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知青岁月~留下一段真情

哈牛外婆

<p class="ql-block">2019年11月2日 《 星期六》</p><p class="ql-block">文字编辑: 《哈牛外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悠悠岁月!一段经历过去了五十多年,可我还非常怀念那段青涩懵懂的历史。也许知青话题,有关知青的文学作品看多了,常想起那些人,那些事,心中总免不了有种莫名其妙的悸动。生活了八年,那种初到农场一一背靠青山一一面朝红土地的那滋味,总忘不掉那曾经拥有过的经历,是苦是甜?是对还是错?都已不重要,也不在乎。年过70了,那些陈年往事却又深深烙印在我的脑海里。</p><p class="ql-block">那段知青生活慢慢离我们远去,在这熔火中的厉练,带给我们的精神财富一辈子享用。我的回忆有多少美好,就有多少酸楚与痛,蹉跎岁月沉淀在永恒的诗章里。</p><p class="ql-block">历史曾经为我披上了一件五彩斑斓的外衣,让我有了一个骄傲的名字一一知青!一路艰辛,几经风吹雨打,磨砺了我们这代人的坚强,留下了永恒的知青岁月……</p> <p class="ql-block">1970年上山下乡运动轰轰烈烈,昆明军区中国人民解放军云南建设兵团,带领一组兵团报告团来上海十大郊县,做宣传动员农村青年,以知青的名义去西南边疆发展祖国的橡胶事业。</p><p class="ql-block">我生在农村,中学毕业回乡务农在大队企业工作,兵团招生办的动员大会让我动心动情。“美丽的西双版纳、满山的香蕉树、遍地的菠萝、不戴领章帽微的军垦战士、部队编制靠领工资、还有40斤大米”等等,这强大的诱惑,足以让你蠢蠢欲动。满怀理想与抱负,我亦然报名要去云南边疆建设兵团,为满足自己的欲望,尽管妈妈不支持,但我还是坚定决心,从填写表格、申请批准、合格体检、一整套全标准部队严格要求,我终于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兵团军垦战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图片来自网络,谢谢作者</p> <p class="ql-block">花名册填满了密密麻麻的名字,那是一批来自上海川沙县花木乡的农村青年名单。1971年4月,我们花木乡第一批有七十二位农村青年去云南边疆,除了一位留在昆明,其余七十一位直接送边疆边境军垦农场,到达地点是勐满十七营新营部新连队。第二批是同年6月,大约有四十多位,到达地点是勐腊团部老连队。</p><p class="ql-block">这张无人知晓的花名册,是我们这批农村青年返城后,去川沙县政府档案馆调资料出来,证明我们是农村人。1979年知青开始大返城,我们这批农村知青也不例外,可以办理辞职申请,发放每个人80元回家安置费,按国家政策,我们是从农村来还回农村去,返城回到家乡可落实农村户口,国家不包分配工作。我原来工作过的大队企业单位无法接受我,只能回家种地面对现实,为生存而努力拼搏。</p><p class="ql-block">八年的知青路,就像一场梦,白费了当年的青春激情,在理想和现实中,年复一年又一年,那战天斗地的热血里程,统统化为零……</p><p class="ql-block"> 花名册来自川沙县档案馆提供,谢谢!</p> <p class="ql-block">二十岁的那年去照相馆拍照,我怀揣着这张照片离开了我的家乡。八年的艰难岁月改变了我的容颜,时光也带走了我的青春,却永远改变不了我那深深的怀念。发黄的老照片伴随着我走过了整整五十年。</p> <p class="ql-block">1971年4月10日,是我今生最难忘的日子,这一天我和同村的乡邻兄弟姐妹们,告别我那生我养我的家乡,我的同胞兄弟姐妹,还有那年迈的爹娘。</p><p class="ql-block">从我迁移户口的那一刻起,我永远忘不了,妈妈整夜整夜在昏暗的电光下一针一线为我赶缝衣裳,手不离针为我赶纳鞋底做布鞋,忘不了妈妈为我整理行装时行行泪水飘落,更忘不了娘亲她那充满血丝的泪眼,我难过的眼泪就像断了线的珠珠,滚落在我的脸颊。离别如同割断肠,这一去不知何年再相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图片来自网络,谢谢作者</p> <p>火车徐徐启动离开大上海,喝黄浦江水长大的我们这辈农村青年,重新开启了难忘的人生之路。