上的例题: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都倒满。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让学生自己画图体悟替换策略。再改变条件“大杯的容量是小杯的4倍”,“大杯的容量比小杯多20毫升”又可以怎样替换呢?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中明确两个量是倍数关系和相差关系时分别如何替换,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能力。<br> </h3> <h3>  变式练习:用11元买了3支铅笔和1支钢笔,铅笔的单价是多少?小部分学生拿起笔就开始算,更多的孩子是拿起笔又放下?发现缺少了钢笔和铅笔之间的关系,无法替换。进一步明确了替换这种解决问题的策略,适用的题型。<br>  徐老师的课堂语言亲切,板书美观,对学生的思维启发到位,真正做到了润物无声,教育无痕。</h3> <h3>  刘德武老师是一位鹤发童颜,和蔼可亲的73岁的老前辈,为我们展示的是三年级的《可能性》。一提到可能性,在我们脑海中出现的不是摸球就是抛硬币,要不就是摇动大转盘。但刘老师的课堂选材很新颖,从三个层面来探究可能性:1.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和,( )是一位数,( )是两位数,( )是三位数,( )是四位数。2.一个直角与一个锐角相加所得到的角,( )是锐角,( )是直角,( )是钝角。3.一个不确定的数除以4,商有余数吗?哪种可能性比较大?为什么?各占几分之几?整节课运用整合的策略,让学生认识到可能性不仅仅存在于游戏中,生活中,也存在于我们的数学知识中,使学生更能感受到概率的学术价值。刘老师这种活到老,学到老的态度,更令在场的所有老师都敬佩不已。</h3> <h3>  刘老师的微专题报告《不知足与知不足》,通过几个案例分析来说明“不知足”,是一种精神与态度,“知不足”是一种理念与智慧。</h3> <h3>  吴正宪老师上的是六年级的《计算复习课》。整节课既没有用课件也没有用展示台,就在师 生间平等对话,像聊天一样的轻松氛围中,领着孩子完成2个目标。一是弄清楚加、减、乘、除之间的关系,明确它们的意义。二是明确算理。通过整数、小数、分数加法,及乘、除法计算,追问学生为什么这么算?这里有什么道理吗?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加减乘除的算理:计数单位要相同。整节课抛开常规计算复习课,没有大量的计算练习,只做了5道计算题就为学生打通了加减乘除之间的关系,在行云流水中达成了教学目标,不愧是数学大咖,小学数学界的女神。</h3> <h3>  华应龙老师上的是六年级《阅兵中的数学故事》。这是一节1小时的长课,开场极具震撼力,从2019年国庆大阅兵视频开始,激发了现场所有师生的爱国热情。进而探究三个问题:一是破解“6米”之谜。为什么将军与士兵之间是6米,而不是7米?二是为了神圣的那一刻。要计算通过检阅区的时间,需要知道什么?在一步步的交流讨论中,让学生自己寻找答案,同时又不忘让学生回顾以前的数学模型:列车过桥问题,植树问题,真正做到新知识不新,旧知识不旧。三是东风-41核导弹方队,还可以怎样加入我们计算出来的速度进行解说?整节课将数学教学与德育教学紧密结合,让我们感受到阅兵之美: 美在力度,美在精度,美在速度,美在态度。</h3> <h3>  郝高峰老师上的是三年级的《数学与诗歌》,从诗中找数学,用数学解决诗中的问题,引导学生有序思考,将300分成三个相同的大的单数和一个小的单数,有多少种分法?再解决百鸟归巢题。将冷静的科学与火热的艺术完美地结合在一起。</h3> <h3>  孙晓红老师上的是六年级的《学会讲道理——三角形内角和的再认识》。从学生已经知道的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追问:为什么是180度?再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算过程,让学生感受数学中的真——问真,善——善思,美——理性之美,为学生初中学习几何证明架起了桥梁。</h3> <h3>  几天的学习让我受益匪浅,学习虽已结束,但思考在继续,探索在继续。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用尽所能,用心备好课,做到心中有数,去追求教育无痕。</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