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行健的美篇

天行健

<h3><br></h3><h3>听褚朝辉教授‘陶行知教育视野中的乡村教育’心得</h3><h3><br></h3><h3> 伏山镇苏楼小学169<br></h3><h3> 作为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是中国现代教育界提倡乡村教育、办乡村学校的先行者,他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做;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学习并运用陶先生的这些主张,对于我们乡村学校的教师来说尤为重要。</h3><h3>一、反对读死书,提倡读活书</h3><h3> 中国传统旧教育严重脱离生活,旧学校严重脱离社会,陶行知对此有深刻的认识,他极力反对“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言简意赅,一语中的,这是一个多么形象的说法!“道不远人”,真正的大师总是善于用简单形象的说法来说明深刻复杂的道理。</h3><h3>读书死,是指教育效果问题。旧教育把学生逼上死路,无数生气勃勃的学生的身心被摧残了,缺乏创新精神,读书不能受益反受其害。</h3><h3>怎样解决这一问题呢?陶先生形象的倡导“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他认为好的读书方法莫过于在“做”上学,“做”上教,从生活与工作的需要出发,读对生活和工作有用的书。他认为,只有“教学做合一”才能改变死读书的传统做法,他极力主张教学做合一,大声疾呼:“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死的书。”</h3><h3>可见,“教学做合一”观念的提出,目的是批判教学上理论严重脱离实际的现象。这一观点对教育改革有切实意义。这一命题的提出,惊醒了沉醉于死读书的“书呆子”,激励他们走出书房,走进生活,摆脱刻板的教条主义学习方式的束缚。这一命题告诫人们不能为读书而读书,不能盲目地读书,要为工作而读书、为生活而读书,书本和实践知识两者不能偏废,必须结合。“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集中揭露了旧教育的无穷祸害,即使在今天,这几句话依然振聋发聩,催人猛醒,对今天的教育和教学仍然起着积极的作用。</h3><h3>二、反对单方传授,提倡教学相长</h3><h3> 陶先生反对传统教学中先生讲学生听的现象,提倡教学合一,教师要教学相长,学生要主动学习。他指出,传统教育中教师教书用的是“教授法”,“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受教,好像是学的事体,都被教的事体打消掉了”。陶先生认为这是教与学的分离,这是违背教学规律的。</h3><h3>陶行知认为,教师的责任在于教学生会学:“第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教学生学。”他在《教学合一》一文中指出:“论起名字来,居然是学校,讲起实在来,却又像教校。”传统教育的教学方法是“拿学生来配书本”,这就完全抹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拿学生来配书本”不好,那么,“拿书本来配学生”就好吗?陶先生认为,这还不是理想的好法子,这种教学方法“学生还是在被动地位”。因为“先生固然想将他所有的传给学生,然而世界上新理无穷”,先生通过书本所能给学生的也是有限的,“其余的还是要学生自己去找出来”。那么理想的教法何在呢?陶先生说:“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这种针对旧教育时弊一针见血的见解真可谓难能可贵,在今天也很有启发意义。</h3> <h3><br></h3><h3>总而言之,“教学做合一”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教学相长的过程,使教的过程和学的过程达到完美和谐的统一,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它使学生从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压抑下解脱出来,使学生变被动地受教为主动地学习。这个结论为避免教学理论脱离实践提供了理论上的保证。陶先生针对的是中国20世纪30年代的教育,但他所谈到的教育的很多弊端在中国的现在仍然存在。</h3><h3> 陶知行先生说:“教师就是社会改造的领导者。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做一名教师是崇高的,我们平凡的工作有着无比重大的意义;做一名今天的教师更是幸运的,因为在我们之前有那么多的先哲,引导着我们前进。今天,我们学习陶行知思想,不仅要学习他“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心和“爱满天下”“甘当骆驼”的奉献精神,还要将他的生活教育理论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真正做一名“行知”式的教师。</h3>