20岁之前从未出过远门,可现在就要去一个陌生的地方,不知天高地厚?路途有多遥远?也不知今后将会经历一段怎样的人生旅程?今天既将踏上远方的征途,心中还是一个未知数……?</p><p> 图片来自网络,谢谢作者</p> <p>火车无情,渐渐离开了生我养我的大都市,从农村青年转变成“知青“,背井离乡,远离我身边的亲人,温暖的家乡,我在茫茫人海里寻找送别我们的父老乡亲们!火车鸣笛声早已掩盖了黑压压的人群喧闹声,哭喊声,渐渐离他们远去,泪水也迷糊了我的双眼,脑子一片空白……</p><p> 图片来自网络,谢谢作者</p> <p>四天四夜的火车终于抵达昆明招待所,住宿一晚上,第二天乘坐部队的两节军卡大篷车,前车载装着我们30人,前拥后挤是席地而坐的,后拖车装我们的行李箱。群山峻岭中的盘山公路上大篷车一路摇摇晃晃,车厢里的男女伙伴们东倒西歪挤在一起。行程途中经过思芧地区后,隐隐约约能看到远处的一片片橡胶林,沿路两旁的茅草房,那就是兵团战友们的宿营地,只见路旁的战友们向我们挥挥手,眼前的情景,却让我不知不觉热泪腮边挂,心中泛起波浪无从说起……</p><p>五天五夜的颠簸长途跋涉,终于抵达建设兵团一师六团十七营营部,各连队的老战友们都在等候,一一把我们接回自己的连队,我五连的老战友们也已经在等候,接我们回家了。</p> <p class="ql-block">西双版纳的四月天,已是高温天,我们跟随老战友后面,也许太累了,一路上无声笑语,走过一片茫茫水稻田,穿过一段没有路的原始森林,看到傣家村落,原以为到家了,可老战友告诉我们还有一半路要走,不知道过了多久?我们经过(上曼粉与下曼粉)两个村寨部落,中间淌过了两条小河,终于回到我们的连队。这就是我的十七营五连,右手边整齐的一排新芧草房,是老战友们日夜奋战,上山砍木头,砍竹子编竹排,割芧草编草排,只用了二个多月的时间,为我们新战友的到来,搭建成的十间芧草房,虽然当天晚上我们睡觉到半夜,床塌了,但心里永远充满着感激。</p><p class="ql-block">茅草作屋顶,竹排篱笆墙,住在屋里厢,</p><p class="ql-block">白天见太阳,晚上数星星,半夜借月光</p><p class="ql-block">四姐妹一个屋,墙外萤火虫围着我们转。永远记得,离家已有十多天了,沿途的疲倦让我们昏昏沉沉,是我们睡得最踏实,最舒服的一夜,因为这里将成为我们永远的家……</p> <p class="ql-block">我们的连队是新建连,周围都是荒山野林乱草丛,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要让荒山改造成橡胶林,先开荒砍坝,烧坝,挖梯田挖穴,移植橡胶小树苗。</p><p class="ql-block">因为水土不服,到连队不久,经常头疼,膝盖以下脚开始起水泡,水泡破了就是化浓烂脚,医务室可以打青莓素,老战友安慰我们说,不要紧的,我们也是这样过来的,时间久了会好的。看着眼前的老战友,一个个黑不溜秋的脸蛋上,洋溢着满腔热情,我不由自主掉下滚烫的眼泪。“会好的“一句话让我们忍受了大半年多,经历了多少个日夜的煎熬,留下的疤痕,足以让我们变得麻木不仁……</p> <p>西双版纳的清晨,天亮了整个上午不见太阳,我们头戴斗笠,手握砍刀,肩扛锄头,枯燥乏味的生活,我们自娛自乐唱着山歌带着晨雾,爬上崎岖不平的山路,汗水湿透了衣背,默默地忍受着……</p><p> 新建连队一切靠自力更生,40斤大米是我们的主食,成立蔬菜班来不及供应菜给食堂,只能煮一大锅盐汤水拌饭,能吃饱就行。连长指导我们山上有各种野菜可以充饥,收工回家采摘可以吃的野菜,放在水里煮一煮,不放油放点盐也真的好吃。现在想起如果时间可以倒流,我还愿意上山去采摘野菜,那段时光虽然很苦很艰难,但我们年轻有为有朝气,集体主义思想生活在一起很快乐!</p> <p class="ql-block">层层梯田里倾注着我们无尽的汗水,但更多的是我们的辛酸和泪水。为了不吃盐巴汤,我们在层层梯田中间,保护带上满山遍野去种植冬瓜南瓜。营部送来小猪苗,各连队开始养猪,伙食改善靠自供自给,挖鱼塘养鱼、种花生榨油、种黄豆磨豆腐,幸福生活靠自力更生,辛勤劳动来创造。一年复一年,在艰苦的环境里,磨炼了每个人的意志,不再麻木不仁,患难与共的兄弟情、姐妹情,友情爱情悠然而生。</p> <p class="ql-block">一粒橡胶籽,经过苗床培育,嫁接小树苗成功后,再移植到山上,等待橡胶开割却要好多年。</p> <p class="ql-block">我们曾经住过的芧草房,割茅草编草排,上山砍竹伐木,自力更生搭建草屋,这就是我们知青的生活。</p> <p>一条崎岖不平的小路,一间自己搭建的防震芧草房,一颗高大的香蕉树,木瓜树,草丛中种植的各种农作物蔬菜,足以证明了我们这些农村青年已扎根边疆,满腔热血已融入了这块洒满了我们汗水的红土地。</p> <p class="ql-block">我们的农场工作证</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陪伴我的这张农场工作证:曾经给了我无上的荣耀,1971年4月到边疆,我是一位中国人民解放军云南建设兵团的军垦战士,为边疆站岗放哨种橡胶。兵团体制改革编为景洪农场,我所在的原一师六团十七营五连,编改为景洪勐腊勐满农场八分场五队,我当上了国营农场的工人。连队搞基本建设,有上海两位与重庆两位女战友,成立了一个四人女子砖瓦班,平均年龄只有21岁,在老干部张指导员的带领下,开始了挖泥塘,挑水赤脚踩泥,双手打砖做瓦,建窑上山拣木头烧砖瓦,为了赶烧一窑砖,弱小的四女子分2人组,白天黑夜轮着工作,什么苦都不怕。</p><p class="ql-block">1979年大返城,结束了八年的边疆生活。要回到自己的家乡,行行泪水脸颊流淌,声声呼唤耳边回响,不知是喜是忧还是悲?忘不了我们凑在一盏豆粒般大的煤油灯下,蹉跎无聊岁月的夜晚,更忘不了在狂风暴雨天,我们蹲在茅草屋里的煎熬,如今患难与共的兄弟姐妹们,返城回家各奔东西,将要面临一场艰难的抉择。我的人生就像一场梦,一个农村青年,来到边疆当了知青,返城回家乡,放下了农场的砖瓦工,重新操起庄稼农活一切从零开始,再次改变了我的命运,携儿带女回家一无所有,不知路在何方?将等待我的是什么?又是一个未知数?</p><p class="ql-block"><br></p> <p>边境出入通行证:只有在探亲时间发放来回使用的,过期作废,珍藏至今。</p><p> 通行证来自老战友提供,谢谢!</p> <p>连队食堂购物证。</p><p> 五连战友提供,谢谢!</p><p> </p> <p>特殊年代,特别的一张"先进工作者"奖状来自不易。</p><p> 奖状来自五连战友提供,谢谢!</p> <p class="ql-block">中国人民解放军云南生产建设兵团发放的《婴儿出生证》,珍藏了四十五年,历史也见证了我们这批农村支边青年的信念,拖儿带女返城后的艰难困苦,艰辛耐劳的不屈精神。</p> <p>我们四农家女是同村人,分配在同一个连队,八年的兵团生活早已让我们成为好姐妹,相依为命共患难,直至返城后远嫁他乡。一无所有回家的我们,面对家庭的双重责任,重新开始经受着生活的艰辛困苦磨难,为此我们也很少联系不常见面。</p><p>如今我们都退休了,返城后四十年重相聚,我们真的老了,想说些什么呢……?</p> <p>  🌹🌹🌹🌹❤❤❤❤🌹🌹🌹🌹</p> <p>返城也四十多年了,都到了不惑之年,每一次聚会都懂得十分珍惜。</p><p>2019年10月,重庆的知青战友们自驾车,千里迢迢来上海看望我们,心里很感动。重庆知青年龄上都比我们上海的小几岁,她们中学都没有毕业,71年6月底分配到我们五连,就像是我们的小兄弟姐妹,我们命脉相连,在艰难困苦中生存,结下了真诚的友谊,今天沪渝知青战友再次相聚在一起。</p> <h3>忘不了您灿烂的笑容</h3> <h3>欣赏您似水的柔情浪漫</h3> <h3>今天的我们相聚</h3> <h3>多想数数爬满您额头的皱纹</h3> <h3>多想摸摸您手中不曾裉尽的老茧</h3> <h3>让我们相拥</h3> <h3>让我们永远相伴</h3> <h3>我们已没有了轰轰烈烈的回忆可以拥抱</h3> <h3>只留下现在拥有的微笑</h3> <p>多少牵挂~~多少祝福与祈盼</p> <p>总忘不了那份情~~那份爱</p> <h3>更难忘在砖瓦班同甘共苦的岁月</h3> <p>再次相聚但愿不会太遥远</p><p>让我们的快乐与喜悦常相伴</p> <p class="ql-block">每次相聚总要唱上一首五连连歌;</p><p class="ql-block"> 《五连连歌》 歌词</p><p class="ql-block">五连的干劲大 到处挖鱼塘</p><p class="ql-block"> 冬瓜南瓜满山遍野</p><p class="ql-block"> 吃不完么给猪尝尝</p> <p>亲爱的战友</p><p>您住长江头</p><p>我住长江尾</p><p>共饮一江水</p><p>友谊永长存</p><p>此篇中照片来自战友们的拍摄</p><p><br></p><p> ❤❤❤❤❤哈牛外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